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質疏松的護理診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護理干預;老年骨質疏松癥;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197.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177-02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不斷升高,成為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的重大威脅。由于骨質疏松癥患者骨質結構的改變以及破壞[1],從而導致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出現全身骨頭疼痛等臨床表現,并且很容易發生骨折,而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2]。由于本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病程較長,因此,對于此類病人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的病情恢復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十分重要,筆者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共計80例,其中,男性患者為24例,女性患者為56例,年齡介于61-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15±7.18)歲。病程最長的患者達13年,病程最短的患者有1年,平均病程為(5.43±1.31)年。
1.2診斷標準:老年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對中重度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
1.3護理干預的方法
1.3.1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健康宣教:采用多種宣教方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和治療方面的健康宣教,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骨質疏松癥,同時讓患者家屬學會如何正確照顧患有老年骨質疏松癥的家人。
1.3.2指導患者科學飲食:根據各個患者的身體特點以及病情輕重,指導患者科學飲食,保證患者做到均衡營養,尤其是保證有充足的富含鈣質的食物以及幫助人體吸收鈣質的食物。
1.3.3指導患者服藥:由于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年紀老邁,常常對治療藥物的正常服用方法難以掌握,因此,臨床上該類患者往往容易出現漏服、誤服藥物等的情況。護理人員要耐心指導以及監督患者正確服用藥物。
1.3.4制定合適的運動方案:長期的臥床會導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加重。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幫助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針對患者的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促進患者康復。
1.3.5防止并發癥的發生:老年骨質疏松癥的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就是骨折。因此,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要注意防止患者發生骨折。通過合理設置各種安全設施、經常巡視患者、防止患者跌仆受傷等,給患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1.3.6適當的心理疏導:由于骨質疏松癥起病隱匿,病程較長,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長時間下來,很多老年患者會產生焦慮、郁悶等消極負面的情緒,對疾病的治療和恢復產生不利的影響。臨床護理人員對此類患者要適當進行心理疏導工作,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
1.3.7定期隨訪:對于出院的患者,通過每周一次的電話隨訪以及每月一次的家庭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并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必要的專業護理指導。
1.4觀察指標:采用生活質量評測量表分別于患者入院時以及患者出院后半年進行評估[3],并對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對比。同時對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對骨質疏松癥的了解情況、服藥情況以及日常生活方式進行比較。
1.5統計學分析:對收集的資料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驗證,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進行驗證,P
2研究結果
2.1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在入院時以及出院后6個月分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并比較其差異,詳見表1。
2.2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對骨質疏松癥的了解情況、服藥情況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比較: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前后對骨質疏松癥的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對藥物的正確服用情況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情況進行比較,詳見表2。
【關鍵詞】 護理干預; 骨質疏松; 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5-0110-02
doi:10.14033/ki.cfmr.2015.35.052
骨質疏松癥最常發生的人群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骨質松散,骨頭較脆弱,主要是因為骨組織減少,相對提高對骨質的吸收量,進而形成一種骨質性病變。若治療后護理不當易發生骨折、退行性骨質疏松癥等不良反應,因此治療后進行準確有效的護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1]。護理干預是一種對于患者本身可能出現的問題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干預方法,可以預防患者出現并發癥,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促進患者疾病與心理健康的恢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入筆者所在醫院治療骨質疏松的患者80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平均分為兩組,即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患者,其中男
