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體育教育創新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學生體質呈連續20年下滑的狀況,而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創新則對防止學生體質下滑能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分析學生體質下滑的主要因素,高校體育教育要抓住學生的關鍵時期進行體育教育創新:(1)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的理念,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理念始終貫穿于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全過程中;(2)把握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創新的精髓;(3)學生體質評價體系應體現法規性、科學性和導向性;(4)課內外體育有機結合是實現大學體育課程目的的保證。
[關鍵詞]全國學生;體質下滑;高校體育;以人為本;繼承創新
一、研究目的
《教育部關于2004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公告》表明:“我國學生的身體狀況總體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特別是體能素質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續下降,肥胖學生持續增多的趨勢,以及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等仍未得到遏制,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指出:“從1985年開始,我國共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耐力素質在20年里持續下降,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呈階段性下降,學生中超重與肥胖檢出率不斷增加,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全國青少年的體質連續20年下降,這一嚴重的問題引起了廣大體育人的高度重視和思考。當前,學校教育要堅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做好體育工作,這已逐漸被廣大學生、家庭、社會所認同。然而,還有一部分教育職能部門、學校、家庭、學生還沒有充分認識學生體質連續20年下降的危害性。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博士把當前我國青少年的體質概括為“硬、軟、笨”。硬,即關節硬;軟,即肌肉軟;笨,即長期不活動造成的動作不協調。青少年如此的體質如何能滿足我國社會建設的需要?又如何能達到我國國防建設的需要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大大減少了體力消耗,營養過剩;在社會環境中學校、家庭、學生過分注意升學率,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增加,體育鍛煉時間減少。這一普遍的高考社會現象,要在短時間內扭轉“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局面,難度可想而知。
進入高校學習是青年學子人生的一大轉折,是他們步人獨立生活的關鍵時期,也是身體發育非常重要的時期。高等院校如何抓住這一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利時期,處理好大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發展的關系,真可謂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普通高等院校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體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社會因素,應用科學發展觀和整體思維的方式及理念,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內涵,處理好體育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關系,發揮體育教育的獨特功能,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要改變當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局面,大學體育教育改革要理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為遏制青少年學生體質的下降起到示范作用。
二、學生體質下滑因素的分析
1社會因素是影響學生體育發展的大環境
20世紀70、80年代的“乒乓球熱”和中國女排的“五連冠”,在我國掀起了體育熱潮。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得到了推動,學生體質的發展受到了良好的影響。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以發展經濟為主,1990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是54.2%和58.8%,到2004年分別降到了37.1%和45.6%。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休閑文化大大豐富,生活方式自主選擇度增大,人們人生觀、價值觀存在不同的差異,勢必影響青年學生的體育行為。
結束后國家恢復高考以來,相當一部分中學把升學率作為衡量辦學好與差的標準,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身心發展非常脆弱,學生的學習成績優秀往往掩蓋了德育、體育與智育不相匹配的發展,掩蓋了學生體質不斷下降的危害性。學校對體育教育(教學)的實施,達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條款的要求(如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等),這種現象卻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的默認,更談不上起訴、追究等。
2家庭是影響學生體育發展的主要外因
目前,我國社會基本細胞趨向三人為主體的家庭,家庭對子女體育發展的影響由諸多因素組成,如經濟條件、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父母親的體育觀念行為等。在一般情況下,家庭成員參與體育的情況與以上各個因素都成正比關系。父母親的學歷高、經濟收入也較高、較穩定,對形成孩子正確的體育觀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而經歷高等教育系統的體育教育,會使之鞏固良好的體育觀念。“體育觀念是指人們對體育的基本認識,以及在這一認識基礎上對體育在人生中的地位和價值觀中的排序,它是影響社會體育參與的決定性因素。”父母親良好的體育觀念和體育行為,對子女體育意識的培養,在體育行為的落實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則起到了身體力行的作用。在子女的社會化進程中,父母親從多方面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雙親對孩子體育參與的影響主要來自于父母提供的與競爭相關的信息,如孩子對雙親價值觀和信念的知覺,對父母的目標定向的知覺等會影響孩子的體育動機。體育參與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所以,對父母親來說不能單純認為是體育與體質的關系,對孩子人格的培養、道德的規范、智力的開發等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從一個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中,孩子的體育參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因素也是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外因之一。
