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校師資培訓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
作者簡介:孫麗娜(1981-),女,蒙古族,吉林白城人,東北石油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講師。(黑龍江?大慶?163318)劉建(1981-),
男,黑龍江大慶人,大慶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信息技術北京分公司,工程師。(北京?100011)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廳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GBC1211028)、黑龍江省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648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0-0117-03
一、研究背景
1.我國高校新手教師急需提高個人教學能力
據我國教育部門戶網站2009年教育統計專任教師年齡情況(普通高校)資料顯示:其中30歲及以下年齡段的教師占27.2%,31~35歲年齡段的教師占19.7%。[1]筆者發現青年教師(通常是指年齡在35歲以下的教師)所占比例已經達到46.9%,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加。隨著高校青年教師隊伍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新增高校青年教師(即本文所說的高校新手教師)這部分群體,相關研究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教學能力培養、[2]專業成長模式、[3]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4]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多。通過課堂觀察和文獻調研,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顯著的問題:高校新手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不能盡快地適應高校教育教學環境。按照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伯林納(D. C. Berliner,1988)提出的教師教學專長發展五階段理論,新手教師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逐漸發展成為勝任(Competent)型教師。因此,如何有力提升高校新手教師的教學能力,縮短其工作適應期,提高教學績效,成為很多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職后培訓迫在眉睫
1996年教育部了《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工作規程》(教人[1996]29號),使得高校教師培訓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并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重視。李天龍(2009)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認為,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必須經過專業教育和訓練,即:職前培養階段、入職培訓階段和職后提高階段。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系統,要將三個階段聯系起來進行重點培養,各個階段各有側重。[5]在職前培養階段,大多數的高校新手教師沒有經歷過專業的教學能力訓練,這個群體具有較高的學歷、科研能力強、學科知識豐富等特征,并且多數是非師范類學校畢業、缺少教育實踐經驗、不了解教育教學方法;入職前我國高校新手教師只參加過短期的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簡稱為崗前培訓),但它對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效果并不是非常顯著。而職后培訓則集中在新手教師學歷層次的提升(在職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和以提高自身學術水平為主的培訓項目,并不重視新手教師的教學能力培訓。對于高校新手教師來說,職后培訓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來,國內很多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在入職培訓的基礎上,如何開展職后培訓以提高高校新手教師的教學能力。但在培訓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童婧(2007)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多數以講授法為主、教師參與度低、“培訓內容無層次,培訓對象‘一刀切’”、“師資培訓重形式,培訓效果不顯著”、“評課結果沒利用,評課機制實效不大”等問題。[6]
3.“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的實踐背景
近幾年,很多教育機構相繼開展了多種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項目,如:吳廷堅(2007)在介紹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簡稱EDC)師資培訓經驗時指出,EDC是專門負責師資培訓的部門,旨在提高大學教師的教學水準和保證教學質量。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EDC逐漸探索出面授和網上教學有機結合的整合式教學能力培訓模式。[7]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簡稱“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研究”)是在借鑒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的先進教師培訓模式的同時,結合首都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我?!保┙處煂I發展現狀,探索適合我校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該項目針對高校青年教師“如何教”這個普遍性問題,以我校的青年教師(高校教齡3年以內)隊伍為研究對象,通過機制創新,提出一套行之有效、切實可行、便于操作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我校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二、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
本研究的文獻調研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完成:第一種途徑是利用中外文電子文獻數據庫進行文獻收集和整理,其中包括Springer Link電子期刊、ERIC、ProQuest、CNKI、萬方等數據庫,使用“school-based training”、“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高校教師校本研修”、“高校校本培訓模式”等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初步形成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列表。同時,筆者再次對已經形成的主要文獻進行篩選,形成重要文獻列表。通過對重要文獻的引文、參考文獻的分析,進一步整理、分析,形成面向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研究領域的電子文獻或著作。第二種途徑是借助國內外高校教學促進中心開展的該領域相關研究項目,通過分析聚焦于和本研究密切相關的典型項目,如:哈佛大學教與學促進中心的基于活動的學習課程、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的“大學教學入門”課程,通過網絡查找項目的相關信息來獲取項目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文獻資料。
1.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的高校教師教學水平培訓研究與實踐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教師專業發展理念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在培訓模式、培訓內容以及培訓方法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美國、加拿大等高校非常重視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并在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中都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以項目引領教師培訓為名的有美國的“未來師資培訓計劃”。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對教師要求不斷提高,被稱為未來大學教師培訓主要基地的博士生教育都難以達到這些要求。汪賢澤(2001)在美國博士生教育改革文章中指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由美國學院與大學聯合會(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研究生院委員會(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共同發起和運作了“未來師資培訓計劃”,目標是將博士研究生培訓成為勝任的新教師:使他們具有教學、研究和專業服務的職業能力,了解不同大學中教師的生活和職責,為他們成為新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8]加拿大高校對新入職的教師進行深入的教育學教育,使之懂得教育規律、提高教學能力。如:莫哈科學院制定詳盡的新手教師培訓計劃,講授內容以教學基本知識、常用教學方法以及和原有同事分享教學經驗為主。
此外,美國、加拿大等高校還設立專門機構(如:教學卓越中心、教與學發展中心、教育咨詢辦公室等)以解決新手教師實際教學需要問題,從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美國哈佛大學教與學發展中心圍繞教學的要素(課程設計、技術應用于教學、講座、班級的差異性、引導討論等)為教師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方案和教學支持,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哈佛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加拿大多數高校則把提高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作為其工作重點,通常請教學、心理和管理方面的專家主持講座或研討會、現場觀摩、個人咨詢和提供資料等。
美國高校內或者校際間以導師制的形式開展科研活動,并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較為流行的校本培訓方式還有:微格教學、自學(自我導向學習)、自我反思、案例研究和行動研究等。閆月勤(2001)總結認為,美國紐約大學開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學咨詢活動。“教學咨詢”實質上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培訓。首先讓教師提出教學中所關心的問題,然后到課堂、學生中去觀察,再提出問題,并由咨詢人員提出解決辦法或討論,再由教師到課堂上加以試驗。[9]
總的來看,國外多數高校教師培訓仍然基于本校開展一系列培訓活動(即校本培訓),結合本校教師的需求特征制定相應的培訓方案并開展具體的培訓,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國內相關研究
