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面對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相關部門一定要完善農業培訓機制,優化相關制度,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保證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
1.1對農業培訓機制構成要素實施優化
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的農業技術具有多元化特征,其構成的要素也較為多元,只有優化其中的各個環節,才能保證機制的良好運行。
1.1.1對農業培訓層次進行優化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廣大農民,由于他們的知識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再加上從事的農業生產項目不同,導致培訓對象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對農民實施技術培訓的時候,一定要分層次進行培訓,針對不同人群開展不同的技術講解方法。
1.1.2培訓的內容要具有實用性農業技術培訓要根據當地的地方產業特色和農產品生產實際,對不同的農業生產者實施不同的技術培訓內容,宣傳創業技能、最新技術、經營理念等內容,從而保證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
1.1.3師資力量要具有多元化特征開展培訓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農業基礎功底,還應該具備完善的實踐經驗,能夠跨專業實施技術培訓,優化教師綜合素質。
1.2形成上下聯動的組織機制
一個健全完善的組織機制是確保農民技術培訓全面開展的基礎,各地區應加快構建完善的組織機制,構建三級技術培訓網絡。具體而言,在技術培訓過程中要明確條線分工,實施制定系統的組織計劃,建立從上到下的三級聯動技術培訓體系。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橫向聯合,在對廣大農民實施技術培訓的同時,調動全省各單位參與其中,發揮不同單位的巨大作用,組織各級部門全面協調、積極配合,從而提高技術宣傳的有效性。
1.3打造多舉并行的動力機制
現代農業發展的速度異常快速,技術更新頻繁,農業技術的培訓工作也要適應實際情況,采取動力機制實施管理、優化培訓技術制度。因此,政府必須出臺有效的政策引導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表彰激勵規范,鼓勵農民實施農業技術,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支持。在此基礎上,還要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營造一個有利于農民學習技術的良好氛圍,幫助農民明確技術培訓的積極意義,從而幫助他們實現農業增收,繁榮農村經濟。
1.4建立科學健全的評價機制
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對農民的培訓具有引導作用和總結作用,它可以通過精準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確農民學習科學技術的實際情況,并健全科學的評價機制。因此,在培訓機制優化的過程中要量化培訓指標,明確培訓的次數和內容,確定生產實踐的學時,設置組織領導、培訓條件、管理模式、績效考核等多種內容。細化通用的培訓準則,并在此基礎上實行管、培分離體制,分清農民生產的主要方向,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進行分離培訓,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技術的高效傳播。
2結束語
(一)表達功能型文體表達型文本注重表情達意,包括:(1)嚴肅的文學作品;(2)權威性言論;(3)某些文學作品,如信件。紐馬克認為,對于表達型文本的翻譯應該采用語義翻譯策略,即以源語文本為中心,要求譯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結構和詞序上力求接近原文。
(二)信息功能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強調的是信息的“真實性”,作者的語言是次要的。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學作品、教科書、學術論文和報紙雜志文章等。紐馬克認為,對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采用交際翻譯策略,即以譯語讀者為中心,傳達文本語境意義,注重信息傳遞效果。
(三)呼喚功能型文本農業科技文本旨在向讀者受眾傳達農業科技知識,強調信息的真實性。所以通常屬于信息型功能文本,可采用交際翻譯策略,力求選詞用字準確專業、措辭精準嚴謹、邏輯清晰、行文通暢。要達到這個要求,必須先了解農業科技英語的特點。
二、農業科技
文本的文本特征農業科技文本是指有關農業科學技術的專業類文本,其文本特征主要表現在詞匯和語法方面。(1)詞匯方面:農業科學詞匯跨多個學科,普通詞語術語化。例如culture這個詞,通常指“文化”、在微生物學領域則表示“培養”,如bacterialculture指細菌培養。此外,農科術語多派生詞與復合詞及縮略語。(2)語法方面:農科英語廣泛使用名詞及名詞化結構、非限定動詞、被動語態以及長句。
三、翻譯策略
