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外對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產生了不少經典的理論。其中,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最為系統、最富有應用價值的理論為:“二元結構理論”。劉易斯創立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結構模型”,在劉易斯模型中,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決策被認為是唯一地取決于城市收入差異。費景漢、拉尼斯和喬根森對二元結構模型做了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以分析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為核心、重視技術變化的“費-拉尼斯模型”。在該模型中,他們把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和工農業的發展聯系起來。后來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建立的城鄉勞動力轉移模型,就回答了為什么農村向城市的移民過程會不顧城市失業或隱蔽失業的存在而繼續進行,從而補充了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發展了二元經濟配置的理論。斯塔克提出了相對貧困假說,對二元經濟理論作了進一步發展。同時,人口轉移理論的發展也為解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決策提供了理論支持。如雷文斯坦的轉移規律、博格的推拉理論都對人口在地區間的轉移動因作了深入的研究。
長江三峽庫區位于北緯29°-31°50′,東經106°20′-110°30′,包括東起宜昌,西至*662.9Km沿長江兩岸分水嶺范圍。水庫淹沒區涉及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縣、秭歸縣、興山縣、恩施州所轄的巴東縣;*市所轄的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開縣、萬州區、忠縣、涪陵區、豐都縣、武隆縣、石柱縣、長壽縣、渝北區、巴縣、江津市及*市區(包括渝中區、沙坪壩區、南岸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和江北區),受淹沒的陸地面積為632Km2,約占上述各縣、市、區總面積的1%。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三峽工程建設作出了特殊貢獻,繁榮了庫區經濟,維護了庫區穩定,為庫區的后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三峽工程基本建成,三四期蓄水后進入后扶攻堅階段。繼續推進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實施三峽后扶工程,繁榮庫區經濟文化,構建和諧庫區,建設庫區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本文試圖從文化視角研究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以期構建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新模式,確保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穩定有序高效地轉移。
一、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蘊含著厚重的巴渝文化
勞動力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文化現象。勞動力狀況總是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且與地域文化的發展成正比。三峽庫區有著悠久的巴渝文化傳統,庫區農村勞動力的進化,受到底蘊厚重的巴渝文化的熏陶,數以萬計的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深深打上了巴渝文化的烙印。
1.巴渝文化的表現形態
社會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的總和。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刻畫出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彰顯巴風楚韻的民俗文化,有淳樸民風的土家族苗族歌舞,高亢激昂的川江號子,清新優雅的三峽詩歌等。巴渝文化是彰顯秀美雄奇的景觀文化,有旖旎柔美的長江大小三峽,鬼斧神工的奉節天坑地縫,溫情爛漫的巫溪紅池壩,神秘莫測的開縣雪寶山等著名風景區。巴渝文化是彰顯風味特的餐飲文化,有麻辣的*火鍋,醇香的詩仙太白酒,酥脆的涪陵榨菜,香味濃郁的老臘肉等。巴渝文化是彰顯濃郁巴渝建筑特色的古建筑文化,濃縮了川、陜、鄂、渝古建筑精華。有云陽張飛廟、大昌古鎮、忠縣石寶寨等。巴渝文化是彰顯救亡圖存、勇于犧牲的革命文化,有悲壯激越的奉節八陣圖、宜昌*古戰場遺址,楊柳關紅軍遺址,一代軍神,紅巖英烈為主線的革命文化。
2.巴渝文化的地域特征
巴渝文化是巴文化與楚文化的統一。數千年來,巴楚文化以長江三峽為經,巴山山脈為緯,以巴文化為主,實現了有機融合,巴渝文化世代傳承,去其糟糠,存其精華,形成了具巴人風格的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民俗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三峽民俗文化不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體性、變異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而且還出現了一些具有“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的特質,是民俗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巴渝文化是地理環境與人文品格的統一。三峽地區地處大巴山,川東和川鄂湘隆起三個褶皺帶的交匯處,境內重巒疊嶂,峽谷縱深,水流湍急,土地貧瘠,生產及生活環境相對較差。由于三峽人民在與這樣的環境不段抗爭的過程中,養成了強悍勁勇,熱情豪放,淳樸善良,忍辱負重的人文品格。巴渝文化是淳樸民風與開放精神的統一。
3.巴渝文化對三峽庫區勞動力的影響
受民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忠厚負重、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受飲食文化的影響,造就了一批技藝精湛、善于管理的餐飲人才。受建筑文化的影響,孕育了一批門類齊全、多才多藝的能工巧匠。受景觀文化的影響,陶冶了淳樸善良、熱愛生活的性格特征。受革命文化的影響,三峽庫區勞動力形成了自強不息,敢想敢試的創新精神。
二、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在區域分布上,彰顯了巴渝文化的開放性。以省外輸出為主,就地轉移數量較少。目前除部分農村勞動力向縣內非農產業轉移外,大多數集中在廣東等沿海城鎮,跨省異地轉移勞力占外出勞力比例的81.4%。在轉移行業上,彰顯了巴渝文化的傳承性。以餐飲、建筑等行業為主,餐飲、建筑行業占68.7%。在轉移渠道上,彰顯了巴渝文化的地域性。大部分是以血緣、地緣、人緣關系為紐帶,“親幫親”、“鄰靠鄰”,結伴而行。通過各類職業技術學校、中介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組織輸出的比例很小。在轉移形式上,彰顯了巴渝文化的本土性。相當部分農村勞動力都沒有長久離鄉別土的打算,除農閑務工外,農忙季節仍返鄉從事農業生產,具有“務工”和“務農”的兼業性。在轉移主體上,彰顯了巴渝文化的不平衡性。以低層次為主,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較低。據統計,*5年農村外出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1.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8.8%;同時,職業技能較低,大多數農民工沒有經過勞動技能培訓,缺乏一技之長。
