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虛擬科研團隊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等院校是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創建研究型大學,需要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提倡科研工作者之間的自由交流。20世紀末以來飛速發展的通信和網絡技術,為科研工作者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手段。高等院校要把握當前面臨的機遇,加強虛擬科研團隊建設。
關鍵詞:科研團隊;虛擬團隊;科研管理
一、虛擬科研團隊及其特征
近年來關于虛擬企業和虛擬校園等的研究逐漸覺到人們的關注,主要得益于20世紀末以來通信和網絡技術的普及,這使傳統的人際溝通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變革。這種溝通方式的變革,同樣體現在高等院校的科學研究過程之中。
虛擬科研團隊是指圍繞一個共同的科研項目臨時組織成立的科研團隊,它的組織相對不穩定,成員隨項目的進展隨時會發生變動;項目成員對于項目的參與程度各不相同;成員之間的關系也相對松散,以致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團隊成員甚至在科研項目管理者眼里,并沒有把它視作一個真正的團隊。虛擬科研團隊既然不同于實體團隊,那么它也就具有自身的特點。
在組織成員方面,虛擬的科研團隊可以分為封閉型和開放型兩類。所謂封閉型的虛擬科研團隊是指團隊成員有一定范圍,是固定的。而開放型的虛擬科研團隊則是指團隊成員沒有限制,只要是對項目感興趣,既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隨時退出。封閉型的虛擬科研團隊與傳統團隊之間比較相似,差別只在于成員之間的隸屬關系不是那么強,各成員之間是時空分割的。開放型的虛擬科研團隊一般由一個核心成員(組織)發起,其他成員可以憑興趣加入。由于成員之間的不確定性,開放團隊中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尤為重要。核心成員為方便與其他成員的交流,一般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性的交流平臺,這樣的平臺可以包括交流論文的雜志、網絡社區、新聞組、開放實驗室等。不論是哪一種虛擬科研團隊,它的人員集中度都要大大低于基于非信息化交流形式的傳統團隊。
在科研團隊的構成方式上,虛擬科研團隊主要由項目核心成員來選擇其他成員的來源與組合方式,并與人力資源部門相配合,其中開放式的虛擬科研團隊則完全不需要人事部門的參與。
在溝通方式方面,虛擬團隊的組織邊界決定了它必須采用信息化溝通方式。第一代的信息化溝通方式主要是文本型的,成員之間依靠一對一的通訊,交換的信息主要是文本和數據。第二代的溝通方式主要是以大容量文本和圖形為主,成員之間可以采用多對多的方式進行通信。第三代溝通方式是以多媒體交互式為代表的,它將多種技術整合在一起,可以即時交換視頻、語音、圖像和文字,而且通過遠程操作,成員之間可以實現完全的互動。
隨著研究型大學建設逐步受到廣泛重視,各高等院校都加大了對科研的投入,盡力培植適于提高科研效率的環境。培養并加強對虛擬科研團隊的管理,符合當前科學研究的方向,對于提高科研能力,發揮科研工作者的創造性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當代自然科學是從對自然界分門別類的研究開始的,它雖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也造成了較大的歷史局限性。它在對客觀事物進行分類研究的同時,也割裂了客觀世界中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進入20世紀以后,現代科學進一步分化,學科研究越來越單一,使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之間很難進行溝通,從而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猶如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由于當代自然科學是以大科學為特征,這就對科學研究者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子課題之間相互關聯,要求不同科研單位的科學家進行共同協作,打破原有的隸屬關系也就成為必然趨勢。
除了大型科研課題對科學家的協作提出需求之外,科研對象的復雜性也使科學家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團隊優勢,開展科學研究。在科學研究中,人們逐漸發現,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某些現象必須從幾個不同的學科來進行理解,人們面對的問題遠比簡單地將幾個不同的學科組合在一起來得復雜,于是一個復雜的科研項目往往會聯結若干不同學科的專家。
當代科學的發展,逐漸模糊了學科之間的界限,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再次走到了一起。在現代社會,一項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科學內部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倫理等很多方面。這種橫跨自然與人文兩大領域的研究課題,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關注才能有所突破。
科研對象的新特征,要求科研隊伍和科研過程一同進行轉變。要充分利用現代通信和網絡技術,將各有所長的各方面專家集中到一起,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展開科學研究,這正是建立虛擬科研團隊的優勢和出發點。高等院校的長處在于各個專業的人才會聚在一起,而當前管理中的短處則是將這些優秀人才條條塊塊地進行了分割。當前科研項目的復雜性已經超越了個人與專業的限制,需要以團隊的研究來取代個人的研究。如果我們在高校中能營造一種自由組合的科研氣氛,打破院系和專業的限制,則必將能形成整體合力,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對虛擬科研團隊的服務與管理
現代通信與網絡條件是虛擬科研團隊存在的物質基礎。由于虛擬科研團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研團隊,沒有固定的人員編制、辦公地點、實驗場所,所以它們的溝通方式也與傳統科研團隊有所不同。高等院校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和技術優勢,為科研人員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做好技術服務和保障工作。同時,還必須對科研人員進行網絡應用技術方面的培訓,將他們希望組建虛擬科研團隊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
要加強對虛擬科研團隊的管理,首先,要明確團隊的戰略任務。在虛擬團隊中,明確的目標是成員協同工作的基礎,充分發揮成員之間的自我組織能力,利用戰略目標來代替傳統團隊的領導關系。為此,在團隊建立之初,就要讓每個成員了解團隊的目標和遠景,并在項目科研進程中通過互動而加深對目標、任務以及各自角色的理解。
其次,要建立新穎的團隊成員關系。由于成員之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傳統、風俗習慣等,因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文化沖突,從而導致對信息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誤解。合作過程中,習慣性的防衛心理和行為,也為團隊內部的溝通增加了障礙。所以在對團隊成員的管理與協調中,要注意營造團隊的“社區”氛圍,使成員產生歸屬感,增強群體意識。在尊重成員個體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加強協調,促進團隊文化的形成。
再次,要建立成員間的信任關系。可以說信任的建立和維系是虛擬科研團隊管理的核心,相互信任是團隊運作的基礎。團隊對成員的信任其實是一種信心,即對成員能力的信心,以及對他們忠誠于團隊目標的信心。在團隊中建立信任關系,就意味著要承認“個體”,即充分認可、接受和尊重成員個體的知識、技能、態度、行為、文化和信仰等。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虛擬團隊的特點決定了遠程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這就給成員個體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規避義務或責任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因此,必須建立起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調動成員的積極性,規避成員的道德風險。在給予充分信任的同時,必須保證個體目標和整個團隊目標的一致性,要把信任和契約聯系在一起,以契約的形式明確成員的權利、義務以及違約責任等。在把握成員組成特點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各個成員的需要,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如建立良好的團隊環境(技術條件、學術氛圍、團隊文化等),提供挑戰性的工作,給予豐厚的回報,組織跨地域學習、交流等等。通過把個人收益和團隊業績結合起來,促使成員在創建團隊績效中更加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春華.科研團隊運作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FredNiederman,CatherineM.Beise:Deftningthe“Viaualnesd’OfGroups,Teams,andMeetings.SIGCPR,1999:14—18.
[3]何瑛.虛擬團隊管理:理論基礎、運行機制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4]杰西卡·利普耐克,杰弗里·斯坦普斯.虛擬團隊管理:21世紀組織發展新趨勢[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5]金博爾·費西爾,馬雷恩·頓肯·費西爾.遠程經理:異地雇員和虛擬團隊管理實踐指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