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字化校園創建的幾點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封閉管理與開放管理
以封閉管理為特征的單一職能數字管理平臺導致了各類基礎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統計、數據資料維護等的重復勞動、隨意性和不權威性,繼而形成各自為政、孤島運作的管理風格。這些數據除為所在部門工作提供服務,未在學院管理決策方面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數據使用效率低下,也導致整體工作效率的低下。通過信息共享技術在高校管理中的使用,各級各類數據庫歸口建庫、集中管理,通過授權方式,最大化實現了信息資源的開放式共享,從而能在管理決策、統計分析、工作評價、績效評估、隊伍建設等方面實現管理效率的倍數增值。校園數字化管理平臺除了為日常管理運營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以外,其類似于機器設備“儀表盤”的功能對于決策者第一時間全方位了解全盤運作狀況并獲取關鍵核心數據,對于部門負責人同期掌握各項任務完成進度與工作質量,和對于教職員工明晰自身工作績效,并對組織和個體迅速作出分析判斷和優化調整,繼而逐步養成自我分析、改進、激勵、約束、完善、發展行為習慣等方面都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以開放式為特征的管理風格,是一所高校長期保持其核心競爭優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二、粗放管理與質量管理
在高校管理和辦學理念中融入企業文化元素,注重學生實踐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前接受企業管理文化的熏陶等舉措,日益得到社會、用人企業和以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校師生的認可。而以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績效評價模糊、注重形式等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管理風格,日益為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為思路的流程管理、項目管理、績效管理等強調執行力和結果為特色的管理風格在數字化校園平臺上的融入,實施一種強調精細化管理、責權利對等、注重管理流程、注重效率效果、強調總結優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全面質量管理所替代。同時,校園數字平臺在系統開放性和信息共享性上的優勢,實現了各類信息的校內使用與交流,以及學校、用人單位、教師、家長之間的遠程全景式無縫對接與交流溝通,使全方位育人理念通過借助數字平臺,突破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而實現,繼而實現了由粗放式管理向全面質量管理的過渡。
三、基于符合高校管理文化要求下數字化校園的頂層設計
(一)數據集成與綠色通道建設任務的和諧推進
數字化校園的頂層設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想實現之,就必須思考、尋求與構建院校各組織機構層級之間、部門與系部之間通達的信息通道,打破各系統之間的條塊分割,努力發現與構筑新的“綠色通道”,同時逐步解決教職員工在數字化校園構建中存在的重視不足、認識模糊、推諉塞責或盲目推進等問題,才能夯實根基,和諧實現龐大數據的共建共享與有效集成。
(二)基于育人與服務職能的可拓平臺
這里的育人不僅是培育學生,還涵括了教職員工隊伍的培養提升;而服務則包含了教學管理與輔助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后勤服務部門等以服務性任務為主的職能職責。按照以鍛煉人、培育人、服務人為出發點,設計基于任務項目制、基于工作流引擎、基于特殊事件的個案實施、基于關鍵項點的績效評價和基于創新創造的數字化管理平臺,才可能有效實現平臺的可拓展性與前瞻性,確保數字管理平臺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有使用、優化、拓展的價值。
(三)彰顯個性的外顯識別
彰顯院校特質,將鮮明的校園文化、辦學特色與理念生動呈現在數字化平臺的外顯風格之中,是數字化校園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外顯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院校辦學行為識別(BehaviorIdentity),二是運營視覺識別(VisualIdentity)。上述內容是與廣大教職工最為貼近,也最容易取得共鳴和理解支持的部分。以此為橋梁,推進管理平臺的建設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數字化校園構建的幾點建議
數字化校園建設對于高校傳統管理模式有著強烈的沖擊,必然對校園管理文化產生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同時,校園管理文化的調整也將作用于數字化校園建設是否能順利實施。兩者相輔相成。因此,高校須按照“最需要、最貼切、最經濟、最實用、留空間”的原則來建設基于個性特質和基于務實、有效原則的數字管理平臺。
(一)本土化
最合適的才是最實用的。雖然市面上有很多功能全面且強大,并具備二次開發功能的數字化管理系統,但要完全與每所高校的管理理念、風格和特色對接卻十分困難,最終容易導致眾多教職員工抵觸而難以實施,更影響到良好管理文化的育成。因此,充分調動高校自身人力資源優勢,在針對性選擇部分模塊基礎上,自行設計開發具備獨立知識產權的個性化核心模塊,并不斷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完善,一方面更容易達到數據共享,極大增強系統的整體性及交互操作性,一方面避免了進入角色的門檻過高而產生的推廣難度,另一方面也能盡快提升院校教職員工數字化辦公能力和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繼而積淀數字校園持續健康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最終實現優秀校園管理文化的構建。
(二)實效性
一是成本的經濟性。有些院校在數字校園建設中,習慣于“硬件先行”,追求動輒幾百上千萬的信息化投入。即先搭建好硬件框架,再在此框架內研建軟件,而當軟件真要投入使用時,前期購置的硬件已經過時,或價格大幅度下降,造成極大的浪費。因此,軟件系統構建工作先行,并根據系統使用的具體情況,并參考市場價格和性價比行情,以最適當的資金購置最合適的設備,避免了資金和設備的浪費。二是技術的實用性。在開發系統時,應盡可能選擇最直接和最實用的技術,不追求技術的時髦和平臺的排場,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使用,以最低的門檻進入文化,節省時間和轉型成本,使數字校園在學院的管理中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三是維護的高效性。遵循上述理念而開發的數字化平臺,高校最大的獲益是系統后續維護的高效、持續和易行性。信息在整合后通過既有機關聯又相對獨立的各系統中共享,教職員工之間通過各系統的聯動協同辦公,實現互聯交叉的溝通渠道相互聯系,每位工作者的工作范圍、工作職責及工作模式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每個部門、每個需要使用信息的教職工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與維護者;教職員工與實施的各項任務之間也由原來的一對一關系變成了多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關系。從而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顯著提高,運營成本大幅降低,信息使用率和使用價值明顯提升。這樣,不但節省了購買商業化軟件的費用,也大大節省了系統培訓、系統維護及升級換代的費用,富于活力和可持續性的優秀管理文化也隨之逐步育成。
近年來,國內一部分高校實踐了以管理文化與理念主導數字校園建設,探索小投入、大收益的數字校園發展模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收益。究其共性,優秀的執行力、趨同的職業價值觀和包容的人文環境等校園文化是其得以有效建設的無形推手。而一種良性管理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全體教職員工深入、持續的探究和實踐,在進程中不斷完善優化才能逐漸形成。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日益得到廣大高校認可和重視的今天,將營造優秀的校園文化尤其是管理文化從思想和實踐中擺到更為重要的位置,才能形成堅實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基礎,成為工作有效推進的“軟實力”保障。
作者:彭定單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