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構建多模態的教學模式是外語教學發展的需要也是必然趨勢。實踐證明:多模態課堂教學與多模態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建立教師引導性課堂教學角色是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多模態;多元識讀能力;多媒體技術
新媒介時代,電腦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普遍使用,預示著社會已從傳統的口述時代、讀寫時代進入超文本時代,一種全新的多模態(multimodality)表達方式和多元識讀(multiliteracy)方式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胡壯麟教授(2007)認為,外語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傳統意義上的讀寫識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識讀能力(technologyliteracy)和信息識讀能力(informationliteracy)。傳統意義上對學生教學和認知模式的培養方式已不再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人們需要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1多模態與多元識讀能力概念及相關研究
模態(modality)一詞是由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及其之外的感知方式轉變而來的概念。多模態指“一個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動中不同符號模態(semioticmode)的混合體(vanLeeuwen2005:281),也指“不同符號資源(semioticresource)被調動起來,在一個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構建的各種方式”(Baldry,Thibault2006:21)。語言教學和學生交際能力培養方式隨著多模態話語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外語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構建多模態的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1994年新倫敦小組在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多元識讀能力(multiliteracy)。它涵蓋傳統意義上的讀寫識讀能力,以及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空間、姿態、還有當今互超文本時代中的技術識讀(technologyliteracy)和信息識讀(informationliteracy)能力等多元識讀能力。Gamble和Easingwood(2000:16)強調,21世紀的識讀能力不能只通過傳統功能上純語言的讀和寫,而應該是一種更加廣泛的即通過各種媒介,例如網絡等來獲取、創造、利用資源與他人進行交際的的識讀能力。朱永生(2008)將國外培養學習者多元讀能力的實例研究成果,付諸到我國外語教學改革實踐的研究中;韋琴紅(2009,2010)、張德祿(2012)探討了我國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模式。綜合諸多研究學者的建議,筆者認為要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適應性生存和良性發展,學習者就要具有多元識讀能力,這也是經濟全球化、技術多樣化和語言文化多元化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2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研究
2.1可行性研究
21世紀已經進入到互聯網、超文本的信息化時代,學習一門外語不僅是學習其語言,熟知目的語文化,還要掌握跨文化交際技巧,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將本國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文化進行比較、吸收和內化,通過語言交流提高自我識讀能力與創新能力。多元化文化的融合需求依托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使構建多模態的課堂教學環境成為可能。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多模態英語課堂環境,必將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的效果。英語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多元識讀的重要性,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教學需要,更是國家培養人才需要。
2.2培養模式研究
1996年新倫敦小組(NewLondonGroup)率先將多模態與語言教學相結合,他們強調構建多模態的英語教學模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多元識讀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根據實地訓練(situatedpractice)、明確化指導(overtinstruction)、批判性構架(criticalframing)以及轉變式訓練(transformedpractice)四種多元識讀教學的具體方法(NewLondonGroup,2000),筆者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多元識讀能力要做到: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將多種模態相互融合,建立教師引導性,學生合作性的課堂教學角色;構建多模態課堂教學模式;搭建多模態教學實踐平臺。(1)建立教師引導性課堂教學角色。21世紀,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課堂教學模式逐漸由以知識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網絡環境中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為中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和學習能力,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對教學的文字、圖像、聲音、色彩、動作、味道等各種模態進行科學利用,設計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模式,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意識和提高讀寫能力的目的。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者,而是學習的合作者,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豐富的媒體、網絡、交際等符號資源以及有效的學習策略來創建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環境,運用現代技術為意義構建服務,而成為多模態的有效發出者最終達到提高多元識讀能力的目的。(2)構建多模態課堂教學模式。在構建多模態英語課堂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各種模態以及相互融合是否能為教學提供盡可能真實的交際情景和便利條件;是否能為課堂教學提供有益的輔助;是否能為多模態交際提供多通道的話語意義表達方式(張德祿,2009;張德祿、王璐,2010)。以具體的教學實踐為例,首先,制作PPT演示課件。教師對聲音、文字、畫面、色彩、版式、燈光等多種元素進行科學運用和有效整合,并將其不同的元素融合、補充、協調構建英語課堂教學的多模態化。多模態PPT演示在活躍教學氣氛,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提高其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強大的資源庫獲取制作課件所需的聲音、圖像、動畫、表格、音效等多種元素和多種模態形式的素材。此外,網絡教學平臺中大量的教學資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也方便教師通過教學論壇和學生交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與需求,監督學生的學習進程,并對學習效果作出及時評價。第三,舉辦英語戲劇表演。學習者閱讀文本資料,理解表演者語言特點和行為動機,通過聲音、服裝、燈光、表情、動作等多模態元素,發揮學生的創作性和能動性,完成表演任務。表演對于激發學習者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有很大幫助,通過對表演任務的練習進而培養學習者的多元識讀能力。通過表演,學生們可以通過了解文本任務的語言特點和行為動機來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服裝、色彩等模態資源,對于多種模態是如何協同來構建話語的整體意義能產生更深入的理解,發揮了學習者在多模態環境下的創作性和能動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3)搭建多模態教學實踐平臺。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以及相應教學內容的,是外語教學環節中的必不可少的重部分,有助于外語教學目標的達成,即培養學生真實語言環境下的外語交際能力。在運用多模態進行教學的外語課堂外,創造立體化、多元化、個性化的多元識讀環境,搭建多模態課外實踐平臺,對提高學習者的多元識讀能力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可以組織演講辯論賽,指導學生通過網絡、媒體、書籍等多種資源來獲取相關信息,學生運用手勢、眼神、服裝、站姿等多種模態的協調、融合、互補實現話語意義的最佳表達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借助PPT的制作與展示,協同、強化、補充語言、聲音、手勢、表情等多種模態,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學生在這過程中實現多元識讀能力的提升。
3結語
多元識讀是多元化信息社會對學習者單元識讀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亟需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外語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不同模態的協同、強化和互補,創建多模態的英語教學模式,構建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培養方式,搭建英語教學實踐訓練平臺,真正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和識讀創新能力,實現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
2曾炯?。诙嘣R讀能力培養的多模態英語課堂構建[J].海外英語,2012(11)
3曹韻.多模態教育環境中的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研究[J].外語學刊,2015(7)
4吳安萍.多模態下的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5鄭帥.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7(1)
作者:佟靖 馬文佳 單位:佳木斯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