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標準化理論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速公路;施工;標準化;管理指南;推行
On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implementation
Sun Feng-bin1,Wang Jin-cheng2
(Third Highway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Beijing 100107)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in many areas of the country generally adopted, I have access to the province of Guangdong, Hunan, Zhejiang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a number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highway construc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guidelines, basically around the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sit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process control, building and the outcome of standardized specific provisions on this project over the past year, due to the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struction, which lead to Jilin, Guangxi,Xinjiang, Hebei, Zhejiang, Guizhou, Ningbo, Yunnan and other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highway Authority, food safety regulator visited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the experts, leadership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vince highway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guide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the appropriate way to resolve, I hope to work with colleagues to share.
【Key words】Highway; construction;Standardization;Management guidelines;Implementation
1. 工程建設標準化的概念
工程建設標準化管理,是為工程建設領域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正如某省高速公路標準化管理指南中所說的,就是要明確符合實際、符合規范的標準要求,并真正推動落實,真正做到“標準符合習慣、習慣成為標準、結果達到標準”,同步抓好質量、安全、工期和廉政建設。
2. 推行高速公路施工標準化管理是市場競爭的必然
推行標準化可以充分挖掘管理者的潛力,為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唯一的途徑就是運用標準化管理模式去高效、合理、科學地工作,從而提升管理水平,促進技術進步,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贏得市場信譽,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安全方面,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工程建設制度的日益完善,人們對安全生產有了更高的認識,通過政府的督促,業主的支持,企業的自覺行動,通過開展安全教育、觀摩、學習,及各種安全演練等一系列活動,施工安全整體水平明顯提升。
質量方面,隨著實驗設備和檢測手段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工程建造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鋼筋的加工設備、混凝土拌合設備都趨于數字化,那些陳舊的工藝和技術已經不適應目前質量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三基培訓;藥學專業;培訓考核
1存在的問題
按照教學計劃安排,各個學校在每學期均按專業課程設置了大量的實驗教學,在實驗中即使教師對實驗進行了嚴格要求,但仍有學生不按照規定去做,安全意識較差、操作不規范,資源浪費嚴重、儀器損耗較大;我校為了鼓勵廣大學生培養科研素養,專為學生開設了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大三學生參與較多,大二學生也非常感興趣,但學生未經專業培訓,無法很好的參與到科研項目中;我院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了集中實踐教學,可以明顯看出學生基本試驗操作模糊,浪費和損耗現象較嚴重;隨著時間推移,學生對于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更加模糊,勢必影響學生畢業實習和專題設計的開展。
2三基培訓主要做法
2.1培訓對象細分化
培養對象大二、大三學生,按照不同年級書面考核,選出部分學生進行培訓,按年級分成兩組,進行不同形式培訓。大二學生專業理論較薄弱,理論板塊需強化,大三相對理論學習教全面,注重鞏固。
2.2積極組織,確保培訓
成立教師培訓團隊和考核組,深入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培訓,從思想上進行發動,提高認識,制定具體要求,明確“三基”培訓目的,制定培訓前考核,確保參訓人員按時培訓。
2.3制定詳細培訓方案
強化基本理論,借助多媒體,多種授課方式包括雨課堂、微視頻等,首先從實驗室基本常識培訓,包括實驗室注意事項、安全及解救;常規玻璃儀器進行介紹;最基本的提取、分析、配制等理論講解;根據我院現有實驗室教學儀器條件,將常規使用的儀器列入到培訓目錄中,逐一為學生講解常規儀器基本原理。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藥學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方法等,具備科學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續技能培訓打下堅實基礎。訓練基本技能和職業技能,重視專業化學分析等基本實驗技能培訓,即提取、分析、配制等常規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中嚴格要求,訓練學生規范操作,達到規范熟練。職業技能主要包括藥物制劑、分析、檢驗等基本操作技能,使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操作。對常規使用的儀器進行規范操作培訓,不僅培養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而且節約了實驗資源,合理利用儀器,減少儀器損耗,將實驗室教學資源利用得到最大化,學生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
2.4嚴格考核
