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析中職學前教育國畫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認知國畫,激發興趣
在學習國畫之前,先安排學生從實物中辨認、理解中國畫的畫具和畫材。通過對毛筆(羊毫、狼毫)、宣紙(生宣、熟宣)、顏料、墨汁、畫作等實物的仔細觀察、觸摸和比對后,學生對于國畫的認識大大提高。再適時補充國畫的發展歷史和先輩們對于國畫材質的發明和改進,讓學生不僅有感觀上的認識,更有理論上的提高。形成這一意識后再學習國畫相關的知識技能,就能使學習成為一種學生自覺的內需,興趣也就能慢慢培養起來。
2.賞繪國畫,感悟真美
(1)仿繪國畫形式美。中國畫除了民族特色之外,關鍵就在于其具有獨特的藝術手段——筆墨。在教學中引入吳冠中的《母土春秋》《水鄉行》《墻上姻緣》等一系列國畫作品進行欣賞和仿繪,讓學生領略到中國畫獨特的運筆方式、用墨方法,畫面中墨色交融,干、濕、濃、淡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為了能更好地掌握國畫中的筆墨特性,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仿繪大師的作品實踐嘗試。將學生分成多個三人小組,每一名小組成員負責運用一種繪畫元素(點、線、面),在畫面上共同進行主題創作《熱鬧的校運會》。通過仿繪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輕松接受并掌握基本筆墨技法,也逐步與自己的專業特點接軌,為今后幼兒園的國畫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創設情境,感悟國畫的文學美。中國畫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受文人士大夫的影響,使中國畫的文化、美學內涵有了極大的豐富和提高。作畫者將某種思想或情感寄于畫中的筆墨,使得畫面內蘊豐富深厚。在創作繪畫的同時又采用詩化的手法、文學化的手法,如賦、比、興、象征、夸張、擬人等,使作品產生含蘊雋永、耐人尋味、意在畫外的效果。引領學生進入“詩化”的意境,感受文化、美學內涵就需要創設相似的情境。在欣賞中國山水畫時,配以《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悠揚的古箏曲,將學生帶回古人的生活之中。隨著琴聲的起伏,原來靜態的畫面也隨之躍動起來。畫面中的豐富內涵也漸漸呈現出來,頓時拉近了國畫與學生的距離,也使學生從內心感悟到畫中的“詩”意,提升了賞畫的能力。在讀懂中國畫詩境的同時,更要用國畫語言表達詩情。在中國畫教學中尋找合適的文學作品,請學生展開想象創作繪畫,從而“倒逼”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3)專題賞讀國畫的人文美。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魅力還在于其人文性和寫意精神。中國的繪畫不是畫家各種技能技巧的運用和堆砌,而是性格的反映、真情的流露,更是內心情感的直接表白。在欣賞、繪制國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能靜下心來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筆者組織學生以小專題組形式開展中國畫教學,深入賞讀某一畫家的作品,從畫家的經歷、繪畫的題材、創作的歷史背景、創作意圖、表現形式、文化價值、人文內涵等方面入手,然后形成一份小型報告,再由該組成員帶領其他同學一起賞讀、請同學感悟交流等環節來完成欣賞。經過感性的“悟”和理性的“讀”后,學生就會欽佩北宋“墨竹大師”文同的“胸有成竹”,更會認同其以墨竹自詡的高貴品格;而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一畫將同學們帶到了鄉野的小河邊,再一次感受童年的樂趣,更被畫家質樸的畫風、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睿智的表現手法所傾倒。通過欣賞、研讀這些優秀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學生探尋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春日的細雨“潤物細無聲”。
二、中職學前教育中國畫教學任重道遠
筆者認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中國畫的教學任重而道遠。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他們在經歷了中考失敗后,多數同學缺乏成就感,更多的是揮之不去的挫敗感。在這些不良情緒的影響下學生難免會形成消極的觀念,對于生活中真、善、美的認識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通過教學國畫,解讀國畫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內涵,間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幼兒教師只有自身具備欣賞美、感悟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創造美和傳播美,才能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指導和影響。
中國畫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達到筆精墨妙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習國畫沒有捷徑,需要學生長期的靜心修養與認真感悟。在訓練技法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備合作、吸納、包容的精神,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交往,能主動參與社會事務,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更不做技術高超而品質低劣的“行業佼佼者”。
作者:吳曉羽單位: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