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R195.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統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為了解近年來廣州市區老城區居民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狀況及其危害程度、為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觀依據,現對廣州市越秀區2006~2011年呼吸系統疾病死亡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死亡資料來自廣州市越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統計數據庫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數據。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為呼吸系統疾病的越秀區居民的性別、壽命、死亡時間等特點,死因分類按ICD-10的標準進行。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變量分組頻數分析、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性別比較采用χ2檢驗,顯著性檢驗水準為0.05。
2 結果
2.1 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發現,2006~2011年廣州市越秀區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數超過10%的死因由高至低為惡性腫瘤、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腦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為呼吸系統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別比達1.64∶1,分年度計算性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 < 0.001),詳見表1。
2.2 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情況
在各類致死呼吸系統疾病中,男女性別存在明顯的差異:男性前三位死因為惡性腫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為COPD)(18.7%);女性則為肺炎(40.9%)、惡性腫瘤(26.9%)、COPD(13.0%);具體見表2。而且,從2006~2011年的呼吸系統疾病死因構成對比來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顯的上升趨勢;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動、但總體上變化不太大;而惡性腫瘤、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則有下降的趨勢,詳見圖1。
2.3 呼吸系統疾病死亡年齡分布
經統計,2006~2011年廣州市越秀區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為呼吸系統疾病者平均年齡為(76.9±12.8)歲。從表3可見,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歲以上)為主,從60歲開始,呼吸系統病死人數明顯增加,80~89歲年齡段達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超過10%的肺炎、惡性腫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見,惡性腫瘤在70~79歲年齡段達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歲年齡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過半數(52.6%)。
2.4 呼吸系統病死亡的氣候變化
據統計可知,越秀區居民呼吸疾病死亡與氣候有關,死亡人數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對具體病種而言,則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較高,10月最低;惡性腫瘤在1、5、9月份較高,3、7、12月較低;COPD在1、3、12月較高,10月最低。詳見圖2。
3 討論
根據本次資料統計可知,廣州市越秀區近6年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較高,說明呼吸系統疾病對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嚴重的危害,表明此區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勢較嚴峻,在今后工作中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呼吸系統疾病處于主要死因順位中第三位,與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統死亡病例中,男性明顯多于女性,且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與廣州市城區COPD的患病率和年齡特點相符[2],也與新疆26年的病例統計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則不同,經過多年的努力,肺結核已不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區的呼吸系統疾病防治重點是肺炎、惡性腫瘤和COPD,在三級預防中可以對男性、60歲以上老年人和天氣寒冷的季節有所側重,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的防治重點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癥狀交叉且復雜,呼吸系統癥狀不典型,特異性體征較少,合并癥及并發癥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統計結果表明,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論是總數還是肺炎、惡性腫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為最,估計與廣州的氣候特征有關。北京H區研究結果[5]顯示日平均氣溫>15℃時,日平均氣溫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統死亡增加的危險因素,且在>25℃時氣溫升高對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影響更加明顯。但廣州市的情況不同,楊軍等[6]利用廣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數的時間序列資料,結合同期氣象資料顯示,低溫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相對危險度為1.020(1.001~1.037),而高溫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廣州市1、2月平均氣溫最低,1月份則通常是驟冷陸續發生的時候,呼吸系統疾病容易發生、加重。此外,李寧等[7]統計廣州市多家醫院2006~2008年呼吸系統疾病每日死亡人數的資料,結合同時期環境監測和氣象資料分析發現,大氣污染在冬季對居民呼吸系統疾病造成的死亡影響高于夏季。呼吸系統疾病日死亡人數較多月份與各污染物濃度較高的月份趨于一致。鐘南山院士長年對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氣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8]。因此,環境治理也是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而言之,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廣州市中心城區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說明呼吸系統疾病對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嚴重的危害,全社會必須重視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這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流行病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春鳳,陳仲慶,劉文斌. 上海市五角場鎮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2,24(2):160-162.
[2] 劉升明,周玉民,王大禮,等. 廣州部分城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 臨床內科雜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構成比分析[J]. 農墾醫學,2001,23(6):374-375.
[4] 郭麗. 186例老年肺炎臨床特點和治療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2012(2):258-259.
[5] 陶輝,童建勇,沈艷輝,等. 北京市H區日平均氣溫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11,(7):569-572,659.