3學生自身因認知等方面的局限而缺乏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是主導性內因
在我國國民經濟產值進入1000—3000美元的關鍵階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體力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物質文化條件也越來越優越,人們對體質標準和要求的認識有所不同,體育社會化功能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也有不同的認識,特別是學生對體育與體質的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由于中、小學生的認知等方面原因,對體質標準和要求缺乏理性認識。同時,由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體育興趣與體育行為的正比關系,這直接影響體育和體質的發展。根據社會學的社會分層理論的分析,社會分層是社會系統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表現。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學校體育教育(包括體育教學)過分枯燥單調,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養成學生鍛煉身體的習慣,便采取許多強制的辦法,最終形成被動參與體育的狀況。只有青年學生接受了正確體育價值觀念,才能對體育教學、體育鍛煉、身體娛樂產生興趣,才能自覺主動參與體育。因此,學生體質下滑因素之一是被動參與體育。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使他們隨時會退出體育人口的行列。與此同時,學生的體育參與還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制約。
以上是全國青少年學生體質下滑的三個基本因素,也是構成影響大學生體質下滑的前期因素。目前,影響大學生體質下滑的主要因素還有:
4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過分強調興趣體育是重要因素之一
普通高等院校承擔培養我國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神圣使命,學校培養優秀人才也有一定的規格,培養的大學生要符合黨的教育方針。學校所開設的每一門課程都符合這一基本要求,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才能呈現出該門課程的現行作用或長遠成效。然而,普通高等院校開設的課程未必每門都使大學生感興趣,同樣,體育課程的設置與課程教學計劃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師實施體育課程的過程中,為了迎合大學生的想法而過分強調體育教育(教學)的興趣化,違背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別是違背了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彼一時此一時,嚴重影響大學生主動參與和終身參與意識和習慣的培養和發展。劉朝輝《探究網球初學者興趣驟降之根源》一文中指出,網球作為一項新興的教學項目,在普通高校的教學中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對網球的學習興趣和普通高校網球運動的發展;對照班學生由于不懂得移動中如何運用所學擊球技術,造成移動不到位,擊球失誤多,回合少,對網球運動的趣味性產生疑慮,對網球運動的興趣驟降。這說明高校的體育教學在把握大學生的認知規律、身心素質和技能水平與發展興趣的關系等,從而充分認識高校體育教學與體質之間的內在關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過分強調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樂趣等功能,可能是因為體育教學或體育鍛煉中出現了傷害事故等因素。教學內容中的田徑、體操等項目,對學生要有一定的身體素質的要求;一些興趣項目涉及技術、身體素質的較高要求,如排球、攀巖等項目,因基本技術、身體素質的學習鍛煉過程比較枯燥等,從而教學大綱、內容一變再變,教學過程一松再松,學生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標準等一降再降,談不上在體育教學中設置挫折情境、“反向情境”,更談不上在體育教學中想方設法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術技能、心理素質以及挫折忍受力,失去了體育教學的內在的特殊的育人功能。
在上述學生體質下滑的因素中,前三點是學生從生物人向社會人發展進程中內外因素的綜合分析,青年學生對參與體育發展體質的良好認識,離不開學生主觀的根本性認識,離不開良好的社會體育氛圍的熏陶,離不開法律、法規性措施的保證,以及良好的家庭影響、教育和行之有效的直接的外因調控。要改變學生體質下滑的現狀,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實行直接調控的工作難度可以想象。只有真正認識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的哲理,才能真正認識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過分強調興趣體育的危害。
中學生向大學生的過渡階段,是大學生走向獨立的人生轉折時期,普通高校體育教育,要用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審視高校教學改革,理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從理念和措施上下功夫,對全國學生的體質下滑起到亡羊補牢的效果。
三、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創新
1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理念始終貫穿于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全過程中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理念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全面落實黨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大學體育的實踐過程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充分利用體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和社會性的特點,不斷滿足大學生個體身心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到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大學生階段性效果與長遠效益相結合,培養完善大學生的健康體育思想、觀念和行為,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高校體育改革創新的核心是“大學體育”課程建設的繼承和創新,在“大學體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圍繞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在體育課程建設中要有針對性,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技能和教學水平,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實施個性化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學習體育的正確認識和觀念,確立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提高自己的體育技能,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理念始終貫穿于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全過程中,滿足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要求,滿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2把握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創新的精髓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在舊中國,西方列強對國人“東亞病夫”的誣蔑,使每一個炎黃子孫無不痛心疾首,在《新青年》雜志發表《體育之研究》,為改變中華民族體質孱弱的狀況而疾呼,中華民族為實現強身救國的愿望而浴血奮戰。