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嚴格考核制度,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評分標準。培訓結束后以書面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方式進行考核,試題結合不同階段培訓的內容基礎上進行一定擴展,按照實用性原則進行命題考核。
職業教育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動”,跟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走”,圍繞企業人才需要“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變”、滿足終身發展需要“接”。
一、人才培養要體現新價值。無論是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職業學校不僅要培養學生與職業直接相關專業能力、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在該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等在內的通用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相處、學會做人”,從而培養學生在崗位上不斷學習的能力,工作中不斷總結反思的能力,生產中創新的能力,實現職業教育從“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的根本轉變。
二、辦學方向要適應新變化。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要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通道,實現學生由一技之長向全面發展轉變、階段性發展向終身發展轉變。做好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五個對接”,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布局、課程體系和教材、教育教學過程、信息技術應用、人才成長途徑、教師培養培訓、行業指導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評價改革的“十個銜接”,著力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和終身發展能力。
三、課程結構要融合新要求。職業學校要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堅持中等職業教育實行“2.5+0.5”、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實行“4.5+0.5”的教學安排,校外頂崗實習時間一般不超過0.5年,中等職業教育、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總學時比為4∶6,課程結構在學習內容上必須尋求知識和技能的跨界整合,在教學方式上必須尋求理論與實踐的跨界整合,在培養模式上必須尋求學校與企業的跨界整合,在辦學目標上必須尋求就業與發展的跨界整合。
四、教學路徑要強化新導向。職業學校在教學方式要突出其理論與實踐知識融合導向,推動建設技能教室、標準化廠房、開放式實習基地和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廣泛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主題教學和崗位教學等“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模式,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素的“六個融合”:課程內容與真實項目相融;實訓環境與職場環境相融;技術專家與教學能師共融;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互融;評價體系與職業標準接融;課程改革與技術服務兼融。從而在知識領域強化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基礎知識強化與專門知識相融合;在技能領域實現智力技能的訓練與熟練性再生技能訓練相融合;在態度領域實現來“7S”職業素養培養融合。
關鍵詞 農業標準化課程;模塊化;實踐教學;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1-0326-02
農業標準化是以農業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為基礎,運用簡化、統一、協調、選優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轉化成標準,并加以實施,以取得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過程[1]。農業標準化作為一門新興的橫向學科,它包括農業標準化學科的理論研究、實施方法學研究和技術壁壘的構筑等多方面內容,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實踐性和針對性。合理開展實踐教學,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展示農業標準和農業標準化,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和協同創新的能力。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為理論基礎扎實、創造力強、綜合素質過硬、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構建農業標準化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農業標準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探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塊化實踐教學改革,改革教學方式,優化實驗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建立實踐基地,從而提高學生實踐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培養其成為理論基礎扎實、創造力強、綜合素質過硬、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1 改革教學方式,創建實驗教學模塊
模塊化就是將同一個專業內單一的教學活動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主題。該種方法既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地學習知識,又能夠使教學和考核內容更加透明[2]。因此,采用模塊化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課程的設置問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問題、素質教育與專業教學的關系問題以及自學能力的培養問題[3]。結合農事需要,劃分實踐教學模塊(生長過程觀察實驗、理化指標測定實驗、收獲測產實驗、質量安全檢測實驗),旨在讓學生熟悉作物生長的產前、產中、產后過程,了解農業標準的制定和標準化的實施過程。