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范文第1篇

【 摘 要】:土地利用規劃是合理配置土地和安排土地空間結構的必要手段,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對待土地利用規劃,做好土地利用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評價,使資源可持續利用。本文闡述了現階段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領域的基本情況,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綜合考慮選定區域,運用指標法對選定區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分析,通過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對各評價指標值進行標準化并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出綜合評價指數,從總體上評價規劃方案對環境的影響。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指標法

【前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明確規定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結合我國的土地利用現狀,運用指標法對土地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采用指標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區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對各評價指標值進行標準化并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出綜合評價指數,從總體上評價規劃方案對環境的影響[1]。

1有關概念

1.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概念

土地利用體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在空間上、時間上所作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

1.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概念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簡稱規劃環評)是指對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 預測和評價,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和制度, 其核心在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2]。

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的建立

根據規劃環評的原則和目的,建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指標體系從農用地保護、建設用地保障和土地生態建設三個方面提出了12項指標。

2.1.1農用地保護。選取了農用地增長適宜度(正向型)、耕地綜合變化度(正向型)、基本農田變化度(正向型)和補充耕地集中度(逆向型)4個指標,分別用農用地對人口的彈性系數、標準農田面積、人均基本農田面積和補充耕地縣級行政區個數來表征。

2.1.2建設用地保障。選取了建設用地增長適宜度(逆向型)、城鄉建設用地變化度(逆向型)、城鎮工礦用地集聚度(逆向型)和基礎設施用地合理度(正向型)4個指標,分別用建設用地對GDP的彈性系數、人均城鄉建設用地、新增城鎮工礦用地片數和基礎設施用地布局吻合率來表征。

2.1.3土地生態建設。選取了生態服務功能變化度(正向型)、自然景觀變化度(正向型)、退化土地整治度(逆向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度(正向型)4個指標,分別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自然景觀保存面積、退化土地面積以及自然保護區和濕地面積表征。

2.2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通過建立規劃環評指標體系,對各評價指標值進行標準化并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出綜合評價指數,從總體上評價規劃方案對環境的影響。

2.2.1 指標值的標準化

指標值的標準化方法如下:如果用ai、amax、amin分別對應指標值、最大指標值、最小指標值,對于正向型指標,標準化值(Ai)可以表示為:Ai=ai/amax,(i=1、2、3、……12)。對于逆向性指標,標準化值(Ai)可以表示為:Ai=amin/ai,(i=1、2、3、……12)[3]。遼寧省錦州市的指標值標準化見表1。

2.2.2權重確定

采用特爾斐法確定指標值的權重,遼寧省錦州市各項評價指標權重見表2。

2.2.3 綜合評價指數計算結果

用M表示綜合評價指數,Ai表示各項表征指標的標準化值,Ki表示各項二級指標對應的綜合權重,則M=∑(Ai×Ki),(i=1、2、3、……12)。遼寧省錦州市綜合評價指標見表3。

3評價結果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2005年、2010年、2020年綜合評價指數是逐年增大的,說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的實施總體上有利于促進錦州市的生態環境建設。綜合評價指數反映規劃方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正面的,因此,該規劃方案的實施有利于錦州市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參考文獻】:

[1]馮春濤.構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 (6):416-420.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范文第2篇

近年來,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人類對土地的需求量日趨上升,土地利用對環境造成的消極影響也不斷擴大。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日益成為當今社會追求的目標,因此戰略環境影響評價被提出并受到各國的重視,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就屬于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一種。

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環境科學、環境規劃與評價學、生態學為理論指導,借鑒國內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以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導則》,構建基于PSR框架的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并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立評價模型,最終得出隆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優度值。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識別

