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讀書策劃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互聯網+”;廣告學;教改;免費策略
對于為企業建立新型營銷模式建立輸送人才的市場營銷專業而言,如何迎合時展,改進原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市場營銷專業的諸多課程中,《廣告學》課程與互聯網的連接尤為緊密,因此,有必要對“互聯網+”時代下的市場營銷專業《廣告學》課程教學進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究。
一、“互聯網+”時代下的市場營銷專業《廣告學》課程教學思考和探究的意義
(1)《廣告學》在市場營銷學專業所學課程中的地位。在有效的企業經營管理中,廣告屬于市場營銷促銷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企業營銷策略的實施,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推廣也都可以通過廣告來實現。首先,從企業營銷策略實施的角度來分析,對于企業產品或服務而言,通過廣告宣傳是最簡單直接讓消費者了解的方式,同時也能通過廣告讓消費者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產生興趣,形成積極的態度,進而產生消費行為;其次,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自身形象的宣傳,而在此過程中,企業形象廣告或品牌廣告的推廣都成為了企業宣傳的有效手段。因此,對于市場營銷專業來說,《廣告學》是學生在學習制定企業營銷策略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最簡單的對學生其他課程學習效果檢驗的方法。
(2)廣告與互聯網的聯系。廣告的推廣需要通過媒介來實現,傳統的廣告推廣媒介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已經漸漸不能成為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新型傳播媒介對于廣告的推廣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營銷大師唐·舒爾茨提出和發展了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正是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告策劃既是一個整合營銷傳播過程的觀念開始被業內人士所認可。提到整合,對于廣告推廣的媒介也不例外,如何有效的整合媒介資源對于一個成功的廣告策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當“互聯網+”的概念被提出,廣告媒介的整合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因此,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于廣告推廣媒介的意義也變得更為重大。
(3)《廣告學》課程應適應“互聯網+”時展的意義。目前大部分《廣告學》課程相關教材還停留在傳統的營銷模式,傳統的媒介環境下,即使提及互聯網也只是留于表面,沒有真正將《廣告學》課程于當下時代環境,媒介環境相結合,這也成為學生不能在實踐環節有效地運用廣告學知識的重要原因。特別是企業對于應屆畢業生的普遍反映為學生所學知識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培養現代營銷人才就是需要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企業的要求,為企業解決營銷人才緊缺的問題。因此,《廣告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應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培養并向輸送有能力的、企業真正需要的營銷人才。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市場營銷專業《廣告學》課程教學的建議
(1)調整課程內容。首先,建議在廣告策劃媒體選擇章節教學中不僅應當增加新媒體內容的篇幅,同時增加“免費策略”的教學內容。“免費策略”的概念本身并不新穎,然而在《廣告學》教學內容中出現的很少。傳統的“免費策略”強調是免費價格策略,而免費營銷策略也越來越受關注。免費營銷策略側重的即是免費的媒體策略,在廣告推廣中的應用將會具有實質意義,因此,在《廣告學》課程中增加“免費策略”的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由于整體課時量有限,因此建議在原有的教學內容縮短傳統媒體策略的篇幅。不是由于傳統媒體的策略完全過時或落后,而是由于市面上關于傳統媒體策略的書籍足夠多,內容足夠豐富、足夠成熟,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讀書自學并不是什么難事,把傳統媒體策略相關書籍作為給學生的推薦書籍即可解決此類問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早已對教學帶來了重大的沖擊,這也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這也標著我們的課程內容更多的應該側重于學生很難接觸到的知識內容,可以是教育工作者們正在進行的科研內容,同時也可以是行業內部正在探究實踐的方法。
綜上所述,《廣告學》課程內容的改革即是利用隨著互聯網應運而生的新媒體,在教學中增加其具體內容,使學生在日后的實踐中能充分運用和發揮所學,成為企業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2)調整教學方法。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運用互聯網獲取更多的相關知識。目前,很多學科課程都在做翻轉課堂試驗,而大部分學生又不太善于使用網絡學習,這是在課堂上教會學生運用互聯網獲取更多《廣告學》課程知識的重要原因。其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實際項目中。由于專業特點和性質,學生學習就是為了將來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企業。《廣告學》課程的特點又是實戰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盡早安排學生融入企業是幫助學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知識的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最后,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企業不會對一些沒有明確預期回報和收益的創意想法輕易投資,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正是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為大學生創意實現提供的有機平臺。學生對《廣告學》課程的掌握情況最好的檢驗方式是通過廣告策劃,也就意味著廣告策劃案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平臺來檢驗,可以成為學生檢驗所學,實現創意的方式。
