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構建和優化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是加強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文章嘗試從分析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的構成要素入手,在此基礎上探究優化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優化
教育生態學是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學說[1]。運用教育生態學分析方法研究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可以為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審視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可以看出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其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生態關系。關注構建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全面地認識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重視優化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旨在整合各生態環境中對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各方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其正能量。在國與國之間實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競爭的大背景下,加強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理念和探索應用新手段,有利于加強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從而促進“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2]工程的順利實施。依據教育生態規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其生態環境系統之間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具有動態平衡性。當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其生態環境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通過自我調節能恢復到穩定的狀態,則是平衡的;當生態環境系統對其影響超過它自身的自動調節能力時,就會失衡;二是具有協同進化性。當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其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發揮正向積極作用時,就有利于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生態平衡;當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其生態環境系統之間出現相互抵觸時,就會對其產生消極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討正確的方式和途徑,使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系統優化運行,以實現各子系統協調運作,發揮整體的系統合力,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效果。
一、積極創造良好社會生態環境
創造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態環境。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確保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為高校凝神聚力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夯實基礎。我國要堅持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納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貫穿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在所有層次的教育體系中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促進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持續提高水平。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要堅持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使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具有法制基礎。還要健全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關政策,引導社會各界對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給予關注和支持,通過政府的積極支持有力調動社會資源配合高校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態環境是高校積極開展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成熟的市場經濟能夠引領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向,有助確立人才成長目標,還能夠評判人才的價值。我國要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中,不斷拉動對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同時,要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加強經費投入,不斷改善軟、硬件條件,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源源不斷投入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要實現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與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良性互動,全社會要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3]的氛圍,克服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消極社會心理。要加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聚正能量,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創建現代社會的優秀文化;要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重視素質教育,加強招生制度改革,加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使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建立在全面開展綜合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著力凈化網絡生態環境。要克服網絡環境中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產生的負面影響,社會和高校需要聯手采取措施,社會層面“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和宏觀層面規范網民的行為,遏制網絡犯罪,維持信息在網絡系統中的有序傳播。要加強對家庭和學校周邊的網吧的監管,堅決取締黑網吧并嚴厲打擊傳播非法信息和黃色垃圾信息的行為;要增加技術投入,開發各種提升正能量的教育軟件,占領網絡空間,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4]。高校層面要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中“提倡‘網上道德’自律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文明上網,自覺抵制不道德的信息和行為;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校園網、BBS等”[5]加強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的溝通;要開辟有吸引力的科技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欄目,擴大學生科技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不斷優化學校教育生態環境
加強師資隊伍生態環境建設。保證和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水平,一是要建立嚴格的教師選拔程序。應當對教師有共性和特殊性要求,共性就是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學歷,經過較強的學術訓練并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特殊性就是要求教師具備某些方面的專長,如理論方面正在從事本學科的前沿發展狀況研究,或在實踐方面進行著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教師的學術科研水平高,可以引領學生進入學術科研前沿。二是要重視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要求老師始終處于學習狀態,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6]。因此,除了教師本人要不斷充實提高外,學校要有計劃地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培養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三是要重視師資隊伍的結構。注重吸收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學術背景的人士從事兼職教學和研究,為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提供鮮活的案例和創新的思維。還要重視聘請成功的專家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客座教授。四是要重視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通過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為教師樹立榜樣;通過師生座談交流等活動,促使教師親身感受到具備良好師德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通過對教師師德的考核,引導教師自覺踐行師德要求。培育良好教學科研生態環境。首先,要構建“啟發式”、“互動式”和“探究式”等課堂教學模式。啟發式可引起互動,互動可引入探討,探討可引導學生自己查閱文獻,積極思考問題,直至探討當前該學科最前沿的理論問題。同時,考慮到標準化的評價測試只是反映了常規思維狀況,因此,還要十分重視改革考試方法。其次,要重視科研訓練中的全面指導。指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參加科研訓練,要將局部的指導與了解項目整體科研相結合;要將指導本學科科研訓練與指導跨學科科研訓練相結合;要將指導科研訓練與嚴謹的科研精神養成訓練相結合。第三,要營造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高校除了經常組織聘請校內外專家為學生進行高水平學術報告外,還要積極為學生搭建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要重視制定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學術交流和的政策。重視創建實踐生態環境。創建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生態環境,一是加強內部建設。在硬件建設上,要不斷完善建設高水平專業實驗室,要重視建立相關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在實踐計劃制訂上,要注重基礎實踐訓練和高難實踐訓練相結合,以及規定實踐和自由實踐相結合;在實踐計劃實施中,要注重嚴格的考核,并要組織實踐觀摩競賽活動,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提供實踐交流機會。二是加強外部建設。要不斷完善高校與科研院所以及企業聯合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實訓基地,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提供研發平臺和實踐平臺;在實施上,要安排學生有一定時間到實習基地工作,教學實踐環節中要重視實踐教學和現場模擬教學結合,逐步使“學”轉變為“研”。營造良好的德育生態環境。營造高校德育生態環境涉及許多方面,與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密切聯系的至少有三方面: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要加強組織領導;要加強宣傳和網絡教育;要落實進教材和進課堂;要有踐行活動計劃;要結合實際開展特色教育;要建立評價機制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二是加強學術科研誠信教育。通過開展建設現代化強國教育,使學生明白要能為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作出自己的貢獻,必須要有真才實學;通過開展成才觀教育,使學生懂得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必須以誠信為本;通過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提高在學術科研中杜絕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的自覺性。三是加強教書育人工作。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7]因此,在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專業課教學中加強滲透人文精神,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責任感、合作觀念等。
三、重視建設家庭教育生態環境
首先,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增強責任感。社會媒體要通過廣泛宣傳,使家長明白“個體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賴于多元責任主體間的協同互動。教育的責任應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8]。其次,“可以建立家長代表委員會,定期交流研究,還可以通過開設家長信箱,進行情況通報,探討教育的內容和方式。”[9]再次,倡導家長和學生及教師、輔導員之間通過QQ、飛信、微信、微博、電子郵件等,加強思想溝通,促進開展共同教育。最后,家長要重視自身的修養,在家庭中要發揚民主,和子女開展平等交流,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家長也要從國家利益出發,克服從功利主義出發培養孩子的傾向,應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孩子繼續在學業上深造,共同為社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出貢獻。四、主動接軌國際教育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良好的國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資源。首先,要加強考察研究。認真學習借鑒國際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先進理念,結合高校各自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際,不斷修訂規劃,加強探索實踐,勇于創新,走出特色之路。其次,要根據實際情況派員出訪交流學習。鼓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參加出國實習,參與國際大學生學科競賽等。特別是我國某些發展相對滯后的學科,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派學生出去學習。第三,要利用良好的國際教育生態環境,促進教學師資國際化。通過聘請專業外教授課,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的英語口語水平;通過選派優秀教師出國深造,促進師資國際化;通過引進國外著名大學優秀教育資源,加強國際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0.
[3]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
[4][5]劉成波,商樹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系統的構建與優化[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4):28.
[6].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人民教育,2014,(19):9.
[7][8]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9.207.
[9]崔海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江蘇高教,2010,(5):115.
作者:崔海濤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工會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