(一)直譯對于句式簡單、結構單一、詞匯意思明確的句段,為準確傳達原文信息,可采用直譯,使得譯文在形式內容上貼近原文,直觀易懂。原文:Guargrainsareasourceofguargumwhichhasmanyusesinfood,pa-permanufacturing,textileprinting,andharmaceuticalindustries.譯文:瓜爾豆膠源自瓜爾豆谷粒,可廣泛應用于食品、造紙、紡織印染和醫藥行業。原文講述的是瓜爾豆膠的作用以及最佳用途,主要運用主謂結構“Guargrainsare...”,后面是詳細的說明,同時套用了“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增加信息量。譯文采用直譯法,簡潔明了。
(二)意譯當直譯無法準確恰當地表達出原文意思或容易產生歧義時,可采用意譯。原文: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譯文:RainingalltheJunewillsurelybringabigharvest.原文傳達意為六月連陰雨可滋潤莊稼,確保大豐收。此處黃金指代豐收,非指實物黃金。因此譯文中可用“harvest”來點出“黃金”的真正含義以傳遞作者的真實意圖。
(三)套用對于中國特色詞匯,有約定俗成的譯法,為避免歧義可直接引用,使讀者更易接受。譬如菜籃子工程(VegetableBasketProject)、三夏(夏收、夏種、夏管)(threesummer)(summerharvest,summerplanting,sum-mermanagement)。
(四)長句處理可采用拆分、轉換、重組,旨在完整翻譯出原文信息,做到準確無誤。原文:Multi-spangreenhousecoversanareaofrelativelylargeareaandcanbeachieved0.5-3hectaresaccordingtotheproductionneeds,generallyequippedwithbetterheating,cooling,ventilation,shadingandir-rigationsystems,agriculturalproductioncanbecarriedoutthroughouttheyear;Solargreenhousegenerallylessthan0.13hectares,andthesupportingsystemisnotperfect譯文:連跨式溫室占地面積相對較大,可達0.5—3公頃,面積大小可視生產需要進行調整,通常配備了更好的供暖、制冷、通風、遮陽系統和灌溉系統,可全年生產;太陽能溫室面積一般小于0.13公頃,而且配套體系也不健全。原文僅一句話,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對比介紹了Multi-spangreenhouse和Solargreenhouse,通過分號連接這兩個并列部分,分句中又嵌入并列成分和非謂語結構。譯文采用交際翻譯策略,對原文語序進行重組,將兩種greenhouse分開介紹,同時再將前后兩個分句分為幾個簡短的并列成分,用逗號和頓號隔開,使之符合漢語的表達,便于中國讀者接受。
(五)轉換譯法對于某些名詞化結構、被動句、非限定動詞、排比句等的處理須以譯文讀者為中心,進行靈活轉換,以準確傳達文本語境意義,達到良好的信息傳遞效果。原文:Facilityagricultureisartificially,constructedthroughtheuseoffacilities,tochangeitsinternalenvi-ronmentelement,asplanting,breedingandotheragri-culturalareasofproductionandtocreatefavorablecon-ditionstoimprovethequalityofagriculturalandlive-stockproductionandincreaseagriculturalproduction.譯文:設施農業指通過使用配套設施,人為創造或改變其內部環境要素如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領域,創造有利條件以提高農畜產品質量與產量的農業。原文包含非限定動詞“constructed”“tochange”,邏輯關系錯綜復雜,結構繁復。譯文打亂原來的語序,將表示方法手段的語義成分“through...”提前,同時將被動態的“constructed”轉化為漢語的主動表達“創造”,使得全文緊湊,結構清晰,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六)增減譯法對于某些重復出現或省略內容的翻譯處理,需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交際翻譯策略,以真實反映原文意思為宗旨。原文:However,itwasobservedthat(Cropwateruseefficiency)mightnotprovidemuchinformationaboutthecompetitiveoryieldadvantageofonepartic-ularspeciesoveranotherbecauseimprovedWUEmayactuallyrestrictgrowthwith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andstillWUE,asaratio,isimproved譯文:然而據觀察,作物水分利用率可能不會提供太多關于某一物種較另一物種的競爭優勢或產量優勢,因為改進后的作物水分利用率通過相對小幅增產可能實際上會限制作物生長。同時,作為一種比率,作物水分利用率仍有待改進。原文介紹作物水分利用率,用詞簡練,結構緊湊,語意連貫。譯文將被省略成分如another所指代的“species”譯出。同時,將某些成分如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譯為“相對小幅增產”以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便于讀者理解。
四、結語