在我國高校教師職后教育中,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并沒有得到廣大研究人員的重視。長期以來,校本培訓主要是圍繞中小學教師開展的,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相比之下,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研究成果仍比較缺乏。筆者針對我國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現狀進行了梳理。
近年來,高校教師校本培訓模式一直是校本培訓中的重點問題,也是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問題。在借鑒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許多研究人員借助高校自身的教學輔助機構(如:教務處、人事處、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機構)開展以提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為目標的各種校本培訓模式實踐研究。周月朗(2006)對當前我國常見的三種高校教師校本培訓模式類型做了如下總結:一類是傳統的培訓活動模式,如: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教研室活動、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專家講座、教學研討、教學督導等;一類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研修模式,如:建立教師電子教學檔案(e-teaching portfolio)、專家教學系統、大學教學模式范例庫、教學案例庫、教學論壇、網上教學研討會、在線教學等;最后一類是教師自我教育培訓模式,如:撰寫教學后記、教師專業日記、生存忠告備忘錄等。[10]其中面向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模式主要有高校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導師制、教研室活動、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課題研究等。按照前面的分類,我們發現校本培訓多數是以傳統的培訓活動模式為主。
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有些高校并沒有從校本培訓的角度來對培訓活動進行分類,但它們多數是在高校內部進行的,并以提升本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和促進新手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的校本培訓活動。通過文獻調研,筆者發現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制度和培訓體系,尤其是在培訓組織、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和培訓評價方面。
目前,我國高校校本培訓模式也在發生一些變化,由傳統的校本培訓活動逐漸向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研修模式轉變。筆者發現在信息技術環境支持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整合下,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開始成為高校教師校本研修的三種主要模式。但我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對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其中有一定影響力的是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簡稱EDC)采用面授教學和網上教學有機結合的整合式教學模式。吳廷堅(2007)以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開設的“大學教學入門”課程為例,介紹和分析了在這門師資培訓課程中,如何通過網上教學平臺的功能,把網上教學整合到面授教學之中,發揮面授教學和網上教學的各自優勢,使教師培訓更加富有成效。[11]他提出,整合式教學的設計以整合式教學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尤其考慮到網上學習平臺的選擇和網上教學法在平臺中的應用這兩個要素。更重要的是,為了有效地增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溝通,EDC在WebCT網絡學習平臺中設計了一系列的小組探究式學習活動,讓學員在參與活動后,通過反思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可以看出,師資培訓更加注重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設計學習活動來提高教師個人對教學實踐知識的反思,從而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研究人員劉英琦(2006)提出,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可以以現場錄像或視頻案例為中介進行案例反思研究,將教師的個性化隱性實踐知識轉化為社會化的教師專業知識。[12]
3.研究現狀述評
雖然我國高校每年都在組織新手教師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能力校本培訓,但培訓效果和研究成果并不顯著??傮w上看,我國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校本培訓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了成效。國內多數高校從組織者的角度,按照某種校本培訓模式開展相應的培訓,過于注重選擇培訓模式,尤其是盲目采用國外較為成熟的校本培訓模式,沒有結合本校新手教師的自身需求和發展需要,從而忽視了培訓的成效。同樣,也使得有些高校新手教師對校本培訓的參訓積極性不高,只是服從組織的安排,并沒有切實從教師專業發展角度積極參與培訓。
(2)高校新手教師校本培訓缺乏具體的個性化指導。通過調研發現,我國影響范圍比較大的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是針對新手教師特定群體開展的集中培訓,其中涉及的“大學教學技能”課程以教學理論講授為主,并沒有結合新手教師常態課給予具體的實踐指導;青年教師導師制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方式,但從當前實施的情況來看,有些高校的青年教師導師制并沒有解決好“導什么”和“如何導”這兩個關鍵問題,也使得青年教師導師制形同虛設;教研室活動以高校各院系教研室為單位,自行組織新手教師參與教學能力培訓活動,隨機性比較強,不能很好地保證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效果。
(3)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標準不明確。我國高校在組織新手教師校本培訓時,沒有指明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學能力標準是什么,考察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指標有哪些,而呈現給我們的恰恰是一些比較宏觀的能力標準,如:教學設計能力、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課堂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這不僅阻礙了參訓的新手教師設定個人目標,也減弱了他們對校本培訓的學習興趣。
(4)高校新手教師校本培訓缺少教師同伴間的交流。我國多數高校注重通過新手教師校本培訓(尤其是傳統式校本培訓活動)提高個人教學能力,而忽視了新手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同伴間的對話交流。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來看,教學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期的教學經驗積累,筆者根據調研發現,盡管有的高校通過教學促進中心為新手教師構建了面對面對話交流平臺,但由于高校教師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很難組織大家集中在一塊討論。
三、研究內容
基于以上對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分析,筆者認為有效提升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制定校本培訓目標體系
本研究在IBSTPI組織制定的教師能力標準的基礎上,由課題組聘請的教師專業發展專家、學科專家和有經驗的教師等15位教師采用德爾菲方法對教師能力標準及其績效指標進行重要性等級的評價,并結合我校參訓的26位新手教師的特征分析,進而制定出我校新手教師適用的校本培訓目標體系。
2.構建校本培訓內容體系
本研究在構建校本培訓內容過程中,借鑒了教師知識分類的研究成果,并構建新手教師的知識分類和知識來源,試用教師知識來表征教師教學績效指標,進一步確定了與教師教學能力相對應的教師知識體系。通過對具體教師知識分類的統計,最后得出校本培訓內容體系。
3.設計校本培訓活動
本研究以科爾布成人經驗學習理論、活動理論和教師知識來源作為校本培訓活動設計的理論基礎,培訓活動的環境包括培訓人員和培訓支持條件兩個組成要素,按照培訓活動的內容共設計五個活動主題,其中每個主題包含七個活動設計要素:活動主題、活動目標、對應的能力標準、活動組織形式、活動工具、活動流程和活動分析。
4.實施校本培訓活動方案
根據培訓活動的設計方案實施校本培訓,并通過培訓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與效果分析,進一步完善培訓活動的設計方案。
四、研究整體思路與框架結構
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活動共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培訓方案設計階段、培訓方案實施階段(見圖1)。在前期準備階段,筆者主要通過文獻調研提出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校本培訓研究背景及其現狀分析,并探究可行的培訓理論支持。在培訓方案設計階段,筆者采用德爾菲研究方法對國際較為流行的IBSTPI教師能力標準及其績效指標體系進行數據分析,形成適合我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目標;在借鑒教師知識分類的基礎上,筆者將新手教師教學能力指標體系進行分解,構建了由“能力—績效指標—教師知識”組成的三層邏輯結構圖,并用具體的教師知識來構建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校本培訓活動的設計是由科爾布成人經驗學習理論、活動理論和教師知識的來源作為支撐條件,按照活動設計的七個要素得出五個培訓活動設計方案。在培訓方案實施階段,包括培訓環境的構建、組織參訓教師、培訓控制、針對目標評價培訓結果和培訓方案實施總結與效果分析;最后,本研究以培訓方案實施的效果分析與總結作為培訓的反饋信息,不斷地完善培訓活動的設計方案。
五、結語
本研究作為筆者探索提升高校新手教師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的前期研究,在后續的相關研究中筆者將繼續以首都師范大學為例進行相關的實踐探索,使得本研究更具有時效性和操作性。
參考文獻:
[1]專任教師年齡情況(普通高校)[DB/OL]..
[2][6]童婧.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
[3]姚智超.高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
2008.
[4]李天龍.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5]李天龍.高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現狀與對策[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1):178-181.
[7][11]吳廷堅.網絡教學平臺使用的師資培訓——香港理工大學的經驗[J].遠程教育雜志,2007,(4):4-7.
[8]汪賢澤.美國的“未來師資培訓計劃”與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1,(3):25-29.
[9]詹澤慧,李曉華.美國高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對話美國邁阿密大學教學促進中心主任米爾頓·克斯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09,(10):1-6.