19例,女21例,年齡60~81歲,平均(70.0±0.2)歲;試驗組4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1~80歲,平均(70.0±0.8)歲,患者均符合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因、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80例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方法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給予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如常規的補鈣,運動、增加陽光照射、觀察生命體特征等。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護理人員為患者做好護理計劃表,記錄患者每天的身心狀況與疼痛感覺,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一經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并處理;(2)健康教育的實施。①集中授課。在醫院電教室定期組織患者進行授課,主要講解骨質疏松癥的發病原因、概念、臨床表現、危害性及主要并發癥、診斷治療及預防措施等,講解骨質疏松的發生與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的聯系。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行為,講解藥物、運動、飲食等對骨質疏松的影響。②個別指導。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或家訪進行隨訪,掌握患者具體情況針對性的講解其病情及治療方法,再次強調健康行為的重要性,囑其遵醫囑,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心理狀態。③發放疾病知識小手冊。制定骨質疏松知識小手冊,將其方法給患者,以方便閱讀,同時建立患者基本信息的健康方案,以方便出院后隨訪。(3)日常生活的護理。要督促患者戒煙戒酒,禁止吃未檢測過的食物,嚴格按照制定的菜譜合理用餐,增加雜糧、蔬果、堅果的攝入,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得其他疾病,并定期做身體檢查。(4)心理護理。使患者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病情,解除患者內心的恐懼不安與不自信,讓患者有著樂觀積極的態度有利于病情的恢復。(5)功能鍛煉。鼓勵患者在床上盡量進行腰背肌肉及四肢的主動運動,以防止失用性肌肉性萎縮及骨質疏松。活動膝關節、肘關節及髖關節,以防關節僵硬,握健身球,以增加手部肌肉的肌力,作上肢平舉、抬高運動,以鍛煉臀部肌力,作下肢直腿抬高運動,提高腿部肌力。骨質疏松患者因骨強度下降,因此容易發生脆性骨折。要囑咐人活動肢體動作要輕,上下樓梯時要扶好扶手,地面保持干燥,以防滑倒,對于下肢肌力差可使用輔助工具。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合理戶外活動方案,患者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進行作息,飯后多散步,每天的運動量逐漸增多如1~3次/d,20~40 min/次。(6)合理地服用補鈣藥品與激素,同時還可以服用劑量較少的維生素D,每天增加日光的照射,但避免陽光暴曬,有利于鈣與磷的吸收。(7)護理人員對患者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時刻了解患者的疼痛感覺與不良情緒,嘗試撫平患者焦慮與抑郁的心理,使患者身心舒暢有利于改善其生存質量。(8)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督促患者出院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加強運動,防止患者再次發生骨質疏松。比較兩組患者在不同護理方式下生活質量的結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不同方法護理后心理健康,軀體功能,軀體疼痛,情感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的評分。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出現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后生存質量評分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各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其中試驗組的生存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率比較
經過兩種護理方法后,兩組患者疾病均有恢復,但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出現率(10.00%)明顯小于對照組不良反應出現率(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微細結構破壞、骨量減少導致骨脆性增加而形成的一種骨質性病變。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隨著社會老年化的加劇,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逐漸增加,研究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人群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其中56%的老年人患有骨質疏松,其中以女性比較常見。骨質疏松易發生脆性骨折,危害性極大,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5-6]。
骨質疏松的防治是臨床骨科醫師所關注的熱點問題。而目前為止尚無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使患者疏松的骨骼恢復至原狀。藥物治療雖能增加患者的骨密度,但卻不能改變該病患者骨量丟失的狀況[7-8]。由此可見,現階段下,對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是目前臨床工作的重點。研究表面,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與女性絕經、人種、老齡等固有危險因素有關,同時還與長期低鈣、吸煙、活動缺乏、過量咖啡因等非固有危險因素有關。研究顯示通過有效改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能夠降低或消除這些非固有危險因素。因此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和減少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護理干預主要是一種對于患者本身可能出現的問題事先制定的一系列干預方法。為患者進行全方面適合自身疾病的護理方法進行治療,促進疾病恢復,減輕疾病痛楚[4]。在為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飲食方面、心理方面、生活質量方面以及社會能力方面進行干預護理,促進患者全方面的提高。通過對骨質疏松癥患者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可以促進疾病的恢復,緩解患者心理情緒的變化,為患者術后提供健康舒適的醫療環境,隨時觀察患兒的疼痛情況,減少不良反應現象的出現。本次研究表明,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各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其中試驗組的生存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P
綜上所述,增加護理干預對骨質疏松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優秀,減輕疾病痛楚,有利于疾病康復,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上升以及對護理滿意程度增加,該方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趙清平,張艷艷,唐莉萍,等.系統化護理干預對南京地區老干部骨質疏松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28):2633-2635.