長江流經宜昌段后,沿荊江進入一個相對低緩的地帶。其間河網密織、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濕地景觀。明清以來,迫于人口壓力,人們對該濕地地區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開墾,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農業的發達地區。針對這片開墾地域農業面臨的各方面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國際上的“濕地”概念引入到對本地區農業的研究上,相繼提出了要發展濕地農業的思想[1~5]。我們在完成中日技術合作“湖北省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綜合開發計劃”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江漢平原澇漬地綜合開發研究”的過程中,對江漢平原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若干問題進行了研究,希望對建立我國南方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濕地農業”的提出
“濕地農業”的概念是在“濕地”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濕地的基本特征。國際上提出濕地的概念,主要是鑒于該類自然資源對調節自然環境和保護生物物種的絕對重要性,即所謂“大地之腎”的特點提出來的,其核心是要加強對濕地的保護[6~7]。但對我國江漢平原乃至長江流域來講,近600年來,已有大片的濕地被開墾成了以水稻田為主的人工濕地,該濕地的主要功能已轉變成農業經營的基礎條件、生產農產品的功能上來。在該地區農業經營中,除要保護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濕地、發揮濕地的生物和生態功能外,農業的經營本身還或多或少受到本區濕地特征的影響,如何根據其特點進行農業經營、處理好濕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濕地農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針對南方多雨的特點,在有效排水和農業利用上就創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魚塘”系統,在長江下游地區則有所謂“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則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優勢。而且這部分地區在我國農產品生產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對于我國北方干旱地區的干旱農業而言,我國南方濕地季風氣候條件下湖泊濕地地區的濕地農業,還面臨著一系列特有的問題與挑戰。開展濕地農業研究意義十分重大[8~13]。
2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特點
在低濕地上之所以短期內發展了出色的農業,固然與人口壓力密切相關,但也與其具有獨特的優點息息相關。江漢平原地勢平坦 本文來自 ,轉載請保留此標記。 ,土地肥沃;光熱水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宜于農作;交通發達,綜合經濟實力雄厚,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大都位于江漢平原地區之內。但是在20世紀50~80年代期間,江漢湖泊數量和面積急劇減少,耕地面積驟增,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化。農業災害,包括洪、澇、漬、干旱、病蟲、冷熱等日益嚴重,農業耕作和生活的設施水平與條件十分惡劣,農業的結構單一,勞動生產力與土地生產力徘徊不前,農業資源浪費嚴重,比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基本背景[10,12]。江漢平原的濕地農業還具有一些具體特點。
2.1垸田特征
江漢平原濕地墾殖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大量垸田的產生。所謂垸田,就是人為地由湖邊向湖心通過建立堤壩、排干湖水,建立相應的水利設施,即所謂“圍湖造田”形成的農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由人工開挖形成的水系相對獨立的垸落。從大的方面來看,垸田由于開墾歷史不同,所屬各異,因而垸落與垸落之間形成各種人為的隔離和阻礙,道路和水系混亂,不利于農田作業以及灌溉、排水與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積內漬[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長期接納河流沖積物和湖漬物,因而表現為土體深厚、有機物豐富、土壤潛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與水利設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溫慢,形成所謂“冷漬田”。此外,還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現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結構不良。從土壤營養上來看,該地區土壤嚴重缺磷和缺鋅[4,15]。
2.2地貌和生態上的分異特征
江漢平原的農田多由湖泊開墾形成,在地貌和生態上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王克林等在對洞庭湖濕地進行探討時指出了洞庭湖區具有碟形盆地圈帶狀立體景觀結構的特點。并將該濕地歸納成3個圈次,即1)內環敞水帶;2)中環季節性淹沒帶;3)外環漬水性淹沒帶[2,8]。蔡述明等在江漢平原四湖地區監利新興垸進行的研究闡明了四湖地區“湖垸同體”,從湖邊到湖心可分為9種農業利用地貌類型的規律[4]。我們通過對典型碟形洼地——高場示范區的剖析,觀察到一個沒有徹底完成墾殖過程的低湖地在多個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結構、土壤機械構成、土壤營養、土壤溫度和綜合土地質量)存在明顯的梯級遞變,因而其適宜的農業利用價值也是不同的。