三、制約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文化因素
1.受傳統生育文化的影響,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總量過剩,矛盾突出?!岸嘧佣喔?、養兒防老”思想根深蒂固,盲目生育,人口與耕地失調,人均地0.83畝,接近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界線。國際上通常將15-64歲人口定義為勞動年齡人口,我國通常用男性16-59歲、女性16-54歲的人口為勞動年齡。*5年三峽庫區勞動年齡人口占三峽庫區總勞動力的70.1%。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不僅影響農民收入的提高,也會由此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影響三峽庫區經濟的發展。
2.受傳統產業文化的影響,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門道窄,傳統農業滯溜了大量勞動力。據資料顯示,農村勞動力的86.8%是以農業勞動為主。正是由于傳統農業滯留了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業的邊際產量接近或等于零。現在企業用工在勞動技能方面,80%以上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水平,其中13%的崗位需要中級工的資格。因而在勞動力就業方面,一方面是大量農民工進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相當部分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出現招工難現象。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由于缺乏文化基礎和職業技能而只能從事一些簡單勞動,在諸如建筑、運輸、保潔、搬運等行業從事粗重工種的體力勞動,致使外出務工的路子很窄。
3.受傳統生存文化的影響,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中能工匠多,但整體素質偏低。勞動力的素質越高,實現轉移的可能性越大。目前,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下,使其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進程中將面臨重重障礙。據資料統計,*5年三峽庫區農村住戶從業人員中有56%是小學以下文化程度,這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5年,荷蘭農民大部分是高級中等專業農校畢業水平,而且每年還有將近20%的農民進入各類職業教育學校,接受專業性的繼續教育;德國的農業勞動力中有54%受過至少3年的職業培訓。
4.受傳統身份觀念的影響,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性高,但能享受主體地位的少。農民身份不只是職業標志,它有著經濟、社會、政治、文化上的“劣等性”內涵。美國政治學家米格代爾在《農民政治與革命》一書中認為:“農民沒有完全進入主流社會制度,主要是由于他們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大部份農民工沒有享受子女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就業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勞動保護制度、人才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和自由遷居等方面的主體地位。
5.受傳統小農意識的影響,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自發性強,但組織化程度不高。小農意識就是為滿足個人溫飽,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無約束、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形成了以我為主,缺乏自律的狹隘定式。因而在轉移上呈現出自發性、無序性、零散性的特點,組織化程度低。
6.受傳統管理思想的影響,三峽庫區政府對轉移實施職能管理的多,服務管理的少。目前,三峽庫區政府對勞動力轉移指導不力,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善,勞務信息網絡不健全,缺少統一開放、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在提供信息、就業培訓等方面,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勞動力的擇業需求,沒有形成有組織、大規模的勞動力有序轉移格局。亟待建立一個權威性、綜合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管理服務機構。
四、著力構建具巴渝文化特色的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新模式
(一)國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啟示
英國。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最早的國家。受產業文化的影響,在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中葉,第一產業的主導地位讓位于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的二、三產業需要不斷補充新的勞動力,于是牽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流動,使農村人口大幅減少。據資料反映,工業革命前,農業收入在英國國民經濟收入中占的比例大約為40%,20世紀初下降為9%,目前為1.5%。
美國。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受政策推動的國家?;谙冗M的管理思想,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上,采用了政策手段,通過提供必要服務,發展小城鎮,減少農民數量,推動勞動力轉移。促使農民棄農進城。通過加大對這一政策的投入,農村勞動力大量轉向城市二、三產業。目前美國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僅為3%左右。
德國。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受工業革命推動的國家。通過科技創新,增強了工業和服務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為德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條件。
日本。是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的國家。日本政府頒布了《基本教育法和學校教育法》,規定所有適齡人口的義務教育從6年延長至9年。隨后,日本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20世紀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農村適齡青年跨進了大學校園。