總之,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不僅可以直接與企業對接,還可以參與到國家政策支持的大學生比賽中。《廣告學》課程作為與互聯網接觸最緊密的學科,更應該在“互聯網+”時代下,將教學方法應時做出調整。
關鍵詞:消費者行為學;雙語教學;案例教學
作者簡介:劉秋(1980-),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長春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經貿英語及英語教學;
朱海峰(1979-),男,吉林榆樹人,長春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9)11-0079-02
一、雙語教學與消費者行為學雙語教學
(一)雙語教學的基本內涵
根據英國《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的定義,“雙語教學”即學校使用第二種或者外語進行教學(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換言之,“雙語教學”就是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夠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在我國,一般是指利用英語進行課程內容的教學(也有韓語+日語、韓語+英語、日語+韓語等情況),比如,使用英語教授管理學和國際貿易等。
雙語教學不可等同于英語教學。在雙語教學中,英語只是一種教學工具,而非教學內容,教師傳授的全部是專業性的課程知識而非英語語法句型等。雙語教學又與英語教學緊密相關。首先,雙語教學是基于英語教學展開的,但對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有一定要求。只有在學生基本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展開雙語教學,以便理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和老師進行交流。其次,雙語教學可以促進英語學習。在雙語課堂上,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會有所增加,聽課過程亦即練習聽力與理解能力的過程,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學生練習口語表達能力的過程。學生可以沒有負擔地學習英語,因為不會為了語法、單詞、詞組去費心記憶,去應付考試,英語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就進行了。
在我國,雙語教學的實施進展緩慢,但意義重大。一直以來,我國都缺少外語交流的環境與氛圍,大部分學生除了接觸幾個外教之外,大多接觸的中國的外語教師,這對他們將外語學習提高到與第一母語等同的水平難度很大。不過,隨著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國際間的合作關系也越來越緊密,雙語教學能夠為國家間的協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為繁榮中國和世界經濟貢獻力量。
(二)消費者行為學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雙語教學本身的實用目的是培養具有專業素質并熟練掌握第二語言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雙語教學對學生第二語言(以英語為例)的水平有一定要求。畢竟學生要使用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去理解和掌握并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目前,大專院校一般把雙語教學安排在外語學院開展,基本上保證了學生的學習基礎。
“消費者行為學”是市場營銷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消費者行為產生、發展及變化的規律,掌握消費者行為產生的基礎及其影響因素,較為熟練地運用消費者行為分析的各種方法研究消費者行為活動,在實踐中能夠運用相關理論引導和促使消費者進行科學的購買決策,實施理性的購買行為,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消費者行為學雙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夠用英語充分表現或展示營銷學知識,并能以市場營銷、銷售或廣告為職業,在合資或外商獨資企業中供職的專業人才。
二、對消費者行為學雙語教學的若干思考
雙語教學是一種新興的、非成熟的教學手段,從教材的編寫、選定到教學的模式方法,都缺少標準和比較成熟的體系。在此,筆者僅作幾點教學感想,愿與廣大同仁探討。
(一)消費者行為學的教學模式與教材選擇
目前,各高校比較流行并廣泛承認的雙語教學模式有三種,即浸入式、過渡式和保持式。浸入式,即使用中文教材,教師完全用外語或主要用外語授課;過渡式,即使用英文教材,教師完全用英語或主要用英語授課;保持式,即使用英文教材,教師用中文授課。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教材的要求也不一樣。在教學中,若只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缺少課程的靈動性,教學效果也不高。因此,針對學生外語能力水平的不同與階段性變化的特點,可以采用兩種甚至三種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對于消費者行為學這門營銷類專業課,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理論應部分采用漢語或漢語教科書進行授課,也可以附加一些材料,以便加深學生理解。不過,筆者認為,消費者行為學雙語教學的主要教學模式應是第二種模式,以便讓學生習慣使用英語去思維、理解、表達專業知識,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提供便利,也能夠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在教材的選擇上,應側重于影印版教材的選用。影印版教材能夠保持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更能在理論和案例教學中提供最具時代性和前沿性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消費者行為學的同時學習英語,可謂一舉兩得。目前,大多數高校采用由德爾?I?霍金斯等人編寫,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引入的英文版《消費者行為學》。此版教材側重于消費者透視和網上學習的結合,書中也體現了對倫理和社會問題的綜合涵蓋,保持了各方面知識的平衡。
