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與審美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摩真;攝影藝術;審美;分析
中圖分類號:J4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06)03-0168-03
一、真實是攝影藝術固有的審美品質
攝影是一門把“瞬間”凝固成“永恒”的藝術。無論是作為攝影創作題材的“瞬間”,還是作為創作作品的“永恒”,其負載的豐富含義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攝影藝術固有的審美品質,那就是“真實”。從作為題材的“瞬間”來說,它無一不是擷取于現實的社會生活和客觀的自然現象,因而“真實”正是它先天生就的特性。雖然不同的體裁如紀實攝影或藝術攝影等,對題材的選擇和處理有著不同的原則和方法,但對它的“真實”性要求是一致的。至于由“瞬間”“凝固”而成的所謂“永恒”,則是攝影者某種創意的表達。這不僅需要攝影者根據自身對創作題材的認識,運用拍攝、制作等攝影所特有的手段,表達出一種自主的審美意愿,并且還理應得到觀賞者的審美認同。而使攝影者的審美意愿與觀賞者的審美認同形成很好溝通的基礎,就是攝影藝術所固有的審美品質“真實”。這也是從根本上體現攝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的重要保證。
作為一種審美品質,“真實”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是攝影藝術突出的審美優勢。攝影藝術的歷史與繪畫、書法,乃至歌舞、戲劇等藝術種類相比顯然較短,如果從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算起,至今也還不到200年。然而這不到200年的歷史,卻成就了攝影從一項文化科學技術向藝術的攀升。如果我們越過這200年追溯其源頭,那么產生攝影藝術的本源性動因可并非是所謂的藝術創作,而只是出于人的一種“留存欲望”。光陰似箭,人生苦短,這歷來是許多人的人生感慨。怎樣才能使這短暫人生中自認為有一定意義的生活內容及自已十分留戀的自然現象留存下來,作為今后的紀念和回顧呢?這顯然是人們在感嘆過后隨之而生的欲望。雖然人類早已有了文字和圖畫等方式可以擔此責任,但總還是希望有一種更直接,更摩真的方法高度逼真地復制自已所鐘情的生活情境和自然現象。于是,攝影便應運而生。盡管初始的攝影尚不能稱之為藝術,但肯定是一種最具科學介入程度的,具有相當創造性的文化現象;既然是一種創造性的文化現象,那么就必然具有了相當的審美價值。從對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的摩真功能來看,“真實”顯然是攝影藝術與生俱來的審美品質。
當然,我們說產生攝影藝術的本源性動因是人的某種“留存欲望”,絕不是排斥在它近200年的發展過程中,一代代攝影者們很快形成并不斷予以加強的對于藝術地位的訴求。正是出于這種追求藝術地位的自覺,他們從未滿足于把攝影納入文化技術之類屬,不斷提出新的理念來爭取攝影的藝術地位,并最終如愿以償。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攝影者們這方面的努力并不總是成功的,原因往往就是他們本身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真實”這一攝影藝術固有的審美品質的弱化。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莫過于十九世紀后半葉在歐洲形成的所謂“繪畫主義攝影”的風潮。所謂“繪畫主義攝影”,就是當時的攝影者們為追求攝影之藝術地位,急切地付諸行動的一種導致攝影異化的實踐。他們不僅努力摩仿繪畫的構圖和主題,而且盡可能地加強畫面的光暈染等特殊技巧,以求最大限度地取得繪畫的效果;通過特殊紙張的使用,以求難以區分地制造繪畫的質感。殊不知,他們努力的最好結果也只能是成功了一幅幅畫作,而失去的則往往是攝影本身所固有的特質,如“真實”這一彌足珍貴的審美品質。因此,由于“繪畫主義攝影”風潮所導致的攝影“自我”的失落,它便難免以失敗而告終。這就告誡我們,攝影的藝術地位的確立及提高,還是應該致力于強化自身所固有的,包括“真實”在內的審美品質。
二、創意是攝影藝術重要的審美支點
攝影藝術是科技介入程度最高的藝術品類,追求的是人文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如果在我們的創作實踐中,過度強調甚至完全依賴于科技手段,忽視自身建立在深刻認知基礎上的“創意”表達,那就會陷入只見圖像不見形象;只見技術不見藝術;只見形式美不見思想美的誤區。這種情況在我們的創作實踐中并不少見。比如在各類影展及比賽中,強調形式奇巧,忽略內容營造,濫用甚至生搬硬套技術技巧的作品不在少數;再如在我們的攝影理論活動中,偏重于對攝影技術技巧的分析研究,而對攝影藝術的內容設定、形象塑造、思想表達等屬于主題建構范疇的求索探究相對不足。等等這些,勢必影響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品類向著更高層次提升的進程。尤其是當前,攝影器材越來越先進,技術越來越高科技化,這使一些攝影者錯誤地認為現在從事攝影藝術創作越來越容易。豈不知,正是在這些先進“武器”及“作戰手段”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最容易使我們迷失藝術創作的主體認知,其結果必然導致自身“創意”能力的逐步喪失。