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的家鄉武平是一座千年古邑,是純客家人居住地。這里,有美麗多姿的自然景觀,有風味獨特的客家美食,有寓意深遠的民俗風情,有底蘊豐富的百姓古鎮,有非比尋常的傳奇故事……這些為習作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是我們的“源頭活水”。升入高年級后,學生不再滿足于系統的課本知識學習,他們的視野逐步擴大,開始把眼光投向了自然界和社會。教師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因地制宜,設計一些綜合性的專題活動,讓他們參與和體驗,寫以紀實性為主的實用作文。為此,備課組順應時節,就地取材,陸續開展了“了解客家美食”“體驗客家美食”“推介客家美食”“餐桌上的野菜”“野果與童年”“草藥與健康”等六個版塊的習作教學活動。如在“野果與童年”這個版塊,筆者讓孩子們先去采訪大人,了解當地的野果種類,然后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去識野果,采野果,嘗野果。在過程中,學生調動了各種感官,取得了新鮮的素材。從實踐效果看,這注“源頭活水”解決了學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扭轉了學生怕寫作文的局面,真可謂“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二、組織“特色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先體驗,后寫作。找準學生的興趣點,把生活與寫作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體會地域文化的特色,感悟客家人生活的智慧,再及時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這便是我們遵循的原則。“做小吃、品美食”“采野菜、做野菜”“摘野果、憶童年”“識草藥、促健康”……筆者以版塊為中心,以地域文化為依托,逐步推出了一系列層層遞進的特色活動。如在“體驗客家美食”版塊,筆者先讓學生利用周末閑暇時間,學做一種客家美食,再在班級開展客家美食品嘗會,最后,在課堂上通過觀看學生在體驗客家美食的活動中的剪影,講述自己最難忘的一幕,并通過范文引路等手段來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把自己在體驗客家美食活動過程中最難忘的一幕寫具體,寫出自己獨特的體驗。不論是親手制作客家美食,還是分享品嘗客家美食,孩子們都興味盎然。這樣“接地氣”的習作經歷,無疑是有趣的新鮮、快樂。活動的趣味性,點燃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打造“精品課堂”,提升寫作能力
關鍵詞:景觀園林設計;地域文化;文化景觀
1地域文化的提出以及概念
文化景觀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薩澳教授在1925年提出的,他認為“文化景觀風貌的文化群體是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文化是動機,自然環境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人類居住的地方,不只是生活的地方,更加是創造的對象,這是文化景觀論一直強調的觀點。地域文化是屬于不同地方,有著悠久歷史傳承下來的獨特文化。它和當地的地形地貌特點和人文特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在中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定區域內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的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因而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文化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的地理背景,在范圍上可大可小。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每一個地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要巧妙運用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造出有獨特魅力的園林景觀設計是現代中國園林設計的重要出路。尤其是能和當地的文化結合,就可以更好突出園林的美,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相差較大,但是如果能相互結合,又能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造就出不同的園林風格,才能夠更符合現代園林的發展趨勢,推動特色園林文化的建設。
2從文化角度理解設計項目
景觀伴隨著人類社會一起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帶著時代烙印和地域特色。在今天,設計師更要把握景觀的人文氛圍和文化內涵,讓人們在所處環境中不僅得到功能上的滿足感,更要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因此設計師們要更多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所設計的項目。以證大西鎮朱家角景觀設計項目為例。對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做相關的說明。項目名稱:證大西鎮E1地塊景觀概念設計。地理位置:上海青浦區的中南部,緊靠淀山湖風景區,朱家角古鎮對面。項目背景:大約成陸于70000多年前,發掘了新石器時期的“崧澤文化”明代中葉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鎮區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滬郊好萊塢”打造目標:朱家角歷史文化商業街。綜合特色商業,搭配部分文化消費,旅游消費及休閑消費,打造朱家角特色歷史文化風尚商業街。“小橋流水人家”,水在江南小鎮不可或缺,水塑造了景觀的氣韻,給空間以靈動。一條詩意的河流帶給人們多少追思回憶。孩童時的玩伴,白墻灰瓦間的窄巷,涓涓細流匯作的水網。這些許久以來縈繞于心的美好記憶,在一片燈火闌珊的河灣中與我們邂逅。一絲絲,一縷縷,片片滟滟,仿佛走進了夢里水鄉,打造一個“古韻朱家角,水語俏江南”的江南新中式小鎮。“江南絲綢之路”把整個江南的城市都串連在了一起,是一條稻米之路、陶瓷之路、茶葉之路,絲綢柔美感加編織的紋理通過設計演化為現代化鋪裝和流暢的線條.昆曲在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一帶形成,故而得名昆曲.它有著將近六百多年漫長的發展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優美;表演細膩傳神;唱腔婉轉動聽,淡雅飄逸,在中國戲曲史和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傲人的至高地位。該項目中,在廣場上結合昆曲文化用景觀的表現手法植入其中,一個景觀框景墻應運而生.