[10]周月朗.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的現實意義和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培訓; 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12-0079-04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Training Index System of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V Qing,ZHU Hongb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adopts the judgment matrix based on the expert advice,uses reverse scoring method,and gets the weight factor of each layer to build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including five index in the standard layer,14 index in the child criterion layer and 44 index in the scheme layer,and finally determines significance sequence of the index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
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當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面臨的緊迫任務,在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我們必須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技能,依靠新型的教育觀和教學觀,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我國的高校教師培訓并沒有形成完整培訓體系,教師評價多以定性評價居較多,定量評價較少?;诖?,采用多目標決策法中的樹形多層目標體系將高校教師培訓的目標分成多層,每個下層目標唯一隸屬于一個上層目標,通過專家對各層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重要性順序的排序,結合等間隔賦分的方法,來確定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的權重,從而構建了高校體育教師培訓評價指標體系,以期能為提高高校體育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依據,并為有關部門科學規劃和指導高校體育教師培訓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普通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指標體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自1990年以來有關高校師資培訓方面的相關研究文獻資料及有關政策規定,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收集和歸納有關普通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方面的各項指標。
1.2.2專家訪談法本研究中專家是指從事師資培訓工作5 a以上的副教授、教授、師資科長、教務處長以及多次從事師資培訓方面研究的學者。
從文獻資料中收集的相關指標,對教師培訓方面有經驗的9名專家(3名教授、3名教務處長、3名師資科長)采用走訪和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咨詢論證,征求構建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指標體系的意見與建議,進一步添加、篩選和完善我們最初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確定體育教師培訓各項指標,設計出調查問卷,并對設計出的問卷再次對這9名專家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可行性論證,結果見表1。
1.2.3.3問卷信度檢驗為保證問卷發放的可信度,在問卷發放過程中,采用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3。
表3問卷重測信度檢驗一覽
重復測量人數兩次間隔時間相關系數P172周0.88
1.2.4專家排序法請專家按照下層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按重要性的次序依次進行排序。用專家的排序結果作為依據,來確定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影響的先后順序。
1.2.5數理統計法全部的數據在SPSS16.0中選用相應的統計過程和方法進行處理。
1.2.5.1排序的一致性檢驗由于每一層中的各子目標之間專家的排序是關聯的,但排序結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用肯德爾和諧系數進行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
肯德爾和諧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W=∑R2i(∑Ri)2N112K2(N3-N)
其中,W為肯德爾和諧系數,K為專家人數,N為某一層目標下的子目標數,R是第i個子目標的得分和。
1.2.5.2權重的確定方法第一步,先按專家排序結果進行等間隔倒序賦分,即假設一個目標層下有n個子目標,則排在第1重要位置的子目標賦n分,排在第2重要位置的子目標賦n-1分,……,依次類推。
第二步,計算各子目標的均值。子目標的均值越大,說明對應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的重要性程度越大。
第三步,對各子目標進行歸一化處理。即用各子目標的均值除該層子目標的均值總和,所得結果即為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的權重。
由于采用樹形多層目標體系結構的方式構建多層目標體系,由此可知,最后方案層的各指標對最上層總目標的權重,可用該指標對上一層的權重依次乘以相對應的上層各子目標對應的權重即可得到。
2結果與分析
2.1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指標體系的構建步驟
2.1.1建立層次結構根據多目標決策法中的樹形多層目標體系的設計要求,我們根據問題的性質、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和隸屬關系,把問題層次化,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同一層次的各元素作為準則對其下一層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其本身亦受上一層元素的支配。這種自上而下的支配關系可形成一個遞階層次結構。建立在9名專家調查基礎上形成的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指標體系,它包括準則層5項指標,子準則層14項指標,方案層44項指標。它同樣得到了17名專家的認可(表4)。
長期脫產2.1.2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及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的重要性專家排序不一致時,我們很難得到各子目標究竟哪一個對上一層目標更重要的結論,因此,在求均值比較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的重要性之前,首先要對專家的排序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在一致性前提下,再得出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的重要性順序。
2.1.2.1準則層各子目標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及各子目標的重要性排序結果準則層各子目標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的結果見表5。在準則層各子目標間重要性程度相同的原假設下,接受專家排序結果一致的備擇假設犯錯誤的概率P為0.000
由于培訓目標均值最高為4.47,其次是培訓內容均值為3.88,培訓形式均值為2.59,培訓考核與評價均值為2.35,培訓管理均值為1.71, 因此,在準則層對總目標影響最大的子目標是培訓目標的確定,其次為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考核與評價,而培訓管理對總目標的影響最小。
表5準則層子目標的均值排序和檢驗結果一覽
準則層均值排序檢驗統計量培訓目標4.47專家數17培訓內容3.88肯德爾系數0.520培訓形式2.59卡方35.388培訓考核與評價2.35自由度4培訓管理1.71概率P0.0002.1.2.2子準則層各子目標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及各子目標的重要性排序結果子準則層各子目標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及各子目標的重要性排序結果見表6。由于所有子準則層各子目標計算得到的接受專家排序結果一致的備擇假設犯錯誤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檢驗結果表明,專家對子準則層各子目標的評定是一致的。
表6子準則層各子目標的均值排序和檢驗結果一覽
子準則層均值排序檢驗統計近期目標1.82肯德爾系數0.419遠期目標1.18卡方7.118自由度1.0概率P0.008職業道德2.53肯德爾系數0.280知識2.00卡方9.529能力1.47自由度2.0概率P0.009在職培訓2.47肯德爾系數0.197半脫產培訓1.94卡方6.706脫產培訓1.59自由度2.0概率P0.035在職培訓考核與評價2.59肯德爾系數0.481半脫產培訓考核與評價2.18卡方16.353脫產培訓考核與評價1.24自由度2概率P0.000在職培訓管理2.35肯德爾系數0.180半脫產培訓管理2.12卡方6.118脫產培訓管理1.53自由度2.0概率P0.047在影響準則層的培訓目標中,近期目標要比遠期目標重要;在影響準則層的培訓內容中,最重要的為職業道德,其次為知識,最后為能力;在影響準則層的培訓形式中,在職培訓最重要,其次為半脫產培訓、脫產培訓;在影響準則層的培訓考核與評價中,最重要的為在職培訓考核與評價,其次是半脫產培訓考核與評價、脫產培訓考核與評價;而在影響準則層的培訓管理中,在職培訓管理最重要,其次為半脫產培訓管理和脫產培訓管理。
2.1.2.3方案層各子目標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及各子目標的重要性排序結果方案層各子目標專家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及各子目標的重要性排序結果見表7。同上一樣,由于所有方案層各子目標計算得到的接受專家排序結果一致的備擇假設犯錯誤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檢驗結果表明,專家對方案層各子目標的評定是一致的。
因此,根據各子目標的均值大小,可以排定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影響的重要性位置。
在子準則層的近期目標中,影響最大的是知識培訓子目標,其次為能力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在子準則層的遠期目標中,影響最大的是職業道德培訓,其次為能力培訓和知識培訓;在子準則層的職業道德培訓中,影響最大的是愛崗敬業,其次依次為終身學習、教書育人和為人師表;在子準則層的知識培訓中,影響最大的是核心知識、其次為相關知識;在子準則層的能力培訓中,影響最大的是執教能力、其次為科研能力和指導訓練能力;在子準則層的在職培訓中,重要性依次為是講師、副教授、教授和助教的培訓;在子準則層的半脫產培訓中,影響最大的是不定期半脫產,其次為連續性半脫產;在子準則層的脫產培訓中,最重要的是短期脫產培訓,其次為長期脫產培訓;在子準則層的在職培訓考核與評價、半脫產培訓考核與評價及脫產培訓考核與評價中,最重要的均為過程性評價,其次是終結性評價;在子準則層的在職培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師資管理,其次依次為經費來源、課程管理、教學管理和學員基本情況;在子準則層的半脫產培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課程管理,其次依次為經費來源、教學管理、師資管理和學員基本情況;在子準則層的脫產培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管理,其次依次為師資管理、課程管理、經費來源和學員基本情況。
3結論
1)構建了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指標體系,包括準則層5個指標、子準則層14個指標和方案層44個指標,為教師培訓機構提供理論依據。
2)在高校體育教師培訓體系構建中,分層分析和專家排序法能綜合考慮專家的知識和經驗,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因此,排序結果能真實地反映實際。
3)在專家咨詢和專家調查基礎上建立的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指標體系,以及用專家排序法建立的高校體育教師培訓指標體系各層各子目標總權重系數表,為提高高校體育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依據,并為有關部門科學規劃和指導高校體育教師培訓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胡國定,張潤楚.多元數據分析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123-126.
