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

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學歷史;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23.41

加強中學歷史教學,是中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課題之一。對中學生進行適當的思想歷史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確定遠大目標和堅定信念,而且還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歷史教育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靈魂,更是中學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

愛國主義情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源動力,是一個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是指人們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正是這種偉大的情感支撐著一個民族前進的步伐,也正是這種永垂不朽的精神捍衛著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尊嚴。

學校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歷史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渠道。愛國主義應該是全民教育,其重點對象就是青少年。所以說,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永葆青春的主題。

一、教師應以身作則,以自身的愛國主義熱情感染學生

教師對一個人的人生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我們常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實在我看來,中學教師更是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取向有著深遠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著關鍵導向。所以中學歷史教師應該首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自己的歷史立場,在民族大是大非問題上能夠冷靜對待,站得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國主義熱情?,F在隨著金錢,名利等因素的影響,很多人,包括人民教師都已漸漸偏離了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在外界誘惑力的引誘下違背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做人的基本素質。這樣的教師不僅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反而讓學生誤入歧途。所以,作為中學教師,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操,以自身的愛國主義熱情感染學生。

尤其是現在的中學生都是“90后”的新一代青少年,他們所接觸的文化比較開放。他們有著安逸的生活條件,優越的物質基礎,受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較大。從小父母都是拿最好的給他們,衣食住行都從來沒有憂心過。加上現在的互聯網,電視,電話等高科技的信息傳播媒體讓他們能夠自由的吸取更多的思想,這樣難免會受西方國家自由開放的教育和人文觀念的影響。所以他們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已經淡化了,大多數學生都以了解國外的主流明星或時尚話題為榮。這樣,許多學生對于自己本國的很多文化都不是很了解,而且這種趨勢現在還越來越明顯。所以針對新一代中學生的新特點,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也就是歷史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加強自身的歷史理論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歷史立場,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深化歷史經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歷史經典包括歷史人物、事件等,是弘揚中華民族千年不朽的精神文化之最直接的題材。以激勵人信守忠義的岳飛,教人剛正不阿的包青天,盡孝護國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都是催人向上、忠國愛國的著名歷史人物。從本質上講,歷史經典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通過典型的歷史故事發揮正面促進作用,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良好素材,對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現在的學生已經不適應、甚至反感以前的教條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接受習慣,以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學到理論知識,更能夠起到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作用。所以,我認為,教師在中學歷史課的教學中,不妨利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多媒體教學有選擇的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視作品和歌曲,這些都能夠以錄像或音頻的形式在歷史課堂上向學生展示,這不僅符合學生追求的主流,與此同時也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時事素材,點燃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在現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安定,能夠追求自己的理想,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奮斗。但是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有高枕無憂的心態,要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讓學生能夠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現在的中國經濟總體在迅猛發展,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科技不斷進步,所以我們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功舉辦了奧運會等等。

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及時的利用國內外時事素材滲透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比如最近的云南盈江地震,日本海嘯以及核輻射,敘利亞局勢等等,這些新鮮的時事素材都能成為很好的教學素材。當學生看到敘利亞人民還生活在戰亂之中,看到地震中的災民吃住都有困難的時候,會觸碰到他們心靈的深處。當看到他們為了捍衛國家在炮火中堅守自己的國家,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我們應該讓學生把握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災難教訓所體現出的重要精神,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加強中學生的民族意識,提高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面前正確把握其輕重緩急,教導他們不要隨便崇洋。所以說歷史教學不能照本宣科,應該注重時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中學歷史教學在教育體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歷史教育的核心,所以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進行。教師要從自身出發,以身作則,做學生愛國主義的榜樣,利用歷史經典和時事素材等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其人生觀、價值觀體系形成的關鍵時期能夠以正確的思想教育為牽引,樹立遠大目標,去其糟粕思想,汲取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上的正義精神健康茁壯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蘭珍莉.對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2.04