戰略環境影響識別就是通過檢驗戰略所有預期的、直接和間接的環境影響,篩選出顯著的或關鍵的環境影響,確定“源”與“受體”之間的因果關系。根據對隆回縣環境現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要點的分析,結合規劃實施、環境效應的影響程度、影響方式以及環境受體敏感性等因素,確定本次規劃影響的環境因子,并編制規劃環境影響識別表(表1)。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最初由加拿大政府組織力量初步研究,后由經濟合作和開發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共同提出了環境指標的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響應(Response)概念模型,即PSR概念模型,它幾乎是所有環境指標體系的基礎。以規劃環境影響識別表的分析為基礎,結合隆回縣環境現狀和土地利用規劃分析,以隆回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構建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

·指標權重的確定

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有特爾菲法、模糊綜合評判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灰度分析法等。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種將決策者對復雜系統的決策思維過程模型化、數量化的過程。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見表3。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綜合評價

·評價方法

本次環評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于規劃方案的用地空間布局調整和規劃后的防災減災能力,將定性的分析評價其環境影響。

·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合理性評價

規劃方案是在進行土地生態敏感性分區的基礎上,組織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調整,充分考慮到了隆回縣的土地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效益問題。對隆回縣的環境產生正面影響,促進隆回縣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指標評價標準

目前我國缺乏相應的法定評價標準,為此,本文通過咨詢環保、土地、水利、農業、規劃等各部門的專家,查閱相關文獻,參照可持續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各指標值,并參考其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例,結合隆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本身的特點,確定各指標的可行等級區間。

森林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4項指標的確定:主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細則》、《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國家生態市建設標準》、聯合國環境衛生組織提出的要求,以及國內外主要同級別城市的標準。耕地轉化率和城鎮建設及工礦用地率的確定:借鑒陳百明、李成瑞等人的相關研究結果。人均耕地面積、單位土地地區生產總值、土地開發率、城鎮化率、水土流失面積比、土地利用多樣性、退化土地治理率等指標的確定,主要根據隆回縣本身的現狀特點、人居舒適度以及國內外主要城市的相關標準。根據評價指標的特點,對環境產生正效應的稱為正向指標,反之,稱為負向指標。

·指標標準化處理

本文采用的是極差標準化法,計算公式為:

正向指標標準化:

(式1)

負向指標標準化:

(式2)

式中:ki是指標的標準化值,xi是指標的實際數值,api為可行區間的最低臨界值,bpi為可行區間的最高臨界值。(見表4)

·綜合評價結果

運用加權指數法,求出規劃方案的環境影響綜合優度值。

Y=∑Ki(c)譿i(c)+∑Ki(d)譿i(d)+∑Ki(e)譿i(e)

Y表示環境影響綜合優度值,Ki表示各指標標準化值,wi表示指標權重值。當Y=1時,說明規劃方案各評價指標均達到理想狀態,完全可行;當0

運用上述公式,可以得出本次隆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結果,2006-2010年為0.39, 2010-2020年為0.56。由以上結果可知,隆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近期到遠期的環境影響負面影響程度較小,且負面影響隨時間減小,規劃方案是基本可行的。

評價結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 P285 文獻標識碼: A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執行主要是從決策源頭上減少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有助于環境、經濟和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但就目前來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特別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簡稱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工作在我國剛剛起步,其研究的技術方法體系處于探索階段,目前還很不成熟。再加上部分地區都以經濟的增長作為其發展的唯一衡量標準,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缺乏科學性和可預見性,這就造成了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下面我就將從不同的層面就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做一個分析探討。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的概念及意義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指的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對土地發展戰略、方針、政策的實施可能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做出預測、分析和評價,把環境因素納入到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決策之中,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避免或降低由于決策失誤帶來的環境影響,它是協調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一種科學規劃手段。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的理論基礎

2.1、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的發展。它從環境角度規劃實施資源的可持續性,并提出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改善措施,為最終實施土地利用規劃提供環境依據。

2.2、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的生態學研究的是由相互作用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地表的結構、功能,它是與地理學以及生態學相交叉的科學,主要把地理學研究的自然地理同生態學研究的生態系統的方法相結合,進而研究景觀空間格局以及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

