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游標卡尺讀數以刻度線為準,刻度位于兩個數值之間,讀取要取整數。
2、游標尺的數值要和尺寸上的刻度線齊平,然后按照公式讀出測量值。
3、游標卡尺在讀數的時候,是以上面的刻度線為準的,一般來說,如果刻度位于兩個數值之間,讀取的時候要讀取整數,也就是小的那個毫米數。
4、讀取游標所指的數值,還有標尺上那一條刻度線,和尺寸上的刻度線齊平,根據最接近的線取值,讀數公式,也就是測量值等于主尺讀數加游標尺讀數讀出的測量值。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數形結合; 分類討論; 整體思想; 等價轉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3-065-001
一、利用直觀圖示理解抽象概念,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進行蘇教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的教學時,由于學生剛接觸集合這一概念,對集合之間的關系的理解感到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如下處理。我先向學生介紹了集合的另一種表示方法維恩(Venn)圖,即用平面內一條封閉曲線的內部表示一個集合,然后讓學生討論兩條封閉曲線能有多少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并讓他們畫出來。經過討論,學生畫出了四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如圖)
接下來我讓他們觀察這四種關系的異同點,并引導他們用集合語言加以描述,發現:(1)沒有公共的部分,即集合A、B沒有共同的元素;(2)有公共的部分,即集合A、B有共同的元素,但有些元素不在另一集合中;(3)A完全在B的內部;(4)A與B重合,即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們把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A?哿B)。再深入分析,發現(3)中集合B有的元素不屬于集合A,而(4)中集合A、B的元素完全一樣,因此再把子集分為兩類:真子集即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個元素不屬于集合A;集合相等即集合A的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反過來,集合B的每一個元素也都是集合A的元素。通過維恩(Venn)圖的直觀表示,學生很快理解了“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這些抽象的概念,體會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利用不等式的求解理解分類討論思想
分類討論是將研究對象的全部按照不重疊、不遺漏的標準,劃分為若干個部分來分析研究,再把分析研究的結果綜合起來,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由于考察問題的角度、方式方法不同,同一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標準。
例1.解關于x的不等式x2-ax-6a2
解:原不等式可化為(x-3a)(x+2a)
因此,當a>0時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2a<x<3a
當a=0時原不等式的解集是空集
當a
點評:本題主要涉及分類討論思想,在研究與解決數學問題時,如果問題不能以統一的同一種方法處理或同一種形式表達、概括,則需根據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按某一確定的標準,將數學對象劃分為若干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部分,然后逐步進行討論,再把幾類的結論匯總,從而得到結論和答案。
三、數學教學中整體思想的應用
解數學題時,人們往往習慣于從問題的局部出發,將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簡單的子問題,然后再各個擊破、分而治之。但思考方法并非對所有題目都適用,它常常導致某些題解題過程繁雜、運算量大,甚至半途而廢。其實,有很多數學問題,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放大考察問題的“視角”,往往能發現問題中隱含的某個“整體”,利用這個“整體”對問題實施調節與轉化,常常能使問題快速獲解。一般地,我們把這種從整體觀點出發,通過研究問題的整體形式、整體結構、整體特征,從而對問題進行整體處理的解題思想方法,稱為整體思想方法。在數學思想中整體思想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數學思想。它是通過研究問題的整體形式、整體結構,并對其進行調節和轉化使問題獲解的一種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從整體去觀察、認識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思想。運用整體思想,可以理清數學學習中的思維障礙,可以使繁難的問題得到巧妙的解決。它是數學解題中一個極其重要而有效的策略,是提高解題速度的有效途徑。高考中,整體思想方法是一個重點考查對象,在選擇題解答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滲透。
四、等價轉化思想
等價轉化是把未知解的問題轉化到在已有知識范圍內可解的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通過不斷的轉化,把不熟悉、不規范、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熟悉、規范甚至模式法、簡單的問題。歷年高考,等價轉化思想無處不見,我們要不斷培養和訓練自覺的轉化意識,將有利于強化解決數學問題中的應變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技能、技巧。轉化有等價轉化與非等價轉化。等價轉化要求轉化過程中前因后果是充分必要的,才保證轉化后的結果仍為原問題的結果。
點評:本題主要的證明方法是等價轉化思想是一種執果索因的求解過程。
例如:問題一:如圖1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燒杯中的兩支溫度計a、b,加熱時,b溫度計的示數始終比a溫度計的示數高,其原因 ;停止加熱時,a溫度計的示數如圖所示,則a溫度計的示數是 .