2.3災害加劇與生態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率和程度日益加劇。主要災害有洪災、澇漬、干旱和病蟲災害等[16~18]。葉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澇發生情況時,論述了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災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為特大洪澇年,每年因洪澇使農田成災面積均超過66.7萬hm的標準,平均兩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農作物受災174.97萬hm,農業損失55億元。80年代與50年代相比,旱災面積增加1.28倍,澇漬面積增加1.67倍。
王學雷等對江漢平原的生態脆弱性進行過專題論述[19]。除上述以洪澇為主體形成的各種自然災害外,江漢平原還面臨嚴重的生態脆弱化問題。包括,1)耕地面積日減,人口驟增,土地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2)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結構劣化,生產性能下降;3)生物多樣性下降,時有暴發性或毀滅性病蟲害發生;4)水體面積減小,湖水水質下降,漁農矛盾日漸突出;5)農業內部結構單一,農業經營比較效益低,農業經濟再生產難以完成;6)農業設施老化,基本建設嚴重落后,農民生活得不到應有保障,等等,應該說濕地地區的農業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
3濕地農業技術體系探討
局部性、季節性水環境惡 化是南方低濕地的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位于該地區的以湖泊為主體的自然濕地既是當地農業的重要環境,又在該地區整體的水資源調度和控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必須從整體上來認識南方低濕地區存在的各種問題,大力開展濕地農業技術研究(圖1)。
附圖
圖1“濕地農業”構成圖
3.1濕地農業關鍵技術的探討
“九五”期間,我們對農業濕地中的主體——澇漬地合理開發利用技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關鍵技術包括:
(1)澇漬地農業小區綜合整治開發規劃與實施研究建立了兩個分別代表典型“湖積地”和“沖積地”的澇漬地改良綜合開發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綜合整治與開發規劃中提出了以“單元水系”為基本單位整治澇漬地的觀點,將農田基本建設作為整治澇漬地的先決手段。規劃中還引入了日本區域排水規劃的數理模型與土地分析的“數量化理論ⅰ”,實踐證明上述兩種方法對江漢平原濕地地區微地域特點的分析具有較好的適用性。研究還將高場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總結為“農田整備 梯級開發”,岑河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為“農田整備 優化模式”[22~24]。
(2)澇漬地排水改良技術
濕地農業中農田的排水是一項關鍵技術[25~27]。研究開發和引進了適合于濕地農業小區排水的數學模型以及農道、溝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術參數。深入探討了農田澇漬相隨的作用過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關鍵生育期的排漬標準和澇漬排水綜合控制指標[28]。
(3)澇漬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術
選擇典型地域對近20年來大范圍的江漢平原濕地農田土壤肥力動態演替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采用土壤系統分類法,對澇漬地的土壤類型進行了重新劃分,找出了不同類型澇漬土壤的特征與利用方法。探討了澇漬地土壤的分布與肥力演變規律。
(4)適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發現、引進與鑒定
對多種水生經濟植物蓮藕、芡實等的適宜特性進行了鑒定。發掘并開發了新魚種——月鱧,繼續擴大了對適宜于濕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種的篩選,選出適合于大面積推廣的新品種“黃寶石”、甜瓜“豐甜1號”。引進篩選出“兩優培九”和“豐兩優1號”等品種作為濕地高產優質水稻換代“組合”。
(5)主要作物抗澇漬的機理及抗漬高產栽培
重點對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種間差別產生的機理進行了探討,并總結出一套本地區水稻的抗漬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認為栽培上應重點抓好品種篩選和育苗技術兩個環節[29]。
(6)澇漬地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
重點對澇漬地上易發生的稻飛虱、稻螟和紋枯病、白葉枯病的發生特點進行跟蹤調查,以有效排水和節水灌溉為出發點,探討了病蟲草害綜合防除策略。
(7)澇漬地生態環境異化評價及生態恢復技術
