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德育小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的銜接問題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在高中實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銜接問題更加突出。中學數學是大學數學的基礎,大學數學是中學數學的延續,只有二者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銜接,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二者的銜接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享了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并給出了相應的主要應對措施。
一、高中數學教學的主要變化
1.課程標準理念的變化
傳統數學課程過于注重只是傳授的技能訓練,強調數學學科的邏輯性和公理化體系。新課標則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更加重視數學的應用性和學科的交融性。
2.教材內容編排上的變化
與新課改前的高中數學相比,新教材教學內容采用“螺旋式”上升結構,逐步達到標準所規定的目標,這和以往主要采用根據數學的知識內容分類有很大的不同。體現在課程設置上采用了“學分制”,分為必修系列和選修系列,每個系列均由模塊或專題構成,不再分代數、立體幾何、平面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初步課程開設。
和以前的教材相比,在必修系列增加了函數的零點、二分法、冪函數、投影與三視圖、算法與程序框圖、莖葉圖、隨機數等內容。在選修系列教材增加了全程命題與存在性的命題、定積分、推理與證明(重視了類比推理的作用)、條件概率、超集合分布、統計案例、矩陣與行列式、群論、球面集合以及數學史等內容,以供不同程度學生選學。同時,教材也刪除了定比分點公式、平移公式、解三角方程、反三角函數、無理不等式、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橢圓與雙三角函數的準線方程(只保留了拋物線的準線方程)、歐拉定理、數列與函數的極限等內容。
3.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課堂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傳統可讓教學重視只是的講授和技能的訓練,忽略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忽視了數學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分形式化的傾向,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阻礙數學能力,尤其是創造性能力的發展。新教材更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景,設計一些有層次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討和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二、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的銜接問題
從以上變化上可以看出,新課改后的學生自在數學學習上設計的知識面廣,但在抽象思維、概念理念方面相對薄弱。而大學數學作為公共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運算能力,以便為后繼課程和專業課程服務。這勢必導致大學數學和中學數學存在一定的脫節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思想方面
新課改后的中學數學重視學生的主題地位,通過學習讓學生感知數學是自然地、有用的。而現階段我們的大學數學教學實質上只是在傳授數學知識,并不關注其應用性,或者只是籠統地說會在后續數學課程或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有用,學生學習沒有目標性。這是學生一時不到數學的重要性,導致學生態度不端正,學習過程被動,是指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湊學分。
2.教學內容方面
高中數學內容的脫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數學課程建設的難度,也造成了學生學習內容不連貫,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學方式方面
相對高中數學,大學數學教學課時少,而教學內容卻很多,客觀上導致了課堂上教師講授多,學生參與少。教師對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內涵和外延講解多,學生反饋練習少。這種大容量、高難度、教學手段單調,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旺旺導致課堂效果呆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4.學生學習方法方面
新課改試圖通過調整課堂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迫于高考的壓力,現階段的高中生學習,仍然以課堂聽講、課堂練習為主,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而大學數學教學進度快,理論抽象,僅靠課堂上的學習掌握只是很不現實,更需要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
三、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策略
1.講好第一堂課
對于剛接觸大學數學的新生來說,第一堂課尤為重要。首先,通過第一堂課使學生清楚大學數學和高中數學的聯系和區別,讓他們明白中學學習的數學只是將會在大學里得到深度和廣度的加強。其次通過介紹課程的背景、知識結構,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此外,可以結合學生專業特點,介紹數學在專業知識上的應用,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
2.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學