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化學課堂;德育;探究;策略

16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實施德育的主渠道,如何把化學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充分開發出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是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精心設計、逐步滲透的教學目標之一。

一、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勇于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安排了三個探究實驗——鈉在空氣中的變化、鈉燃燒的改進實驗、鈉與水的實驗探究。在學生閱讀實驗的相關要求后,小組成員討論注意事項,從實驗的安全操作、現象明顯、減少污染等方面規范實驗操作;細致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自己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僅簡單提示實驗操作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對于實驗過程中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或發現的問題不作引導,以防限制學生思維或干擾學生思維。

科學探究的核心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事實證明,探究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既有傳統教學中教師急于完成教學知識目標而刻意提出的標準問題或主流問題,也有學生細心觀察后所發現細微變化而產生的問題,還有實驗不規范而導致的特殊現象形成的疑問(見表1)。

這些問題的提出,將課堂氣氛推向,每個學生都變成了研究者。他們大膽地猜想,從已有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探究兩方面進行論證,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在組內交流后大都形成一致意見。通過學生探究活動,使學生思維活動參與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不論是自己發現問題后調整方向,還是被同伴據理反駁后宣告失敗,或者在小組內一致通過,學生都能在此過程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以及不畏艱險、不怕失敗、勇于探究、科學探究才能收獲到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大膽地還課堂于學生,給學生留有充分思維的空間,正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強化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社會適應性

在《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的課堂教學設計中,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貫穿探究過程的始終。本節課從播放視頻——“火光中的生死隔離”引入,然后學生自發地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消防員為何“談鈉色變”?為什么不能用常規方式滅火?學生的疑惑和對知識的渴求,已達到了“憤”、“悱”狀態。在此基礎上馬上播放鈉與水反應的爆炸視頻,學生的疑惑進一步加深:鈉與水反應爆炸原因是什么?怎樣安全操作該實驗?少量鈉與水反應實驗現象是什么?如何解釋?如何判斷產物?經過初步討論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角色分配——操作、觀察、記錄、匯報,針對實驗過程中的操作細節、實驗現象尤其是意外的反常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展開充分交流討論、整理歸納。小組代表匯報問題——假想——論證——結論的過程;對于組內不能完成的問題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其他組補充說明;由于時間或教學主題的限制而不能當堂解決的問題,提示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或實驗探究來完成(見表2)。例如,鈉與水反應產物的推理,學生大膽假設并進行論證:聯系爆炸視頻逆向推理到可燃的氣體,聯系生活中的溫度升高使得物質爆炸事例,收集氣體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等。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思維碰撞的火花,造就精彩課堂。此時,呼應課堂引入的滅火事件順理成章,再利用學生小組討論,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得出用含水量較少的冷泡沫和隔熱等方法來成功化解危機。

表2 合作學習成果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只是傾聽、評價、激勵、適時點撥,提示學生針對實驗過程中的特殊現象的觀察與整理、描述,全面、有序地篩選梳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規范實驗現象的描述。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猜想與假設、觀察與收集、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總結與評估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發揚團隊精神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會了團體活動中角色分配、互相補充的方法與技巧,也學會了辯證地看待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對立統一規律。

三、理解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

本節課從播放視頻——“火光中的生死隔離”引入,學生在觀看視頻中,比較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突發事件,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化學知識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作用,從而學生的學習使命感被激發起來。整堂課以探究如何化解危機貫穿始終,培養學生在突發事件面前冷靜分析的情感,并且使學生意識到只有在尊重客觀事實、順應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做到和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目標。

在鈉的燃燒、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探究中,教師強調鈉的用量、切開后放回原瓶、表面煤油的處理等,重在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而在鈉的應用教學中,學生觀看圖片——利用鈉的黃光對火箭定位、利用鈉冶煉鈦制作火箭等航空器材,感受到鈉與科技的聯系,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明確科技創新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樹立遠大志向,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樹立為祖國的發展承擔責任的民族意識。