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中央、國務院對青少年寄托殷切的希望,只有具備健康體魄,才能更好為祖國、人民服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青少年具有健康體魄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服務是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國人的健康與民族的興旺發達緊密聯系,弘揚和培養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和義務。
二十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下滑,我國的體育人(指從事體育傳播和體育教學的工作者)應該承擔起遏制青少年學生體質下滑的重任,承擔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責任和義務。造就億萬青少年的健康體魄這一艱巨復雜的過程,其實質是從物質層面上與精神層面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也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創新的精髓,培養青年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高校體育課程繼承創新,“體育人要明確體育任務,清楚體育人在體育運動中的需要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體育人把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觀念和精髓落實在大學生的全過程教學之中,把弘揚、培養中華民族精神貫穿于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的繼承、改革和創新的全過程。發揮體育人的主導作用,體育人必須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思想境界和為人師表的優良言行,具有熱愛學生的良好道德品德,忠于職守,以淵博的學識,優雅、嫻熟的運動技能教育影響莘莘學子。這樣的體育人才能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根據大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充分利用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方法的特點等,在體育教學中設置正、反向情景中,挖掘體育教育(教學)的特殊功能,利用各教學內容的不同性質和教育功能,使大學生真正體驗到弘揚中華民族體育精神與體育教學的結合點,真正繼承優秀的體育教學過程、內容、手段、方法和設置正、反向情景與學生個體、群體等相互作用。在高校培養具有健康體魄的學生,使學生不斷提高體能和技能,增強抵御疾病能力,提高對自然的適應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智力和社會交際能力。在高校體育中造就大學生具有健康體魄的同時傳承發展中華體育文化,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認識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創新的精髓是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這是體育人的歷史責任和義務。
3學生體質評價體系應體現法規性、科學性和導向性
我國學生體質的優劣情況事關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必須用法規文件精神為指導,用法規性措施確保學生體質的改善和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簡稱《體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體格健康檢查制度。教育、體育和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學生體質的監測。”在第三章“學校體育”中確定了學校體育的性質、考試的要求,以及具體的措施。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于2002年7月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簡稱《標準》)是學生體質評價的法規性文件,文件中明確指出學生達標是畢業的基本條件之一。由此可見,我國在學生體質評價方面走上了法規性建設的道路。國家頒布《體育法》、《標準》也實施多年,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在執法方面還有待加強。
學生體質評價體系方面筆者進行了前期的研究,筆者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11期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與質疑》一文研究表明:現行的《標準》是我國政府行政部門評價學生體質的法規性文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導向性,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實施《標準》的過程中發現,《標準》的評價指標較低,經《標準》與《大標準》、《國鍛》的比較研究,經總體率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呈顯著性差異,《標準》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和激勵性。在指標體系方面歸類劃分不清,臺階試驗與男生1000米跑的評分標準存在著顯著性差異。總體分析發現,學生的體質在下降,我們的評價標準也在下降。學生、學校、職能部門和體育人都“皆大歡喜”,因為在學生體質評價方面消滅了不及格。縱觀我國《勞衛制》、《國鍛》等方面的實施過程,我們在制定、實施《標準》的過程中應進一步理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確實制定實施《標準》的過程中做到法規性、科學性和導向性全面的體現。
4課內外體育有機結合是實現大學體育課程目的的保證
課內外體育有機結合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精神,長期做好“陽光體育”工作,全方位落實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國家對大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普通高校制定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課程建設、評價和改革的依據。普通高等學校貫徹實施《綱要》精神是“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使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普通高等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為大多數大學生確定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努力實現體育課程的發展目標。