[6] 楊軍,歐春泉,丁研,等. 廣州市逐日死亡人數與氣溫關系的時間序列研究[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12,(2):136-138.
[7] 李寧,彭曉武,張本延,等. 廣州市居民呼吸系統疾病每日死亡人數與大氣污染的時間序列分析[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9(6):863-867.
關鍵詞:呼吸系統;護理;呼吸道感染;病變
現今世界各個國家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1],護理專業也因逐漸增加的老年人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體本身就較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會表現的更加復雜,恢復時間長,在老年人群體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行動會受到極大限制,據相關統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體的主要特點,在臨床中的不會有典型的表現,但臨床表現極為復雜,給治療和護理造成很大的困難。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臨床護理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7.5±5.2)歲,50例均為慢性支氣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氣腫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出現增高情況。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紅蛋白下降情況。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減退情況,心電圖出現改變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時接受抗感染治療以及鎮咳治療,并在治療前后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護理人員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潔度,病房室溫保持在18℃~20℃為宜,并保證病房通風,護理人員要及時為為患者更換衣物和床單,空氣污染以及有害塵霧污染的預防是護理過程中注意的重點,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現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護理人員在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前要及時取患者的痰液進行培養,可采用3%的雙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細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時送檢。抗生素的選取要根據患者的痰液培養出的細菌類型為選取依據,在為患者使用前要應該對抗生素的性質進行仔細了解,其中包括藥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該對患者的痰液進性狀進行仔細觀察,以此觀察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該記錄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護理過程中,患者若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給予患者吸氧。重癥患者在吸氧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識逐漸恢復,設備顯示患者的身體指標較為穩定則說明患者情況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漸變淺,則患者可能出現CO2麻痹情況,此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加入呼吸興奮劑并及時對氧流量進行調節。必要時護理人員要及時向主治醫師匯報,并協助醫師對患者進行及時搶救。在護理痰液較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時,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多飲水,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對適當對患者補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輕松的排除,同時對患者呼吸道通暢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幫助患者排痰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聲對患者氣道進行霧化以及濕化,在霧化的過程中選取1~5μm霧粒為宜,霧粒小能使藥物均勻而緩慢到達終末支氣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進痰液排出。阻塞明顯者,可先行導管吸痰。
護理人員要及時對老年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促使患者年老體弱情況以及悲觀情緒改善,鼓勵患者參與文體活動,引導患者鍛煉,以此增強老年患者體內的免疫機能得以增加,保證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2 結果
50例患者通過有效治療和科學護理之后均好轉出院,平均住院時間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屬多護理較為滿意,護理滿意度為100%。
3 討論
呼吸困難的患者應該及時采用機械通氣輔助呼吸:①在輔助呼吸時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頻率一致;②在為患者通氣的過程中要定時為患者翻身,必要時用吸痰器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暢通,在連接管道存在漏氣情況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況時患者多表現為呼吸不暢,患者氣道的阻力也會因此明顯增大;③護理人員在患者接受通氣治療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呼吸頻率進行密切觀察,同時送氣壓力以及機器的運轉情況也是主要觀察對象,護理人員要防止通氣過程中氣管出現脫落以及漏氣情況出現,并且對患者所吸取氧氣的濃度進行控制;④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在患者接受通氣治療的過程中若出現惡心、煩躁以及面色蒼白的情況下要及時停止為患者供養,此情況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及時向醫師匯報,檢查患者此種情況是否是因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堿中毒所導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過有效治療和科學護理之后均好轉出院,平均住院時間為(24.5±5.2)d,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治療以及護理效果[3]。
參考文獻:
[1]孟愛鳳.預防高齡肺癌患者手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7):1573-1575.