其中,生長過程觀察實驗和收獲測產實驗相對簡單,是所有學生必做的實驗項目,而理化指標測定實驗和質量安全檢測實驗要求相對較高,不僅需要具備熟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了解相關實驗儀器的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對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開展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實驗,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食品安全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實現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運用,提高學生今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完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實驗教學課堂,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模擬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和農業微生物的細胞周期等實驗,而且可以演示相關實驗儀器的工作原理和結構部件、實驗的關鍵技術及要點等方面,還可以演示無法通過實驗手段開展的實驗[4],從而擺脫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填灌式教學模式的束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驗類型把握講授、示范、指導等環節的分寸,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在生長過程觀察實驗和收獲測產實驗過程中,以學生自由觀察、分組討論為主,教師予以指導為輔;而在理化指標測定實驗和質量安全檢測實驗過程中,則要求教師應詳細講解實驗儀器的工作原理和結構,給予嚴格規范的實驗操作示范,培訓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避免學生錯誤操作。整個過程指導教師應全程把關,及時幫助學生修正錯誤,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困難。這不僅能夠調動學生探索實驗奧秘和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使其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實踐動手能力,還能夠使其進行團隊合作,培養其團隊精神。
3 優化實驗內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能夠掌握科學方法和實踐的重要課程。因此,要通過優化實驗內容,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獨立開展創新性實驗,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以往的實驗設置,增加理化指標測定實驗和質量安全檢測實驗的實驗內容。比如在農產品品質實驗中包含水稻營養品質、花生油分含量、玉米蛋白含量等驗證性實驗和堊白度含量、重金屬含量檢測設計性實驗[3]。實驗內容的優化還包括實驗順序的優化,因此設計實驗時要先從簡單的實驗入手,待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之后再讓其進行復雜的實驗,引導學生從基礎著手,循序漸進、層層遞進、階段式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其積極性,鼓勵其獨立思考,實現自我創新。對實驗內容的優化要綜合考慮學習進度、實驗效率、實驗結果,還有學生的接受度,合理安排實驗進度,減少實驗資金的浪費和時間的浪費,提高實驗效率,可培養學生從總體上思考問題的能力[3-5]。
4 建立實踐基地,提高學生實踐技能
實踐教學在大學教育中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高質量的實踐基地是實踐教學正常實施和運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的關鍵。教學實踐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基礎,包括校內和校外2個部分,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水平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質量和水平。農業標準化就是按照市場的需要,運用標準化的簡化、統一、協調、優化原理,把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和總結出的生產經驗,同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相結合,制定成標準,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中加以實施運用,向社會提供合乎標準的、高質量的農產品,從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高等農業院校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是為我國農業提供高級、專業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地方,它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創新進步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結合農事需要,開展校內實習,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主,根據興趣自由組隊,5~7人為1組,獨立查閱農業標準,進行農業標準化的實踐,完成實踐報告,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提升師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及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媒介。組織學生前往農業標準化工作開展良好的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按標準要求開展農業生產實踐,逐步延伸到農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與貿易等標準化領域,從而系統化增強學生對農業標準化的感性認識,并進一步強化理性認識[5]。
5 參考文獻
[1] 張洪程.農業標準化原理與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 張昕.完善實踐教學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3):19-20.
[3] 賀道華,朱翠林.《農業標準化概論》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21):162-164,180.
摘 要:一體化師資隊伍是新形勢下產生的新型職教隊伍,也是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基本保障。如何建設一體化師資隊伍是當前職業院校積極探索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從一體化師資隊伍的標準化、專精化建設入手,探討一體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思路。
關鍵詞 :一體化師資 標準化 專精化 團隊化
一體化課改方興未艾之際,一體化教師越來越受到職業院校的關注和渴求。那么,如何建設一體化師資隊伍呢?從諸多探索經驗來看,職業院校建設一體化師資隊伍具有良好的師資基礎,但又涉及師資隊伍的規劃、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等一系列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