第一,要認識理解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的內涵,對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的正確設置關系到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的方向和強度,也是學生體育行為的重要指導和推動力量。在修滿大學體育課程規定學分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幫助大學生設置切實可行的基本目標,做到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結合。在長期目標的指導下,短期目標產生的推動作用,使大學生的體育行為更加主動、持之以恒。在體育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鼓勵指導學生設置任務定向目標,強調個人努力的重要性,縱向比較自己的成績,不斷刷新自己的身心素質、運動水平等個人紀錄,以強烈的成就感鼓勵大學生達到各自的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達到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方面的要求。
第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當前我國學校的教學資源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尤其是高校體育的教材得到了教育職能部門和學校的資助和支持,教材內容琳瑯滿目,豐富多彩。然而,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還需進一步發揮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除了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業務素養外,還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還要準確把握確定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原則,遵循《綱要》精神,把握健身性和文化性的結合、興趣功能與育人培養的結合、選擇性與時效性的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的結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結合的原則。在體育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相互作用下,拓寬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針對大學生的知識水平、身心發育特點,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方式,營造優良的教學環境,加強師生、同學問的互動教學法,加強學習方法、練習方法的指導,開發挖掘教材、教學內容本質功能和潛在功能,使體育課真正做到學生主動學習、敢于體驗、積極鍛煉的生動活潑,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自學、自練、自評的能力。
第三,要實現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僅僅靠144學時的教學實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進一步在課外針對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進行科學合理的教育,要以個體的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群體的組織活動為促進手段,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體育素養。在課外幫助指導大學生實現各人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的同時,充分依靠體育教師的指導與大學生體育社團組織,使兩者相結合,理順大學生各類體育社團(俱樂部)的體制、機制并制訂各項措施,確保大學生體育社團開展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的體育文化活動,全面落實高校體育改革創新的觀念和措施,做到以發展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本,使體育教育與德育、智育、美育有機統一起來,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努力使學生做到體育學習在課內,個性發展在課外;每天鍛煉一小時,學生體質攀高峰;貢獻祖國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輩子。
四、結論
1在學生體質下滑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青少年學生缺乏對參與體育與發展體質的根本性認識,缺少良好的社會綜合體育氛圍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影響,以及法律、法規性措施的保證。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過分強調興趣體育,降低了體育教育內在的特殊育人功能。要改變學生體質下滑,正確認識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規律,利用中學生向大學生過渡的有利階段,挖掘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的功能,對全國學生的體質下滑起到亡羊補牢的效果。
2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創新的理念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大學體育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大學體育的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體育的特殊教育功能,不斷滿足大學生個體身心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創新的精髓,青少年具有健康體魄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服務是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青少年學生的健康與民族的興旺發達緊密相聯。高校體育課程繼承創新要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認識,體現體育人的民族精神、責任和義務。
3在高校體育教育中課內外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針對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做到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業務素養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遵循《綱要》精神,準確把握確定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原則,針對大學生的知識水平、身心發育特點,結合高校體育教學的特點,不斷提高大學生自學、自練、自評的能力。課內外有機結合是實現大學體育課程目的的保證,認識理解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的內涵,明確大學生體育學習鍛煉動機的方向和強度,在課外體育要以個體的身體運動練習為主要手段,以群體的組織活動為促進手段,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為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創新,遏制學生體質下滑起到促進和示范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