[2] 王蓮芬,許樹柏.層次分析法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20-65.
[3] 朱益明.教師培訓的教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學位畢業論文,2004:49-60.
[4] 呂青. 高校體育教師培訓體系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109)7:96.
[5] 駱秉全,鄭飛.首都城鄉體育發展一體化指標體系與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11):24-33.
[6] 韓春利. 2005-2010年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組織管理與模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8-14.
[7] 鄭漢. 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的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5):107-121.
[8] 王港.我國體育院校教師繼續教育影響因素的體系構建[D].北京體育大學學位畢業論文,2008:36-58.
[9] 陳雁飛,潘建芬.專業化視野中體育教師培訓策略的實踐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9(6)135-137.
關鍵詞:體育類院校;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8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8-0001-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olutions of Sports College Students’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ase Study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HE Zhen-wen, ZHAO Bing, XU Xiang-hong, ZHANG Zhuo-lin,CAI Xu-dong, WANG Zhe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took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 career guidance department and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case study, expert interviews an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were adopted. It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difficulties――weak teachers, simple programs and lack ofeducation throughout in the career guidance of sports colleges. These question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ports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areer guidance. On the base of the experience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s, the research proposed a “network solutions" to solve the three troubles. Network solutions were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Network solutions could make up for shortage of teachers in career guidance, and gave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a useful compl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uld be full of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had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ssist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our sports institution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ence; network solutions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11萬。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74%,與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7.4%。圓滿完成了既定的目標任務。但是根據數據推測,2009年仍有近80萬高校畢業生未就業,嚴峻的就業壓力仍然存在。而據估計,到2010年,全國畢業生人數更是高達631萬,就業壓力將更加嚴峻。而由于體育專業的特殊性,體育類院校就業面相對其他綜合類院校而言更窄,畢業生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就業危機”。
為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效果,體育院校在就業指導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實有效的建設措施,但其效果與其它綜合性大學相比未盡如人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體育院校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就業指導的體系還不完善,就業指導的理論不成熟;2)體育院校屬于專業性高校,沒有建立起專業化、專家化的指導工作隊伍,對學生的就業指為尋求解決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難點問題的方法,本研究通過對全國體育類院校的調查研究,尋找當前困擾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幾個瓶頸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對其必要性、可行性加以分析論證,從而對體育類院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提出幫助和建議。
投稿日期:2011-03-25
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體育類院校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的構建研究――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編號:1340SS09029)。
作者簡介:何珍文,北京體育大學副書記,研究員,研究方向體育管理。僅僅是憑借工作經驗;3)體育院校的專業特點導致畢業生就業面狹窄的客觀情況也給就業指導工作帶來了難度。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以全國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部門及其工作開展情況,以及北京體育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研究法 根據本研究需要,通過對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領域的研究以及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建設的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文獻調研,積累理論基礎,尋找研究線索和研究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12所體育類院校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的有關專業工作人員和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對體育類院校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現狀及其網絡化建設的必要性進行調查研究,獲得本研究的基本論據。同時,對參與到網絡化學習和教學中的學生進行評估調查,對其可行性及實際意義進行實證研究,共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02份,回收率為70%。對評估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其重測信度為0.81,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0,結構效度可靠。
1.2.3 案例研究法 通過對北京體育大學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建設的實踐案例進行跟蹤研究。
1.2.4 專家訪談法 采用開放式訪談方法,就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建設的相關問題與有關專家進行自由交談與討論。對訪談內容進行記錄和分析。在研究過程中,對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的結果征求專家的評價和意見。
用Microsoft Excel 和Spss等數據分析軟件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的必要性
2.1.1 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隊伍現狀 在對我國12所體育院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現狀調查中發現(表1,表2):1)大部分體育院校就業指導人員與畢業生的人數比例達不到1:500,只有少數高校接近這個比例,與歐美發達國家1:20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遠,就業指導師資數量更是嚴重不足;2)我國體育院校每年都開展就業指導培訓計劃的有10所,占90.1%;3)我國體育院校開展就業指導培訓的對象主要為:就業專職人員、院系主管領導、就業指導課教師,缺乏對院系輔導員和班主任、學生社團代表的培訓教育;4)我國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培訓的內容主要是:教學能力培訓、就業市場開發培訓、就業事務管理培訓,缺乏職業規劃咨詢師專題培訓、輔導員專題培訓、就業心理咨詢培訓和創業指導培訓;5)培訓時間一般在一周以內,基本保障培訓的力度。
此外,在對全國12所體育類院校就業部門負責人的訪談中還發現,在我國體育院校中,就業指導課程的講師往往由二至三名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擔任,而他們在上課之余,還要承擔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任務――既要幫助畢業生尋找就業機會、開拓就業市場、組織就業招聘會、辦理畢業生就業手續,同時還要擔負起各種就業講座的組織、幫助學生尋找實習的任務。繁重的工作任務嚴重阻礙了其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水平及職業發展規劃咨詢技巧的提升。無形中進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已經非常薄弱的師資力量。
表1 體育類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建設現狀(n11)
表2 體育類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培訓具體現狀(n10)
總結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我國體育類院校在就業指導隊伍建設上面臨著以下幾個難題:1)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配備不足、人員結構不健全;2)就業指導部門工作人員任務繁重;3)嚴重缺乏能夠進行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教學的師資力量;4)嚴重缺乏能為學生提供職業咨詢指導的專業人員。
2.1.2 就業指導課建設現狀 本研究針對全國12所體育院校就業指導課程開課情況進行調查,結果如下:
1)我國體育院校就業指導課的開課情況比較理想,12所高校中分別有12所和10所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課比例分別達到100%和80%;其中必修課的比例分別為50%和40%,就業指導課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必修課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不能滿足在校所有學生接受就業指導的需要。
2)經過調查,我國體育院校就業指導課課時不足,達不到38學時得要求,12所高校中3所高校的課時在48個學時,其他高校為32學時,很難滿足需求。
3)我國體育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主要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學生以作業和考試形式完成課程學習。
4)我國體育院校就業指導課大部分針對畢業生,開始于大三的高校只有28.6%,開始于大四的學校為71.4%,沒有達到全程化就業指導的要求。
5)我國體育類高校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的教材自編率為41.67%,大部分高校的相關教材需要通過購買,這也從一定程度反映高校就業指導的基礎能力。
從上述調查結果中顯示:全國體育類院校在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上付出了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制于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傳統等客觀因素,導致體育類院校在就業指導課時設置上仍落后于全國其他類院校的水平。
2.1.3 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的必要性 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相比,體育類院校在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上本身就有著先天的不足,即相對于綜合性大學的學生,體育類院校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體育類院校大學生課程學習以戶外術科居多,個人技能主要表現在運動能力方面。在校期間學生以各類運動的訓練和教學以及體育相關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畢業時從業技能主要是體育運動教學與訓練,而體育專業就業面目前相對比較狹窄。二是體育類院校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差,各項能力不足。體育類院校體育專業的學生高考文化課分數線相對較低,文化課考試前先加試體育分散精力,導致重“武”輕文,入大學后理論課學習吃力,文化課水平落后。此外,某些學生曾經是專業隊運動員,長期的專業訓練嚴重影響了其文化課的學習。因此,體育類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文化課素質、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以及組織與管理能力都要落后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導致其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這就使得體育類院校在開展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更全面的考慮到對本校學生進行全程性――即從入學到畢業――職業化培養的問題。然而,限制于主觀或客觀因素,全國絕大部分體育類院校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如何去找出一種高效的、便捷的、能夠彌補就業指導師資力量不足,能夠對就業指導課程體系進行有益補充,并且能夠對大學生進行全程性職業化培養的問題解決方法,是勢在必行的。
由于傳統的方式難以解決當前體育類院校面臨的緊迫問題,因此本項目組建議采取網絡化的形式,作為體育類院校面臨所問題的解決方案。
2.2 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 針對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隊伍人員配備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現狀和就業指導課課時不足、教學形式單一、全程化不足等建設現狀,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建立一個具有職業規劃指導功能、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學功能及輔助功能,能夠進行網絡互動、網絡教學,提供相關信息服務的網站服務系統,以彌補就業指導隊伍人員配備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就業指導課課時不足、教學形式單一、全程化不足的工作不足。下面對該網站服務系統的三個主要功能提出設計方案。
2.2.1 職業規劃指導功能設計方案 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師資力量不足的表現之一就在于,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咨詢的專業人員數量及其稀少。大部分老師本身并無企業工作經驗,同時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咨詢師培訓,因此很難承擔這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能夠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一般來說,職業生涯規劃總共有五個步驟:了解自己、了解職業、選擇并確定職業目標、制定計劃并加以執行,以及之后對規劃的審視與修改。對學生進行完整的職業規劃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職業測評工具:幫助學生從興趣、性格、能力及價值觀四個方面充分了解自己。
2)職業信息庫:包含大量的職業以及行業信息,同時采取便捷的搜索功能,幫助學生即時了解職業的情況。
3)輔助工具:如SWOT分析,SMART分析等,幫助學生合理的進行職業目標的選擇和確定。
4)職業計劃書生成系統:可將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的每一步驟記錄下來,并最終生成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書,供學生時刻參考,并加以修改。
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如具備了以上功能,便可以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的功能,分擔了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工作任務,有效的緩解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2.2.2 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學功能設計方案 大部分體育類院校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本身就存在課時不足的問題,再加上授課老師的授課水平有限,因此很難保證體育院校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利用網絡化解決方案能有效彌補體育類院校對于就業指導課程授課能力薄弱的問題,成為本研究的要點。
1)課程內容設計:采取標準化課程與輔課程相結合的形式。所謂標準化課程,指的是按照教育部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設計的課程體系。對于師資嚴重不足或幾乎無自主授課能力的體育類高校而言,可直接利用此課程體系代替教師授課。對于其他體育類院校而言,也可通過此課程體系,彌補現有課程體系的不足。
所謂輔課程,即在標準課程體系之外,針對就業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的輔導性課程。如針對公務員考試的課程,針對面試技巧的課程等。這些課程能夠豐富體育類院?,F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充分的幫助學生實事求是的解決其實際疑惑。
2)課程形式設計:名家授課、錄制音像視頻、采取流媒體軟件的形式播放。為了保證課程質量,授課教師最好為此領域內知名的學者或資深專家,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為保障教學的持續性,也為了保證課程的便于推廣,可以將課程錄制為視頻,并采取流媒體的形式,即將課程視頻、大綱、講義三合一放在同一個頁面上,供學生自主選擇觀看。
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如能具備以上功能,則能夠對體育類院?,F有的課程體系產生充分的補充作用,甚至可以用網絡化教學取代傳統的教師教學方式,一來可以避免教師水平限制所帶來的教學質量不佳的問題,二來可以有效的緩解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三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更為專業的教學條件,四可以使教學脫離固定時間與固定地點的限制,使學生在網絡化的條件下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時間??芍^一舉多得。
2.2.3 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輔助功能設計方案 除了職業規劃功能與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學功能外,為了達到全程化教育,網路化解決方案中還需要設計一些輔內容。如職業資訊,或職場成功人士經驗分享,大學生涯規劃等素材。這些內容可以豐富職前教育本身的內涵,使得更多的學生認識到,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并非僅僅只對應屆畢業生有效果,對所有學生而言一樣有用,這就從主觀上使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全程化成為了可能。
此外,為了能夠更好的確保學生接受網絡化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的效果,設計中還應該加入自主測試的內容,以便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2.3 實施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的效果預測 在與時代英杰公司合作研發出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解決方案――職前教育網絡學堂系統后,北京體育大學在全校范圍內對所有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試用,并在一個月后由本項目組對其試用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表3)。
表3 北京體育大學職前教育網絡學堂使用評價調查(n102)
從本次抽樣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職前教育網絡學堂的評價較高,從中可以預測出有效實施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職前教育網絡學堂,對于全國體育類院校而言將會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2.3.1 緩解體育類院校就業指導師資不足的問題 [2009]3號文件要求“高校要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開設就業指導課并作為必修課程”;教高廳(2007)7號下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的通知》也明確提出:“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要列入教學計劃,現階段作為高校必修課或選修課開設,經過3~5年的完善后全部過渡到必修課,并明確要求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各體育類院校目前就業指導專職人員只有2~3名,在校學生近萬名,師資不足的矛盾異常突出。
通過體育類院校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建設,可以為教師和學生、學生與自身學習構建教學平臺和學習媒介,為學生提供快速、高效的職前教育教育課程,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得到很好的監督和管理。這樣,體育類院校師資不足的問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緩解。
