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析和諧社會下的公示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基于順應理論框架的公示語生成機制
(一)順應理論概述
從宏觀上來講,它是從認知、社會、文化等方面對語言使用現象進行綜合觀察,揭示出語言運用的實質的;從微觀上看,它包括在語言結構所有層次上對語言的選擇與順應作全面細致的考察。總的來講,Verschueren認為,語言使用是由于受適應語境,滿足交際需求的內動力的驅使而不斷作出選擇的過程。語言使用者之所以在語言各個層面作出種種恰當的選擇是基于語言的三個特征: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這三個特征以順應性為核心,以變異性和商討性為基礎,相互之間彼此依存、密不可分。其中變異性和商討性為語言的選擇和變化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它可以具體表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語音層面、形態層面、詞匯層面、語義層面和語用層面。Verschueren還認為語言順應是指語言順應語境,語境包括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語言語境指通常意義的上下文語境,交際語境包括言語參與者及其交際雙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由于公示語語言字數不多、內容簡短,較少牽涉到語言語境,公示語語言選擇變化所要適應的語境主要為交際語境。
(二)順應理論:交際語境與公示語研究的結合
公示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發揮著強大的指示、提示、限制、禁止等功能。由于公示語語言的高度直接性,公示語制定者在語言選擇上必須高度重視語言形式和交際策略,在很多語言可選范圍內,動態地協商地進行語言選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交際語境。公示語適應的交際語境具體包括參與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參與者除了公示語的制定者,還包括公示語的釋話人即公示語所指示、提示、限制、強制的對象。公示語不同于面對面的交際,它的交際不是即時的。公示語的制定者首先要假定釋話人是誰,只有適應釋話人的心理世界,才能更好地實現交際任務與目的。一般來講,指示、提示類公示語的釋話人是廣大的有需求的民眾,釋話人巨大的數量就決定了公示語應采用正式體。限制尤其是強制類公示語的釋話人是易于違反社會道德、公共安全與秩序的受眾,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這部分受眾數量的遞減趨勢直接影響了公示語語言策略的運用。公示語所要適應的心理世界指交際雙方的心智交流,既包括發話人的心理世界,又包括發話人對釋話人的心理世界的猜想與假設。公示語語言的選擇不僅反映了發話人的心理世界,更要適應對釋話人心理世界的構想。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公示語不同于即時的日常交流,公示語制定的當下并沒有真正的釋話人參與進來進行交談。公示語制定者必須在頭腦中構建虛擬釋話人。為了盡可能地接近虛擬釋話人的實際情況,釋話人個性特征、情感投入、信念系統、愿望、欲望、動機和意圖等都要考慮進來[3]。這也意味著公示語語言的選擇必須激活或動態適應公示語制定者和公示語受眾的認知和情感成分。原則上說,公示語要適應的社會因素的范圍是無限的,但社會場景或公共制度是適應的決定因素。社會場景和公共制度為公示語界定權位,使得公示語制定者能夠居高臨下地提供建議和咨詢,尤其是在禁止類公示語中可以下命令、搞批判、作指示、作允諾。公示語語言的選擇取決于諸多社會因素,比如本土本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公示語制定者和公眾之間的從屬與權位或者權威與親和關系。公示語所要適應的物理世界包括言語的物質條件和發話人與釋話人在物理世界中的時空位置。比如高速路上的公示語指示牌大多采用符號或數字,這一點充分考慮到了發話人與釋話人的空間距離和車行速度,使公示語標志牌的設計完全適應變化的物理世界,即越來越多的高速路和高速行駛,同時迎合司機們的需求,即在高速行駛下符號和數字更容易被司機們觀察和接受,成功地實現交際行為。