啟示:一是轉變政府管理觀念,依靠政策,鼓勵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同時加大對農村龍頭企業的扶持,擴大就地轉移容量;二是要調整產業結構,立足發展地方特色經濟;三是在打破二元經濟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和農村工業化進程,縮小城鄉差異,擴大城鎮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四是加大基礎教育和技力培訓力度,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增強勞動力轉移能力。
(二)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新模式構想的文化基礎
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新階段。人類的必然選擇是生態文化模式,作為人類特定群體的農村社會勞動力,必定是生態文化的產物。
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之所以要選擇生態模式,在于使巴渝人與三峽庫區特定生態和諧發展。這種模式要求勞動力轉移要與生態相適度,生態要有利于勞動力的轉移。生態模式是優良的生存生態、科學的政策生態、大統一的市場生態、和諧的社會環境、合理的經濟結構的有機統一。
(三)構建生態型三峽庫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新模式的著力點
1.突出特色,打造“巴哥巴妹”勞務品牌?!鞍透绨兔谩本哂泄⒅薄⒑浪⒘x氣、能吃苦耐勞的品質,突出“巴哥巴妹”特色,打造勞務品牌,有利于勞動力轉移。
2.強化培訓,著力提高勞動力轉移能力。要在農村努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大力推廣適用技術,提高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素質;要繼續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要搞好上崗前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有技術的合格勞動者;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進一步組織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統籌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規劃;要創新培訓機制,引導和支持現有職業教育機構、就業中心和各類社會培訓機構,主動與市場接軌,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時效性;要建立校校聯辦機制,實現師資、設施等培訓資源的互通共享,提高培訓的組織化、規?;潭?;要面向勞務輸出開展特色培訓,促進“盲目勞務”向“市場勞務”轉變,“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變,“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
3.更新觀念,積極融入國內外勞務大市場。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取消限制勞動力在城鄉間和區域間流動的規定,打破就業的城鄉壁壘和地區壁壘。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造市場主體,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一種持續穩定的轉移機制。要從緩解城鄉就業矛盾的雙重壓力出發,積極探索城鄉勞動力相互對流的新路子。農村勞動力轉移不但要做好對內轉移,而且還要做好向外轉移。要利用現有的轉移渠道,發揮親鄰、鄉情、友人的關系,通過老帶新、親帶戚、師帶徒、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而且要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流動空間,與國際勞務市場合作,積極融入國內外勞務大市場。
4.調整結構,擴大就地轉移空間。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農業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最大限度吸納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民向產業工人轉化。實施工業化發展戰略,大力扶持做強具有相對優勢的工業支柱產業,加快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積極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充分發揮其大量吸納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充分利用現有的工業園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園區企業開工率、投產率,增強工業園區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積極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主動幫助回鄉創業者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扶持他們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吸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勞動力轉移的良性互動。加快城鎮化進程,繁榮第三產業,不斷拓展就地轉移空間。
5.優質服務,切實改善政策環境。建立覆蓋城鄉的勞動力供需信息網絡和用工信息預測預報體系。完善空崗報備制度,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導向作用。按照“科學化、現代化、規范化”要求,建立集求職登記、信息、就業培訓、職業介紹、法律咨詢和權益保護等服務為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實行城鄉就業統籌管理。大力培育各類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重點扶持一批有實力、有信譽、有規模的勞務輸出龍頭機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規?;?。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規范勞動力市場管理。堅持市場配置與政府引導相結合,采取多種形式組織農村勞務輸出。完善管理服務機制,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跟蹤管理服務。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建立各種類型的勞務專業協會,提高外出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取消城鎮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歧視性使用制度。加大保護農民工權益的執法監察力度,建立健全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有效機制。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農民進城就業落戶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