2.3.2 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職前教育力 該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平臺(網絡課堂)不僅能較好地協助完成教學任務,更為重要的是,它依據大學生職前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提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服務,同時為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提升職業發展素養的專家課程,并提供專家咨詢服務,甚至為大學生提供針對性強的就業和實習信息。在學生整個在校期間,都能接受專業而及時的職前教育資訊和交流服務,整體上,它是一套內容專業而全面、實用性良好的大學生職前教育輔助系統。通過網絡化解決方案的構建,有助于幫助大學生認清自我,了解職業環境,并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做好規劃,同時能持續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2.3.3 低成本高效率推進體育類院校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學質量的提升 不可否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正在逐步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質量的高低,最根本的由大學生的社會影響來決定。在當前社會整體職業發展教育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體育類院校構建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平臺能大幅度提高學生職前教育質量。學校職業發展教育水平的現代網絡解決方案,是保證贏在起跑線的重要舉措,也是從根本上提升體育類院校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建成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平臺(網絡課堂),是一種可持續的長期有效機制,不但降低了人力資源和經費的投入,而且實現了高效率,緩解了體育類院校大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的工作壓力。
2.3.4 推動體育類院校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信息化進程 為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加速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黨和國家及教育主管部門,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相關政策與規劃,而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既具有便捷化、自主性學習的特點,還能圖文并茂,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而且覆蓋面廣,能進行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是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2.3.5 發展學生非體育專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就業渠道 通過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建設,可以在早起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開發自身的特長與潛力,促使學生努力學習英語、計算機以及管理學知識,使學生通過網絡課堂盡早了解和掌握就業市場的動向,了解自身的不足,并通過網絡課堂的教學或自學,加強自身的整體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從而無形的拓寬了就業市場和渠道。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課堂,可以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盡早、有效的完成學生的職前教育,使學生從入學開始準備未來的職業發展與就業。
以上表明,從實踐價值考慮,對體育類院校實施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解決方案將對學生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和產生積極的效果。
3 結 論
針對目前全國體育類院校在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上普遍存在著三大問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課程設置較為單薄、難以對學生進行全程化教育,網絡化解決方案作為一種高效的、便捷的、能夠彌補就業指導師資力量不足,能夠對就業指導課程體系進行有益補充,并且能夠對大學生進行全程性職業化培養的問題解決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網絡化解決方案的主要載體――職前教育網絡學堂的內容與框架構建得到了本項目組以及業內專家及專業研究機構的反復論證,并已在實踐中獲得了使用者的認可。其在對于幫助體育類院校解決師資問題、課程設置問題,幫助體育類院校進行職前教育與就業指導網絡化建設有著很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童玲,陳臘文.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網絡化初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56-57.
[2] 劉治軍.積極探索高校網絡化就業指導模式[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2):60-61.
[3] 遲濤.探索高校網絡化就業指導模式[J].大學生就業,2006,(4):45-46.
[4] 呂鵬,陳偉.高校就業工作因“網”而變[J].大學生就業,2005(18):49-50.
[5] 蔣勝祥.大學生就業指導[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6] 王洪波.樹立現代大學生活觀 塑造高素質創新人才[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20(4):37-39.
[7] 侯文華.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工作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3(8):70-72.
[8] 池忠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與實踐模式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9] 唐玲,蔣舜浩.對高校就業指導模式變革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1):81-82.
隨著我國動畫行業的高速發展,對于我國高校動畫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高校在培養高素質動畫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建立學、研、產協調發展的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不僅能從源頭上改善動畫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更能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高校 動畫專業 工作室制 實踐教學
我國高校動畫專業的人才培養重點是在高職高專、本科專業領域的人才層次上進行培養,動畫專業的人才培養是與實踐結合相對較緊密的專業領域。高校在進行動畫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與動畫企業、傳媒公司的合作,對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高校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企業和高校辦學的良性互動,達到高校、高校學生、企業的三方共贏的局面的建成將起到良好的積極的推動作用。該文從高校動畫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動畫專業工作室制來闡述高校動漫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新模式。
一、當前高校動畫專業培養人才模式現狀
(一)、沿用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學生踏入社會難以適應企業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定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實施什么樣的教學實踐手段,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已經定型?,F在伴隨著我國動畫產業的高速發展,高等學校在看到這個領域比較好的就業情況下面,積極爭取開設動畫專業課程,拿到招生的計劃。而這樣做盡管把握住了社會對于動畫人才的需求,但是動畫人才的培養方案和模式都沒有跟上動畫行業發展的需求狀況,這樣做往往導致了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夠很好地適應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脫節。
更新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高等學校動畫專業負責人面前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探索出適合動畫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摸索出一條能夠適應企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如果把高校比作一個生產人才的工廠,工廠生產出的產品怎樣才能夠達到客戶滿意的程度,只有將客戶請到工廠親自來對工廠的師傅來進行描述,這樣才能夠生產出適合客戶需要的產品。動畫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是這樣的,高校只有將動畫企業、傳媒公司,請到學校,企業和高校共同來探討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才能夠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企業的需求。
(二)、高校學、研、產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動畫人才培養的借鑒作用
學研產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科研單位、企業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學校和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高校動畫專業是和實踐結合相對密切的專業,在高校動畫人才培養方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培養,推進專業動畫人才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接觸,充分發揮動畫企業、傳媒公司的人才需求的指導性作用,提升高校動畫人才的目的性意義重大。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可以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的狀況,做到量身定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前我國高校在動畫人才培養中的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不能夠與動畫企業達成共識,就其主要原因來看主要是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沒有真正意義上參與實際動畫項目的制作工作過程,沒有能夠真正領會到動畫企業對于專業性的人才的需求標準是什么。所以加強高校的學、研、產互動式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工學結合方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加強高校與動畫企業的實訓基地建設,才能夠真正提高動畫人才的市場競爭力,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懂得企業的需求,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二、高校動畫專業的師資、實習基地現狀分析