很多高中生認為學數學實質上就是學習如何解救學題,忽視了對基本概念的解脫,這種思維習慣一直延續到了大學,導致他們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思路不清晰,方法不恰當,因此教師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基本概念過于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可以通過精選例題講解,以適量習題鞏固的方式指導學生不斷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醒學生重視基本概念,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教學思維習慣,這樣才能真正學好數學,真正“懂”數學。
3.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
教師可以通過查閱高中教材,高考試題,向學生咨詢等方法,盡可能地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只是掌握情況。在授課過程中注意適當補授新課改后刪除的而大學教學中需要用到的內容,如:范三角函數、求解三角方程、極坐標等等。
4.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關鍵詞:學科滲透;融合;創新;激發興趣
學科之間是相通的,沒有明顯的界限之分。因此,在日常教學當中,我注意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打破課內與課外、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整合、融合不同學科的內容,讓英語知識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達到整體性或統一性的效果,以營造濃郁的英語學習環境。并通過不同學科的滲透,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英語運用能力。
一、語文學科的滲透:從漢語拼音中遷移,提高英語拼讀能力
語音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對于起始階段的學生來說,語音教學的成功與否會大大影響到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學生語音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其聽、說、讀的能力。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單詞的發音與拼寫聯系密切。
因此,在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鞏固的漢語拼音知識促進學生英語拼讀能力。由于某些音標與某些漢語拼音的發音極為相似,如漢語拼音i的發音和英語音標[I]的發音就有些相似,在此基礎上學起來較快。同時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漢語拼音知識,結合英語單詞教學,逐步向學生介紹英語字母與常用字母組合的拼讀規則。引導學生體會英語作為一種拼音文字,其字母與字母組合的拼讀是有規律可循的,力求在輕松自然的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漢語拼音能力向英語單詞的拼讀產生遷移,以培養學生的單詞拼讀能力和根據國際音標拼讀復雜單詞和書面記憶單詞的能力。
二、數學學科的滲透:在推理運算中運用,加強英語單詞識記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涉及數字的話題很多。比起呆板的跟讀,讓學生在推理、運算的游戲活動中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在新標準第一冊第五模塊1~12的數字學習中,我給學生出了這么一道題:把one到twelve的數字填到四邊形中,讓四邊形的每條邊和都等于26,我還提供了學生四邊形的四個角分別為one,twelve,two,twelve。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致,不僅數學考試里有聰明題可做,英語也變得如此有挑戰性。于是,學生便不斷地拼試,得出了答案,也牢牢地將12個單詞印在腦海里了。這樣的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也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英語單詞的記憶及運用。
又如在新標準英語第三冊第一模塊的教學中,出現了數字13~100的數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隨機選用1~100中的任意兩個數字如28和2,然后不斷變換兩個數字間的計算符號+,-,×,÷,讓學生快速地計算出答案并說出來。所有學生都躍躍欲試,很快就得出第一個答案并說出英語單詞。這樣既幫助了學生掌握1~100數字的英語表達,也訓練了學生的數學口算能力。
在教授年月日等時間的單詞時,我總是提供學生這樣的等式:One year = twelve months, One month = 31/30/29/28 days. One day 24 hours等。通過提供直觀的生活知識,讓學生習得英語知識。
三、音樂學科的滲透:嘗試歌曲創編,提升英語語感
小學生十分喜歡歌曲、歌謠,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富有節奏感、韻律美和文化氣息濃的英語歌曲、歌謠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助于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好的英語歌曲簡單易懂、上口快、節奏感強,容易記憶和激發興趣,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因此,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改編歌詞進行歌曲創作,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滿足了兒童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提升語言學習效率。
如,外研版的新標準英語小學第五冊的歌曲How many do you want?(How many apples? How many pears? How many do you want? A kilo or two, a kilo or two? Here’s a big bag for you. How much milk? How much juice? How much do you want? A bottle or two, a bottle or two? Here are two big bottles for you.)我讓學生改用自己喜愛的食物,對歌詞進行改編,然后進行演唱。其中一個孩子這樣唱: How many cakes? How many sweets?How many do you want? A kilo or two, a kilo or two? Here’s a bag for you. How much milk? How much beer? How much do you want? A box or two, a box or two? Here are big boxes for you.