2.3、生態承載力理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評價工作中的生態承載力主要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考慮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這個方法主要提供了一個核算地區以及個人對自然資本利用狀況的簡明框架,通過測算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以及自然所能夠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以此來評價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實際情況,進而更為準確地判定評價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從理論體系來看,生態承載力模型表示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區域的人口所擁有的現實生物的生產面積,為正確評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提供了量化依據

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的方法

3.1、對規劃設計方案的分析

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而言,對其主要的規劃目標以及方案的分析尤為重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應該主要包括有相關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總目標一般作定性描述,而具體目標主要包括有耕地總量的動態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相關的平衡目標、低產農用地改造目標、建設用地控制目標、生態環境改善目標等等。

3.2、現狀調查與分析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的工作中對其現狀的分析和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通過對規劃區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問題分析,以此來確定當前主要環境問題和其產生的原因;還有就是對規劃區內生態敏感區進行重點分析,比如對于特殊的環境、特有的濕地、水土保持區、生態退化區、特有人文以及自然景觀等等。

3.3、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指標的確定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環境影響識別的內容主要為規劃目標以及方案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要特別注意在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的識別時,可把相關規劃的目標或者規劃的方案進行分解,將其分成若干經濟行為,比如土地的開發、復墾、治理水土流失、退耕還林等等,然后再依據這些經濟行為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找出環境影響的發生原因和受影響的環境因素,將它們與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土地經濟行為相對應。

4、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存在的問題

4.1、評價模式欠佳

目前在國際上,很多國家的環境評價戰略大多采取“自我評價”的模式。而再在國內,由于相關的負責單位在其評價模式上大多沒有自己的主見,在思路上是多是效仿人家建設項目的方法,采取“第三方”的評價模式。而這樣的方式雖然在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上有了一定的保證,但是對規劃的編制不能有效地介入,這就導致對已經制定出的規劃方案、環境保護的措施等起不到保護環境的目標和要求。

4.2、評價技術不成熟

目前,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的實踐中,我國主要引用建設項目環評的思想和技術方法,但這個評價技術方法在實際用于規劃環評中是不能完全試用的。其原因主要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是對處于高層次的規劃和計劃的環評,而項目或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預測是在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的基礎上進行的。

4.3、理論和實踐相脫節

就目前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發展的現狀而言,存在很多技術方法以及理論實踐方面的問題。在技術方法的理論研究中,幾乎是沒有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一套理論方法,不能滿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的實踐要求;而在技術方法的實踐中,往往也都脫離了實際情況,只對原則性的要求進行說明,沒有關于在不同情況下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法去解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評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可行性不是很高,不能形成具有一定理論依據。

5、改善規劃環評的措施

5.1、加強人員隊伍建設

在具體的工作中,對于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要有針對性。比如根據工作基礎和背景情況對參加培訓的人員給予分類的培訓,提高培訓的效率。同時強化大眾參與的力度,可以在實踐中充分的利用媒體網絡的普遍性,向公眾宣傳規劃環評的作用,從而使他們能自覺的參與對規劃環評的監督,成為推動規劃環評的主要力量。

5.2、保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首先,在具體的工作中根據規劃環評自身目的的要求,改進評價中的評價模式,推進“自我評價”模式在評價工作中的應用。其次,加大對規劃環評相關技術方法的研究,國家也應組織相關的專業研究小組進行技術改造,成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規劃環評的技術方法。最后,進一步擴大規劃環評試點的范圍。促進規劃環評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相結合的體系的完善,推進其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

5.3、優化規劃、評價方案

在具體的工作中選將指標法與格局分析法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對比,選取最優規劃方案。保證整個工作的有效開展。

5.4、完善評價制度與體系

在具體的工作中完善相關的評價體系,并以此確定相對應的評價范圍和內容以及工作的程序、評價技術方法手段等等。還要加強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完善評審體制和健全環境影響評價法律責任制度三方面的研究。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及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規劃環評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應該從政策的制定、條例的實施、人員的培養等多方面進行努力,以此提高整個工作效益,保證我國經濟、文化的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文德,鄧杰波,蔡剛剛,楊明勻,何昌杰. 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進展中的問題及建議[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2:60-61.