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強調攝影創作藝術主體的認知和把握,并不是說技術就不重要。攝影技術是攝影者進行創作實踐的基本功,攝影者如果不能掌握好最基本的攝影技能,不會運用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各種表現手段,就無法使自己的“創意”得到準確性、藝術性兼備的表達。這是個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的問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美學原則來說,內容和形式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互為依存的。無論是攝影還是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品類,從其自身的完整性,從其審美價值的整體體現來要求,其形式和內容都是不能分開的。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如果失去了內容,形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反之,如果內容排斥形式的存在,那么實際上就失去了內容本身。試想,如果沒有由攝影技術所建構成的形式,作品的形象和主題亦即內容如何得以表達?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我們既從攝影藝術的形式表現中感受到一種光和影所特有的形式之美,也從作品的形象和主題中獲得強烈的情感沖擊。而且只有當這兩者之間形成有機的結合時,才能形成一種具有整體審美意義上的藝術感染力。因此,我認為攝影者的審美意愿即“創意”的構思,是既包括攝影技術所建構的形式,也包括形象和主題所構成的內容的。
“創意”是攝影者藝術審美之創造意愿的表達。無論是就形式而言還是就內容而言,攝影者的“創意”能力都是建立在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深刻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概括力之上的一種藝術創造力。好的“創意”是攝影藝術重要的審美支點,作品憑借它形成獨到的審美價值;觀賞者憑借它獲得某種美學意 義上的深切感受。比如同樣是一朵花,可以因攝影者對其認識及審美意愿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創意”。各種不同的創意,使攝影者通過形象、主題等不同的內容設定,構圖、光影等不同的形式處理,使這朵花表達出具有或恬靜,或熱烈,或端莊,或嬌艷等各種不同審美特征的藝術效果來。這證明攝影者對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的認識是形成其藝術“創意”的前提;而這種“創意”又正是觀賞者對作品形成不同審美感受的基礎亦即支點。
三、時代是攝影藝術審美重構的推動力
以“真實”為固有特質,以“創意”為重要支點的攝影藝術審美,其價值和意義是明確的。但和任何藝術品類一樣,它的這種審美價值和意義又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乃至文化、科技的進步,攝影藝術審美不可避免地也都隨之得以發展和提升,以至在不同的時代形成不同程度的審美重構。一般來說,攝影藝術明顯的發展和提升大致可分為這樣三個階段,即手工制作影像時代、機械復制影像時代、電子制作影像時代。在手工制作影像時代,由于感光材料的原始、拍攝器材的笨陋和操作的繁瑣,無論是拍攝還是制作都還相對地處于一種手工勞動的狀態。再加上當時攝影的動因還如前面所述的主要是基于一種“留存欲望”,因此其作品基本上還只是現實的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的復制。唯其如此,“真實”這一固有的審美品質固然能夠很好地得以體現,但“創意”這一重要的審美支點卻基本沒有發揮作用。因此從審美角度來統觀這一時代的攝影作品,尚處于一種共性有余而個性缺失的狀態。到了機械復制影像時代,由于科學的發展,光學和化學的進步,無論拍攝的器材還是制作的材料都有了很大改善,為影像精到的處理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加上這時攝影者們的“創意”意識、藝術意識都得到了根本性的加強,使這一時代的攝影作品具有了強烈的思想性、藝術性、審美性。不過,要說促使攝影藝術形成最大程度審美重構的,還要數當今的電子制作影像時代。
當前,由于全球化的到來,中國在兩個方面呈現出嶄新的形勢。一方面是以否定、吸納、革新為特征的社會改革,使人們的思想極為活躍,行為充滿生機,社會心理、人際關系、價值觀念等等都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中國很快地進入了一個以影像處理技術、遠程數據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內容的全新的電子網絡時代。社會的偉大變革,最大限度地為攝影者們提供了極為豐富多彩的創作題材,千千萬萬極具審美價值的“瞬間”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而且有效地滋育了我們對生活、對事物的感悟,優化、提升了我們的“創意”能力。科技的重大進步,空前地豐富了我們的攝影技術手段,而且極大地觸發了我們的想象力,為我們創造了空前廣闊,任意馳騁的創作平臺。通過現代技術的運用,攝影者不僅可以根據自身意愿對題材的任何組成元素進行強弱、虛實、取舍等等的加工修改,甚至可以對之進行拆分、移植、重組,對于成像能力來說幾乎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顯然,如果我們的攝影者對這空前強大的技術能力沒有一個清醒的辨識,對其運用沒有一個科學的行為規范,就將會使作為攝影藝術主要審美品質的“真實”性受到空前的沖擊,而作為支點的“創意”也極有可能異化成為所欲為。這對于攝影藝術的審美特質來說,將會造成顛覆性的后果。