學生不但饒有興趣地改編了歌詞,而且還巧妙地將歌曲中兩句難度較大的歌詞進行了適當刪減,唱起來更加簡單好聽了。這樣,學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唱問唱答,將音樂進行到底。在課前問候時,我常用學過的英文歌曲直接與學生進行唱問唱答。如我常用第一冊第一模塊的歌曲來和學生做課前問候。Hello, hello, how are you?學生唱著回答:I’m fine, I’m fine, and hello to you. 這種融音樂于英語教學為一體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 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滿足學生好玩好動的心理特點。
總之,小學英語教學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其他學科的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能更充分地真實而有意義的英語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和生活中處處有英語,拉近了英語學習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他們體驗到英語學習是快樂和享受。
參考文獻:
小暑收大麥,大暑收小麥。
小署大暑,灌死老鼠。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芒種萬物播,夏至做黃梅;小暑耘收忙,大暑是伏天;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溲溲。
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重霧三日,必有大雨。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溲溲。 風靜天熱人又悶,有風有雨不用問。 瓦塊云,曬死人。
芒種萬物播,夏至做黃梅;小暑耘收忙,大暑是伏天;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大暑摘瓜。
雨水甘蔗節節長,春分橄欖兩頭黃,谷雨青梅梅中香, 小滿枇杷已發黃,夏至楊梅紅似火,大暑蓮蓬水中揚, 秋分菱角舞刀槍,霜降上山采黃柿,小雪龍眼荔枝配成雙。
大暑早、處暑遲,立秋晚暑正當時。
蘇通大橋創下了很多第一:斜拉橋主孔跨度1088米,列世界第一;主塔高度300.4米,列世界第一;最長一根斜拉索長度577米,列世界第一;群樁基礎平面尺寸113.75米×48.1米,列世界第一;該橋是我國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綜合建設條件最復雜的特大型橋梁工程……
眾多第一背后是數不清的工程難題
蘇通大橋位于江蘇省東部的南通市和蘇州(常熟)市之間,是交通部規劃的黑龍江嘉蔭至福建南平國家重點干線公路跨越長江的重要通道。大橋工程路線全長32.4公里,其中跨江大橋工程總長8206米,主橋為1088米雙塔雙索鋼箱梁斜拉橋,專用航道橋為548米的T型鋼構梁橋,大橋工程總投資約64.5億元,計劃建設工期為6年。
可是,聞所未聞的巨大數字背后卻是大橋建設面臨的無數難題:
一年中江面風力6級以上的天數179天,年平均降雨天數超過120天,霧天31天,還面臨著臺風、季風、龍卷風的威脅,氣象條件極差。
江面寬6公里,主橋墩位處水深30多米,無風時浪高1~3米;每天兩潮,潮差2~4米;橋位處水流速度常年在2.0米/秒以上,最大流速為4.47米/秒,水文條件極為復雜。
因為泥沙覆蓋層厚、土性軟弱、河床極易受到水流沖刷而變形,基巖深度在300米以下。
施工區域航運密度高,船舶噸位大。據估算,該區域平均日通過船只2300多艘;高峰時,日通過船只接近5000艘,航運與施工的安全矛盾尤為突出。
這還只是初步評估時的難題,工程一旦開工,如團如麻的問題還會接踵而至。怎么辦?找同濟大學橋梁、土木、交通專家去。
同濟專家全面參與大會戰
早在2000年,蘇通大橋還處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時任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主任的陳艾榮教授就協調和組織學校相關科研力量開始參與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牽頭的“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并兼任蘇通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副總負責人。2001年,課題組提交了最終研究報告,相關成果獲得2002年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
同濟大學在蘇通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積極參與和努力,奠定了大橋方案競賽聯合體中標的基礎。2001年7~11月,在江蘇省交通廳組織的蘇通大橋設計方案招標中,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與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橋梁設計分院組成的聯合體中標,陳艾榮擔任蘇通大橋設計副總負責人,同濟大學開始全面、深入地參與蘇通大橋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
2002年初,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牽頭,組織相關院系全面開始了蘇通大橋科研立項的前期準備工作,成立了專門的蘇通大橋科研工作組,項海帆和范立礎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坐鎮把關,系主任陳艾榮掛帥,各院系學術帶頭人擔綱,學??萍继幍刃姓块T積極組織、協調和運作。技術上的充分準備、科研上的強強聯合、組織上的有力保障,讓同濟大學在蘇通大橋科研項目立項過程中捷報頻傳,先后獲得了階段科研立項54項,研究經費達1672.6萬元人民幣。一場全方位服務蘇通大橋科技工作的攻堅戰役拉開大幕。
據不完全統計,同濟大學直接參與蘇通大橋科研工作的在職科研人員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級職稱65人、副高級職稱76人、中級職稱54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逾兩百人。用“史無前例”來形容同濟大學參與蘇通大橋科研工作一點也不夸張。常務副校長李永盛介紹,蘇通大橋是同濟大學參與國內外同一工程建設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最多,系統最龐大,組織協調最完善的一次。