3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景觀
地域文化要注重對鄉土文化的保護性,因為文化是從土地上建立起來的,而土地大幅度的改造,會對地域文化產生嚴重的破壞性,令原本在土地上的文化受到沖擊,改變了和地域文化相輔相成的整體性,導致地域文化只剩下空殼,變成空洞沒有靈魂的園林。地域文化的載體是人,當地生活的人們有著繼承當地地域文化的傳統,因此在園林景觀上要強調人的重要性。通過和當地人文的有機結合,令整個園林富有生命力,不會只是美麗的景觀而缺乏園林的靈魂。注重當地的人文狀況、風俗習慣,和園林建筑互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富有當地地域文化內涵的園林,是走出千園一面的重要一步。
4結束語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可以令原本的園林設計更添活力,更能接地氣,可以更能帶出園林自身的靈巧。在和地域文化相結合的時候,要注意做到切勿胡亂按照不同地域文化設計,要根據當地的文化,以及周邊文化為主,和深遠的文化相融合時,要注意改良,不能生搬硬套,造成反效果。
作者:于焱 單位:山東港通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王合文.淺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地域特征[J].中國住宅設施,2009,(4):24-25.
[2]郭永久.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6673-6675.
關鍵字:地域文化;中職院校;學前舞蹈;教育教學
一、地域文化概述
所謂的地域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地方性的文化,也就是說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地方性的特點,與大眾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是一種地方文化的獨特表現,例如一般有地方飲食文化、地方戲曲文化等等,而對于舞蹈文化來說,其地域性更加的明顯。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舞蹈文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舞蹈文化,同時也給中職學前教育的舞蹈教學帶來了基礎。地域性的舞蹈教學對兒童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舞蹈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舞蹈文化知識,并陶冶其情操,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中職院校的舞蹈教師應當切實做好地域文化與舞蹈教學的融合,為學生自己進行學前舞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中職學前舞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中職院校過于重視技能培養,忽視對學生教育思想的形成
對于現階段的幼兒教師來說,對其全面的專業素質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因此要求學生在進入實際的工作之后應當是一個全面性的人才,繼而才能夠高質量的完成兒童的教育教學。例如在舞蹈教學方面,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就必須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充分展現出舞蹈文化的內涵,同時還應當將舞蹈的地域文化特征教給學生,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夠從根源上對學習的舞蹈進行了解,但是就目前中職院校對學生的舞蹈教學來說,舞蹈教師過于追求舞蹈動作的教學,而對舞蹈文化的教學涉及的比較少。尤其是對于地方性舞蹈文化。例如中職教師在進行維吾爾族舞蹈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將基本的舞蹈動作師范給學生,之后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沒有對維吾爾族舞蹈的文化進行深入的講解,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對該地域舞蹈文化的認識只停留在舞蹈表現方面,而對于其文化內涵卻沒有深刻的認識,這種中職舞蹈教學的模式對學生今后參加工作之后的教學進行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
2、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創新力度較小
對于中職院校的學前舞蹈教學來說,其自身具有其獨特的特點,這種特點與專業的舞蹈教學有著一定的區別,因此教師在進行這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意義進行綜合的分析,進而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舞蹈教學計劃。但是就目前中職院校的舞蹈教學情況來說,舞蹈教學的內容基本改變不大,甚至部分教學內容已經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已經被取締,但是中職學前教育還存在有關的教學內容,這是中職舞蹈教學中的一個通病。另外學前舞蹈教學包含的內容比較多,但是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部分教學內容在短時間內就交給學生,這樣就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為其進一步理解舞蹈文化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三、淺析地域文化與中職學前舞蹈教學的融合的教學意義
通過以上的分析內容可以發現,現階段的中職學前舞蹈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畢業的后的工作質量,對我國的幼兒舞蹈教學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作為中職院校的教師應當深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進一步尋求解決的措施。
1、將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技能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舞蹈思想教學意識