“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是新課程重點強調的理念之一。與其他學科相比,化學教學有著明顯的特色,也比較適合滲透品德教育?!督饘兮c的性質與應用》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價值導向作用。而本節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的達成過程,正是德育與智育互相融合、滲透的全過程。在本節課中,學生通過分組探究、實驗探究、問題——假想——探究——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規律,感受化學和科技、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激發立志為祖國發展而學習的動力,正是化學課堂所追求的德育目標。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要求,充分具備融德育于化學課堂教學的意識。至于如何因勢利導、適時滲透德育,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

[參 考 文 獻]

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古典詩詞 人文素質 大學生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成大事者,唯有激流勇進,不畏艱險,奮力拼搏,方能中流擊水,抵達理想的彼岸。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在這一思想的鼓舞下,不屈不撓,艱苦奮斗,成就了無數驚天動地的不朽事業。大學時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素質修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時期如果重視人文素質修養,對自己一生的成就將產生長遠而巨大的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擔當著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任。它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培養,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陶冶,審美水平的提高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培養“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

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民族精神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它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直以來,愛國主義都是民族精神里的核心部分,中國古典詩詞經歷幾千年的淘洗沉淀,成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愛國主義就是貫穿其中的一根主線,正是出于對自己故土家園和骨肉同胞的熱愛,才會創造出如此燦爛的民族文化。學習古典詩詞,可以引領大學生去觸摸我們民族的偉大靈魂,培養大學生濃厚的愛國情懷。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許多滿懷愛國情懷的名作,像《管子·牧民》里的“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禮記·儒行》中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屈原《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薄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等等,都寄托了作者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無論身居何位,都心憂天下,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生的苦樂,丹心碧血,一片熱忱,把愛國的思想付諸實際行動。

再翻開唐代的詩篇,同樣包含著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生死不移的報國之志:“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保ㄍ醪g《從軍行》);“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貞。”(柳宗元《韋道安》)等等都深刻表達了矢志不渝的愛國之情,感人肺腑、代代傳頌。更有甚者,像愛國大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兵車行》,無不滿含深厚的愛國之情。岑參的《走馬川》、《輪臺歌》、《白雪歌》里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祖國做出貢獻。再看辛棄疾、陸游等愛國主義詩人的大氣磅礴,“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保敝了篮笠蟆巴鯉煴倍ㄖ性?,家祭毋忘告乃翁”等等都是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的。

二、完善“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美好人格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歷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怎樣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則是他們需要認真思考和付出行動的問題。漫長的古典詩詞發展史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積累的歷史經驗,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對大學生高尚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價值。當代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應當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自強不息、關愛他人、胸懷寬廣等等,古典詩詞里關于高尚人格的詩詞歌賦俯拾皆是,它在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有一段話論述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辰缫病!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辰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辰缫?。”這三句話被王國維用以表現“立志-拼搏-頓悟”的人生三境界,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和哲理意趣。

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范文第4篇

1.國際理解教育

由于彼此寬容、尊重及理解是全球化時代迫切需要的基本價值觀念,因而國際理解教育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國際理解教育是密切關系人類命運和人類前途的教育內容。從根本上來看,國際理解教育有著非常豐富的外延與內涵。因為使用場合的不同和使用者的不同,所以對國際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涵義也不盡相同,再加上爆發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局勢重點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在稱呼上聯合國也相繼對國際理解教育進行了多次的變更,如“世界市民性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及“國際理解與和平教育”等等,但常采用的依然是“國際理解教育”。然而,我國研究人員則認為,在新時期,國際理解教育應擴展成國際教育,還有些學者認為國際教育通常涵蓋兩層含義,其一指的是全球范圍內凌駕于國家之上的教育或者世界教育,其二就是特定的研究領域或者教育理論體系,也就是國際理解教育。雖然國際理解教育的名稱不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上是類似的,也就是教育必須與時代的要求相符合,通過世界幫助所有人進一步認識世界,進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在達成共識和理解的前提下,主動而平等地與他們進行合作、交流和交往,進而真正認識到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觀存在,最終懂得如何共同生存的道理。