[2]陳文波,趙小敏,武春友. 規劃環評理論與方法初探[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01:134-138.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土地儲備規劃;可行性;成果內容

1. 土地儲備規劃的概念

土地儲備規劃是各級政府在一定的區域內,根據其當地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等條件,對所儲備的土地在空間、時間、規模上進行總體安排和布局。

2. 土地儲備規劃的背景

我國開展土地儲備工作相對較晚,管理模式長期處于模仿和探索階段。由于缺乏規范可行的管理模式,土地儲備工作一直處于人手管理的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儲備項目的增多,越來越容易產生混亂,給日常管理工作帶來很多不便。2007年,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了《土地儲備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07]277號),進一步完善國家關于土地儲備的法律法規,加強土地調控,規范土地市場運行,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建設用地保障能力。

在此基礎上,土地儲備工作為實施區域土地開發,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交通、城建和部分國有資產經營單位通過土地收儲運作推動基礎設施和公益建設項目的運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儲備規劃,儲備土地不能很好地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銜接,造成無法合理用地,產生了較多歷史遺留問題。為提高土地儲備的可操作性和效率,有效指導以后的土地儲備工作,需要編制土地儲備規劃。

3. 編制土地儲備規劃的可行性

(1)政策上可行

近年來,土地儲備作為土地市場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已成為各地土地管理部門關注的熱點和工作重心。為了更科學有效地指導土地儲備工作,各地紛紛編制土地儲備規劃(計劃),大大促進了土地儲備工作的有序、有效進行。特別是《土地儲備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07]277號)的頒布實施,為土地儲備規劃的編制提出了新的指導思想。其中:第七條要求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財政及當地人民銀行相關分支行等部門應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土地市場供需狀況等共同編制年度土地儲備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報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因此,編制土地儲備規劃(計劃)符合國家的政策要求。

(2)技術上可行

目前以數字化虛擬、地理信息系統(GIS)為基礎的空間信息技術在土地管理、城市規劃等行業的應用越來越深入,包括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等重大項目,實現了圖、數和空間的無縫結合。通過完備的數據庫成果,能夠科學管理土地資源,減少工作失誤,提高工作準確度。因此,運用空間信息技術進行土地儲備規劃也是大勢所趨,并且能實現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等成果銜接,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編制土地儲備規劃在技術層面上可行。

(3)經濟條件成熟

我國開始推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上。在近2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家在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方面認識不斷深化,經濟調控的手段日趨多樣化,調控的水平不斷提高,標志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日趨成熟,省、市、縣等各級政府均積累了一定的財政基礎。經濟條件的成熟,衍生了對土地儲備規劃的需求,土地儲備規劃同樣也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為經濟發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由此,編制土地儲備規劃能夠得到各級政府有力的資金保障,經濟上可行。

5. 編制土地儲備規劃的工作內容

土地儲備規劃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專題規劃,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1)開展前期專題研究,調查和分析土地利用、儲備開發、供應的現狀特點;(2)調查和分析土地儲備工作的組織結構、工作流程、工作績效與經驗,把握城市土地儲備工作面臨的問題和關鍵點;(3)協調上層次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提高土地儲備規劃的可操作性;(4)對規劃范圍內建設用地供應潛力、規模、布局等進行全面摸底;(5)依照城市空間發展規律,正確預測規劃期土地儲備的需求的范圍;(6)根據土地儲備的現狀調查和預測結果,制定土地儲備規劃方案,從土地儲備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等對儲備土地進行合理安排;(7)重點闡述規劃期內土地儲備的近遠期目標以及各階段(年度)的任務、計劃及資金安排等;(8)分析土地儲備規劃預期達到的社會、經濟效益;(9)提出符合地方發展的相關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實施保障措施;(10)編制土地儲備規劃圖件,做到文本、圖件、數據一致;(11)建立土地儲備規劃數據庫;(12)安排方案成果的部門討論及開展專家咨詢工作;(13)提交成果驗收。