[2]馬國艷.心理護理干預對婦科腫瘤伴絕經骨質疏松患者生活質量的觀察[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7):607-609.
[3]楊紅月.不同護理模式在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4):26-27.
[4]李曉蘭,王慧文.疼痛護理方案對老年女性骨質疏松腰背痛患者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3,28(24):32-34.
[5]嚴繼蓮,陶臘枝,徐蓮香,等.院外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33-34.
[6]付瑞平,王俊慧,王珊珊,等.高齡股骨頸骨折半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7):92-93.
[7]楊紅月.不同護理模式在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4):26-27.
[8]朱明玉.優質護理在PKP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497-2499.
[關鍵詞] 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因素;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6(a)-0044-02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YUAN Shi-pu
Changning Hospital of TCM,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421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performed to conclude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e factors. Results ①Affect older people suffer from osteoporotic fractures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accidental falls, accounting for 95% (95/100). ② Vertebral 35.0% (35/100), 61.0% of the femoral neck (61/100) and 4.0% of the distal radius (4/100) was the most prone to osteoporotic fracture site, and the old age group suffer from osteoporosis probabilit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lder group, women suffer osteoporotic fracture probabilit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n,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par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fluence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骨質疏松癥是一組骨病,其特征是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的代謝性骨病變。多半骨質疏松癥中的骨組織是由骨質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研究旨在探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間于該院就診的100例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于該院就診骨質疏松性骨折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齡58~88歲,平均年齡(72.3±11.5)歲。根據年齡將該組患者進行分為兩組,老年組38例,年齡62~70歲;高齡組62例,年齡71~88歲。所有入選患者均無惡性腫瘤、慢性肝病以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以及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檢測手段:所有患者均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主要按照X光片來對診斷結果進行判斷。
②骨質疏松診斷標準:采用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1999年制定的中國骨質疏松診斷標準。若T>-1.0,則骨密度為正常值;若T>于-2.0且≤-1.0,則為骨量減少;若T≤-2.0,則為骨質疏松。
③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地進行對照研究,詳細記錄各項數據資料,并統一填寫調查表。
1.3 統計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可知,造成老年人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為:意外跌倒95例,占總誘因的95%(95/100)。其中,包括運動跌倒36例、室內滑倒46例以及登高13例。
高齡組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顯高于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52;P=0.0068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組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的代謝性骨病變的骨病,其骨組織主要是由骨質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在臨床上的表現為:疼痛、身長縮短或駝背、骨折以及呼吸功能下降。骨質疏松性骨折對于患者的健康造成較大的危害,且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若不及時治療,還會引發骨質疏松并發癥。隨著我國人口步入老齡化,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概率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疾病的關注越來越大。因此,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導致老年人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為意外跌倒。通過對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可知,高齡組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顯高于老年組,女性患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顯高于男性,股骨頸骨折發生概率明顯高于其他部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65歲的人群為30%,>80歲的人群為50%,且有5%~10%的摔倒可導致骨折;女性骨量減少與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在60~69歲之間時為67.32%,在70歲以上的為85.41%;男性骨量減少與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在60~69歲時為41.41%,在70歲以上時為70.46%。與該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意外跌倒、年齡以及性別是導致骨質疏松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關鍵在于早期預防,因此,針對上述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骨質疏松性患者應堅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按照自己本身的身體情況來選擇恰當的戶外活動或鍛煉方式,如慢跑、做老年操以及步行等。同時,老年人還應多到戶外接受陽光的照射。②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由于骨質疏松性患者最明顯的癥狀是骨組織明顯減少,因此,患者應多吃含蛋白質、鈣比較高的食物,如,豆制品、蛋類、乳類以及海米等。同時,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還應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③藥物預防。骨質疏松性患者還可以服用維生素D或鈣劑,以此來減少骨組織的流失。同時,已經絕經的女性患者可以適量補充雌性激素來對其進行預防,以此來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概率。④健康教育。由于許多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對骨質疏松癥并不了解,導致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因此,護理人員還應對骨質疏松患者及其家人進行關于骨質疏松癥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預防意識。⑤安全防護指導。由于意外跌倒是導致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對骨質疏松性患者及其家人進行安全防護方面的指導。同時,還應創建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
綜上所述,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關鍵在于早期預防。因此,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進行探討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玉環,何斌,張葦,等.不同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社區老年人健康行為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3):247-249.