關鍵詞: 攝影藝術 真實審美 創意審美
一、攝影藝術所固有的真實審美品質
通俗的來講,攝影最為現實也最為直接的作用在于紀實。攝影將一切美好值得紀念的事物凝固成一個永恒的畫面,讓無數個瞬間成為停止下來的畫面,亙古不變。正因如此,攝影作品所表達的都是來自不同角度的且是其獨有的審美品質,即真實。每部攝影作品的題材,它的那每一個瞬間都需要依賴現實的社會生活和客觀的自然現象,所以真實便是攝影藝術的先天特征。雖然不同的體裁在題材的選擇和處理上的方法及原則都存在著區別,但是它們的同一性就是“真實性”,而通過拍攝所記錄下來的每個瞬間,便是攝影者們的創意表達。攝影者的審美意愿如果能夠和觀賞者的審美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這樣一來便會有利于真實審美品質的實現。因為真實,所以這一審美品質有著很強的感染力與親和力,同時這也是攝影藝術的審美獨特且突出的優勢。
攝影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書法、舞蹈、繪畫等,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算起來至今也只有200年左右的歷史。可是攝影技術卻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從一項文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如若追溯到200年前,考究當初發明攝影這項技術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既不是為了科技發展,更不是為了藝術創作,而是為了將現實生活中轉眼即逝的各個片段以生動形象的影像記錄下來。雖然在早期人們都采用文字或圖畫的形式來進行記錄,但是這種方法長此以往既麻煩又能力有限,于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尋求更為便捷的方法。雖然早期的攝影并不能躋身于藝術的行列,但是它卻是一種最具創造性和科學發展性的一種文化現象。于是,攝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審美價值也就隨之產生了。不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攝影藝術的“真實”審美品質都是與生俱來的。
二、攝影藝術重要的創意審美支點
攝影藝術所追求的是科技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并且是有著最為深入的高科技介入的藝術種類。倘若攝影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太過依賴于科學技術而忽略自身也要進行思考與創意,那么所拍攝的作品最后只能是沒有靈魂的一道擺設。完全依賴于科技的攝影產物是有圖像而無形象、有技術而無藝術、有形式美而無思想美,這種情況在大多數的攝影者中是常見問題。例如在各類攝影展中,說明的通常是形式與拍攝技巧,很少會看到內容營造與拍攝意境的描述。再如進行攝影理論討論的時候,很多攝影家都習慣進行攝影技術或技巧分析,而對于攝影藝術的內容、形象塑造和思想表達等都欠缺研究與討論。這一系列現象充分表明了若想將攝影徹底發展成為一種藝術還有待向更為深入的層次探究與提高。就目前的形式看來,攝影的器材不斷地更新換代,越來越高科技化,從而導致攝影者進入了器材越高級創作越完美的誤區。殊不知,正是這些層出不窮的高端攝影道具誤導了攝影創作者,使自身的創意性一步步喪失。
當然,攝影藝術固然講究意境與內容,但是這并不代表在創作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技術。對攝影者而言,攝影技術顯然是其必備的創作實踐基本功。倘若攝影者不能熟練掌握操作技巧,便不利于藝術的融合,表現力和感染力等各種表現手法就無法自由拿捏。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來看,應該使內容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形式體現內容,若無形式的表現,內容自然無法顯現;如果有形式而無內容,那么形式就如同空殼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其實攝影所要面對的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我們在進行攝影創造的時候將二者完美結合在一起,從而使整體上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感染力。筆者認為創意就是攝影者要具有的審美醫院,即包含攝影技術也包括攝影內涵。