中職院校的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舞蹈的文化特點進行教學。地域舞蹈文化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點,每一個動作技巧都有一定的文化內容,這是這一種肢體語言的表達,因此中職教師應當對這一點引起一定的重視,提前做好相應的教學計劃。例如在進行蒙古舞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將蒙古舞蹈的文化內涵進行一定的介紹,繼而對蒙古舞蹈的表達內容進行一定的講解,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每一個動作的文化內容,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對其的學習興趣。另外中職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將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材料帶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藏族的舞蹈服飾、蒙古族的舞蹈服飾等等,通過這種更加直觀的文化表現,學生可以進一步將舞蹈文化與地方服飾文化進行一定的融合,對其舞蹈思想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這對提高中職學前舞蹈教學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2、加大舞蹈教學的創新力度,將地域舞蹈文化的傳承者請進課堂教學
每一種地域文化都有其重要的傳承者,同樣對于地方舞蹈文化來說,其傳承者對該舞蹈文化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傳承人不僅僅會表演這種舞蹈的外在形式,同時對其中的文化內涵更加的了解,因此將地域舞蹈文化的傳承者“請進”中職學前舞蹈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潛力,同時也可以回答學生的疑問,為教學質量和教學內容的創新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例如在進行藏族舞蹈的教學中,學校可以請一位藏族的舞蹈教師進行該節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藏族教師可以將每一個動作的表達內容進行講解,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對藏族語言在舞蹈中的作用進行一定的了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另外教師也應當進一步豐富自身的地方舞蹈文化內涵,同時加大對教學舞蹈的學習力度,以保障今后的教學質量,為學生的今后的幼兒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內容分析可以發現,地域文化與中職學前舞蹈教學的融合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一定的影響意義,這種科學的融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舞蹈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為其今后的工作教學的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中職院校的管理層也應當深刻意識到舞蹈教學中的問題,并為舞蹈教學的進行提供一定的硬件和軟件支持,以切實提高教學的質量,為我國學前教育的提高做出貢獻。
作者:曹秀秀 單位:江蘇省銅山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文化;傳承;創新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重要職能,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作用最大、最集中、最專門。某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被嚼爛了的口香糖,再去嚼它已經沒了味道,傳統文化的紅利已經被用盡,筆者卻不以為然。大學能夠引領社會思想文化進步,便于吸收與融合世界先進文化,有助于推動我國邁向文化強國。大學通過改革創新,轉變觀念,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傳統文化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同世界優秀文化相結合,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
一、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地位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四大職能之一。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做了重要講話,在這篇講話中,同志首次將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能提出來,使之與大學其他職能,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處在同一地位。他指出,大學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回顧百年滄桑,可以說,中國大學在保存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建設現代新文化方面,始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同志關于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地位的論述高瞻遠矚,內容豐富,含義深刻。高校負有文化傳承創新的神圣使命,已經是社會各界的共識,并成為黨和國家對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作用最大、最集中、最專門。教育歷來就是人類文化傳遞、傳授知識的一種活動,大學是最高等的教育機構,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專門機構,推動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大學集人類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之精華于講壇上、書本中、講義中,用特定的形式感染著學生、培養著青年一代。大學是對外漢語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的主要基地。大學造就我們文明的知識先驅:律師、政治家、醫生、科學家和文人學者。大學集中了大批的專業領域的教師和專家學者,有計劃的地把專業的、高深的文化知識傳授給大學生。青年一代富有創造精神,繼承了傳統文化知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發展,實現著文化傳承與創新。
二、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