2.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

國際理解教育重點強調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各個國家人和人的理解。事實上,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切實地學會與他人共同生存,國際理解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能夠“學會共存”。身為教育的主要支柱,最初“學會共存”是由國際教育委員會所提出來的,同時受到整體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是對全球人民進行培養,換言之是對那些具有“全球意識”的人進行培養,是和地域差異、傳統血統教育所不同的,這樣一來,才能實現和不同文化與不同民族人進行交往和溝通。然而,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全球意識,這既有對世界性事物承擔的義務,又有相對應的權利。因此,大力倡導國際理解教育并非是空洞的說教,而是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這樣一來,必須要求全世界的人加以深刻反思。在當前的班級和校園內,國外友人日益增多,學會怎樣與他們共同生存已經成為全球化語境下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所以,作為蘊含國際理解教育的載體,“學會生存”課題應當將國際理解教育的精神真正地貫徹落實到學生的日?;顒赢斨?,這不僅是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又是國際理解教育深化的環境。

二、英語教育中的國際理解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學校教學中進行的國際理解教育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即缺少科學性和系統性,這樣一來,導致在理解國際理解教育觀念時,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9•11事件中,中學生群體中仍然廣泛存在漠視個體生命的不良民族主義觀點,這種不當的民族主義情緒對我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帶來了負面性的影響,甚至也會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造成直接的影響。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明顯不足,比如有些學生接觸日本漫畫文化后對其中的暴力成分加以吸收。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我國與世界有了更為密切的聯系,在我國與世界深入及廣泛的接觸當中,難以避免的會發生諸多的誤解。所以,在我國的英語教育中應當切實地、明確規范化地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然而,在實際的英語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國際理解教育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僅僅存在不系統、不自覺且零散的國際理解教育成分,國際理解教育依然未自覺地形成。

1.國際理解態度過于冷漠,進而忽略交際體驗

在當前,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基礎為人際交往。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共存的思想意識,要對自我的外在存在引起高度的重視,并且要用豐富情感和具體行動來與他人進行交往。對語言進行合理和恰當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相互尊重及增進友誼,有助于情感溝通。情感態度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英語教學的一大目的是借助語言教育,對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加以培養,促使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品質,拓展國際視野,增強祖國意識。但是,我國的英語教育卻錯誤地認為英語教育與情感態度沒有任何的關系,進而使得英語教育僅僅局限在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識的層面,嚴重忽視了學生文化意識與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人們不能用理性來代替感性,用訓練來代替日常體驗,這樣一來,難以體會人文素養,難以增強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出的人才也難以與社會的挑戰及需要相適應。

2.國際意識淡化,偏重語言知識灌輸

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一大途徑,英語教育必須對學生的國際意識進行有效的培養。然而,在英語教育當中,學校和教師為了能夠使學生考高分,往往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授英語語言知識點、分解知識點,尤其是把語法知識細化成多個能力點、語法點和知識點,而教師則以這些“點”出發,展開英語知識的講解和呈現,同時對大量的練習題進行設計,以便于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而學生則借助于背誦、練習和聽講,通過機械的、反復的操練大量的練習題,試圖提高英語水平。但結果往往是學生的閱讀能力依然不高,而聽說能力則更差,英語課堂教學在我國已經逐漸的變成枯燥無味的課程。在這種長期封閉的狀態及傳統形式主義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味的重視培養學生系統性的語言知識,卻嚴重忽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英語教育的價值,最終使得英語教育脫離了交際文化環境,無法實現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

三、英語教育中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徑

1.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融入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需要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們提供大量的自主選擇機會,以便于對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意識及責任意識進行培養。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明確,所開展的課外活動應當盡最大限度的與個體的自主選擇相滿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對人和人的相互關系以及對現實狀況用心體驗,進而對相互協調與相互尊重的必要性進行深入的理解,使人們能夠從根本上去感受“世界公民”要承擔的責任與應盡的義務。