6. 土地儲備規劃的成果內容探索

目前,我國還沒有對土地儲備規劃頒布詳細的規程規范,各地開展土地儲備規劃,其成果內容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成果標準。在參考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等成果要求的基礎上,土地儲備規劃的主要內容應該包含以下方面:

6.1 文本

(1)總則:描述規劃項目的目的、原則、依據、范圍、期限等;(2)現狀與目標:描述規劃對象的地理區位、歷史沿革、社會經濟,以及土地儲備的現狀情況,土地儲備的目標等;(3)土地儲備潛力測算:主要分析和預測規劃對象各類型儲備土地的潛力;(4)土地儲備規劃方案:主要描述土地儲備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安排等;(5)近期重點儲備計劃:主要描述近期重點安排的土地儲備項目;(7)效益分析:主要計算土地儲備達到的社會、經濟效益;(6)規劃保障措施:主要描述實施本規劃的相關建議和舉措。

6.2 編制說明

(1)項目概況:主要描述規劃項目的由來、意義等基本情況;(2)規劃編制過程:主要描述規劃編制的流程、方法等;(3)基礎數據說明:描述規劃采用的基礎數據的來源、種類等;(4)問題研究與分析:主要分析當前土地儲備的問題和不足;(5)規劃方案說明:描述確定規劃方案產生的依據、數量、時序關系等;(6)規劃方案可行性評價:從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等方面描述本方案帶來的效益。

6.3 規劃圖冊

(1)土地潛力分析圖:反映土地儲備潛力等級和空間分布;(2)儲備土地空間分布圖:反映當前土地儲備的空間分布;(3)儲備土地結構圖:反映儲備土地的結構種類;(4)儲備土地時序圖:反映土地儲備項目的時序安排;(5)軌道交通儲備規劃圖:反映軌道交通的土地儲備空間分布和時間安排;(6)工業用地儲備規劃圖:反映工業用地土地儲備的空間分布和時間安排。

參考文獻

[1]何芳 葉嬪華 土地儲備也應編制規劃 中國土地2006年11期.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銜接

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下簡稱“兩規”) 都是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調控和指導意義的綜合性規劃。從“兩規”基本作用看,城鄉規劃指導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導土地利用(曹榮林,2001)。但城鄉建設離不開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脫離城鄉建設。

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時,設置“待置換用地區”以增強規劃彈性,但是破壞了規劃剛性。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時劃定“有條件建設區”,允許建設用地指標在有條件建設區內布局,既維護了規劃剛性,又能實現與城市規劃區進行無縫銜接。浙江省遂昌縣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探索全方位的銜接模式,從基礎數據、空間布局、規劃實施措施等三個方面與城鄉規劃進行了充分對接。

一、基礎數據銜接

遂昌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2006—2020年)和遂昌縣域總體規劃(2006—2020年)都使用2005年作為規劃基礎年,將2005年遂昌縣的常住人口(包括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作為現狀人口基數。“兩規”的戶籍人口都采用了統計部門正式公布的數據,外來人口略有差別。

1.人口總量。遂昌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和遂昌縣域總體規劃采用的人口數據基本一致,為2005年遂昌縣總人口為23.04萬,其中戶籍人口總量為22.74萬,暫住人口為0.30萬。經銜接,2005年遂昌縣常住總人口為23.14萬,戶籍人口為22.74萬,暫住人口為0.30萬。

