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秋天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臺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借助注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復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蘊深刻。本課教學設計著力體現“兩重”: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即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景描述、對比閱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的內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演講:展示搜集到的描寫秋天的詩詞。
教學意圖:不僅調動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和已有的知識,更引出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
一、導入新課。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詩人張籍眼里,秋天卻是樹葉飄零、殘荷片片、蕭條凄涼的季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一首古詩《秋思》(板書課題)。
[教學意圖]: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圍。
2、張籍,唐代詩人。他出身貧苦,常年過著四處奔波、漂泊異鄉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離家十年的詩人身陷洛陽城,卻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時他在洛陽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給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寫下了這首詩。齊讀課題。
[教學意圖]: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再讀課題。
二.初讀知意。
1.請同學們反復讀古詩,要做到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學生反復練讀)
[教學意圖]:明確讀詩要求,引出本堂課的中心問題。
2、(投影出示古詩)誰能把這首詩正確地讀給大家?(指名朗讀)
3、(彈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這些多音字的讀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會怎樣記住這個生字?(生自由回答)
5、這個字寫時要注意什么呢?(生觀察后回答,師指導書寫)
[教學意圖]:掃清讀詩障礙,識記生字。
6、讀詩不同于讀課文,不僅要讀通順還要讀出他的韻味。請同學們再讀古詩,注意停頓,要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
7、誰來展示你的朗讀?(指名朗讀)
[教學意圖]:結合本堂課的中心問題,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練習讀出詩的韻味。
三.入境悟情。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再讀古詩,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書上寫一寫,組織好語言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生自讀自悟再交流)
[教學意圖]: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詩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現在就將你的收獲說給大家聽。(生自由匯報)
3、(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隨機指導以下內容)
Δ見:
·古人說“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離家十年的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里,他看見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詩人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著”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見不到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飄零的落葉,枯黃的小草,凋謝的百花
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張籍,面對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會怎樣?
Δ意萬重:
·孤單、寂寞、悲傷、無奈的張籍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寫一封家書捎回家,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么?他想表達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張籍,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么呢?
·這么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么?(意萬重)反復讀“意萬重”。
·秋風落葉喚起思鄉夢,小橋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這真是(出示前兩句詩指導有感情朗讀)
Δ恐: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從“恐”這個字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Δ“又開封”
·從“又”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詩中還有哪個字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復”在這里是“又”的意思?)同樣的意思,盡量用不同的詞來表達。
·當家書終于“開封”之后,你能想像詩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學生齊讀古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師指導。)
[教學意圖]:在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說話、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把詩人那種千言萬語訴之不盡的復雜心情,在反復的閱讀中進行揣摩、體會。
四.情感朗讀。
1、(播放音樂,課件演示。)秋風瑟瑟,秋意濃濃。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黃。花謝了,草枯了,大雁南飛了,老槐樹那茂盛的綠葉,也化作片片蝴蝶,飄飄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葉歸根、全家團聚的時間了,可是……詩人心頭泛起一陣酸楚,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牽夢繞的故鄉啊?故鄉的親人啊,你們一切都可安好?詩人提筆要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這就是《秋思》一個游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板書“思鄉情”,師范讀古詩。)[教學意圖]:理解詩意,體會詩魂,創設情境,引導讀詩。
2、請你也來感受張籍這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自己練習朗讀,把你的體會充分地展示出來。(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并評析)
4、古詩以它精煉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其豐富的內涵,就讓我們記住這精美的語言。合上書,看板書提示齊背這首詩。(生齊背)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與詩人進行情感的對接,從詩句中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呢,進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5、這首詩作者因見秋風引發了意萬重,又復恐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整個這個過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見這首詩是通過敘事來抒情的。(板書:敘事抒情)
[教學意圖]:了解寫作特點。
五、對比閱讀。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那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課件出示《天凈沙·秋思》)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能體會到什么?我們自己讀讀。(生自由練讀)
2、誰來讀?(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結合注釋想想這首描寫了什么。你能體會到什么?
3、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說出大概就可以)你能體會到什么?