強大的科研保證了大橋建設的順利推進
無疑,蘇通大橋科研的主力軍是同濟大學橋梁系。項海帆、范立礎等老一輩橋梁人的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精神滋養著新一代橋梁人銳意進取、頑強拼搏,使得學校蘇通大橋科研捷報頻頻傳來。
蘇通大橋面臨數不清的技術難題,難題首推千米級斜拉橋。同濟大學橋梁系多個學科組參與的“蘇通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很快被科技部確立為“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研究專項。2003年開始,學科組針對千米級斜拉橋的設計標準與方法、集成施工技術、安全與減災技術、施工與運營控制技術等進行深入的攻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千米級斜拉橋建設核心技術群。這些核心技術的取得讓我國參與國際重大橋梁工程項目競爭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蘇通大橋是一個特大型橋梁工程,進行正確的抗震研究,確保其抗震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边@是“蘇通大橋抗震性能研究”課題牽頭人葉愛君在項目簡介中說的話,課題組對斜拉橋工程場地的多點地震動輸入參數、千米級斜拉橋的地震反應特性、地震易損性、抗震概念設計、減震機理和方法進行了大量測算、試驗、分析,得出了多項開創性成果。
“索塔結構、群樁基礎與土體共同作用的數值模擬分析”課題組通過地層模型的構建及力學參數的取值、索塔結構群樁基礎與土體共同作用的三維力學建模分析、共同作用受力體系的模擬分析以及特殊情況下共同作用體系的模擬分析后認為,樁基采用“啞鈴型”方案最為合理。
“風環境對行車安全的影響和對策研究”課題組針對強風多發區橋梁風致行車安全這一熱點問題,以行車安全臨界風速和橋面風環境研究為重點,獲得了確保行車安全條件細分下的風速標準、靜動力狀態下不同車輛、路面和車速綜合作用下確保行車安全的臨界風速、橋面風致行車安全概率評估方法等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徐偉主持的“蘇通大橋主4#、5#鋼吊箱結構復核”、“蘇通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提出了臨時結構的荷載取值標準,得到了特大型鋼吊箱結構的施工力學變化規律,解決了大型鋼吊箱在急流強潮條件下安裝的高精度定位難題,自流平混凝土技術成功實現大面積水下封底混凝土澆筑……
蘇通大橋長達6年的建設中取得了包括“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等13項世界級核心技術,其中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6項獲得科技進步獎;申報了10多項專利??萍既藛T還完成了23項工法編制,其中6項被頒布為國家工法、9項為省級工法……“沒有同濟大學專家們的深入參與,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贝髽蛑笓]部評價。
“拼搏,我們有了燦爛的笑容”
規??涨暗拇髸饹]有高度的協調性是不可想象的。
“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率”,這是大橋指揮部負責人對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的評價?!皟蓚€月一次的蘇通大橋科研工作研討會雷打不動,我們一直堅持到大橋科研任務全部完成?!毖杏憰f調人陳艾榮介紹。會上,各課題負責人將向院士顧問及其他課題主要參研人員匯報工作,并聽取意見?!坝袝r,意見是很尖銳的,但大家都明白‘良藥苦口’的道理”,于是研究思路和步驟總能得到及時的調整,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重點和難點總能很快清晰。更為重要的是,得益于各課題負責人間的溝通緊密性增強,不同課題組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和討論氛圍也很快濃厚起來,“效果超出我們的預期。”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公辦高??倲?3.5%的省屬高校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其重要地位。山東省是高等教育大省,截至2011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達134所(中央屬高校3所),數量僅次于江蘇省,居全國第二位。其中,本科院校63所,省屬高校占了大多數。這些省屬高校的校長是一個有理想、有作為的群體。他們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深遠,因而走近并了解他們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脈絡,汲取經驗,預測未來。
最近,黃琦同志編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校長訪談錄》,收錄了14位省屬普通本科現任或原任校長的訪談紀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走近大學校長的機會,聆聽他們的遠見卓識。
本書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展示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
該書匯集了山東省14位高校校長關于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談話內容。對每位接受訪談的校長先做了“人物”簡介,交代訪談的時間和具體地點。然后根據內容分成若干板塊分別記述訪談內容。板塊的設計,都是針對人們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困惑和認識的,其實,就是關于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的全面展示。許多訪談內容,既立足高等教育當前現實,又展望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既有理論層面的深刻剖析,又有現實層面的明確解答;既肯定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可資借鑒和大力弘揚的好經驗、好做法,又挑明了目前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某些誤區和偏差。從一定意義上說,該書是編著者為讀者提供了一桌“問計高等教育改革”的盛宴,讀之使人深受啟發。