(二)消費者行為學的教學方法
無論對英語水平多高的大學生來說,用另外一種語言來理解并達到運用專業性較強的科目,都很困難。因此,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就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所在。
第一,從教學手段上發揮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的優勢。雙語教學存在學生理解和教師講授不同步的現象,這使多媒體和網絡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手段。一般在每個章節開始前,教師會在網絡平臺上公布一些將要學習的內容及案例,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問題,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授課中的多媒體課件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圖片、聲音和影像資料,以幫助學生消化和吸收抽象的理論知識。其中的圖表和模型作用很大。教師課下布置的相關討論、調研作業等也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
第二,從教學方法上將傳統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情景模擬法結合起來。其中,案例教學法在授課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倡導,即教學中采用案例方式,這些案例都是來自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能力。案例教學能夠綜合數據、理論、生活化等特點,對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理解都頗有益處。案例教學法還可以和討論法相結合,讓學生首先根據案例提供的資料,分析運用消費者行為概念,進一步討論營銷計劃應該如何制定。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方案,既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又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為他們將來職業中的案例、企劃陳述做基礎。情景模擬法同樣是授課中重要的教學方法。每當講授完一個知識點或理論,筆者都會布置一個相關的作業,讓同學們到生活中找尋案例,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然后讓他們在課堂上把案例演示出來。很多學生把廣告搬上課堂,除了簡單地再現情境之外,他們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創新,既復習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多方面的才藝也得到了展示,學習熱情很高。另外,情景模擬法也鍛煉了學生更好地掌握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比如深度訪談法,學生可以模擬被調查者和調查員,進行提問和回答。也有學生進行情景再現,讓其他同學進行觀察,以提煉所體現的消費者行為學理論。
(三)消費者行為學雙語教學的成績考核
為了靈活考察學生的理論理解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應該摒除傳統的期末一張卷決定考試成績的方式。這種形式過于平面化,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一定損害。筆者建議采用1+2+2+5的模式。所謂的1、2、5表示的是各個部分占總成績的百分比。其中,學生的出勤率和聽課狀態占總成績的10%;學生課堂中參與討論和發言的成績占總成績的20%;學生課后作業的完成狀況占總成績的20%;學生的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50%。由于消費者行為學本身就具有實踐應用與理論相結合的特點,因此,期末考試中適合采用企業策劃案、案例分析報告和知識點口語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生上交期末作業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展示、演講其策劃案后,對相關問題進行提問,給予成績。這種綜合性的評價能夠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也能充分體現課程的性質,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可謂一舉三得。
總之,在消費者行為學的考核系統中,要時刻側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測試。在此,實踐能力測試包括: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與綜合解決問題的一般能力;公關溝通能力;專業調研與分析能力;專業寫作能力;客戶心理分析與咨詢基本技能;社會調查;學生講課;讀書報告;專題探討;學生科研等。
以上是對消費者行為學雙語教學中的幾點思考,對于教學的具體效果,僅采用了口頭調查方式,學生反應較好,但沒有形成問卷和數據整理,對此,筆者將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摸索,廣泛學習,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責任編輯:郭士琪)
參考文獻:
[1] 任長虹.高等學校實施雙語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