大學能夠引領社會思想文化進步。大學獨占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的巨大優勢,通過人才培養、文化研究和服務社會,在整個社會思想文化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引領作用。大學能夠通過課程,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學更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大學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成信、友善;大學能夠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大學能提高思想文化的引導力和整合力,引領社會思想文化進步。
大學便于吸收與融合世界先進文化。大學在充分吸收與融合世界先進文化和思想方面,發揮了她的重要作用。繼承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合理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實現創新和發展的目的。弘揚傳統文化并不是要自我封閉,我們還需要吸收借鑒人類一切的優秀文化成果,不同文化之間交流、融合、碰撞,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季羨林先生認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大學是文化傳播、交流、融合的中心。世界各地大學互派教師進行考察訪問、講學,跨國合作研究,召開國際性的學術會議,這種學習、交流、吸收和借鑒應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的雙向交流,是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良性互動。
大學有助于推動我國邁向文化強國。大學在努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推動我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穩步邁進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大學能夠造就一大批世界級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大學有利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學能夠充分挖掘和利用中華文化優秀資源,建設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大學有利于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途徑
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靠改革創新。把轉變觀念作為大學改革總開關,把深化改革作為強大動力,把銳意創新作為大學不懈追求。大學要加強人才培養,要鼓勵師生開展文化研究、創新性活動;文化傳承創新應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同世界優秀文化的結合,做到文化的“引進來,走出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在大學建設的全過程中。
大學要加強人才培養,要鼓勵師生開展文化研究、創新性活動。大學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造就有影響力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師和各領域領軍人物,建設一支適應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的宏大文化人才隊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先進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新思維、新思想的產生,提出創意性見解。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完善激勵體制,激發教職工深入鉆研、不懈探索、積極進行文化創新的熱情。大學還要重建“為知識而知識、為藝術而藝術”的單純和執著,重建“位卑未敢忘國憂”的社會擔當。面對“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學校的氛圍太浮躁”的現狀,要培育追求高深學問的精神。深入研究文化領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把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
文化傳承創新應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與高新技術結合。大學要不斷提升文化的原創能力,增強文化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把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校園風尚。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包容精神,營造崇尚科學、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做到更好的服務社會。堅持發展先進校園文化之路,以為指導,堅守正確的文化立場。
大學應立足當代,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同世界優秀文化的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文化的“引進來,走出去”。當今世界已經變成了地球村,人類知識文化超越了種族、地域的界限,在全球范圍傳播、碰撞,遠離這一潮流只能導致落后。大學應站在世界文明進步前沿,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發展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同志還強調弘揚優秀中華文化,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本著“道術結合、文理交融、中西會通、知行統一”的原則。大學通過學術交流的渠道和形式,研究、消化異質文化;大學要互派留學生、互派教師進行深造,吸取西方先進文化,為我所用;大學需要重視外語人才的培養,重視翻譯人才的培養;大學還需要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把西方的經典文化傳授給當代青年學生。