4、仔細觀察這兩首詩有哪些異同?(生回答)
5、異:張籍的秋思是敘事抒情,《天凈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張籍的秋思是七言絕句,《天凈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種詩體)
同:都表達了遠離家鄉的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
[教學意圖]:遷移延伸課文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通過對比了解詩歌的不同體裁,感悟詩人的思鄉懷親之情。
6、思鄉的詩寫了千百年,今天還在寫,思鄉的詩讀了千百年,今天還在讀。總有一天你們長大了,也許要遠離家鄉,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你們會覺得故鄉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溫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讓我們合上書再讀一讀這首動人的詩篇。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一、課堂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
1.針對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行作業設計。比如在古詩教學中,其重、難點是:理解古詩意思并想象古詩畫面,體會意境。這時設計作業:解釋古詩中關鍵字詞,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意思。比如我們可以把課堂作業的設計為完成課后練習的任意一題,讓學生有選擇性完成。這樣,學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完成。讓學生樂做、愿做,做作業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2.針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作業設計。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作業練習中解放出來,使學生變為作業的主人,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教學完《春日》,我是這樣設計作業的。基本作業:從《春日》中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描寫春天景象的?選擇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或背誦全詩。超額作業:列舉寫春天的古詩詞名句;比較賀知章《詠柳》與朱熹《春日》兩首詩在春景描繪上各有什么特色。
二、課堂作業設計要做到有拓展性
在教學《彩色的翅膀》一課時,聚焦重點段落——戰士們“品嘗西瓜”,引領學生體悟“作者是怎樣通過細致描寫來表現海島戰士雖然生活艱辛還依然扎根海島、熱愛海島的樂觀精神”之后,我自然地引到主人公戰士小高的身上,設計了作業:模仿這種細致描寫的方法,展開想象描寫“小高放飛昆蟲”的情景。
讀寫相結合,有效地達到訓練目的,讀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與文本產生對話,而寫則讓學生走出文本運用于實踐。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從文本走到文本外,又超越了文本的作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且理解了課文內容,使學生在情感上、道德上得到進一步升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課堂作業的寫就是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體現。
三、課堂作業設計要有新意
除了書面作業外,教師還可以其他形式的作業,布置一些形式多樣、內容靈活的作業讓學生完成。使課堂作業設計有新意,能夠全面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要想讓學生愿意做作業,喜歡做作業,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業,可以將作業與游戲、繪畫、表演、故事相融合,使其具有一定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在寫作業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寫語文作業,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如在設計三年級閱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的作業時,可以讓學生找出秋的圖畫,找秋天,秋天在哪里?表演:秋天都會有些什么,它們都能發出聲音并且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在二年級《風娃娃》一文的作業設計中讓學生畫一畫:風娃娃還會出現在什么地方,又會為人們做些什么?
這樣的新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又使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愈濃,完成效果也愈發明顯。
四、作業內容要具有趣味性
現如今的學生一聽到“作業”二字就會產生厭煩情緒,他們把作業當作了一個包袱,越少越好,最好是沒有作業。那么讓課堂作業變得有趣;讓學生喜歡上課堂作業;讓課堂作業的設計形式新穎、富有創意、內容聯系實際的趣味作業,“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看作業的題目就來勁,就躍躍欲試,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樂趣。
【關鍵詞】古詩詞 想象力 情境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在人教版的小學教材中,古詩詞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當今的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存在如下幾方面障礙:一、古詩的語言屬古漢語范疇,與現代漢語相比,有它特殊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句子形式,小學生初步接觸古詩,理解較為困難。二、小學生閱歷淺,直接表象不足,間接表象的積累也不足,難以想象詩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離不開當時當地的情況。由于時代的變遷,讓小學生體會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難。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古詩詞,我總結出了幾點經驗:
一、展開聯想,培養想象力。
在教學古詩時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小學語文第二冊中《所見》作者是袁牧,內容為:“牧童騎黃牛,歌聲震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帶我們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讓學生騎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著短笛在吹,忽然耳邊傳來一陣“知了,知了”的聲音,抬頭望去,看見知了在枝頭高唱。于是馬上停止笛聲,跳下“牛”背,輕輕地走到“大樹”下。可以想象墻壁上有只蟬在鳴叫,所以停止笛聲。此時也可以讓學生大膽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詩教學中,要利用想象進入角色,才能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促進學生學得深,學得親,學得活,學得實。
二創設意境,渲染氛圍。
