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本文闡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從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改革三個方面提出思考,堅持立足以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為原則,逐步在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訓練方向培養優質學生,積極吸取相關課程的教學成果,及時應用于教學之中。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一、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高度重視心理教學師資隊伍的團隊建設,特別注重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的均衡發展,對照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的有關標準與條件,逐步建設與打造“心理學優秀教學團隊”。具體來說,一是激勵心理教研室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團隊建設,充分發揮已有學科優勢;二是力爭獲得學院的支持,完善學科梯隊;三是對新引進的教師實行教學導師制,把好青年教師上課關,鼓勵青年教師積極申報各類教研科研項目,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不斷提高其科研能力。
二、人才培養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它以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目標,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課,可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心理健康發展,即發展性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的養成,使大學生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自行進行疏導。如果個別學生出現心理困惑或問題,可以進行補救性教育,可以通過與心理咨詢教師的接觸,調節自身的負面情緒。這一方面可以讓學校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動向,及時地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三、課程教學改革
1.教材建設,精編慎選精品教材。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心理教師應組織團隊成員進行科學改編,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理論講解、團體輔導、心理影吧、心理故事、心理測試等環節多角度對教材進行系統編寫。2.科研發展。心理教師應發揮團隊優勢,開展橫向與縱向課題研究,以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研究方向,下分認知、情感、創造學習、挫折、人格發展等五個研究重點,有針對性地展開科研研究。3.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以理論為基礎,以應用為目的,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優化、人格發展為標準。課程內容體系按照原理與實務結合,以綜合能力培養為根本。學校根據不同學期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分別設置不同主題的心理課程。第1講:如何讓心理健康起來——心理健康篇;第2講:適應環境是成長的表現——心理適應篇;第3講:建起溝通的橋梁——人際交往篇;第4講:培養正確的愛情觀——戀愛心理篇;第5講:自我認知的培養——自我意識篇;第6講:積極的情緒調整——情緒管理篇;第7講:于挫折中成長——挫折教育篇;第8講:成長離不開心理健康——快樂成長篇。4.教學改革。學校要加強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實實踐教學,完善網絡教學資源,努力培養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的大學生。教學內容的選擇以理論為基礎,以應用為目的,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優化、人格發展為標準。課程內容體系按照原理與實務結合,以綜合能力培養為根本。教師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在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學校加強師生互動式教學、學生體驗式教學、實踐教學,每章教學過程里都加入體驗式、實踐性環節,重點增設團體心理輔導環節。根據大學生積極人格品質發展的不同維度和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學校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人際溝通團體心理輔導”專題活動分別從“滾雪球”“我的心愿”“愛在指尖”“猜猜我是誰”“你問我答”“信任跌倒”“紅色轟炸”“祝福朋友”等促進性活動來開展。“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團體心理輔導專題活動,先后通過制作名片、游戲、討論等一系列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如“動物園”“獨特的我”“我的五樣”“生命線”等。學校還將“挫折應付與情緒調節”“感恩教育”“我的夢想塔”“職業生涯規劃”“相親相愛一家人”等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相繼納入課程體系中。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堅持立足于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原則,逐步在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訓練方向培養優質學生,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吸取相關課程的教學成果,將其及時應用于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馬前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3
[2]黃群瑛.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1
[3]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7
[4]韓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述評[J].教育探索,2009
[5]周宏,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個性化模塊內容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1
作者:于丹丹 李楊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光電科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