【關鍵詞】出院病人;年齡分布;疾病構成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764―02
近年來,隨著醫院的快速發展,出院病人與日俱增,為了解病人的年齡、疾病構成情況及特點,現對某三甲醫院2009-2012年出院病人疾病構成進行統計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數據來源于某醫院病案科2009-2012年出院病人資料數據庫,疾病分類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分類,資料完整、真實可靠。
2 結果與分析
2.1年齡分布
該醫院4年來出院病人最多的年齡組為60歲以上老年組,其次為45―的中年組。2012年,老年組構成比略有下降,降低了2.27%,中年組構成比略有增加,增加了2.3%,中老年患者為該院出院病人最多的患者群體。(見表1)
2.2 出院病人疾病譜及順位
循環系統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為該院前6位主要病種,位次基本穩定,略有上下波動。說明該6種疾病是該院主要收治對象,他們的診斷、治療應成為該院醫院工作的重點。其中,循環系統疾病穩居4年來第一位,損傷、中毒患者逐年升高的趨勢,其它疾病排名變化不在,略有上下波動。(見表2)
3 討論
3.1 收治病人呈老齡化傾向。4年來,60歲以上患者平均構成比為50.22%,為出院最多的患者群體。人口老齡化是當前全球性的一個社會問題,據民政部資料顯示:我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每年正以3%的速度遞增,預計未來二十年60歲以上老人將增加到2.4億[1],所以這一群體患者還會增長。建議醫院應加強對老年群體宣傳教育,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健康宣傳,提高健康保健意識。另外,醫院應加強老年病相關科室在技術和設備上的引進,加強相關學科醫務人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老年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2-3]。2012年,中年組病人構成比增多提示:45―人群正面臨著生活、工作等諸多方面的壓力,成為亞健康人群,發病率也呈增高趨勢,社會更應關注這一人群的心理、生理的預防保健。
3.2 循環系統疾病穩居中第一位。近年來,該院引進了一批學科代頭人及多名優秀的高層次人才,并對病區進行了調整,增加了心、腦血管介入病區,微創技術也日趨成熟,同時購置了一系列的先進設備,提高了心腦血管疾病診斷、治療能力,吸引了大量患者就醫。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及以車代步工具的增加,運動量大大減少,導致了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本世紀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患,因此,做好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提高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治水平,成為醫療機構的工作重點[4]。
3.3 損傷、中毒系統疾病有升高趨勢。該院很重視創傷學科的發展,不斷引進高端人才,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引進先進設備,收治能力的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數量。由于道路和交通的高速發展,車輛人口密度越來越大,駕駛技術參差不齊,仍然存在著漠視交通規則、超速行駛、酒后駕車等現象,故交通意外情況時有發生。此外,生存壓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殺、他殺和社會治安造成的外傷病人增多[5]。工人在生產中機器損傷及建筑業跌傷,也是這一系統疾病增加的原因。
通過近4年出院病人的構成分析,對該院年齡分布、疾病構成有了進一步了解,醫院應根據這一規律及時調整床位分布,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即要抓重點專科建設,也要抓好各種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治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甕學清,梁萬年,劉迎,等。北京市社區老年人傷害疾病負擔的研究[J].疾病控制雜志,2005,9(4):302-305.
[2] 楊建南,郭小林.137026例老年人住院疾病構成[J].中國病案.2005,6(4):44-45.
[3] 楊建南,劉波,何毅,等.全國鐵路醫院17719例老年人損傷與中毒的外部原因分析[J].中國病案,2006,7(2):36-37.
我院2005年-2009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 524例,其中病初誤診38例,誤診率7.25%。臨床表現均不典型, 占同期住院不典型AMI 15.45% (246例)。現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0例, 女18例, 年齡49-91(71.34±6.51)歲。基礎心臟病: 冠心病16例, 高血壓心臟病6例, 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臟病4例, 無心臟病12例。合并2型糖尿病16例, 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慢性腎功能不全26例。