2.人口分布。“兩規”在城鎮人口、農村人口、城市化水平方面基本一致。經銜接,以縣域總體規劃統計的城鎮人口數據為主,同時采納土地利用規劃中提出的“城鄉兩棲人口”的概念。這是考慮到遂昌縣存在一定數量的農村人口居住在城鎮中,但其農村戶籍、宅基地等保留的現象。由于這部分人在統計常住人口時已經被計入城鎮人口,而沒有計入農村人口,使得在計算人均農村居民用地面積時數值虛高。經銜接,2005年遂昌縣城鎮人口為8.49萬,農村人口共有16.55萬(含兩棲人口2萬,由于這部分人口已經計入城鎮人口,故不再重復計入總人口)。

二、空間布局銜接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的用地空間布局。結合遂昌縣地形地貌情況,根據用地、功能與結構,與遂昌縣城鄉一體化規劃相協調,確定遂昌縣形成“一心、兩翼,兩軸、四點”的城鎮體系空間布局。

一心——妙高鎮、云峰鎮組合城鎮區,包括馬埠工業區。

兩翼——石練—大柘組合鎮區,北界—新路灣組合鎮區。

兩軸——兩條發展軸線。

四點——四個兼顧點。湖山—金竹組合城鎮、王村口、垵口、黃沙腰。

在“一心、兩翼,兩軸、四點”的城鎮體系方案下,規劃期內進一步形成三個經濟發展區域:即東北部經濟區、中部經濟區和西南部經濟區。

以妙高鎮和云峰鎮為龍頭,石練—大柘鎮、北界鎮兩個中心鎮為襯托,構建相互呼應、支點拓展的產業格局,建設由各種功能區塊組成的產業群體與產業積聚區,以完善的設施配套、合理的資源配置、特殊的政策扶持,使產業得到發展壯大。

2.縣域總體規劃明確的用地空間布局。遂昌縣城鎮體系空間結構規劃可概括為“一心、兩翼、兩軸、四點”。(1)一個核心城鎮區。妙高—云峰組合鎮區,包括馬埠工業區。(2)兩個次中心城鎮區。石練—大柘組合鎮區,北界—新路灣組合鎮區。(3)兩條發展軸線。結合龍麗高速公路,以妙高鎮為中心,向東西兩翼拓展,發展大柘鎮、石練鎮和云峰鎮,形成“一點兩翼”的布局結構,使其成為縣域主要發展軸。規劃期內,以公路交通干線及產業布局為導向,遂昌縣域城鎮體系空間布局將形成兩級發展軸帶。一級發展軸為云峰—妙高—石練一線。沿線城鎮現狀基礎較好,縣城妙高鎮除有50省道通過外,還有遂龍省道等四個方向的放射狀公路通往縣域內外,其中心地位是明確的,能夠充分起到遂昌縣域經濟增長極的作用,也是麗水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石練和大柘作為重點發展城鎮,為縣域第二大鎮區。縣城至石練的公路已經改造升級為二級公路,對沿線城鎮的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龍麗高速公路北界—新路灣—云峰為二級城鎮發展軸,北界、新路灣為一般城鎮中的促進發展城鎮,這條軸帶沿線的中心村條件較好,農業發展有一定基礎,作為中心城鎮遂昌的外圍地區,隨著龍麗省道改造升級為高速公路,將加快城鎮及中心村的發展。(4)四個兼顧點。湖山—金竹組合城鎮、王村口、垵口、黃沙腰。這四個點分別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是當地農村集貿、生活服務基地。在湖山—金竹,還有非金屬采礦業。 轉貼于

