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中藥湯劑煎法和療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湯劑能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以其吸收快、療效迅速的優點,歷經數千年沿用至今,故古人曰:“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因此,為使中藥湯劑發揮最大療效必須掌握正確的煎藥方法。
1湯劑按其制備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
1.1煮劑是用一般的溫度和加熱時間將藥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煮劑濃度適中具有吸收快,奏效迅速,作用強的特點。
1.2煎劑是將經過煎煮去渣的藥液,再經加熱濃縮所得的液體劑型。煎劑加熱時間比較長,藥液的濃度高,能減弱藥物的毒性。
1.3煮散是藥材粗顆粒與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體藥劑。煮散具有節省藥材,便于煎服等優點。近期對中藥煮散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有新的發展。
1.4沸水泡藥是藥物經過沸水浸泡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沸水泡藥,頻頻飲之,又稱飲劑。沸水泡藥加熱時間短,溫度比較低,藥物味薄氣清,善于清泄上焦熱邪。
2中藥煎法的分類
湯劑多由復方煎制而成的,其藥物成分相當復雜,大體上有易溶于水和難溶于水的,亦有易揮發的,有久煎易破壞、分解、焦化的等等。為了提高湯劑煎出量,減少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提高湯劑的質量,確保療效,應視各種藥物的不同性質,在入煎時要分別對待。
2.1先煎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
2.1.1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鱉甲、水牛角等,可打碎先煎30min。
2.1.2有毒的藥物如烏頭、商陸等,要先煎1~2h,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2.1.3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藏青果、火麻仁只有先煎、久煎才有效。
2.2后下后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1)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豆蔻、砂仁等均應后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min入藥即可。(2)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番瀉葉等應后下。
2.3包煎(1)花粉類藥物,如蒲黃;細小種籽類藥物,如葶藶子、菟絲子;藥物細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均應包煎。這些藥物容易浮于水面,故須用紗布包好與其他藥物入砂鍋中同煎。(2)對含淀粉、黏液質較多的藥物,如秫米、浮小麥、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3)對附絨毛藥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2.4烊化沖入對于一些膠類或糖類,黏性大,如阿膠、龜版膠、鹿角膠、飴糖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
2.5煎湯代水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藥汁去滓后再煎他藥。
2.6溶化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2.7另煎后兌入一些貴重的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2.8生汁兌入如鮮生地汁、梨汁、姜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2.9合藥沖服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甘遂粉等,將藥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后服。
2.10去滓加蜜煎為便于病人服用,監制藥物的毒性,延長藥物的療效常用去滓加蜜煎。
我們在臨床中發現,個別病人服用烏頭藥物出現胃中不適的副反應時,用去滓加蜜煎的方法,常能消除這種副反應。
3煎藥器皿
最好用砂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穩定,煎汁濃,質量高,搪瓷燒鍋也可選用。不宜使用鋁、鐵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輕者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發生沉淀,藥液中有效成分降低,重則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產生毒性。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性成分產生“回流”。煎鍋要經常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后最好立即去掉藥渣,以免影響下次煎藥效果。
4煎藥前的用水和浸泡
用井水、純凈水或自來水亦可,注意加水量應根據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2~3cm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為了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攪拌后浸泡30~60min。冬天若用20℃~30℃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5煎藥溫度(用火)
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6煎藥時間和次數
按煮沸后計時,每劑中藥一般煎煮3次,每類藥煎煮時間不同。
6.1滋補類一般頭劑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需燜煮數小時以上。因這類藥品多為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地堅硬厚實,難于溶解,煎藥前常需搗碎,并適當延長煎藥時間。
6.2解表類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min即可。此類藥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質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藥效。
6.3一般藥具體情況,一般煮沸后再煎10min即可。藥物煎煮時間的長短,除與藥物的質地有關,一般來說,凡質地堅硬、氣味難出的藥物,煎煮的時間以長為宜;質地軟松、氣味易出的藥物煎時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