(1)組織專題講座

在學校英語教育中,學校可以聘請留學歸來的教師,為學生講解關于國外的文化以及生活習俗的知識,再和我國內容進行對比。經過詳細的介紹、分析與對比,培養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2)開展外國影視欣賞活動

教師要鼓勵學生觀看英國或者是美國的電影,這主要是由于電影屬于文化的一個側面表現,同時也可以通過觀看演員的表演,了解到非言語交際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3)鼓勵學生收集關于國際理解的相關資料

在課下,教師布置學生搜集一些關于“我國五千年的發展史”、“人類遺產”等的資料,或者是從美式、英式的文學作品中摘抄時文、收集英美文學的一些風俗習慣等資料,形成一個國際理解教育資料庫。這些資料不僅給學生提供一個獲取文化養分的來源,同時能夠使得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國外文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具有包容各種文化的博懷,同時樹立較強的民族意識,使學生具備國際意識,從更多方面來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生產與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語言方式等,多角度擴展學生的視野范圍,從而能夠真實地讓學生感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

(4)利用課余時間演繹英語短劇

短劇內容既能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材料,又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英語國家的故事。對于英語短劇的表演,成為學生獲得文化知識的一個最佳途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教材內容改編成小短劇,再由學生進行表演,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在情節中感受到文化的氣息。也可以結合一些西方的假日來舉辦相應晚會,這樣一來,學生會在具體的活動當中體會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熟悉與了解各個國家的民族風情。我國英語教育中開展有序、合理、適當的課外活動是國際理解教育的補充,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對課外活動加以利用,從而彌補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樣化的途徑,讓學生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政治以及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一來,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參加國際理解教育的機會。

2.充分開發英語課程資源

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地對教育內容加以拓寬,對課程資源進行大力的開發,使日常的英語教育全面地體現出國際理解教育精神,實現英語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機結合。我國現行的英語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所收錄的基本上都是極其優秀的作品,并且涉及到的英文篇章都承載著十分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文明底蘊。因此,只有英語教師對教材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在逐步完善學生的個人品質的基礎上,融入時展的特色,才能夠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熱愛自然環境,關注未來人類的發展,重視國際理解意識的培養。然而,單單借助于英語教材無法滿足國際理解教育的迫切需要,應當盡量使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對他國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學習,使學生懂得如何理解與遵守各國的習慣與文化。

3.教師要樹立全球意識

在實施國際理解教育時,英語教育工作者要熟練掌握國際知識,具備較高的國際交流技能,此外,理解國際的態度應該十分端正??梢哉f,提高英語教育者的國際理解素養,成為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可靠保障。在學校教育向世界開放的新時期,學校和教師普遍喪失了教育經驗優勢,因此,教師和學校應當以積極且正確的態度看待新的任務,將學校真正地創辦成為能夠吸引學生、留住學生的場所,同時向學生提供理解社會的信息。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當中,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思想的滲透,這就要求教師自己首先應當具備較強的全球意識,要深刻地理解“為和平、為人權和民主”教育綱領,領悟國際理解教育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諸多內容進行有意識和有目的的滲透,主動自覺地將英語教育工作與世界民族、人權和和平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英語教育者當為推動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維護世界和平的使者。

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公共組織;倫理建設;價值取向;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2-0218-02

一、何謂公共組織倫理

倫理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內心的信念來維系的,表現為善惡對立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雖然倫理學是世界上最古老悠久的學問之一,但公共組織倫理卻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公共行政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公共組織倫理包括對社會行為基本規范的倫理的一般性規定,還包括公共組織所固有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必然要在倫理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內在規定性。公共組織倫理是公共部門行為和政治活動的社會化角色的倫理原則和規范,是以“權、責、利”的統一為基礎,以協調個人、組織與社會的關系為核心的行政行為準則和規范系統,是公共組織權力的重要制約機制之一,它所研究的是公共領域管理過程中的倫理問題。從本質上講,公共組織倫理體現為一種特定的公共利益觀念,這種觀念的出現是公共權力產生與發展的必然結果。