三、攝影藝術審美重構的時代推動力
在攝影藝術審美中要以真實為其固有的特質,以創意為其重要支撐點,且要明確其價值與意義。其實攝影藝術與其他類藝術都沒有太大差別,其審美價值與意義都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時代的不斷發展,甚至是文化與科技的進步都會促進攝影藝術審美的不斷提升。在攝影的實際創作中,攝影者要強化創意,使之既能夠充分符合藝術創作的根本原則,又能符合攝影藝術的特殊品質。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不論是藝術創作原則還是攝影藝術特質都有此特點。這要攝影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懂得拿捏“真實”,不去逾越此規則,導致創意失真,其強化變為異化。只要遵守此規則,不管是采用什么樣的高科技或題材處理,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創意性都不會被輕易顛覆,而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技術的不斷提高而日漸加強。
總之,攝影審美的本質在于其真實性與創意性,如果能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就能從深處感受到攝影這門藝術。
參考文獻:
[1]李長風.LiChang-feng攝影藝術的欣賞與創作[期刊論文].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1,VOL15,(1).
[2]梁辰.淺談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征[期刊論文].新西部(下半月),2009,(5).
[3]張芳芳.攝影藝術探析[期刊論文].科學與財富,2010,(10).
[關鍵詞]器與道;審美;中國當代;公共藝術
中圖分類號:F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3-0250-01
一、器與道
“道”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形而上,在精神、形式層面上展現;“器”是具體事物的表現,形而下,在物質、具體內容中呈現。[1]傳統道器之學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外物之間的關系是有予有取的和諧共處的關系。[2]然而莊子特別強調任性自然的藝術創造。他認為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要被常規思維束縛。精神解放才是思想的解放,是人的心靈的自由釋放。莊子“道”的基本精神是尋求個人的精神自由,強調人的精神力量。在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當中,形式重于內容。形式是藝術的外在形象,它變幻莫測的形象不斷給人以新的視覺沖擊和聯想。
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做為設計創造的實踐、文化藝術成果的展現,與其所在的地區、歷史背景、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民族特征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當代的公共藝術在國內文化藝術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前的公共藝術主要體現在雕塑和壁畫上,譬如佛像雕塑與敦煌莫高窟壁畫,創作范圍相當局限,且不完全具備“公共性”及“開放性”。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國內公共藝術開始向景觀藝術、環境藝術轉型。公共藝術的形式呈現多樣化,藝術家們試圖把雕塑、壁畫、建筑、街道、園林等結合藝術設計把它們綜合起來創造成藝術品放置在一個空間環境里供人觀賞,而這個空間環境要具有“市民的社會性”、“公共性”、“開放性”等。
三、審美與中國當代公共藝術
要探討審美與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關系,首先要簡單了解 “審美”一詞。“審美”是美學中要探索的對象,它是形而上的一種概念,以一種看不見的實體存在的。在18世紀前,關于“美”的概念與藝術沒有關系,它僅用于對人類行為的贊美、對外觀特征的評價及對崇高道德的贊譽。“審美”一詞最初來源是勃姆加登根據希臘語“aesthenesai”(感覺與領域之意)創造的[3]。勃姆加登認為:審美感覺對于若干事物組成成一個整體的感覺評價是“中間性”的認識方式,而這種認識低于理性的判斷,高于感性判斷,所以對于“美”的感覺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帶有個人感彩的判斷。在藝術領域,因“為藝術而而藝術”運動產生了“藝術作品必須是美的”的觀點,這種觀點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藝術領域的各種創作,包括中國當代公共藝術,那么對于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審美,應該如何做?