[2] 張葦,王玉環,陸寧,等.社區老年女性不同風險程度骨質疏松性骨折相關知識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088-5092.
[3] 王麗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因素分析及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4):2250-2252.
[4] 曾高峰,張志勇,魯力,等.黃精多糖對骨質疏松性骨折大鼠骨代謝因子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33):6199-6202.
[5] 王玉環,陸寧,張葦,等.石河子地區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1,32(22):38-39,53.
[6] 何斌,王玉環,張葦,等.臨床骨質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4):2513-2515.
[7] 郝定均,賀寶榮,郭華,等.胸腰段骨質疏松性骨折嚴重程度評分評估及臨床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8):730-733.
[8] 楊濤濤,呂曉紅,任鳳華,等.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險因素與干預措施[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1):2756-2757,2760.
[9] 陳文遠,張壽,丁曉莉,等.海口地區老年人骨質疏松患病率及骨折發生率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6):824-826.
關鍵詞:骨質疏松;病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R2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172-01
一、癥狀 體征
無并發癥的骨質疏松癥本身,并無疼痛等癥狀,也無畸形等體征。早期發現本病依靠骨密度檢查。椎體X線平片異常遲于骨密度提示,但是早于癥狀體征的提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椎體壓縮骨折,也可因咳嗽、打噴嚏、輕微外傷等誘發椎體骨折。新鮮椎體骨折的數周內,出現局部疼痛,體征出現叩擊痛。多個椎體壓縮者,出現駝背(羅鍋),身高變矮。非椎體骨折時,疼痛和畸形表現更加嚴重。
二、治療方法
1.應重視基礎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經濟性,如運動、飲牛奶、曬太陽,小心預防跌倒。
2.應盡早治療 理由是完全和部分消失的骨單位(皮質骨的直徑0.2mm的柱形骨單位和骨小梁)不能再生,但是變細的骨單位,經過治療可以恢復原狀。因此,逆轉已經消失的骨單位(形成骨質疏松癥)是不可能的,而早期干預能夠預防大多數人的骨質疏松癥。女性的圍絕經期(45歲)就應該開始治療。男性往往可以遲10年。
3.不宜聯合應用2種或更多種骨吸收抑制藥 骨吸收抑制藥包括雌激素、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雙磷酸鹽、降鈣素等4類,常常單獨或輪流應用;但是聯合2種或多種,而且足量應用時(例如:充足劑量的女性激素替代的同時,應用阿侖膦酸鈉(福善美)每天10mg的劑量),盡管骨密度的增加更加有效,但是尚不了解對于“骨微結構”、“骨脆性”、“骨折發病率”的影響。
4.緩解疼痛的治療措施應合理選擇 椎體壓縮骨折的急性期,緩解疼痛的方法有:止痛藥、肌肉松弛劑、熱療、按摩和休息。骨質疏松性骨折或畸形所致痛苦,可以經特殊設計的體育治療而得到緩解,某些病人可以穿戴保護性胸衣或背部支架。鍛煉腹肌和背肌的運動對于多數病人有益。止痛藥有引起老年人胃出血的可能。因此,盡可能選擇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劑(塞入)和雙氯芬酸乳膠劑(外搽)。
5.鈣劑、維生素D和骨吸收抑制藥等3大類藥,已經被FDA批準后全世界廣泛應用。對于比較嚴重的病例,不應該忽略這3種藥聯合應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鈣劑提供骨形成的原料,維生素D促進腸道鈣的吸收和抑制骨鈣的流失,骨吸收抑制藥能夠抑制絕經后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過快的骨吸收速度。三者聯合應用時作用相互協調,比喻為“海陸空聯合作戰”。
三、病理
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病因未明,可能與下列1種或數種因素有關。