公共組織倫理調節的主體是公共組織和相關的工作人員,調節的客體是公共組織行為;公共組織倫理調節的方式是自律與他律的結合,依靠力量主要是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在必要的時候外化為獎懲等激勵機制和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作為行為規范,公共組織倫理的評價標準來源于其價值體系,它是以一定的價值體系為基礎,以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增進以及個體人格的完善為目標,通過自律和他律的方式,調節公共組織主體的行政行為的一系列行為規范。

二、公共組織倫理建設的價值取向

(一)謀取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公共組織倫理的基礎價值取向

公共組織作為國家組織活動的主體,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條件下,其基本功能就是執行國家意志,協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所謂“公共利益”是指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社會關系基礎上,某一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成為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在經濟和社會關系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也表現得相對穩定。公共利益是絕大部分社會成員個人利益的重合部分,形成后便在社會關系中不同利益中占主導支配地位。公共組織倫理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應是協調好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抑制行政自利性,最大限度地謀取公共利益,實現由“政府本位”轉為“社會本位”。

(二)健全對公共組織倫理主體的責任控制機制是公共組織倫理的核心價值取向

公共組織主體只有在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的前提下才能行使其責任相對應的權力,這也是行政機關權責一致原則的表現。這就要求公共組織積極履行社會義務和職責,承擔道德、政治、行政、法律侵權賠償等責任;公共組織必須接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控制以保證責任的實現;在行政時必須主動回應并積極采取行動滿足民眾的基本利益需求。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是公共組織責任實現的兩種方式。內部公共組織責任機制主要包括代表性,職業主義的作用及倫理道德向度。外部責任機制主要包括行政、法律等強制性的控制機制。健全對公共組織倫理主體的責任控制機制自然應從內部行政責任控制機制考慮,公共組織內部責任控制機制實質上就是公共組織主體的自律機制,這種自律需要通過公共組織倫理所提出的道義要求的規范來實現。

(三)維護社會公正是公共組織倫理的根本價值取向

公正是現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滿足民眾基本利益需求,保障社會存在及穩定發展的基本準則。究其淵源,公正問題是從人們之間縱橫交錯的利益關系及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中產生的,在各種利益關系中兩種最基本的關系形式是利益交換關系和利益分配關系,與此相對,最基本的公正形式包括:規則公正、交換公正、分配公正、權力與義務對等。公共組織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應充分體現維護社會公正這一根本價值取向,在政策倫理、體制倫理、行為倫理、職業倫理等各方面,從規范、道義上要求提高公共組織能力及效率,公共組織主體維護社會公正,平衡權力與義務的對等關系,通過體制改進及政策的優化整合實現規則公正、交換公正、分配公正及權力與義務對等。

(四)鑄就公共組織倫理人格是公共組織倫理的目標價值取向

公共組織倫理人格是高層次的公職人員人格的表現,是公職人員與其它職業者相區別的內在規定性,是公職人員道德上的品格、尊嚴、權利、義務、道德信念、道德自律意識融合而成的公共組織倫理價值和道德自律行為模式的整合體。要鑄就公共組織倫理人格,在公共組織倫理規范系統的構建中需把握三個環節:第一,實現行政道德義務與行政良心的統一。在公共組織活動過程中,行政道德責任與行政良心是相輔相承的,它們能夠而且應該是統一的。第二,在公共組織倫理建設中需要考慮怎樣促使公職人員提高在利益沖突和道德沖突中進行行政行為選擇的能力。利益沖突與道德沖突是行政行為選擇中所面臨的常見情況。第三,在公共組織倫理建設中,需要考慮怎樣激發公職人員進行道德修養,培育和完善公共組織倫理人格的自覺性。