2.1 審美的準備階段
審美態度。這個階段的審美態度集中在審美本身,感受形式。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當今人們文化意識和審美思想高度概括和集中的表現。作為創作者,小到普通的設計師,大到偉大的藝術家。他們創造出來的公共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都是受眾于廣大的普通群體,讓他們去感受其設計散發出的魅力,而非自我欣賞和體驗之用[4]。
2.2 審美的實現階段
審美感受及審美判斷。這個階段不僅從審美者自身出發,同時要對審美對象產生感知。
其一,能意識審美者自我到所處的狀態。與其他藝術設計略有不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是建立于國內的公共使用及活動空間中,供人們時刻感知和體驗開放式的藝術形式。[5]公共藝術是為絕大部分的普通群眾服務的,而不是簡單的有局限性的服務某些特殊群體,故此在公共藝術的審美考量上,也毋庸置疑要符合廣大普通群眾的審美感。
其二,對審美對象內容上的認知。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所呈現出來的形式多種多樣,人們對于它的審美感受與認知不再純粹的單一化的通過視覺的簡單傳達和觸覺的表面感知,而是通過人類自身各種感官及身臨其境共同形成的審美體驗。
其三,從審美者自身的角度出發,感知審美對象的內容,并從理解上認識審美對象的情感性質。人們通過視覺感官感受公共藝術所呈現的色彩和獨特的形意,如顏色和造型;通過觸覺感官感受公共藝術所呈現的材質與肌理質感,如石頭與紋路;通過聽覺感官感受公共藝術所呈現的流動的液體與搖曳,如水與風:通過嗅覺感官感受公共藝術所呈現的獨特氣味,如花香等等。
公共藝術所展示出來的美是一成不變的,然而卻可透過人們自身審美的修養、對美的認知及自身的情感感受來認知它的美,所以它的美又是可變的。
2.3 審美的成果階段
審美觀念。這個階段審美的感知潛移默化的融入主觀意識中并產生審美觀念,播種審美興趣,孕育審美理想,從而達到成果階段。[6]有了一定審美橫向拓寬,在公共藝術的欣賞中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在情感上得到愉悅的提升。
2.4 審美能力的形態展現
審美高度,即審美的縱向提升。分為三個點:以視聽為主,培養鍛煉陶冶情操;以情感為主,情感的成長縱向提升;以積極情緒為主,愉悅的情感走向心靈。這個階段,無意識的本能滿足,對人類的審美意向的某種培育,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相吻合,從而達到審美能力的正面提升。
四、中國當代公共藝術未來發展的可能
人們精神上的需求是與所處的環境成正比的增長,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審美對于人們來說,已不再滿足簡單的一成不變的靜態體現,而是追求多樣化的審美體現與動態需求。人們更多的希望看到運動的、具有變化和生命力的公共藝術作品。同時人們希望能夠以互動的方式參與到公共藝術的感知和體驗中去。由于審美的方式是雙向而非單向的,因此在公共藝術的設計和構建過程中通過互動的方式,可以使得其更加符合受眾的審美思想。與此同時其他建筑設計在設計中如能點綴性的融入公共藝術,也會使之隨著公共藝術的興起而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小凡,王日根《本體與存在--淺析朱熹的哲學本體論》-《東南學術》[J]- 2002:28.
[2] 鄭潔,代金平《先秦道家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桂海論叢》- [J] 2008.5(24卷第3期):30~32.
[3] [英]H?B?雷德芬著 帥揚譯,美育理論問題 道德行為培養[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6.
[4] 樊帆《從審美角度探討文化建筑中的環境藝術設計》-《藝術空間》- [J],2014.2:228.