濕地環境異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環境異化的根源在于人類對濕地資源的過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環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緩解環境壓力,也要注意照顧當前經濟發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動。
(8)澇漬地高效農業模式研究
濕地良好的土壤潛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溫、水等自然資源為本地區農業的主體產品開發和農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自然條件[5,30~32]。以“麥—瓜—稻”模式為基礎,面對新的農村形勢,新創了4種高效農業模式。這4種模式是系統針對本地區爽水型高產水田、旱田、農牧肥結合以及保護地栽培方式分別形成的,在生產中已得到迅速推廣。
3.2濕地農業綜合開發典型模式探討
濕地農業模式總體上可分成農田高效農業模式,農林間(混)作模式,水體養殖模式,種養加一體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級開發模式等5類。每一類有若干種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歸結為如下幾種:
(1)適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層混養模式;
(2)適宜于連片池塘的魚、豬—禽復合混養模式;
(3)適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網箱養魚與流水圍欄精養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種植園模式;
(5)適宜于河灘湖灘季節性淹水帶的耐漬經濟植物模式;
(6)低湖田魚—稻—藕共生模式;
(7)湖區生態公園觀光農業模式;
(8)適宜于大面積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適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級開發模式;
(10)適宜于高產爽水區的多種農田高效種植模式,包括:麥—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雜交棉模式;大麥=玉米 綠豆—晚稻—畜禽模式。
優化模式的實施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經濟效益尤為顯著[3,5,33~36]。
3.3濕地農業的若干技術難題
縱觀江漢平原過去幾十年來的研究,濕地農業的技術研究多集中在點、區或者局部技術環節上,成績很大但有所偏頗。今后應加強如下重大關鍵問題的研究。
(1)關于濕地農作區國土綜合整治,即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面積的合理比例及其規劃建設問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湖泊面積還在繼續減少,減少的部分主要用來作漁業養殖用。與低湖農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漁業養殖兼顧了蓄水、生產和調節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態與經濟效益顯著,因而顯示出較大的優越性。但江漢平原全域內土地面積如何在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之間分配出一個合理的比例,并通過具體地規劃、布局(該布局還應該與相關的水利、農業設施相匹配),是今后濕地農業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應該學習日本“土地改良區”的做法,大范圍統一規劃,整體分區建設;通過立法, 本文來自 ,轉載請保留此標記。 集中來自于國家、地方和農業經營者的有效投資;規劃與建設必須遵循統一的技術規范,做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保護的有機結合。
(2)關于拳頭產業的選擇與培育。要在減輕澇漬為害的同時,充分發揮濕地地區多水與土地肥沃的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建立相應的優質、名牌商品基地。而這一方面恰好是江漢平原濕地農業過去的薄弱環節。具體來講,需水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動物(魚、鴨、鵝等)養殖,水生經濟植物產品是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潛在優勢,但一直以來未形成相應的產業和產品優勢,今后應重點研究其從基地化生產到加工、包裝和銷售一體化的技術,形成濕地農業的特色。
(3)關于恢復優美環境與確保食物安全。江漢平原的地理特點決定了該地區各種用水可能在不同區域之間產生多次循環使用,而且人畜飲水、農業灌溉用水與生活排水之間極易相互混雜。以水作媒介,農藥、化肥及有機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傳播與分布,從而導致對環境的大面積污染,進而導致對農產品的污染。在江漢平原這個傳統的農業集約區和國家農產品生產基地,如何保證農村廣大土地以及農產品免遭污染,改善農業從業者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將是今后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難點。
【參考文獻】
[1]陳世儉,蔡述明,羅志強.生態工程在湖垸濕地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區濕地生態功能退化與避洪、耐澇高效農業建設[j].熱帶地理,1999,19(2): 130~136.