三、公共組織倫理建設有何意義

(一)規范公共組織能力,建立勤政廉政機制離不開公共組織倫理建設

公共組織倫理是以一定的概念、范疇以及一系列的倫理規范運用到公共活動過程和公共組織行為中的。這種規范的特點在于,以善惡來認識、評價和把握公共組織活動過程中擔任行政角色的行政行為,通過輿論評價和內心信念的體驗以及一定制度的約束,引導和約束公共組織系統和公職人員的行為,即通過公共組織倫理規范限定公共組織活動的范圍、行為模式,使公共組織活動過程趨于程序化、規范化。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離不開公共組織倫理建設

公共組織的管理與服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保駕護航。如何管理好公共組織、怎樣服務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都與公職人員的公共組織倫理密不可分。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和服務,需要公職人員具有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秉公辦事、奉獻社會的倫理道德,堅決反對、等違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原則的不良行為。

(三)良好公眾形象的樹立離不開公共組織倫理建設

國家公職人員是國家戰略部署、具體政治政策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具有良好的公共組織倫理道德和卓越的辦事能力是正確制定執行政策的首要要求。公共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關鍵在于加強公職人員的公共組織倫理建設,要求公職人員公正無私、高效廉潔、勤政為民,樹立公共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只有這樣的公共組織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和信賴。[3]

(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公共組織倫理建設

國家公職人員的工作是面向社會的,人民賦予其的指揮管理社會事務角色,他們通過各種法律賦予的方法管理公共事務,管理公共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因此,他們的職務行為都直接影響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都可能對社會產生具有普遍性的影響。公共組織倫理在公職人員的內心情感、信念和行為規范上,是通過國家公職人員個體的行為達到對全社會的調整。某種程度來看,公共組織倫理在社會倫理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并對全社會的倫理起指導的作用。

四、加強公共組織倫理建設的有效途徑

當前,公共組織倫理存在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類型:(一)權力交易。權力交易是權力再分配中的以權換權,即謀求權力的最大化。政治腐敗常常表現為權位競爭非法交易;(二)瀆職失責。瀆職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職權或者不盡職責;失責是享有一定權力的人對自身應負的責任的一種無視和踐蹋;(三)權錢交易。公共組織倫理失范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共組織運作過程中缺乏最基本的公共組織倫理規范和法制秩序,公共管理不能“抑惡揚善”。

因此,在新時期公共組織倫理建設至關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探討如何健全公共組織責任監控機制:首先,提高道德責任覺悟,公共組織主體應站在道德的立場上,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普遍信念,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公共組織倫理建設體系及其每一個公職人員的終極職業追求,樹立國家、民族意識,肩負治國安邦的責任,以為人民謀利益為己任。其次,加強公共監督,促使公共組織的主體認同相應的責任,權責并重,同時關注民眾生存情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回應并滿足民眾的基本利益需求。再次,要高度重視公共組織倫理的研究,設定公共組織倫理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建立和完善與時展相適應的公共組織倫理體系,召喚公共組織主體的責任意識與服務意識。最后,要加強公職人員的公共組織倫理及行為規范方面的制度建設,同時加強公共組織倫理及行為規范的教育與培訓。

五、結語

公共組織的倫理建設是世界各國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是各國道德建設所走的一條成功之路。公共組織倫理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既要有外在的制度保證,也要有內心的道德規范,它能使公職人員養成對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責任感,這正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公共組織倫理建設所要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康之,李傳軍.行政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唐志君.行政倫理建設的價值取向[J].地方政府管理,2001,(4).

[3]劉白露.行政倫理建設芻議[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 av日韩 | 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白皮肤 | 黄色日本片 | 福利视频免费观看 | 成人福利一区 | 麻豆精品国产传媒mv男同 | jizz在线播放 | 成人av免费网址 | 热久久久久久 | 福利视频亚洲 | 欧美 日韩 中文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久久xx | 亚洲区一| 欧美亚洲专区 | 亚洲欧美网站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 | 7777久久香蕉成人影院 | 亚洲性视频 | 午夜激情一区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欧美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 | 一区免费 | 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 午夜视频www | 成人黄色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 | 在线成人小视频 | 欧美性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