關鍵詞:審美;審美經驗;藝術作品;鑒賞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4-0185-01
人們在欣賞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時,都是通過自己的審美感覺和經驗來判斷的。審美,就是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體驗、欣賞、領悟和認識。審美既體現在一切藝術作品欣賞中,這些藝術作品包括文學、音樂、戲劇、美術及其他藝術。凡是對美的東西的觀賞、領悟和認識,都叫審美。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作品的鑒賞經驗是獨特的。經驗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就是由實踐得來的認識或技能。這種經驗有很多種,有古人經過實踐留下來的理論經驗和自己在實踐中摸所出的經驗,這些經驗為我們今后要走的路做出了正確的指示。其實審美與經驗其實是一個哲學關系,他們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審美經驗”這兩個詞相連是18世紀后產生的。在aesthetic experience 產生前,人們通用的是美的知覺、美的經驗、美感。在西方藝術哲學中審美經驗第 一次最早被誰使用至今還是疑問,有人認為是杜威,有人認為是鮑桑葵。從這些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詞在西方現代藝術中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從傳統的考察中發現藝術哲學的特征是以那些能激發起審美經驗的對象,即藝術作品的思考為主要標志的。
所以說藝術品是審美經驗的主要對象。古人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進行區別,把美的認識和感性認識統一起來。由于保姆嘉通把審美一詞特意指感性知覺,使整個美學研究由客觀轉向了主觀。審美其實是辨別美與丑的能力,英國哲學家杰勒德認為,美的對象是分為不同種類的,并認為美感、新奇感、和諧感、崇高感、形象感、滑稽感和道德感這七種感覺屬于人的內部感覺。
藝術作品的感受方式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因為它為鑒賞而存在,難怪一些美學家認為應該把鑒賞者和藝術作品接近和交流當做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審美經驗一方面導致藝術作品的出現,一方面產生出創造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和鑒賞公眾人物和批評家。藝術作品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它的經驗是對人類創造潛能所作出的一種反應,鑒賞行為不僅受到藝術作品中已經理解的東西的激發,而且還調動了鑒賞者自身的積極參與。當作者思考作品時,把經驗過的思想當做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藝術作品的鑒賞成為主體在客體上的一種逗留。藝術的鑒賞和自然的鑒賞有著根本的區別。自然只有我們對它發生興趣時,它才是審美對象。而藝術品作為審美對象,它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在審美經驗上明顯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審美態度、審美對象與審美經驗?西方現代美學對審美經驗的解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主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態度的作用;另一種是客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對象的作用。在客觀論者看來,審美經驗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審美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審美經驗基本上是一種被動狀態的知覺經驗。
美學家對審美經驗的不同看法中包括著各種構成因素,往往是這些構成因素使他們的想法各異不同。審美構成因素包括分離性因素、整體性因素、表現性因素、想象因素和因素這五種因素構成。分離性,其實就是審美非功利性,即觀賞者與對象的關系不是一種利用關系,審美經驗產生的感覺是一種擺脫利害關系的感覺所有人認為分離性是自由選擇的氣氛,它充滿了松弛和和諧。整體性是一種從分散或分裂的感覺回歸到整體的感覺,它常通過綜合和排斥來實現。這種整體性具有高度的結合力,它是一種重新組織過額豐富而緊湊的經驗。審美經驗中的知覺不同于日常知覺,日常知覺總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我們只是從一些分散的片段去注意這個世界,而當我們鑒賞藝術作品時,我們總是力求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知覺對象呈現出來,整體性還有另一個含義,那就是指鑒賞者和藝術作品之間的一種融合狀態,當欣賞者被藝術作品吸引時,自我中心的分離感會暫時消失,這也是一種整體性。
在審美經驗的構成成分中,基本上是建立在藝術作品構成成分的分析上。在一些藝術家看來,審美經驗是一件藝術作品在一個訓練有素的鑒賞者身上產生的對藝術客觀特質有體驗的經驗。在審美經驗中我們主要注重的是審美態度,由于不同學者對審美經驗存在著主客觀哲學思想上的差異,實質上在這些差異背后存在著構成要素的不同,要分析現象必須分析本質。在這當中審美和經驗也是相互影響的,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在思考過程中作者可能有些分析不到位,請您給予指正!
