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農業體系構建生態農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傳統農業存在的生態問題
1.傳統農業產生環境污染問題諸多的環境問題與現行有關農業生產方式密切相關:合成化學殺蟲劑和肥料污染土壤、水和空氣,危害環境和人類健康。據國務院2010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污染源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分別為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2%和67.4%。[1]我國的農藥、化肥、農膜等使用量據世界首位。然而,由于農業對環境、人類健康和社會有重大的影響,這會直接引起生態危機。人類已經從事農業上萬年,但是只有在過去的50年左右,農民嚴重依賴合成化肥、農藥、化石燃料和農業機械。在這半個世紀的崛起中,農業大幅通過提高作物產量、植物品種、機械化和合成化學物質輸入,增加收益。例如過度耕作,過度放牧,過度使用的水和創建新農田或新牧場,直接導致沙漠化,使得生態系統失衡,更容易引起干旱。世界上的人均耕地面積一直在下降,我國也是如此。
2.傳統農業威脅生物多樣性單一栽培正在侵蝕生物多樣性,土壤中過剩的氮威脅著植物物種的多樣性,以及減少生物的生長繁衍。農業是依賴生物多樣性而存在的,但與此同時,也會威脅生物多樣性。傳統農業侵蝕生物多樣性,不僅因為它有利于單一栽培,也因為這些單一栽培取代不同的棲息地。例如大米的生產方式的單一栽培,排擠當地野生品種。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超過80%的農民栽種現代水稻品種。在印度尼西亞,這導致了1500種當地水稻品種的滅絕。傳統農業對合成化學物質的依賴減少了昆蟲的多樣性。殺蟲劑殺死了野生蜜蜂和其他有益的物種。此外,傳統農業還會導致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3.威脅人類的健康土壤侵蝕改變了土地的肥力和營養,食物供應變得更加密集。飼養場和工廠化農場(雞、豬、牛、羊)是密集型的單一栽培,為了增加產量,他們過量使用化學物質如抗生素。最常見食源性病原體絕大多數是與動物有關的產品,其中大部分來自農場和工廠的加工設施。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動物性飲食在我國逐年上升,成為危害環境和公眾健康的主要原因。慢性疾病的誘因大多是這種飲食的轉變,在1950年之前,麻疹、肺結核和衰老是三個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但在1985年以后,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農藥殘留進入我們的身體、空氣、水和食物,提高患某些癌癥的風險以及生殖內分泌系統紊亂。高速肉類生產導致更大的病原體風險,在養殖的牲畜中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產生耐藥菌株微生物,人吃了這些肉會轉移到人體內。我國肉類飲食逐年上升,而這些高飽和脂肪的飲食導致慢性退化性疾病,是在富裕人群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
二、傳統農業問題的成因分析
1.過于追求市場利潤如果我們現在的農業系統是有害的,不可持續的,但為什么還被延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強大的經濟利益,那些受益集團得利于當前的農業現狀。因為,農民為了從他們的作物中獲得更大的收益率,嚴重依賴外部輸入(如合成化學肥料、化石燃料、農藥、機械等),但更大的收益率一直喜憂參半,據農業經濟學家分析,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農業利潤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擴大生產等。然而,每一新的一輪削減成本技術已經導致了增加產量和更低的價格,消除最初的盈利能力。因此,追求更大的收益,農民越來越依賴非農形成的資源和遙遠的農貿市場獲得盈利。
2.違背自然生態規律生態是萬物生長的自然生存狀態,具有自身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不能盲目地任意地從事各種活動,生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只有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能動地為活動創設條件。否則,人們違背生態規律就會帶來各種危機。生態危機是人類活動的負性后果,生態本應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矛盾運動。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保?]在人類的農業活動中,人既要掌握與利用生態農業規律,使生態農業符合與適應人的需要,又要服從農業發展的自身規定性,受制約于生態規律。否則,一旦生態危機的出現了,會給人造成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損害和困擾,甚至會中斷人類社會發展,動搖人類生存的根基。如果人類能深刻認識到生態危機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并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消除盲目的活動,及時作出卓有成效的應戰,那么生態危機就會嬗變為人類的美好的契機,整個人類社會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