1.2 方法 經動態觀察心電圖及心肌損傷標志物, 所有病例均確診為AMI。入院8h內主要考慮其他疾病或漏診, 未采用溶栓、抗凝和(或) 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為誤診病例。
1.3 誤診情況 本組誤診為消化系統疾病16例, 主要表現腹痛, 其次有腹脹、腹瀉、惡心嘔吐, 誤診為消化性潰瘍、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腸炎等; 誤診為神經系統疾病10例, 表現反復暈厥、意識障礙、偏癱、反復眩暈、全身極度乏力, 診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呼吸系統疾病6例,誤診為哮喘發作、肺梗塞、感染性休克; 其他分別誤診為牙齦炎、肩周炎、頸椎病。其中伴心電圖不典型24例, 非特異性ST段和T波改變16例, 常規十二導聯心電圖正常4例, 十八導聯心圖正常2例, 室上速并左束支傳導阻滯2例; 伴心肌酶不典型6例, 4例心肌酶正常, 僅肌鈣蛋白升高; 2例心肌酶及肌鈣蛋白在起病12h內正常, 后復查升高。
2 結果
予臥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護心、支持對癥等處理后10-14d, 病情穩定28例, 初步穩定后轉院2例, 自動出院2例, 死亡6例, 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 心臟性猝死4例。
3 討論
3.1 不典型表現原因 ①消化系統癥狀: 腹痛最常見, 其產生機制[1]為心臟感覺纖維進入脊髓后與由上腹部傳來的感覺纖維共同會聚于同一神經元, 經同一傳導途徑上傳; 心室附壁血栓脫落使腸系膜動脈栓塞; 迷走神經傳入感受器幾乎均位于心臟后下壁表面, 當心肌缺血、缺氧時刺激迷走神經可產生腹痛、腹瀉, 惡心、嘔吐。另外心排血量下降致胃腸供血不足、應激性潰瘍也可出現消化系統癥狀。②神經系統癥狀: 冠心病常伴其他大中動脈粥樣硬化, 當AMI時心排血量降低、心律失常、組織灌注不足、血流緩慢易致腦循環急性紊亂, 可出現缺血性腦卒中征象, 即所謂心腦卒中[2]。③呼吸系統癥狀:AMI 后由于心臟舒縮力顯著減弱或不協調可發生急性左心衰; 心肌廣泛壞死、心排血量急劇下降、神經反射引起周圍血管擴張, 可導致心源性休克。當存在肺基礎疾病及合并肺部感染時, 容易和呼吸系統疾病混淆。 ④其他表現: 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時產生酸性代謝產物, 刺激心交感神經傳入纖維產生痛覺, 向C2-T10脊神經部分放射可引起上頜、頸部、背部、左上肢等部位疼痛。⑤心電圖不典型: 非ST段抬高AMI 僅有ST段壓低和(或) T波倒置;常規十二導聯不能反映后壁、右室梗死; 梗死范圍小, 多處或對應性梗死, 梗死向量相互抵消可表現為正常心電圖; 合并束支傳導阻滯、預激綜合癥、心動過速等基線異常, 對病理性Q波及ST段偏移判斷會造成干擾。⑥心肌酶不典型: 目前診斷早期AMI心肌損傷標志物主要有肌紅蛋白、CK-MB、肌鈣蛋白, 以肌鈣蛋白T最為敏感。當小范圍AMI時前兩種酶可能正常, 肌鈣蛋白T升高。本組有2例心肌酶及肌鈣蛋白在起病12h內正常, 可能初為AMI先兆癥狀, 出現心肌壞死后才升高。
3.2 誤診分析 ①患者因素: 本組以老年人多見,年齡(71.34±6.51)歲。老年患者感覺神經傳導減弱, 對疼痛敏感性差; 臟器功能減退, 基礎疾病多,AMI時表現多樣而缺乏特異性; 老年人記憶力減退限制了病史的準確性。②醫師因素: 本組心血管科誤診4例, 其他科室34例, 可見多數非專科醫師對AMI不典型表現認識不足, 忽視了對疾病的全面分析造成漏誤診。③對心電圖及心肌酶在AMI作用缺乏足夠認識: 心電圖是診斷AMI最快速有效的檢查方法, 應為老年人常規檢查, 但其靈敏性及特異性有一定局限。心肌損傷標志物升高是診斷AMI必備條件, 二者常需結合, 動態觀察。
3.3 誤診預防 ①加強對老年人不典型AMI的認識: 文獻報道[3], 老年人AMI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者占27.12%, 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占21.18%, 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占20.6%, 其他5.3%, 可見老年人AMI癥狀多不典型, 如不注意識別, 容易出現漏誤診。對于老年患者突然發生休克、嚴重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者、心力衰竭、呼吸困難、上腹脹痛或嘔吐、暈厥、抽搐者, 應想到AMI可能[4-5]。②全面收集臨床資料: 注意有無心血管癥狀如氣促、胸悶、心悸、乏力, 既往有無心血管病及高危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存在。③重視心電圖和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查: 對于高度懷疑本病而心肌酶、肌鈣蛋白、心電圖正常者, 也不能輕易排除本病, 仍需動態觀察。④ 密切觀察病情, 全面分析: 隨著病情發展, 心臟方面癥狀會逐漸凸顯出來。作為臨床醫生, 應扎實基礎, 拓寬臨床思維, 對于其他病不能解釋的癥狀和體征, 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參 考 文 獻
[1]沈新秀,祖軍,梅遠倫等.以腹痛為表現的心肌梗死二例報告[J].臨床誤診誤治, 2009, 22 (4) : 14.