盡管校長們談論的話題,內容多樣,角度不同,但核心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通過深化改革、提高質量,促進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校長們思考最多的是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問題。當前,由于思想準備不足、理論研究滯后、政策引導不到位,全國高等學校出現了分類不清、定位不明、缺乏特色、發展方向趨同的同質化現象。大多數高校還是一個模式、一種發展路徑,按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培養學生,造成了“千校一面”“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的局面。如何立足實際、科學定位、實現特色發展,成為當前高?,F代化建設不可回避、必須解決的問題。許多校長的談論圍繞“辦一所什么樣的大學和如何辦好這所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而展開,緊跟國家和全省戰略部署,密切結合區位和學校實際,發揮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國外訪學經驗等優勢,在發展目標定位、學科專業定位、服務面向定位、教學定位、人才培養定位、師資隊伍定位、科學研究定位等方面,進行了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對克服高等學校的同質化、促進特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啟導意義。
二、詮釋焦點和熱點
14位接受訪談的校長圍繞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坦誠地進行了交流,真實地表達了態度和主張。訪談內容覆蓋了市場經濟與教育轉型、知識傳承與教育創新、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外延擴張與內涵發展、教育行政化、辦學自、多校區辦學、教授治學、現代大學師生關系、教學與科研關系、人才隊伍建設、政產學研融合,以及藝術教育、女子教育等問題。校長們觀點鮮明,信息豐富,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分析問題能抓住要害,體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趙彥修校長提出的“理想的大學要真正按照功能去做,而不是按照功利去做”的觀點可謂切中肯綮、一語中的。盡管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不能不受市場經濟所制約,但是,大學不能過度追求功利,校長應該專心治校辦學,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談及大學的要害問題,溫孚江校長則是直言“大學的要害就三個:學術至上、育人至上、管理至上”,“國家對高等教育負有責任”,要做到“三權統一、三位一體”。針對目前社會上廣為關注的少數大學生道德滑坡、文明缺失等問題,王崇杰校長則大聲疾呼“要讓大學生對傳統歷史文化有敬畏感”“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人才才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定位、發展,韓延明校長提出了要辦有規律、有規劃、有規矩、有規模的大學;要辦有德性、有實力、有創新、有特色的大學;要辦有理想、有理念、有理論、有理性的大學;要辦強配置、高質量,有核心競爭力、有社會美譽度的,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的,受人尊重的大學。就“教授治學”問題,韓校長認為,“教授治學”比“教授治?!备现袊咝,F實。而“教授治學治什么?一治教學,二治學科,三治學術,四治學風”。他還提出“辦大學要遵循三大規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發展規律”。這些,凸顯了作為教育家的校長的理論水平。還有,馬連湘校長對“政、產、學、研相融合”這一新觀點的闡釋,王春秋校長提出多校區管理的“錯位發展”模式,程新校長提出的“大學的科學研究必須反哺教學”的觀點,夏臨華書記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張新義校長對地方大學布局的規劃,孫秀麗、范素華校長關于女子教育的探析,潘魯生、張志民校長關于藝術教育的闡述,都能提高人們對大學教育的認識。尤其是潘魯生校長的預見:“中國大學沖擊世界一流,很可能在藝術院校中率先突破。”我也有此預感??v覽《大學校長訪談錄》一書,校長們從辦學實踐出發所提出的有理有據的觀點、見解,鞭辟入里。
當然,由于人們的認識不同,校長們的某些觀點與言論,有的可能還可以進一步商榷。
三、精心設計的訪談
編著者黃琦同志曾經擔任過多所高校的校長和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對高等教育的認識和領導管理的經驗深有體會。因此,訪談問題的設計,明確、深刻、巧妙、有序。所提問題,既基本涵蓋了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方面面,又針對受訪者的特點;采訪之前認真“備課”,充分準備,根據各位校長不同的專業特長、經歷背景、學校實際等,設計談話提綱,確定談話內容,引導談話導向,充分發揮了每一位受訪者的最大優勢,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他們娓娓道來、侃侃而談。在一問一答之間,呈獻給讀者的是對問題的剖析和挖掘,對矛盾的憂慮和思索,對理想的憧憬和向往。沒有掩飾、沒有回避、沒有唱高調和耍辭令。在坦誠交流中匯聚了這些校長們關于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