1.內分泌功能失常
(1)PTH分泌增多:一些原發性骨質疏松(骨高轉換率性骨質疏松)者的血PTH輕度增高,這在老年性腎功能減退和糖耐量異常的病人中較明顯;加上性激素缺乏、PTH與性激素比例失常等原因,可導致骨質疏松。
(2)性激素缺乏:雌激素和(或)雄激素缺乏與比例失調,導致:①蛋白質合成減少,骨基質生成不足;②成骨細胞功能下降;③PTH對骨作用的敏感性增加;④糖皮質激素對骨作用強度相對增高;⑤腸鈣吸收和腎小管鈣重吸收降低,絕經期、老年性和卵巢早衰等引起的骨質疏松都可能與此有關,雌激素缺乏可能是絕經期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
2.遺傳因素 身材、肥瘦、肌肉發達程度和胃腸功能均與遺傳有關。白種人(亞洲人亦近似白種人)易發生骨質疏松,而南非班圖人、黑人不易發生骨質疏松,瘦長身材者骨質疏松發生率比矮胖者高得多。
3.營養障礙 由于各種原因,老年人、青春發育期及妊娠哺乳期可發生營養障礙。蛋白質供給不足可能引起骨生成障礙,但攝入過多的蛋白質亦使尿鈣排出增加,導致鈣負平衡。鈣的攝入不足與骨質疏松的關系密切,低鈣飲食可能通過繼發性PTH分泌增多導致骨吸收加速。飲酒使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尿鈣增加,腸鈣吸收減少;長期飲酒者性腺功能減退,如并發肝硬化還將影響25-(OH)D3的生成;故酒精中毒性骨質疏松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綜合作用的后果。老年人的活動減少、日照缺乏、胃腸吸收功能和腎小管重吸收能力逐年減退等因素,均可能與骨質疏松的形成有一定關系。
四、診斷
骨質疏松指的僅僅是一種病理狀態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因此,在確立存在骨質疏松后,應認真查找引起骨質疏松的病因,必要時應行骨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和組織計量學檢查。
骨質疏松可單獨存在,亦可與骨質軟化并存,此時應尤其注意繼發性骨質疏松的可能。只有在詳盡調查,排除了繼發性病因后才能作出原發性骨質疏松之診斷。首先,骨質疏松應與骨質軟化和纖維囊性骨炎相鑒別、其次,骨質疏松應著重與多發性骨髓瘤,成骨不全,骨腫瘤等所致的繼發性骨量減少鑒別。多發性骨髓瘤的典型X線表現是周邊清晰的局限性脫鈣灶,部分患者為彌漫性脫鈣,需和骨質疏松鑒別。多發性骨髓瘤的生化改變為血鈣升高或正常,血磷變化不定,ALP正常,尿本周蛋白陽性,血漿出現M球蛋白等。成骨不全時由于成骨細胞產生的骨基質減少,X線上表現的骨質疏松與多次骨折固定有關,骨皮質薄而毛糙,骨質有囊性變,常伴有藍色鞏膜和耳聾等先天性畸形。老年人骨質疏松應警惕骨轉移性腫瘤之可能,臨床上有原發腫瘤表現,患者血鈣和尿鈣升高,常伴尿路結石,X線上骨皮質多有侵蝕,甚至可發現轉移性缺損灶。
摘 要 廢用性骨質疏松有其特殊性,系因骨骼缺乏應力刺激而導致的骨量丟失,基本發病原因包括:①因嚴重內科疾病而長期臥床;②因中樞神經受損而癱瘓;③因運動系統損傷而長時間制動;④長期處于失重狀態。廢用性骨質疏松的發生與骨生物力學調控系統密切相關,診斷需結合骨密度、影像學及相應的骨轉換指標作綜合判斷。廢用性骨質疏松的防治應結合不同的病因區別對待,宗旨是變不能動為能動、鼓勵自主運動、適時被動運動、合理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加強輔助物理治療以及重視護理與宣傳教育。
關鍵詞 廢用性骨質疏松 骨生物力學調控 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9-0013-03
Disuse osteoporosis and its treament
Zhang Qua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Disuse osteoporosis has its own particularity because the bone lacks stress stimulation resulting in the bone loss. The basic etiologies include: 1) Long time of bedrest because of serious medical disease; 2) Paralysis caused b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3) Long time of immobiliza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hurt motion system; 4) Long time for the condition of