(一)、高校動畫師資力量的現狀
缺乏合格的師資,是制約我國高等動畫教育健康發展的首要問題。由于我國動畫高等教育發展較晚,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據統計, 從20 世紀50 年代初到2000 年, 國內開辦動畫本科教育的高等學校只有北京電影學院一家, 50 年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僅27名。盡管最近幾年高等教育中的動畫教育人才在動畫事業高速發展的狀況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真正從事高等教育的動畫人才還是很少的。大多數的優秀的動畫人才大多集中到了大中型的傳媒公司和動畫企業。高等學校中原有的師資力量大多是理論型的師資,然而動畫師資要求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比較強,企業中的動畫人才在理論功底方面可能沒有高校教師豐富,但是實際操作經驗和案例的創作水平往往高于了高校教師。
如何改變目前高校動畫師資的狀況是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一道難題,在高校教師現有的基礎上進行人才的引進,和現有師資力量的培訓,同時聘請動畫企業的專家到學校擔任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這些專家學者熟悉動畫行業的整個運作模式,以及整個動畫創作的各個環節。這些教師加入到高校中有助于提高動畫專業人才的實踐教學的落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對于培養與企業直接對接的人才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高等學校教學實踐基地短缺,是制約動畫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之一
目前高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建設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空間場地,對于動畫專業來說,所需的專業實訓設備更新換代快,實訓耗材量多價高,不是所有高校都能有足夠的資源建設教學需要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而在校外建立校企聯合的頂崗實習基地,僅高校領導和教師的力量是難以讓所有在校學生都能夠得到應有的實訓機會的。加強高校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完善高校、企業之間合作辦學,創立切實可行的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度,是完善高等學校教學實踐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構建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一)、當前高校動畫專業的現實實訓基地情況分析
高校動畫專業是實際操作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加強高校動畫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見習與實訓,提高動畫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培養出適合動畫企業要求的專門技術人才的必要手段。目前高校動畫專業學生的實訓和實踐方式主要是:在校內建立實驗室,開設實訓課程由校內教師擔任實習實訓的指導教師進行實訓,另外一種就是校外的實訓基地建設,這主要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的實訓基地,學生定期到實訓基地進行現場觀摩、實際操作動畫設計的過程,來達到實訓實習的目的。
(二)、建立起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的緊迫性
鑒于以上兩種實踐教學模式的限制性因素,筆者認為應該在高校和動畫企業之間,在高校校園內建立起動畫專業工作室進行動畫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動畫工作室應該是以高校為主要場地,將動畫工作室建立在校園內,由高校和動畫企業共同建設,高校提供辦公場地和理論指導教師,動畫企業提供部分資金和技術支持。建立起以高校名字命名的動畫工作室,股權和經營權由高校和動畫企業共同享有。高??梢皂椖亢献鞯姆绞剑?引導企業參與校內學生實習實訓。也就是動畫專業高年級學生和指導教師利用校內資源, 承接動畫、廣告等公司企業的項目或動畫產品的部分工作, 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校指導學生完成任務, 學校適當付給有關人員報酬。建立起動畫專業工作室,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在校園內完成實習實訓的項目,還可以利用動畫專業工作室,進行實質性的動畫創作的工作,達到了教學與生產的互動發展。學生有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訓項目,同時訓練了實際的動手能力。
動畫工作室制的實踐教學模式,在高校與企業間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橋梁,動畫企業可以制定出自己的人才需求培養的方案,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動畫人才,需要在哪些環節中對于高校動畫人才的培養進行加強,另外動畫企業就高校人才的培養方案提出建設性意見,加強高校動畫人才培養的實踐性和應用型的培養。動畫企業可以為高校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面提供繼續培訓的機會,動畫企業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大多都是技術水平較高,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較強,而高校教師往往存在著理論功底扎實,但是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不是很強,從師資培訓這一方面來講高校和動畫企業建立起動畫工作室制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助于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和雙師型教師的建設,高??梢岳米约罕旧淼闹葋硖嵘齽赢嬈髽I和高校共同建立起的動畫專業工作室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最終能夠達到雙贏的目的。
四、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對于高校而言
建立起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從教學環節上來說解決了高校在動畫專業學生實習實訓的難題,高校由于最近以來的擴招所導致的教學場地不夠,師資力量的短缺,通過與動畫企業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和動畫工作室這樣一個實質性的教學經營性的場地,有助于高校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還可以在市場經濟的市場運作情況下,與動畫企業共享教育資源。另外引進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對于完善高校動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高校動畫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出適合動畫企業需求的專門型、實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高校在引進動畫專業工作制實踐教學模式的同時,可以將動畫企業的高層次專門型技術骨干與高校教師一起來完成高校動畫專業教材建設,編制適合高校實踐實訓的針對性教材。高校教師理論功底扎實、企業專門型技術人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較強,這樣就能做到優勢互補,用高校教師的理論基礎知識和企業專門技術人才的實際操作經驗,編寫出適合當前高等學校動畫專業學生急需的實踐、實訓教材。高校同時也可以利用動畫企業的資源優勢進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開展繼續教育, 幫助動畫教師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滿足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二)、對于動畫企業而言
在高校中建立起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可以節省動畫企業的投資資金,利用高校的優勢資源,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社會競爭力,對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另外就企業人才建設來說,高校是孕育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動畫企業可以通過在高校中接收的實習實訓學生中,挑選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企業日后發展的動力和智力支持。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企業在給學校提供專門型的高技術實訓教師的同時,用高校的有效資源來占據自己的動畫市場,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另外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經驗,在高校中擔任實習、實訓指導教師的崗位。
(三)、對于學生而言
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到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起來的動畫專業工作室,進行實習、實訓,甚至可以在動畫工作室進行自己的動畫創作,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達到到企業實習實訓的目的。學生在完成動畫企業分配給的實習實訓任務的同時,可以從工作室中得到自己應有的報酬。學生在動畫工作室內的實習實訓,就是直接與企業對接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了解動畫企業的整個運行模式和創作機制,等學生畢業之后就能實現學校到企業的直接對接,不需要進行最后的實習就可以達到動畫企業需要的人才。使學生的理論在實際動手的實習實訓期間得到提升。
五、結束語
建立起高校動畫專業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是需要高校與動畫企業互動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學改革。在這樣的實踐教學模式運行情況下,高校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適應社會發展的模式,轉變思想觀念,充分利用好高校的優勢資源,主動與社會上知名的動畫企業和傳媒公司合作,建立起符合學生實習、實訓的動畫專業工作室,將動畫專業學生培養成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的專門性人才。在強化高校動畫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時候,同時應該重視高等學校中現有師資力量的繼續教育和現有師資力量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將現有師資力量分時段,分批次送進動畫企業或者傳媒公司進行定崗實踐,通過定崗實踐使高校教師向企業高層次技術人員學習,鍛煉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
為適應高等學校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建立起適合動畫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學習的專門教材,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的方式,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理論功底扎實,企業技術人員實踐能力強的優勢,編寫符合高校動畫學生實習實訓的專門配套教材??傊⒏咝赢媽I工作室制實踐教學模式對于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都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靜,郭飛燕.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動漫專業實訓基地建設.[J]. 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1
