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本科教學中營養課程的融合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民族傳統體育學、訓練、科研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能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民族民間體育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制定,成為各高等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的原則性依據。現從5所體育專業院校(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與南京體育學院)、4所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與西北師范大學)與3所綜合性大學(浙江大學、集美大學與蘇州大學),共12所設置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的院校課程設置來看,7所院校(3所體育專業院校,3所師范院校,1所綜合性大學)開設了運動營養學相關課程,占58%,其中1所為專業必修,其余為選修課,課時從27-54不等。課程開設數量與課時數明顯偏少。
運動營養課程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本科教學的融入點
運動營養學課程以西方營養學基本知識為基礎,以營養與運動兩大健康要素為中心,在介紹營養素、食物營養價值和食品衛生等知識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不同人群進行體育運動時的營養需要特點及其營養補充的要求。[5]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我國勞動人民為了滿足生產活動、豐富文化生活需要和在于自然作斗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結合積極性和娛樂性的一種獨特的體育運動,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種特點鮮明的強身健體與養生方式,例如現在廣為流傳的“導引”、“太極”等。民族傳統體育中的健身與養生的內涵與現代的運動營養學所倡導的科學健康膳食及營養的合理補充有著巨大的融合之處,也是在進行教學改革過程中重點把握的內容。
營養素融入陰陽學說營養素完全是西方營養學及醫學發展的產物,以具體的化學名稱與物質結構來說明各種化合物被攝入人體后的功效。而民族傳統體育養生中的核心理論“陰陽學說”卻以哲學思想的“辯證理論”來解釋人體的和諧與穩定。兩者看似毫無關聯的理論結構在最終追求的目的性“健康”方面有著中西文化的交融。民族傳統體育強調的“強身健體,益壽延年”養生觀點的哲學思想其實蘊含著體內物質的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各種營養素具有鮮明的營養價值與功能,可以用來解釋“陰陽平衡”所帶來的健康原因。在介紹食物營養價值時,可以增加傳統與現代養生食品的理念與組成,尤其對藥膳的介紹。
民族傳統體育養生法與營養補充營養物質的合理補充是提高運動能力的重要措施。民族傳統體育中太極、導引、吐納、八錦緞、五禽戲等運動項目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早已傳播世界各地。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鍛煉時,增加營養物質的補充,將會有利于運動的開展以及增加運動的效果。民族傳統特色的營養配餐不僅能夠起到增效的作用,同時也賦予民族養生文化的新內涵。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增加傳統養生飲食配餐研制的教學內容介紹,來延伸學生的知識面。在介紹經典運動營養學知識同時,也可以圖表、知識鏈接、附表等通俗易懂的形式重點突出民族傳統體育營養補充的方式方法與營養配餐等可操作性內容,增加的運動營養學的趣味性與實踐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運動營養課程改革的建議與思考
運動營養學知識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結合任重道遠,但將中西方文化融合于課程教學改革中,有利于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更有利于民族養生之道的傳播。
加強教材建設,突出教材知識的民族性深入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發掘與強身健體有關的養生之道,挖掘其中的營養學理論,豐富運動營養教材的知識體系。針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應形成獨特的運動營養學教材,將民族文化內涵深入其中,爭取對各種項目都能有科學合理的營養學知識支撐,都能找到現象的科學解析。
師生共同參與運動營養課程教學建設為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應提前將學生的興趣點納入到課程教學計劃的安排中。讓學生參與課程知識體系設置,合理的安排經典理論與最新研究成果與發展潮流。讓學生留意課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以潛移默化影響其注意力,使其有意識的利用課余時間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針對學生的運動專項,任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要求,尤其對指導運動實踐的營養學知識要求,以便教研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主動、不斷的征求學生對課程的要求,如:知識寬度,難度等。教師應及時根據學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改變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
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專項訓練運動營養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是運動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與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烹飪學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且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為讓學生有效的掌握相關知識并運用于指導實際體育訓練,必須以學生日常營養需求與訓練實際相結合,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養生案例式教學為主,圍繞案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應嘗試讓學生主動分析自己所接觸的膳食與營養品,運動訓練營養補充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學生主動將知識融會貫通。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學生認知技能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能力的培養,而能力培養的根本是思維能力的訓練。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很多前沿知識都體現在學科的交叉,運動營養學也不例外,多學科的融合使其發展更為迅速。為了使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同時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教師須不斷的把握當今生物與醫學領域動態,了解運動營養學發展前沿,將交叉點分析給學生,讓學生明晰知識融合利用的原理,在學習營養學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創新思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切認知技能掌握的基礎。認知技能是習得規則并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使學生掌握運動營養學知識外,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指導大眾在進行民族體育項目科學健身的同時進行有效的養生營養補充,指導運動員合理的使用營養補劑延緩運動疲勞的發生。
重建師生關系,開展對話教學對話教學是一種建立在對話哲學,主題教學理論等基礎上的新興教學模式,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7]對話教學的核心就是:教與學的交往,有效互動。這種教學模式也真正體現了教育以人文本的理念。對話的開展能有效解決學生的思維困惑,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同時對任課教師也是一種提高、一種督促,更是一種引導。同時該模式的應用也展現了一種人文關懷的時代精神,也是教師民主、寬容、理解情懷的表達。
有效的課程教學評價王充《論衡•知實》云:“事有證驗,以效實然”,實踐是檢驗效果的標準。判斷教學是否有效,也必須要驗證與評價。對于有效教學而言,課程的教學評價應該是著眼于教學的全過程,針對于師生兩者。對運動營養學課程而言,應遵循該課程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應用性教學效果的評價,例:讓學生設計一份膳食配餐方案,并將方案實施。教師對全過程進行評價打分,作為一種重要的平時考評成績。學生應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知識儲備、備課程度等方面也應進行打分考核。最后應由學校對教師與學生的總體成績進行最終的評價。
作者:白寶豐單位: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