生態農業體系是指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和水平的基礎上,在市場經濟調控和政策支持下,通過農業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全方位的整合,使生態體系協調發展。在經過沉痛的工業化負面效應的反思以后,建設生態農業體系應運而生,并提到了國家的議事日程。生態農業體系是基于相對較少盈利的農業,使用更少的非農輸入,使得動植物生產保持一個較高的生物多樣性,采用適當的生態技術生產規模,并過渡到可再生能源。這對建構生態農業體系是前提和基礎。生態農業體系應更少的依賴化學物質的輸入和減少經濟效率,同時把生產成本分流給社會。
1.運用生態系統方法簡而言之,生態系統方法是一種建立或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及其功能和價值的方法的總和。生態系統方法強調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和共生,如應考慮到長期或短期的生態利益,即所有可以預見的和確認的生態及經濟后果;加強政府內部機構間及社會各個組織的協調統一;在各級政府與當地民眾、土地所有者及相關方之間形成緊密合作的一體關系;積極加強與普通大眾之間的合作交流;采用生態科學技術;建立生態信息網絡和數據管理系統;如良好的土壤管理,通過科技檢測對其化學、生物和物理性質進行維護和有效管理。傳統農業傾向于只強調土壤的化學性質。一英畝良好土地的土壤可以包含4噸的生物,構成土壤的生態系統,包括有機質、有益的細菌、真菌、線蟲和原生動物。如果管理得當,這些土壤生物能執行至關重要的功能,不容易受到害蟲侵蝕。種植不同的作物能緩解生態問題。單一栽培更容易受到害蟲及其市場價格的波動。通過作物品種還可以創建更多的更加細化的市場管理。此外,通過不斷移動動物的不同放牧地區,循環放牧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足夠的植被。它也可以節省飼料成本,增強土壤肥力。
2.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如果要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體系,必須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吧鷳B農業實質上就是把生態環境效益列入目標,采用節約資源、構建循環、保護環境等措施,使農業生產步入生態文明的一種實踐方式。”這不僅是一個可持續的食物系統,還有諸多其它社會系統的協調。農業生態體系的子系統如食物系統,需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更緊密的聯系,即農業生態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通過農貿市場,向當地消費者直接營銷食物,把生產風險與社會共同承擔。據估計,世界人口將繼續增加,在未來的50年將增加約18億人,所有的增長將發生在城市地區(人口增長加上繼續遷移到城市)。這使得農業生態體系發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它會產生更接近消費者,降低能源成本,農業運輸、存儲和減少包裝費。此外,它還為城市提供了一個可行的廢物循環系統(如廢水灌溉),既能創造經濟發展,又能改善糧食安全。例如CSA模式,農民可以通過增值產品或直接從農貿市場或營銷策略獲取更多的利潤支持農業。消費者購買“共享”一個農場和接收部分收成。在生長季節和保證市場的開始時就支付給農民足夠的工作收益。消費者建立直接聯系他們的食物供應和輸入。因此,我們應扶持更多的生態農場業務。
3.統籌生態農業體系生態農業體系著眼長遠利益(如適當考慮保留表層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園區),而不是只看短期利潤。例如,一個農業生態體系的區域可能是不可持續的干旱氣候。生態農業體系是動態的,這意味著它必須使其發展能應對變化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經濟背景。生態農業體系在整個社會環境和食品體系中,它是全面的系統。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生態農業體系中的經濟活動的基礎,生態農業體系應基于一個公平的經濟組織和自由發展的愿景。生態農業體系還以經濟可行性、社會公正、生態文化和基于整體的科學方法作為支柱。生態農業體系的推廣不應用硬性的規定和強力的行為。相反,它能挑戰生產商實踐和廣泛的參與,并長期的影響農業發展。同時,隨著形勢的有利發展,消費者想獲得更多的參與和學習,更多關心并積極參與生態農業的食物系統。關鍵的目標是從生態視角統籌農業發展。
作者:伊廣英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