3.“兩規”各類主要用地空間布局的銜接。(1)城鎮空間布局的銜接。由于“兩規”在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上基本一致,所以把銜接的重點放在劃定城鎮建設用地邊界上。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邊界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內容組成:1)現狀城鎮建設用地:主要是指城鎮建成區部分,由城建部門根據城市建成區的內涵,在國土部門的現狀變更圖上劃定范圍,范圍內的建設用地均作為城鎮建設用地。2)規劃期的城鎮建設用地控制范圍:根據“兩規”銜接后的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按照“保證重點、統籌布局”的要求,通過“兩規”協調確定的規劃期內近期和遠期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和相應的增長控制邊界。3)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彈性增長空間主要是為規劃期內各類用地的選址保留的彈性空間。在空間上,將縣域規劃中的發展備用地劃定為彈性增長空間范圍。(2)農村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共設村莊159個,其中中心村56個(含集鎮、個別集鎮為鄉政府所在地),基層村103個。確定“兩規”農村建設用地布局銜接的原則如下:1)山區地區完善與發展中心村建設。2)平原地區堅持走城市化道路。3)遷移部分村莊。包括位于高山遠山地區等不利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地區;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景區、水源保護地等特殊控制地區;受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庫區、電廠等)影響的地區。(3)工業園區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期內獨立工礦用地應對現有的進行布局、結構調整,盡可能集中布局,以取得集約用地和集聚效益。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積極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建設工業新區,按照“強園興鎮、鎮園互動”要求,實施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加快遂昌東城工業園區擴園工作,努力形成一園五區框架。①規劃期新增的獨立工礦用地,主要用于浙江遂昌工業園區建設,規劃期內共需用地600公頃,其中妙高、云峰、石練三個區塊在城鎮用地中綜合考慮50%,其余50%在城鎮用地范圍外選址,作為彈性工業用地不進行定位。(4)耕地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在空間布局上,除中心城市和中心鎮因必要的城鎮發展和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占用耕地外,基本保護并保有原有的耕地空間布局,占用的耕地必須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農用地整理或未利用地開發按照占補平衡的原則補充,同時“農轉非”耕地表土再利用制度。(5)園地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除必要的城鎮和交通、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利用園地外,嚴格保護園地特別是優質園地,因此“兩規”銜接基本保持原有的園地空間布局。(6)林地空間布局的銜接。“兩規”銜接規劃布局在充分利用部分低丘緩坡地作為城鎮建設用地和新農村建設用地外,基本保持現狀的林地空間布局,其中的優質林地特別是森林公園如桃花岕省級森林公園要嚴格保護。(7)旅游用地布局的銜接。根據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資料,2005年遂昌縣特殊用地面積為25.74公頃,許多特殊用地用作風景區旅游用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三、規劃實施措施的銜接

1.嚴格控制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內城鎮建設用地的使用。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內的用地,只有在總體規模不突破的情況下,根據縣域規劃布局和城鎮發展實際需要,才可在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內使用一定的建設用地。

2.控制增量,盤活存量。嚴格控制土地供應總量,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近期規劃相銜接,制定土地供應計劃,嚴格控制年度土地供應。土地利用指標和城鎮用地增長范圍相互結合管理,各類建設用地的年度計劃必須在之內安排。嚴禁超年度計劃批地,嚴禁在城鎮增長邊界之外安排城鎮用地項目。

3.嚴格用地定額指標管理。新建項目在建設用地預審、審批和供應各個環節,國家有明確規定的,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定額指標、土地投資強度指標、建筑系數指標、容積率指標和辦公及福利設施用地指標。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最热 | 九一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在线看 | 波多野结衣的网站 |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五月婷婷 | 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免费不卡 | 欧美jizz18性欧美视频 |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 干干干操操操 |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三级视频 | 亚洲成人av电影 |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最新av| 日韩国产精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ssswww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久免费 | 中文字幕avav |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91日日 | 成年人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久国产精品 | 在线看片日韩 | 小草av | 精品日日夜夜 |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 www.xx国产 | 亚洲一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不卡 | 999免费视频 | 日韩视频久久 | 免费视频一区 | 99国产视频| 91美女网站 | 天堂网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