[3]孟憲民,崔保山,鄧偉,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災的醒示:濕地功能的再認識[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學雷,黃進良,等.江漢平原四湖地區區域開發與持續農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5]黃jǐng@①,雷海章,黃智敏.論我國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1,(3):34~36.
[6]呂憲國,黃錫疇.我國濕地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1998,18(4):293~299.
[7]朱建國,姜文來,李應中.我國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劉新平.洞庭湖濕地抗逆型農業開發模式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5,(3):18~22.
[9]李曉青,程偉民,謝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濕地景觀生態系統功能與效益研究——以攸縣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1995,6(su.):112~118.
[10]金伯欣,鄧兆仁,李新民.江漢湖群綜合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11]徐琪.濕地農田生態系統的特點及其調節[j].生態學雜志.1989,8(3):8~13.
[12]黃進良.洞庭湖濕地的面積變化與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華,溫琰茂,舒強,等.鄱陽湖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環境與開發,1999,14(3):42~44.
[14]李勁峰,李蓉蓉,李仁東.四湖地區湖泊水域萎縮及其洪澇災害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9(2):265~268.
[15]向萬勝,古漢虎.湖北江漢平原四湖地區濕地農田土壤的養分狀況及主要障礙因子[j].土壤通報,1997,28(3):119~120.
[16]葉柏年,陳正洪.湖北省旱澇若干問題及其防災減災對策[j].氣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鄧先瑞.江漢平原旱澇時空分布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4):379~383.
[18]金衛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澇災害與生態減災對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11(3):38~41.
[19]王學雷.江漢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評估與生態恢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35(2):237~240.
[20]王洋,齊曉寧.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區低濕耕地整治及綜合開發模式[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張明祥,嚴承高,王建春,等.中國濕地資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繡紡,李方敏,謝紅.日本的農村整備事業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黃永平,田小海.數量化理論ⅰ在農地分級中的應用[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9,19(2):148~153.
[24]朱建強,潘傳柏,章賢東,等.中日專項技術合作項目岑河示范區排水規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69~77.
[25]劉祖貴,郭國雙.漬害稻田合理排灌技術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華,管光生.改造湖區低產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強,歐光華,黃發新.四湖流域農田排水有關問題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強,張文英,潘傳柏,等.幾種作物對澇漬脅迫的敏感性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龔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澇漬條件下的產量形成試驗初報[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0,20(4):289~291.
[30]黃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澇漬地區主要種植制度的氣候評價[j].湖北氣象,2000,(2):18~20.
[31]江蘇省種植制度研究課題組.江蘇沿江經濟發達區高產高效持續多熟種植制度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97,(1):1~4.
[32]李曉儲,劉貴陽,黃利斌,等.揚州市珙江低濕江灘地林農復合構建模式早期經濟效益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01,28(5):6~10.
[33]鄧德源,李開倫,向德楷.濕地資源開發模式[j].自然資源,1991,(5):18~20.
[34]王纓,周明全,夏昌銳,等.稻田高效間作模式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5,28(1):61~68.