問題二:如圖2所示,溫度計的讀數方法正確的是 (A/B/C),示數為 ℃.
溫度計是熱學實驗中必不可少的測量工具,在讀取溫度計示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使用溫度計前,觀察它的量程——能測量的溫度范圍,如果估計待測溫度超出溫度計能測的最高溫度,或低于溫度計能測的最低溫度,就要換用一只量程合適的溫度計,否則測溫液體可能將溫度計脹破,或者測不出溫度值;認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測量時可以迅速讀出溫度值.第二,在用溫度計測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第三,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如圖2,沿A方向讀數,稱為俯視,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知識得讀數比實際溫度偏大,而沿C方向讀數,稱為仰視,讀數比實際溫度偏小,只有B才是正確的讀法.
在使用溫度計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特殊的問題.如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這是由于它結構上的特點,普通溫度計內玻璃細管是直的,而體溫計多了一個比較細的彎管(俗稱“縮口”),故能離開被測物體讀數.還會遇到如溫度計的刻度模糊不清或刻度均勻但不準等類似問題,這類溫度計是不是就不能用了呢?不是,只要我們對數字進行有效處理,通過合理換算,也可以用不準確的溫度計測出準確的溫度.以下就來談談確定不標準溫度計示數的方法.例如:
小明有一支溫度計,它的玻璃管的內徑和刻度都是均勻的,但它的標度卻不準確,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讀數是-0.7℃,在沸水中的讀數是102.3℃,則(1)當它指示的溫度是-6℃時,實際的溫度是多少?(2)它在什么溫度附近誤差很小,可以當作刻度準確的溫度計使用?
分析 該溫度計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讀數是-0.7℃,對應的實際溫度是0℃;在沸水中的讀數是102.3℃,對應的實際溫度是100℃,根據題意畫一溫度計,其左邊表示實際溫度,右邊表示對應的不準確溫度,如圖3所示.
解法1 找出實際的1℃相當于不準確的多少格數.
把實際刻度的0℃與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實際刻度的1℃,即分度值為1℃.它對應的不準確刻度的格數是
ΔL=■=1.03格/℃.
(1)不準確-6℃的與實際的0℃之間相差L=-6格-(-0.7格)=-5.3格,
故不準確的-6℃對應的實際溫度是
T=■=■=-5.15℃.
(2)設溫度為T0時,該溫度計可當作準確溫度計,即■=T0,
解得T0≈23.3℃.
解法2 找出1個不準確的格數相當于多少實際的溫度值.
由題意知,102.3格-(-0.7格)=103格標度對應的實際溫度范圍是100℃,故1個不準確的格數相當于實際溫度為
ΔT=■.
(1)不準確的-6℃與實際的0℃之間相差L=-6格-(-7格)=-5.3格,
故不準確的-6℃對應的實際溫度是
T=ΔT·L=■×(-5.3格)=-5.15℃.
(2)設溫度為T0時,該溫度計可當作準確溫度計,即
■×[T0-(0.7格)]=T0,
解得T0≈23.3℃.
解法3 待定系數法.