精心設計,優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詩顯示的基調是什么,是高昂的,還是低沉的;是歡快的,還是悲哀的;是寧靜的,還是喧鬧的。然后選擇合適的手段:如歡快的,喧鬧的就可以運用表演,體會情境;而那種高昂的、激奮的、或者低沉的,悲傷的,都不宜通過學生自己表演去創設,因為這些情感的基調都比較嚴肅,莊重,是兒童生活的經驗中沒有經歷過的,情感沒有體驗過的。因此表現這些情感的古詩宜用音樂、圖畫,而不宜用剪貼畫、簡筆畫。比如,在學習《春曉》這一課時,可以請同學做詩人上臺表演,然后描述:在美麗的春天(指圖),你(詩人)可見到那許多美麗的花兒,當夜晚來臨詩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時同學作伏案而睡狀),睡著睡著,你朦朦朧朧聽到(注意聽,頭稍抬起)外面刮風了,呼呼的,一會兒春雨沙沙地下起來,聽著聽著,你又睡著了。不知外面什么時候了,你聽到小鳥的叫聲,放錄音機(鳥鳴),(坐起)睜開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鳥歡快地叫起來了,你這位詩人心里高興啦,哼出了兩句詩:(學生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時,從昨夜的風雨聲,又看到一場風雨后,花兒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詩人又想到什么?又說出兩句詩: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一個一個連續的情詩,使學生情感活動參與認識活動,有效地提高古詩教學效率,全面完成古詩教學任務。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描寫夏天的“連雨不知春去,一覺方覺夏深。”;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 )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這樣,便將對于小學生來說略顯枯燥的古詩詞生動化,引起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關鍵詞:古詩;積累;寫作運用
如何幫助學生積累古詩,并將古詩運用到習作中呢?我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總結了從古詩積累到寫作運用的“三部曲”。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化整為零,豐富積累
1.開辟陣地,營造氛圍
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我在黑板左側開辟了“每周一詩”欄目,將每一周必須積累的古詩抄在這個欄目中。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黑板上的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二是學生玩耍之余,抬眼一瞥,無意間誦讀,會加深對這首詩的印象。
此外,在教室的學習園地里貼一些后續要積累的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到新鮮,樂意主動去誦讀、記憶。通過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
2.精選古詩,靈活延伸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但我發現,在“厚積”的過程中,尤其在新課程大力倡導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今天,有的教師一股腦地把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給學生,大量的積累材料使“亂花漸欲迷人眼”。沸沸揚揚的閱讀和背誦中,學生未必能收獲多多。有可能是打開積累本,積累在眼前,合上積累本,積累就為“0”。所以,要精選古詩文!我以新課標規定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為藍本,又在詩文海洋中精選了“季節詩”“壯志詩”“抒情詩”“思鄉詩”“愛國詩”等作為中高年段學生詩文積累的重點。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激活庫存,靈活運用
1.在閱讀情境中回憶
在小學教材中有不少課文與古詩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師可靈活借助其聯系點,引導學生回憶詩句。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調動學生的積累,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如,閱讀《第一次抱母親》時,引導學生回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閱讀《黃果樹瀑布》時,引導學生回憶“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課文情境與詩句的情境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課文情感與古詩情感相互促進,情意共生,更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
2.在生活語境中運用
生活中許多情境與古詩描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相關聯,教師要善于捕捉其關聯點,有意為學生創設運用的語境。如,春天到了,百花爭艷,用一句古詩描寫校園的一角;中秋之際,用一句古詩來表達你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還可以創造與利用相關的語境,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記得有一次早讀課進教室,我正要講古詩,發現黑板上還殘留著昨天寫的板書。于是,我開始找黑板擦,在教室里前前后后找了兩圈都沒找到,正當著急時,數學老師手拿黑板擦進來了,順手放在講臺上。我靈機一動,問道:“誰能用詩句形容一下剛才的整個過程?”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三、“巧引妙借厚底蘊,文有詩詞言自華”――沁入詩香,文采斐然
在積累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相關詩句嵌入作文,給作文增輝添色。想讓學生習得引用古詩的方法,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片段練習,填寫詩句
先讓學生在片段練習中嘗試運用古詩。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片段,用填空的方式要求學生填入相關的詩句。
例如,春雨常常是歷代詩人們吟誦的對象。“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你像牛毛,像花針,伴著溫和的春風,打在身上將濕未濕。春雨,悄無聲息,細細密密。你如同甘甜的乳汁,滋潤著廣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
此類片段練習把現代文和古詩結合了起來,與我們的習作十分相似。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寫這樣的片段入手,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逐步領會引用古詩的方法。
2.課內作文,選用詩句
利用課文中的習作,在習作前提供與本次習作主題相關的詩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引用古詩句。如,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樹葉寫“秋天的樹葉”為例,要求學生在習作中或者引用親自實踐、觀察耐心的詩句,或者引用描寫秋天的詩句,并提供了兩組參考詩句。第一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等。第二組是:“停車坐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等。這樣提供詩句作為參考并加以選用,如同給了學生“一根拐杖”,讓他們嘗試著自己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