農業科研院屬企業對農業企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帶頭和推動作用,在彌補所在科研院財政收人不足、提高科研人員收人和促進科技成果轉達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般具有以下特點:l)投資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投資收益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弱;2)投資主體單一,大多為國有獨資企業或控股企業;3)經營管理者多數為兼職的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員。高層次專職的經濟管理人才匾乏,對本領域的技術了解較多,但對經營管理、財務成本核算等知識相對不足。
2農業科研院屬企業潛在風險
2.1農業科研院屬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薄弱我國將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要求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相互監督制約,尤其是董事會要能充分發揮作用。但是,相當一部分科技開發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并沒有按規范進行運作,還沒有真正形成現代企業運行機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很不完善。
2.2產權歸屬不清,連帶責任風險大一些農業科研單位在“非轉經”的過程中,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相關審批手續,投資方和經營方往往為實際的同一主體,科研院屬企業法人代表,總經理基本由投資研究所主要負責人兼任,致使實際出資人虛位,投資監管責任不明,對資產的經營行為缺乏監督約束,造成了雖然有人經營使用國有資產,而無人向經營者追索投資收益和所有者權益的弊端。
2.3關聯交易復雜,成本核算不準確科研院屬企業投資方和技術依托單位往往都是同一單位,利潤和投資收益混淆,企業保值增值責任主體不清。一方面應該由企業承擔的相關費用沒有正常納人企業經營成本;另一方面一些與企業取得收人無關的成本費用在企業支出,企業的經營利潤以各種不同的關聯交易形式返回給其投資單位或主管單位。
3農業科研院屬企業潛在風險原因分析
3.1認識上的誤區農業科研院屬企業基本屬于國家投資,科研單位產權管理意識和成本效益觀念比較淡薄。
3.2體制上的障礙多頭監管但監管部門職責不清,缺乏統一的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監管不力。名義上,農業科研院屬企業監管部門很多,外部有國資委、財政和稅務審計等部門,內部還有主管單位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內審等,但實際上,每個部門的監管職責并不明確,責任意識淡薄造成了監管乏力。
3.3內控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對內控制度的認識不足(理解偏差),認為企業內部控制就是內部會計控制或財務控制,是財務部門的事情,有的把內控制度等同于內部管理制度,強調了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控制,忽視了內部控制的整體協調。
4加強對農業科研企業院屬企業監管的途徑和方法
4.1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產權制度上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其關鍵是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而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建立在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基礎之上的,當前,我國國有產權改革的核心問題應著眼于解決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問題,將政府職能從國有資產的管理中剝離出去,將資產委托給能完全以企業經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機構來運營。所以最根本的是真正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清楚、管理科學和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
4.2創新財務管理機制加強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應圍繞企業戰略目標,根據生產經營規模科學、合理測算各項目標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在建立目標成本的前提下,通過建章立制將成本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生產崗位。
4.3強化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和經濟責任審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要求,將企業負責人的年度目標考核與任期目標考核相結合,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兼顧,結果考核與過程評價相統一,考核結果與獎懲、任免相掛鉤。
為了更好地了解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的真實情況,筆者于2014年5月對新疆石河子134團和瑪納斯縣的棉農進行了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均為從事棉花種植的農戶,調查涉及了134團4連、5連、8連、14連等四個連隊及瑪納斯縣樂土驛鎮、包家店鎮、六戶地鎮、蘭州灣鎮等四個鎮。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4份,總有效率為92%。
(一)被調查農戶的基本情況由被調查農戶來看,新疆棉農的個體特征基本類似。被調查戶主80%以上為男性,對家庭情況有比較詳細的了解,這也有助于調查獲得較為準確的數據;兩地75%以上被調查農戶的年齡都集中在31-50歲,棉農以中青年為主;從受教育程度來看,70%以上被調查農戶為初中以下水平,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占比較少,農戶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
(二)被調查農戶棉花種植基本情況被調查農戶家庭棉花種植規模相對較為分散,各種植規模占比基本相同,種植規模在30畝以下的占22.83%,30-50畝的占21.74%,50-70畝的占21.20%,70畝以上30.43%;家庭收入3萬元以下的占18.48%,3-5萬元的占38.58%,近43%的農戶家庭收入在5萬元以上,棉農家庭收入相對較高;從棉花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來看,57%的被調查農戶的家庭9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棉花種植,農戶多為棉花種植的純農戶,農戶兼業化程度較低。