[2]于健.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誤漏診原因分析[J].臨床醫學, 2006, 26(10) : 89.
[3]王承輝.老年與非老年心肌梗死誤診患者臨床特點的對比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8, 8 (22) : 5345-5346.
關鍵詞 有氧運動 長期干預 肺氣腫 慢性病
一、前言
慢性病是指不構成傳染、具有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慢性病全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被確認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中心腦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腦卒中和冠心病。
肺氣腫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的氣道彈性減退,過度膨脹、充氣和肺容積增大或同時伴有氣道壁破壞的病理狀態。醫學認為,吸煙和大氣污染等引起細支氣管炎癥,管腔M窄或阻塞。肺氣腫是慢性疾病的一種,早期可無癥狀或僅在勞動、運動時感到氣短。隨著病情加重,呼吸困難程度隨之加重,以至稍一活動甚或完全休息時仍感氣短。患者感到乏力、體重下降、食欲減退、上腹脹滿,經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癥狀。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氧氣與需求相等,達到生理上的平衡狀態。有氧運動是指任何富韻律性的運動,其運動時間較長(約15分鐘以上),運動強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之60%至80%)。是否是有氧運動的衡量標準是心率。成年人心率保持在150次每分鐘的運動量為有氧運動,因為此時血液可以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因此,它的特點是強度低,有節奏,持續時間較長。對于患有肺氣腫的病人,每周堅持3-5次不少于30分鐘的有氧運動,對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有積極作用。
二、慢性病肺氣腫對中老年人的危害
(一)煙齡與患肺氣腫慢性病幾率呈正相關
吸煙是中老年人患肺氣腫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我國吸煙者肺氣腫患病率較非吸煙者高4倍,吸煙指數(每天的吸煙數量w年限)與肺氣腫的發病率呈正相關,大多數肺氣腫是由吸煙引起的。一般來說,吸煙20-30年開始發病,因而肺氣腫發病年齡大都在50-60歲。長期吸煙人群與肺氣腫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一些報道證實約有21.3%-64.7%的長期吸煙患者有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長期咳嗽和咳痰,并逐漸發展成肺氣腫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二)患肺氣腫慢性病中老年人表現癥狀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不僅關系醫療保險及社會保障,更是中老年人個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的基礎。中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由于年輕時大部分缺乏醫療衛生與體育健康相關的保健知識,多數人從事體力繁重的工作,加上生活水平質量普遍低于小康水平,到中老年時,這一階段的20-30年慢性病在體內積聚并導致身體處于疾病狀態。這些中老年人,90%表現癥狀是乏力、體重下降、食欲減退、上腹脹滿,經常伴有咳嗽、咳痰等。中老年男性自身保健意識欠缺,煙齡普遍較長,更有甚者還未戒煙,由于呼吸系統功能下降,胸悶氣短、哮喘、呼吸困難等是常見癥狀,患者大多生活難以自理。
(三)肺氣腫對中老年人群的危害
肺氣腫對中老年人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上海遠大心胸外科中心專家王強介紹,由于肺泡及毛細血管受損,不能完成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任務,從而導致缺氧。此外,肺氣腫對毛細血管損害還可以使肺動脈壓增高,發生肺心臟病、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肺氣腫在冬季發病率較高,氣溫的驟降或防寒保暖措施不及時導致患者病情加重, 90%患者咳痰中帶有黑色顆粒物,初步化驗為粉塵顆粒或香煙中的焦油、尼古丁等物。肺氣腫如果保護不當會導致呼吸功能受損,通氣換氣障礙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并破壞肺泡毛細血管,可引發肺源性心臟病及呼吸衰竭。肺氣腫患者由于腦部長期供氧不足,會出現記憶障礙、精神錯亂、驚厥甚至意識喪失等。
三、有氧運動對長期干預中老年肺氣腫慢性病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