(三)順應理論對公示語研究的啟示
順應理論的出發點是語用綜觀論,其核心是順應論。該語用理論不在于利用語言資源諸如語音、音位、形態、句法等,而在于提供語用視角,引導我們對語言現象作更深入更細致的觀察。通過以上分析,綜觀順應理論為公示語研究所帶來的啟示是:(1)語言順應論為公示語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2)語言變異性和商討性所呈現的語言各個層面的選擇和變化為公示語指明了研究的對象和范圍;(3)語言順應論的語境動態順應為公示語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我們可以用順應理論為公示語交際構建一個理論框架,從而解釋公示語的語言現象,闡釋公示語語言的生成機制。首先,公示語制定者為了滿足交際需求,基于語言使用的基本特征即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進行語言各個層面的選擇;其次,語言的選擇目的是為了適應語境的相關成分,即參與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再次,這種適應是一種動態的適應過程,通過語言形式的選擇、變化和語言策略和技巧的運用,公示語語言與語境相互影響及適應,實現交際需求的公示語最終產生。
二、基于順應理論的公示語語料分析及闡釋
筆者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通過實地調研、文獻研究,以及系統收集整理大中型城市諸如北京、廣州、鄭州等住宅小區、街道公園、高等院校、企事業行政單位等公眾場所的公示語語料,并通過這些翔實而豐富的語料揭示出公示語的現狀及發展變化。如上節所述,研究公示語行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考察公示語在各個語言層面所體現的變異性和商討性,來探討公示語語言如何動態順應語境,成功實現交際,從而確保公示語語言的適當性和順應性。下面筆者結合典型語料,理論闡析公示語語言所體現的變異性和商討性以及公示語語言的語境動態順應。
(一)公示語語言的變異性和商討性
一般來講,以往的公示語研究屬于靜態研究,研究集中體現公示語的文體特點:在形態層面上,公示語語言正式嚴謹,頻繁使用大量名詞、詞組和短語;在句法層面上,公示語語言一般只采用現在時態,主語多省略,多用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和反問句使用頻率很低,語言不追求形象化,一般不用修辭手段。Verschueren語用綜觀論為公示語研究提供了全面客觀的觀察視角,密切關注公示語語言層面所體現的變異性和商討性,使得公示語研究從靜態走向動態。公示語的語言選擇不是機械地按照規則,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關系進行的,而是在高度靈活的語用原則和語用策略的基礎上完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示語也在悄悄地經歷著不同于常規的變異,語氣上不像過去那樣直接強硬,內容也漸顯人性溫存一面,而且語言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人本化和修辭化的趨勢。尤其是在限制類和禁止類公示語的制定上,公示語策劃者在語言運用乃至標牌設計上都更加注重文化涵養和人們的精神追求,十分講究語言策略,關注言語交際行為的實際結果。下面展示的是鄭州某住宅小區的公示牌,無論是公示牌的外觀設計還是公示語語言的選擇均獨具匠心,打破了原來公示語的常態僵硬格式,使它融入美好的小區環境中,給人感官及心靈帶來美的教育和享受。
(二)公示語語言的語境動態順應
Verschueren認為語言各個層面的選擇和變化屬于言語交際的語言因素,交際語境屬于非語言因素。作為語用研究的常用參數,兩者相互影響,動態平衡。公示語語言的語境動態順應意指管理者或公示語的制定者根據所處的語境關系(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與公示語語言所體現的變異性和商討性緊密結合,使得公示語的語言選擇與交際語境相互影響,動態順應。