溫度計每增加一定示數時,實際溫度的增加幅度是相同的.根據這一點,可以確定實際溫度與不準確溫度之間存在著線性關系,設t為溫度計的示數,T為與t對應的實際溫度,于是T與t的關系為T=at+b,
當t=102.3℃時,T=100℃;當t=-0.7℃時,T=0℃,
將這兩組數據分別代入上式得
100℃=a×102.3℃+b0℃=a×(-0.7℃)+b
解得a=■,b=■℃,
即T與t的關系式可表示為
T=■t+■℃,
(1)當t=-6℃時,代入得T=-5.15℃;
(2)當t=T時,代入關系式得
2、精讀: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采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采取這種方法。
4、跳讀: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后繼續讀,就可前后貫通了。
5、速讀: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于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關鍵詞】數學教材;數學閱讀;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能力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人們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閱讀能力。其中也包括數學閱讀能力。然而當前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不能準確地掌握和使用數學語言,或者不能概括有關結論,或不能進行邏輯推理,致使學習數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強化數學語言訓練
數學閱讀離不開聽、說、讀、寫。這些都是數學語言的使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用數學語言交流他們的思想,解釋猜想,從而增進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這也是訓練語言的有效方法。
1.閱讀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具有簡潔、準確的特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需仔細體會認真琢磨分析才能理解其意義。在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著重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抓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句,學會“精讀”。如“有效數字”概念的教學時須注意三個要點:(1)從左邊起數,(2)非零數字,(3)到末位數字止。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有效數字包括中間零和末尾零,而不包括開頭零。“精讀”的要求則是閱讀時要求學生深入思索,把握概念的本質,弄清數學概念的內涵、外延,能辨析概念又能了解其使用范圍。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概念敘述的準確性。比如:學習“平行線”概念時,不能將“同一平面”這個條件忽略。另外,數學概念“精讀”還要求學生能正確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之間的互譯。
2.閱讀數學定理、法則
數學中的定理、法則是反映數學對象的屬性之間的關系,是解題的理論基礎和工具,能準確理解、記憶和靈活應用定理、法則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定理、法則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復讀”, “復讀”的要求是閱讀時注重弄清結構,掌握思想。對于條件或結論較為接近,結構相類似的定理、法則時,教師可以有意指導學生復讀、識別。比如:學習“垂線的唯一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及學習“平行公理(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時,要求能通過復讀發現兩條定理的異同,讓學生理解兩處“過一點”的不同之處。
3.閱讀數學公式
數學公式,是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之數量之間的等或不等的聯系,它確切地反映了事物內部和外部的關系,是我們從一種事物到達另一種事物的依據,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注意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數學公式,學習的公式關鍵是要讓學生看清教材中的公式是怎樣一步一步推導出來的,有何特點,如完全平方公式根據多項式乘法推導得到,利用對稱性非常容易記住。要讓學生了解公式產生的背景,為什么要產生這個公式,這個公式的產生對我們的學習帶來什么好處?
二、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讀
1.閱讀課本例題――“解讀”
數學教材的例題,都是編者經過反復的比較、篩選,最后才確定下來的,有它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行性。解讀過程中還須邊閱讀邊尋找題中的能體現等量關系的重點句子和關系復雜的難點句,對中學生例題閱讀的指導,應按以下步驟進行:學生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嘗試解題總結解題探求新的解題途徑。這里,還要提醒學生注意解題過程的表達既簡潔又符合書寫格式,閱讀時要仔細領會、學會分析、正確理解例題中的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會通過閱讀在例題中隱含的知識點及數學思想、方法等。
如問題:“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發現與證明過程。
對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學習時,不可直接給出證明要設法讓學生發現這個結論,然后再給出證明。讓學生發現的方法有許多,為突出數學的直觀性,可以選擇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來得到。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動手剪拼三角形紙片,同時把論證作為學生探索活動的自然延伸。讓學生在拼接的過程中,發現證明該定理的思路。
2.閱讀提示及說明――“不可漏讀”
教材中相關知識及許多習題后面都附有說明或提示語。如括號內常注明精確要求或取值范圍等,告訴學生對于這些說明或提示語,千萬不可忽略,往往解題的某一條件或關鍵正隱藏在這里。“失之一厘,差之千里”,解題的錯誤往往是由一些小方面原因造成,若不注意說明,那就有可能功成敗垂。
3.閱讀課題學習及閱讀材料――“泛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