關鍵詞:藝術心理學;公共環境;設計應用
一、公共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心理學
藝術心理學是心理學和藝術學的結合產物。藝術心理學與哲學、美學、藝術學同源。在古往今來大量的藝術作品和現代藝術設計中都包含著豐富的藝術心理學思想。藝術心理學重點研究藝術品創作和藝術品欣賞過程中人的心理及其規律,其研究的內容包括藝術創作中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和審美思維,也包括藝術品欣賞過程中人的理解和判斷。藝術心理學在不同的應用領域有不同的特點。在現代公共環境的設計中,人與公共環境之間是一對相互影響的關系,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改變環境,同時人的心理和行為也會被公共環境所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現代公共環境設計是融入人的思想意識的產物,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公共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心理學的應用問題。
二、藝術心理學在現代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1、公共環境設計是人與環境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從“數”的觀點出發,提出了“美是對立因素的和諧”這一藝術心理學思想,并從這個思想中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體,小宇宙是人體,兩者都受“數的和諧”原則的統治,兩者相互影響,一旦人體的內在和諧與天體的外在和諧相契合,就進入到了一種美的關系當中。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認為,天、人、物是一體的,“物性”是“天性”的使然,人必須順應“物之天性”,才能與之“合”,并進而“與天合”,實現人生的至美境界。在現代公共環境設計中,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人與環境關系的問題。只有將公共環境和人的問題放在一起統一協調考慮,才能構成一個好的設計。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首先從設計的立意和根本出發點上要明確人與環境的關系,立足在“重人、重天、重道”這個基礎之上,使公共環境的設計是出于人心,感于“物與天道”,在公共環境設計中融入人對美的理解和來自“人”與“物”之間的心理關系。這樣一來,公共環境的藝術設計活動從本質上就成為了一種深層次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而不是單純的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模仿。在這個基礎上,公共環境設計中的空間劃分,材質的運用,元素的處理等具體的內容才能夠形成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公共環境設計是源于美的創造
在藝術心理學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對藝術品和設計作品的心理功能的闡釋,對于藝術品的作用,一般認為主要有娛樂、審美、教育和情感等功能。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藝術作品應該強調“美的功用”,揭示了藝術活動中美與善的關系以及藝術品的教育價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也提出過,美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變動性的,美的欣賞開始于感覺,但是要通過智力活動,不同的藝術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是有強弱不同的。當下人們對公共環境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限于使用功能的公共環境空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了,這要求我們必須從人的心理審美層面去的研究,了解人的藝術心理,探索更多“美的”藝術設計表現形式,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公共環境設計中,要深入的挖掘設計素材潛在的美的因素,通過設計師巧妙地藝術搭配,構成一個創造美、表現美的公共環境空間。例如在公共環境設計的植物配置中,就要充分的把握植物自身的美的元素,利用各個不同植物的季象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四季花開、色彩豐富的空間環境。
3、公共環境設計是移情的產物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人從環境空間中獲得的美感和審美的體驗都離不開人的藝術心理。費舍爾就認為這是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以造成“對象的人化”,他用移情這個概念來說明審美時的心理活動,認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對象上去,才能使審美活動達到最完滿的階段。人推知事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的情感來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藝術美的欣賞也是如此,先從內部引起,在人的身體中發生一定的反應,進而產生一種情感,而適合這種情感形式的物體或環境空間便會使人產生美感。現代公共環境從本質上說,其形體結構與人的生理結構、心理結構之間存在著相似的形式,也正是這樣的相似,公共環境空間才能喚起人的情感。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某一個公共環境的場景特別能讓人產生某種情感,這其實就是人在公共環境中移入了自己情感的結果,使人的情感“場”與公共環境的“場”形成了一樣的頻率,俗話說的“觸景生情”應該就是藝術心理在公共環境設計中最恰當的形容。舉個例子,林瓔設計的美國華盛頓越戰紀念碑應該是公共環境設計中最能體現移情的一個案例了。紀念碑黑色的V字造型象一道深深的疤痕劃破了大地,紀念碑采用下沉地面的方式,讓人們慢慢的走進黑色的大地底層,感受著走進死后的情景。越戰紀念碑通過環境藝術設計的手法很好的詮釋了公共環境設計的情感表達,移入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震撼著人的心靈。結語:現代公共環境空間是一個城市中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公共環境設計中分析研究人的藝術心理,對于公共環境的設計有著重要的作用。人的藝術心理不僅從本質上決定了公共環境設計的根本要求,而且藝術心理學還影響著公共環境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同時還左右著人們在公共環境空間中的情感體驗。所以,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要充分的運用藝術心理學的知識,掌握人在公共環境中的心理作用規律,將人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思維巧妙地應用其中,創造出更多符合大眾藝術審美的公共空間環境。
作者:馬磊 單位: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