第一,公示語與物理世界動態順應。雙語翻譯、圖形標志在公示語尤其在指示類公示語中頻繁出現。雙語翻譯及圖形的出現適應了變化著的物理世界即客觀物質條件。全國各地也隨著對外游客的激增,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漢英雙語公示語;同時隨著高速公路的迅猛發展,城市交通的日益擁擠,公示語尤其是交通標志語也日益統一規范并同世界接軌,采用國家更新的規范標準以及國際慣用的符號、數字和圖形,來迅速、簡潔、高效地傳遞必要信息,方便人們理解和接受。早在1986年我國便制定了首部《城市公共交通標志》國家標準,限于當時的客觀條件,其中僅有一般標志和安全標志16個,而且符號的設計相對抽象,不易被接受。但在2008年新版中專家參考了東京奧運會、漢城奧運會、歐美城市等交通標志,新增48個標志,刪除舊標志5個,新生事物諸如“無人售票”“投幣乘車”“刷卡乘車”“IC卡充值站”都出現在新標準中,充分體現了國家公示語標準與時代同步,與世界接軌[5]。在商場、賓館、旅游景區等服務領域,為了更加高效地為不斷增長的游客、顧客服務,公示語往往采用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或圖形結合的方式,形式直接,內容老少易懂,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圖文時代。
第二,公示語與社交世界動態順應。公示語語言隨場景的變化而變化,語言形式與內容不再簡單劃一,越來越多地采用含蓄間接的表達方式來實現公示語禁止限制的功能。諸如從命令式“禁止吸煙”到請求式“請勿吸煙”再到添加說理成分或修辭成分“為了您和他人的身體健康,請勿吸煙”“告別煙霧一身輕”。命令式適應權位人際關系,而請求式或說理式采用禮貌原則,維護親和人際關系。嚴肅的社會場景例如涉及生命安全的高樓平臺和庫房重地,賦予發話人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可以采用直接口氣下達諸如“倉庫重地,禁止煙火”的禁令。而在一些日常的社會場景中,發話人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管理者公平民主的服務意識,不再居高臨下地發號施令,而是采用禮貌原則維護釋話人的面子,同一內容的公示語語言根據變化的社會場景采用不同的表達方法。對比新舊版本的《城市公共交通標志》國家標準,這一顯著變化可以得到印證。老標準只有一個“嚴禁吸煙”標志,屬于強制性的,新標準則將其分為“請勿吸煙”和“禁止吸煙”兩種符號:前者是勸導性的,可以設置在車廂等處;后者是強制性的,應安置在容易引起嚴重危險的機器或機艙附近。公示語語言以從直接到間接的連續變化適應變化了的社交世界即社會場景的多樣性。
第三,公示語與心理世界動態順應。公示語的語言設計針對適合的場合,運用修辭打破公示語語言固有的語言模式,內容清新,形式活潑,與公示語的釋話人進行人際互動和情感交流。河南某高校學生就餐處懸掛的公示語“食無語,食無余”運用古詩詞的形式來激發人類內心深處對美德的認同,相信此類的公示語遠比“請節約糧食,浪費可恥”更能在文明和諧的社會中起到規勸警醒的作用。同時采用諧音、比擬、排比、對仗等修辭手段,可以改變公示語語言單一的陳述和祈使帶給人的嚴謹感覺,使語言優美自然,充滿生機與活力,諸如“除了腳印,什么也別留下;除了微笑,什么也別帶走”“腳下留青”“來也匆匆,去也沖沖”“別碰我,我怕羞”“誰說我的眼淚你無所謂,請節約用水”等。在公示語語言中添加的情感及美感信息能夠有效地傳達出管理者的情感;通過形象來調節話語風格,能使話語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充分考慮到釋話人的認知和情感需求,能適應釋話人的心理世界,擺脫單純的陳述和祈使帶來的嚴謹和督促感覺;使用策略性的語言,能激蕩并升華釋話人內心的美感,使其自發地響應號召,從而更完美地實現公示語的要求及規勸目的。
公示語制定者或管理者基于公示語語言的變異性和商討性所作出的語言選擇及語言變化順應了不斷發展變化的交際語境,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公示語語言的動態順應變化充分體現了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文明和民主程度,和諧美好的生活狀態,以及博大開放的胸襟和姿態。
三、結語
公示語作為社會用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社會的軟環境,是反映社會文明程度的關鍵窗口。鑒于它廣泛應用于各種社會公眾場合,傳播性強,牽涉面廣,影響人數多,認真研究公示語的實際運用情況,理論分析公示語語言現狀的生成機制,對于正確地規范使用公示語、創造文明健康的大眾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作者:靳亞銘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