一、一體化師資的標準化建設
1.入職標準
入職標準,即什么樣的教師才能成為一體化教師。從一體化課改需求來看,并非所有教師均能稱為一體化教師。一體化教師需要符合三個基本標準,即理論標準、職業標準以及教學標準。
(1)理論標準。即教師對專業教學所需理論知識系統掌握的情況。該標準與職業院校對普通教師理論水平的要求相一致,具體表現為學歷層次(硬件)、專業技術等級(硬件)與學術水平(軟件)三個方面。
(2)職業標準。即教師對職業技能的掌握情況。該標準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系統對口工種要求相一致,具體表現為國家職業資格等級(硬件)與職業工作經驗(軟件)兩個方面。一體化教學是以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與教學體系,尤其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職業水平和較豐富的職業經驗。
(3)教學標準。即教師對一體化教學方法的掌握情況。實踐證明,一體化教師必須具備能將理論與實操有機結合開展教學的能力。
2.培養標準
從招聘渠道直接引進一體化教師比較困難,難點有三:一是一體化教師數量少;二是招聘渠道少;三是招聘成本高。因此,優化現有師資隊伍,通過培養建設一體化師資成為主要途徑。從培養的內容來看,一體化師資需重點培養教師的三種能力。
(1)教學能力。一般而言,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要有“動口”的能力,又要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即專業理論教學的能力和實訓教學(指導技能實訓)的能力。專業理論教學能力主要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的設計、組織和實施的能力。實訓教學能力主要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技能提升為主。
(2)科研能力。即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的本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研究,即圍繞教學內容、方法、效果等各個方面開展理論與實踐思考、探索的本領。二是專業學科研究能力,即圍繞專業學科的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展開思考、探索的本領。三是工種開發能力,即根據市場(企業)崗位需求的發展與更新情況,開發新的專業崗位與工種的本領。
(3)技能考評能力。即職業技能鑒定的能力。不僅要求一體化教師具備職業資格證書,更重要的是一體化教師應具備職業技能的鑒定能力,才能夠熟練、準確地掌握職業標準,從而較好地開展一體化教學。
3.發展標準
發展標準,即對一體化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路徑的標準化設計。一般而言,一體化教師的職業發展路徑包括職稱路徑和職業等級路徑。職稱路徑重在評定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職業資格等級路徑重在評定職業技能水平。盡管要求一體化教師兼具理論與技能雙重能力,但如前所述,僅憑此并不能充分認定其為一體化教師。因此,筆者學校考慮了一體化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三條路徑”——校內核定路徑,即職業院校校內認定的教師發展路徑,由普通教師、一體化教師、骨干教師(中級一體化教師)、帶頭人(高級一體化教師)、專業負責人至系部負責人的層級遞進路徑。校內核定路徑重在倡導教師積極提升一體化教學能力,并自覺開展一體化教學。
二、一體化師資的專精化建設
1.“學教研”三維聯動,促進教師成為理論專家
職業院校普遍要求教師具備較扎實且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對于一體化教師的要求、標準更高。然而,一方面,由于職業院校重視技術技能的固有特點,教師的理論水平往往容易被技能水平所掩蓋。理論水平的局限性直接制約了一體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程,特別是在一體化課程教材、學材的開發中,該問題尤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原理、新專業、新技術不斷涌現,迫使職業院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必須與時俱進。
為此,可考慮采取“三結合”的辦法,為教師提升理論水平創造條件。一是定期進修與專項培訓相結合,即規定教師每學年繼續教育學時數與派遣教師校外進修相結合。二是課程、工種開發與知識結構優化相結合,即以課程、工種開發促進知識優化,在課程改革和工種開發中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增進理論水平。三是科研攻關與理論深化相結合,即以校內課題與校外科研課題為載體,在科研中促使教師深化理論水平。通過“三結合”實現“學—教—研”三維聯動,促進教師盡快成為所教專業的理論專家。
2.“產訓研”三維聯動,促進教師成為實踐專家
職業院校的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技能水平,很大部分教師是享譽行業、企業的技能專家或技術專家。但一方面,技能技術專家不等于實踐專家。由于學校與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不同,技能技術型專家與實踐專家的成長環境有較大差異。一體化課程是基于職業分析的綜合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缺乏企業工作的“真情實感”,很難實現“工學一體”。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技術型實踐專家越來越少。由于技能技術專家成長需要時間,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錘煉。但隨著職業教育急速擴張,新生教師中技術技能專家尚未成長起來,職業院校技術型實踐專家面臨斷層危機。從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的長遠目標出發,筆者認為:一是有必要制定并貫徹實施教師定期去企業實踐制度,讓教師在企業真實工作崗位參加生產勞動,練就實踐本領;二是通過技能技術專家型教師、企業師傅帶動新生教師,以“帶”促教,以“訓”促能;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教師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開發、企業生產創新,通過“研”的方法,促進理論知識實踐化、專業技能精細化。在“產—訓—研”三維聯動過程中,促使教師盡快成長為行業、企業、專業領域內具有影響力和技術造詣的實踐專家。
3.“練評賽”三維聯動,促進教師成為教學專家
在一體化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通過適當的方法與技巧將企業的工作過程妥善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開解。但往往教師在這類課程教學過程遇到不少的困難。一是傳統的教學觀念難以轉變。這些觀念包括“尊尊親親的師道觀念”“系統完整的學科觀”“先知后行的學習觀”等等。二是教學方法不夠用。這類問題在執業時間較短的教師中尤為突出,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先講而后練”的路徑依賴,生疏于“邊做邊學邊教”的一體化教學。三是課堂預見不夠。由于實踐經驗缺乏,對學生學習問題的千差萬別等缺乏充分預見,在課堂教學中難免產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和困難,均源自于一體化課程對于教學過程的重構。因此苦練一體化教功成為職業院校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