(三)被調查農戶對于棉花保險的認知情況從調查中發現,被調查農戶對于新疆棉花保險政策的了解不深入,對于棉花保險政策了解的僅占7.65%,54.95%的農戶雖然聽說過棉花保險,但是對棉花保險具體的政策缺乏充分的了解。盡管新疆農業保險推行30多年,大多數農戶對農業保險政策的功能、作用認識不清,有近20%的人完全不清楚,這種狀況對于棉花保險業務的開展和棉農分散風險極為不利。
二、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及變量選取以往對于保險購買意愿的研究多采用二元選擇模型,由于新疆兵團與地方農村在農業保險制度上差異的存在,以是否購買農業保險作為二元選擇模型的因變量無法正確地反映棉農的真實購買意愿。因此,本文考察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運用Binary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對新疆棉農是否愿意購買農業保險影響的因素。以棉農是否愿意購買保險作為因變量,將愿意購買定義為y=1,將不愿意購買定義為y=0。根據理論模型假設,影響新疆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解釋變量可能包括農戶個人特征,農戶家庭特征,保險認知及保險供給制度特征。具體包括:年齡(X1)、受教育程度(X2)、棉花種植面積(X3)、家庭收入(X4)、棉花收入比重(X5)、災害損失比重(X6)、保險供給制度(X7)等變量。
(二)回歸結果分析運用SPSS21.0軟件,對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得到回歸方程為。在上式中,由回歸系數判斷,對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產生正向影響的因素有:家庭收入(X4)、棉花收入比重(X5)、災害損失比重(X6);負向的影響因素有:年齡(X1)、受教育程度(X2)、棉花種植面積(X3)、保險供給制度(X7)。其中,X3、X4在1%的水平下顯著,X2、X7在5%的水平下顯著,X1在10%的水平下顯著。對棉農購買意愿的影響最大的是保險供給制度(X7),系數為-2.097,其次是棉花收入比重(X5)、家庭收入(X4)。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棉花種植面積(X3)對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產生負向影響,與預期結果相反。這表明,規模越大的農戶遭受自然災害的損失越嚴重,隨著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的增大,棉農進行農業生產的經驗可能相對比較豐富,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和經濟實力也越強,即使遭受一定的災害對其整體經濟實力影響不會太大。因此,種植規模越大的棉農越不愿支付更多的成本用于購買農業保險,當然,X3的系數僅為-0.045,進一步說明,種植規模的大小并不是購買農業保險與否的較大影響因素。家庭收入(X4)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的高低。由于農業保險的價格(保險費率)相對較高,是一般財產保險費率的十幾倍,較低收入水平的農戶缺乏支付農業保險費用的意愿,但隨著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對農業保險的支付意愿將越強。但X4的系數僅為0.62,這表明,家庭收入對農戶購買意愿的影響相對有限。一般而言,棉農對風險及保險的認知會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即受教育程度對棉農指保險的意愿為正向影響。然而調查結果恰恰相反,受教育程度(X2)越低的棉農,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反而會更強烈。這可能是隨著農戶受教育的提高,對政府相關政策的認知提高,盡管國家對新疆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近年來較低的貼付比例和不斷增加的棉花收入相比,會使受教育較高的棉農選擇放棄購買農業保險。相反,受教育較低的農戶更傾向于接受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政策,更容易選擇購買棉花保險,與預期方向相反。只是X2的系數僅為-0.569,影響作用相對較小,由此顯示,受教育程度并不能完全決定購買意愿的大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保險供給制度(X7)對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影響是負向的,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新疆兵團與地方農村不同的生產經營方式和不同的經營制度下,兵團主要的植棉團場實行統一的棉花保險,瑪納斯縣棉農則是自主選擇、決定是否購買棉花保險,因而,面對強制性的農業保險,兵團棉農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尤其是近年來,兵團棉農的經營規模相對擴大,投入較高的保費與有限的保險賠償相比,兵團棉農更不愿購買農業保險。因此,一定的保險供給制度對于農戶參與農業保險意愿的強烈與否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隨著棉農年齡(X1)的增大,所積累的棉花生產經驗和掌握的田間管理技能越豐富,應對災害風險的能力相對越強,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可能相對減弱;相反,年輕的棉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風險意識也更強,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可能會更強烈,這與一般性研究結論基本一致,但X1系數僅為-0.052,所能產生的影響作用較小。盡管棉花收入比重(X5)并不顯著,但較大的回歸系數1.679也間接表明,棉花收入占家庭收入較高比重的棉農有較強的保費支付能力,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可能相對較強,這與預期方向是相同的。
三、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研究結果表明,從回歸方程回歸系數判斷,棉農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棉花種植規模以及棉花收入比重并不是影響新疆棉農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主要原因,家庭收入才是影響作用較大的因素;而不同的保險供給制度對于一個地區的農戶是否購買農業保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