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課外活動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由形到圖
來到操場,我把自己的模型各個部位做出解釋,說明什么地方是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然后在學生的協助下,用直尺和角尺在沙盤上以10厘米分段,找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等高點,用紅毛線把高度相同的點連接便構成等高線。等高線的定義就這樣學完了。那么地形的各個部位怎么轉化成平面圖呢?此時要求學生在堆砌模型的正上方觀察紅毛線的分布情況,完成圖中對應地形部位的等高線圖。繪制好后,再由同學們總結等高線圖中是如何表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等地形的。通過這些具體的地貌模型,學生自然會記憶深刻。另外,一根根紅毛線又很直觀地把等高線具體化。學生自然學起來輕松自如,而且還很享受這個實驗的過程。因此,對于理論知識學生學得很輕松,但我們還需考慮,如果給出一張地形圖會不會指出具體的地形部位呢?我們還需要實戰一下。
二、由圖到形
學生分組后,按照指定的組圖,在沙坑內堆砌相對應的地形模型。這下子學生活動起來了。你說此,我說彼,高度如何控制,怎樣做到很精確?到底表示的是盆地還是山地,小組內研討、協作,完成地形圖的堆砌。然后小組互換圖,給人家打打分,評價一下,甚至是小小地修繕一下,課堂氛圍甚是融洽。一系列的活動,令學生更感興趣的還是他們自己摸索著堆砌地形模型,并對自己或他人做的模型進行評價。還要思考怎樣做到很精致。學生的思維放飛了,想的自然就多,說的也就更多。那么,學了這么多知識,還實踐了一把,學了這些有什么用呢?等高線圖最大的難點在于識圖和實際應用。那么,現在這個等高線圖到底與實際有哪些聯系呢?對我們而言,應用知識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具體的知識還需要升華。
三、理論聯系實際
地形圖到底有些什么用呢?這個時候需要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思考了。比如說第二小組堆的實際圖形很容易看出有一“口袋形”的地形。這時我就適時提問: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利用這樣的地形修建水庫,會在哪個地方修大壩?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修建大壩或水庫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呢?為什么?你能舉個你知道的例子嗎?老師一連串探究式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討論完了,會在圖上進行標注嗎?標注的對不對呢?再次完成由形到圖的轉化。當然,課堂上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等高線應用問題解決,但通過實際形與圖的結合,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等高線圖,并能擴大到等值線圖的思考,為以后等值線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也正是通過這種反復地訓練,使學生對等高線圖的認識得到質的提高。
四、活動成果
無論是教師在室內多么精彩地解釋,抑或是Flash動畫演示,學生都還需要想象,對于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對課堂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效果肯定不會好。而本課此環節的設計很巧妙地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更加注重了學生能力的提升,貫徹了素質教育。但教學中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首先是對于學生的組織,因為課堂在室外,紀律格外重要;其次是安全問題和對學校的影響也是需要提前溝通的。這些突破都需要地理教師有新的教學理念去做支撐,但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改革,值得我們去嘗試、突破。總之,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和手段,能很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極大的提高課堂效率,更能激起教師與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教師在制訂活動方案時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給學生創設盡可能多的探索表現的機會,有目的、有計劃地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把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作為我們地理教育的最高目標,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高中地理課堂更精彩、更有意義,更好地完成新課程教學目標,更深層次地推動新課程改革。
作者:袁沖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揚大附中東部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