2、王岳, 王坤坤. 第五屆動漫節# 動漫教育論壇紀要[ N] .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6, 5
3、雷 宇. 關于我國高等動漫教育發展的思考.[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關鍵詞】互聯網;區域協同;幼兒教師;城鄉均衡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聯網+教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為促進教育公平、實施教育精準扶貧,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持。在農村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發揮引領、支持和服務作用,是地方幼兒師專應有的歷史擔當和大學職責所在。在促進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水平發展上,地方幼兒師專能夠發揮地方院校接地氣的優勢,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充分整合縣域資源,建立區域鄉村幼兒教師協調發展機制,促進區域與校本研修活動良性運行。
川北幼專近年來在推進區域內教師培訓項目綜合改革、促進區域內城鄉教師協調發展等方面開展了系列探索活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基于網絡的高校?幼兒園協同研修實踐共同體及其研修實踐活動,由川北幼專組織學校特色專業學前教育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學團隊牽頭,以合作幼兒園一線骨干教師、青年教師、轉崗教師為主體,幼兒園園長參與管理,組建一些以解決各種教學實踐問題為目的的協作教學研究團隊。這些協作團隊圍繞解決某一個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者高職層次幼教、小教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而建立,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資源開發、資源共享和在線協作教研等活動,以實現校、園協作,促進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的快速提升。
網絡環境下的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運行機制
1.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運行規程
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牽頭對地方幼兒教師繼續教育進行統一規劃,分析區域內幼兒教師師資隊伍現狀,統一規劃本地化的幼教師資培訓方案,對本地區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目標、層次、管理職責、區域幼兒教師發展質量標準做出具體可行的規定。建立完善的區域教師網絡研修活動管理評價機制,做到區域內幼兒教師在接受繼續教育的內容、形式和認證標準上的全覆蓋,對教師網絡培訓、網絡研修的內容、形式和學時學分認證制定管理辦法。
2.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師資團隊建設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師資團隊是一支整合了縣區內教學科研、教育技術、一線骨干教師等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服務團隊。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帶動城鄉教師的區域協作,指導城鄉教學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其活動形式主要有開展區域內校際協作教研、培訓活動等,同時不定期對各農村幼兒園的校本培訓、教研活動進行實地指導。
3. 區域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平臺研修模式
(1)基于網絡課程資源的混合式學習
該模式主要針對區域內邊遠薄弱地區的幼兒教師,在具體應用中主要與院校集中面授、鄉村幼兒教師訪名校等培訓活動相結合?;诰W絡課程資源的混合式學習以提供在線的網絡課程支持,組織教師進行網絡課程內容的學習為主。
(2)基于網絡教師工作坊的團隊研訓
網絡教師工作坊是一種依托網絡平臺,以區域內教學名師、高等院校學科專家學者牽頭組織、區域內不同層次學校教師參與進行的網絡研訓活動模式。教師工作坊主要有組織課程學習、專題在線研討、案例分享、協作教學、學術交流、觀摩交流等多種形式的綜合研訓活動,以實現區域內同一學科教師的協同成長。教師工作坊研修活動主要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通過診斷測評、行動研究、總結提升和成果推廣等階段,跨年度、遞進式、常態化研訓,以培育一個團隊、提升一個片區內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為目標。
(3)基于網絡研修平臺的送教下鄉
基于網絡環境的送教下鄉是以送技能、送本領為主,以通過院校協作的形式,以協作創新的形式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主要過程有:首先,由院校專家團隊入園,以鄉村幼兒教師的常規教育活動為觀摩對象,進行訪談和教學觀摩活動,通過訪談對鄉村幼兒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學準備水平進行了解;其次,由院校專家團隊、授課教師本人、幼兒園同行及院長,通過在線視頻系統進行網絡協作觀摩和研討,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常態教學活動提出改進意見;再次,由院校專家協助鄉村幼兒教師,根據修改意見進行教學活動的再次設計;最后,由鄉村幼兒教師根據重新設計的教學活動方案進行第二次教學活動實施,院校團隊則進行活動實施過程的觀摩,并進行二次活動錄像,對第二次教學活動的改進進行團隊分析和交流,使鄉村幼兒教師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所采取方案的優點和仍存在的問題等,進而達到促進鄉村幼兒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兒園協同創新平臺”網絡研修活動設計
1. 研修活動的組織與研究對象選擇
選擇以“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為研修主題,依托川北幼專與廣元市利州區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兒園協同創新平臺”發起并組織本次研修活動。網絡研修共同體成員來自地方高校4人,幼兒園10人(其中城鎮幼兒園3人,鄉村幼兒園7人),高校教師中學前教育學科教師3人,現代教育技術學科教師1人。以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科學、藝術、健康領域的應用為切入點,分別在1所城鎮幼兒園和2所鄉村幼兒園選擇1位主班老師和相應的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研修。
2. 研修活動過程設計
(1)由研修主持人在進行調研分析后,會同指導團隊商定研究主題,設計研修活動方案并通過網絡研修工作坊研修計劃,組織研修指導團隊設計研修活動指導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協調召集共同體全體成員進行參與式研討活動(線下集中培訓),解讀研修主題、觀摩先進案例,進行理念、方法、技術以及評價反思等方面的參與式培訓。
(3)主班教師返崗實踐,帶著集中研討所獲得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開展專業實踐。同時,研修指導團隊協助主班教師將初次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活動視頻上傳至研修工作坊,共同體所有成員進行方案與案例的觀摩與思考,這一階段的學習為自定步調學習。
(4)主持人協調召集在線研討活動,由主班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施過程視頻、教學實施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通過網絡進行,研修共同體成員通過網絡會議的形式組織在線研討。
(5)主班教師參與教學設計的修訂,并在指導團隊的協助下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然后進行第二次現場教學實施。課后進行說課與反思,其他教師現場觀課或在線觀摩教學錄像,進行評課議課。
(6)主班教師上傳課程資源包和教學反思,教師網上繼續議課或參與話題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1)主題培訓與技術應用輔導
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確定網絡研修主題為“信息技術在農村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完成研修活動方案設計并在教師研修網絡平臺。在完成網絡研修活動支持資源、支持方案的設計與開發的基礎上,師資團隊召集所有網絡研修共同體成員進行了專題培訓活動,就本次網絡研修活動的主題、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組織與評價等進行了參與式培訓活動。
(2)同課異構與協作重構
研修共同體3位主班教師進行崗位實踐,由主班教師獨立備課或小范圍協作進行教學設計,并進行驗證性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指導團隊協助3位主班教師將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活動視頻上傳到網絡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協調共同體所有成員進行方案與案例的觀摩與思考,這一階段的學習為自定步調學習。此后,教師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體成員召開在線視頻研討會議,對3位主班教師前期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教學實踐視頻以及實踐中遇到和發現的問題進行了集中研討,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和教學實施建議,完成了教學活動方案的協作重構活動。
(3)反思總結與協作提高
在協作重構過程中,3位位于不同區域的幼兒園主班教師相互借鑒,與院校指導團隊緊密互動,協作完成各具特色、適合本園兒童發展特性的教學設計,這一過程通過虛擬社區的協作實現了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教學設計重構完成后,3位教師在共同體成員的協助下分別進行了教育活動的再實踐,通過實踐活動完成對在社區協作中所獲得的顯性知識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兒園協同創新平臺”研修活動促進城鄉教師均衡發展效果分析
1. 精確定位、深度互動,有效促進了城鄉教師教育理念的一體化轉變
“互動”是教師在網絡研修過程中所有活動的核心,網絡研修共同體中教師們的教學理念和專業實踐正是在與研修平臺上的同伴、專家和輔導團隊的交流互動中,悄悄發生轉變、實現知識和價值的重構的。這種高效、深入的互動,使得主班教師、普通教師的參與程度都比較高,在研討中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城鄉教師教育理念的一體化轉變。
2. 多輪迭代,以城帶鄉,有效規范了農村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
農村幼兒園對教育活動的規范性、教學性不高,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性不強等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在網絡研修活動中,除了系統的培訓教育活動設計的理念、知識、方法和價值外,研修活動反復強調教學設計的重要意義,通過多輪次的協作設計和研討,使教師們認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資源的共享與支持、幼教專家在線指導下,通過多輪次的網絡協作教學設計,通過案例研討、同課同構、同課異構等協作設計活動,以城帶鄉,使農村幼兒教師掌握了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方法,并且開始能夠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設計出適合農村幼兒身心發展的園本主題活動,有效規范了農村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