weightlessness. The occurrence of the osteoporos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ne biomechanical regulation. The diagnosis mad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judgment of changing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imaging and corresponding index of bone turnov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use osteoporosis should be dealt with differently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etiologies.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is to change non-movement into movement, encourage the active movement and timely passive movement, use anti-osteoporosis medicine rationally, reinforce physical therapy, and pay attention to nursing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disuse osteoporosis; bone biomechanical regulation; treament
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導致肢體功能廢用或活動受到限制、由此引起骨量丟失并最終表現出的骨質疏松稱為廢用性骨質疏松(disuse osteoporosis)或制動性骨質疏松(immobilisation osteoporosis)。這類骨質疏松與老年人的原發性骨質疏松不同,需要予于特別的關注,其預防和治療也有特殊性。
1 發生原因
1.1 內科疾病需要長期靜息或臥床休養
有些人(不僅僅是老年人)由于嚴重的心、肺、腎或肝等臟器疾病而需要長期臥床休養,他們常會出現骨質疏松。一項研究顯示,臥床休養1、2和3個月后的跟骨骨量分別丟失2.6%、7.0%和11.2%(個別達40%)[1]。臥床休養17周后,椎骨、股骨頸和脛骨近端均有明顯的骨量丟失,只有頭部骨量稍見增加(與平臥時顱骨能獲得更多的血供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內科疾病的正常人(志愿者)臥床制動120 d后丟失的骨量與因內科疾病而臥床休養的人大致相當[2],說明長期臥床失活動而非內科疾病是發生骨質疏松的關鍵因素。
1.2 因神經系統受損所致肢體活動功能喪失
在人因卒中、腦梗死、外傷性脊髓損傷或脊髓灰質炎導致肢體癱瘓或不全癱時,由于活動能力的喪失(應力刺激)和失神經支配(神經營養)的雙重作用,他們的骨量丟失會更嚴重。研究顯示,脊髓損傷后3、4和16個月內的股骨近端骨量丟失分別為22%、27%和37%;髂嵴組織計量學檢查顯示,癱瘓前25周小梁骨體積下降33%,且此后一直呈低水平而未恢復;破骨細胞活性在前16周明顯提高,40周左右恢復正常;成骨細胞功能則明顯下降,8~10周后恢復正常[3]。腦血管疾病偏癱患者從發病起2個月內的骨質疏松發生率為6.7%,3~6個月內的骨質疏松發生率為46.9%[4]。
1.3 因運動系統損傷導致活動受到限制
此類患者常因骨折以及肌肉或韌帶損傷而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休養或肢體固定限制活動,這雖是創傷修復要求,但也會由于應力刺激缺失而引起骨量丟失。據統計,急性制動后,患者的鈣吸收呈負平衡,每天鈣丟失約150~200 mg,每周骨量丟失約占總骨量的1%,該數值相當于正常情況下一個人1年的“生理性骨丟失量”[5]。腕部外傷石膏固定后5周,尺、橈骨骨量下降2.4%~4%[6]。臨床上,骨折患者石膏固定后,X光片上常出現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模糊的現象;而拆除石膏、恢復活動一段時間后,上述現象可逐漸消失。
1.4 長時間處于失重狀態
宇航員、太空工作站人員、飛機駕駛員及服務人員因長時間失去或減少重力刺激,也易發生骨量丟失而導致骨質疏松。研究顯示,人在太空飛行132 d后,其股骨頸和大轉子骨骨量分別下降5.0%和9.1%;366 d后,第1~第3腰椎骨量分別下降8%、10%和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