大學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及文化創新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更好的領會同志的講話精神,出色地完成教書育人、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全面提升大學教育質量,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現優秀文化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不是被嚼爛了口香糖,而是巨大的寶藏,要發揮大學的功能進行挖掘。充分發揮大學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銳意改革,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近我國邁向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廣場舞;群眾文化;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282-01
廣場舞在當前已經愈來愈流行,這也是新的舞蹈類型,和傳統舞蹈相比,在難度上相對比較低,因此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在廣場舞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城市中的一道靚麗風景,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從理論上對廣場舞加強分析研究,就能進一步認識廣場舞的作用發揮。
一、廣場舞的類型以及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體現
(一)廣場舞的類型分析。廣場舞的發展是和形體以及健身進行結合的,然后加上節奏感的音樂,能夠將藝術和體育進行有機融合。廣場舞的舞步以及步法都相對比較簡單化,在中老年當中受到了熱烈追捧。廣場舞在類型上有原生態的廣場舞,也有加工整理之后的廣場舞。其中原生態廣場舞占據比較大的比例,在數量以及種類上也比較多。比較常見的就是蒙古舞蹈以及新疆舞蹈等等,這些舞蹈都是和當地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有著比較悠久的文化內涵[1]。而在加工整理之后的廣場舞,就是在原生態舞蹈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對舞蹈賦予了新的時代感特色,能夠和當前的文化相同步。
(二)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體現分析。無論是在當前的城市還是在農村,廣場舞的受歡迎程度都比較高,是群眾文化建設當中的一個重要形式,其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當中,能夠對群眾文化起到指導作用。當前的廣場舞是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在人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的前提下,對人們的審美水平也有著提升,人民群眾的業余活動方面也不斷豐富多彩[2]。同時,廣場舞也是群眾文化的體現,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在這些地位上的體現就是充分重視,保障廣場舞的作用能夠充分地發揮。
二、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發揮
(一)提高民眾文化素養和生活品味。廣場舞在當前之所以比較流行,就是因為其在群眾文化建設當中的作用發揮比較突出。能夠使民眾文化素養和生活品味得到有效提高,廣場舞能夠對民眾的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對人們的興趣以及思想有著豐富作用,能有效提高民眾的修養。在廣場舞當中也會有著諸多的社交舞步,比較典雅,這也符合民眾的休閑娛樂需求。對廣場舞的學習過程,也是對舞蹈的理解過程,能夠通過舞蹈來感染以及教育他人等[3]。在廣場舞的練習中能夠加強舞蹈者的交流溝通,能夠有效縮短人和人之間的陌生感,這對社會的和諧建設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二)檢驗群眾文化成效。廣場舞的作用還體現在能夠對群眾文化成效起到檢驗功能。在廣場舞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的有效性方面,能對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效果有著衡量作用,對群眾文化普及程度也有著衡量作用,能對文化活動藝術水準得以有效地體現[4]。廣場舞的出現對群眾文化形式有了創新,對整體活動組織水平以及成效也有著提高,能夠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起到引導作用。有的群眾在經濟條件的限制下,不能到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活動,而廣場舞這一形式就能夠滿足該群體,這樣就能夠對群眾文化的成效起到檢驗的作用,讓廣場舞對和諧文化的內涵進行體現。
(三)提高民眾審美水平。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發揮還體現在對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上。廣場舞的團體性比較強,在形式上也相對比較簡單,這樣就能夠在整齊性和統一性上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這樣跳舞的人以及欣賞舞蹈的人都能夠在審美的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在廣場舞的作用下,對群眾的身體健康也有著保障作用[5]。廣場舞有是運動型的藝術,在跳舞的同時就能舒展筋骨,尤其是對老年人來說比較有利,加強了群眾的身體鍛煉,長期鍛煉就能夠在審美情趣以及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
通過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當中的和諧發展,能夠對人們在心靈上找到慰藉,這樣就有助于自身對生活的熱愛以及追求,能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在廣場舞的作用下,才能真正有利于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的工作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要能充分注重廣場舞,將其不斷地規范化。廣場舞為民眾提供了比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能得以滿足,只有充分注重廣場舞的進一步發展,才能有利于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良好實施。
參考文獻:
[1]陶龍芬.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大眾文藝,2015(12).
[2]俞祝琴.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J].大眾文藝,2014(21).
[3]張海英.論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