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楊修之死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職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案例教學法 案例選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Case Selection Skills
ZHANG Renr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has generally used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urrent students diverse needs of diverse students and to select specific cases raised new demand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new featur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selected with moderate thinking, can participate and can communicate, can empathy and content and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cases with novel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ase teaching method; case selection
1 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載體,以學生積極參與為特征,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選擇相關案例從事教學的方法。該方法強調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著具體案例進行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自主學習,是一種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具有過程的開放性、思維的多元性與創新性。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教學效果。
目前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已普遍實施案例教學法,這方面的實踐案例和理論研究成果很多。有的學者從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進行研究,有的學者從具體的應用方法和模式進行闡釋,還有的學者從建構主義學習觀視角進行分析探討。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思品教研中心的老師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編寫出版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教學教師應用手冊》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教學學生應用手冊》,秉著“執行,也是一種創新的力量”的理念,嘗試實施著立足于本土和課程的案例教學方法的實踐,基于案例教學理論和價值澄清理論,強調師生互動及學生基于案例分析的主動認知與自主學習,在澄清自我觀點的基礎上達到教育自我的目的。①
2 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選取技巧
2.1 案例具有適度的思考性
選取的案例首先要具有思考性。思考是指針對某一個或多個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的活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為政》“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薄睹献?告子上》思考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也只有好學深思,才能心知其意。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為主要內容之一,教學案例的選取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案例教學法的真諦是讓學生在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并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啟迪。高職生思維比較活躍,樂于思考,在教學中可以選取一些兩難情境的案例,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理論知識,還應具有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的能力,使之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自覺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好“度”,即適度原則。
2.2 案例具有可參與性和可交流性
只有引導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案例討論與交流中,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職生大多熱衷于網絡、手機,隨處可見低頭狂發短信的“拇指族”、掛著耳塞的“搖頭晃腦族”、熱衷網絡的“網蟲”,更好地提高這些“低頭族”的抬頭率也成了教學案例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敏感事件和具有兩難境界、矛盾沖突性的事件案例興趣點比較高,樂于參與交流。比如在講合理性與合法性時,“的哥送孕婦去醫院生產連闖紅燈”的案例,學生各執己見,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參與度非常高,討論異常激烈。就像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所說的,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相互交流可取長補短,有助于思想修養和溝通能力的提高。
2.3 案例具有可移情性
移情是一種替代性情緒和情感反應的能力,源于對他人情感狀態的理解、并與他人當時體驗到的或預期會有的感受相似的情感反應,即指“觀察者察覺到他人正在或將要體驗某種情感的一種情感反應”。②移情具有親社會、道德內化等功能,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和源泉,能使學生獲得道德動機、產生道德行為,促進道德發展。高職生個性張揚,追求獨立、自由,自我意識強,熱衷于自我設計,勇于挑戰。情感教育對道德行為的形成具有催化劑的作用,教學案例的選取必須符合學生的個性心理需求,既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又要引起他們的心理共鳴,具有可移情性,達到知識與情感的雙重教育。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源于人的潛能和天賦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選擇行為,學習必須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的個人價值和意義,體現“知覺”的個體性、主觀性的情感。教學案例只有讓學生有“到心”的感觸,“以理移情、以情移情、以意移情、以行移情、以境移情”,③才能達到“真心”的溝通。
2.4 案例內容和呈現形式的新奇性
新奇即新穎奇特、新鮮奇妙。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讓人善于思考,讓人不知厭倦。居里夫人曾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备呗毶矚g彰顯個人特點,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注意力容易渙散,興趣易于轉移,尤其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勇于接受新鮮事物。這就要求案例選取時既要注重內容的新,又要注重呈現形式的奇?!澳苤v現在的就別講過去的”,這是學生的一個基本要求?;ヂ摼W給學生帶來了更多新知識,也給教學帶來了更多新要求。比如,在講社會公德時,口述“小悅悅事件”遠沒有視頻呈現的效果好??吹揭曨l中整個事件的過程,驚呼驚訝、心急如焚,義憤填膺,潸然淚下,真正觸動了學生的 心靈?!安慌履阌邢残聟捙f的心腸,我自有移星換斗的手段。”教學案例的選取既要結合課程特色,要有符合高職生求新求異的特點,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現案例。
實施案例教學法,案例的選取至關重要,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的選取只有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注重學生思維能力、交流能力、移情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提高,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重點公共課程建設
注釋
① 趙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教學教師應用手冊[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
時下,許多漢語文教師把漢語文教學當成了篇、段、句、詞、字的手術分解,把一整篇文章切割得七零八落;或者把漢語文教學當成背誦、朗讀或者詞語的推敲、作者寫作意圖的猜測,讓漢語文教學變得枯燥無趣,甚至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轉變。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漢語文的興趣,讓漢語文教學豐富多彩,興味盎然,關鍵在教師,重點在方法,核心在創新。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漢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整個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利用各種手段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一、提高自身的素養
學生喜歡老師,才能喜歡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如果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就不可能將這門課程學好,作為老師,從接手學生的第一天起,就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你。作為一名初中漢語文老師,一手好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知天文,曉地理,通古今,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源。適時的示范與展示,學生就會從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過程中產生興趣。同時老師也應該注重自身資源的沉淀,琴棋書畫雖不用特別精通,但應該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你展示給學生的舞臺越大,學生學習的空間也會更廣。學習漢語文的興趣自然就會產生。
二、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教學,用心幫助學生、愛護學生,用實際行動感化學生,絕不能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而歧視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老本文由收集整理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在課后,老師要經常與學生接觸、交談,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生活問題等,指導他們總結知識、改進學習方法。情感在教育過程中起巨大的調節作用,老師對學生的信任,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這種情感還會激起學生對老師的信賴,使老師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另外要讓學生真正喜歡老師,喜歡老師的課程,老師就得真心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去幫助、引導、感化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老師。漢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在活躍的教學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目的,收到預期效果。
三、組織活動
在漢語文的課堂教學中組織生動的競賽或活動,能夠滿足學生的挑戰欲,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學生有強烈的表演欲,在課堂上讓他們各小組分工改變課文內容,讓課文以劇本的形式出現,由學生來分角色表演,不僅能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文字,而且鞏固了課文內容,加強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梢杂媒巧堇[的文章體裁比較多,可以是戲劇,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小說。如《范進中舉》一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上臺表演胡屠戶兩次給女婿賀喜的神態動作,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這一人物的認識。
2.辯論,學生之間互相辯論,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反應能力、邏輯能力,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們在辯論中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展現自己的才華,同時還可能讓老師發現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學習《楊修之死》一文時,可組織一場辯論,探究楊修之死的原因。辯論題如下:關于楊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歸之于楊修,有人說另有他因。你持何種觀點?正方:楊修恃才放曠,終于招致殺身之禍。反方:曹操借違反軍紀之名處死楊修,以消除隱患。
3.角色換位,有時候可以讓學生當一回老師。比如對于課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讓學生到講臺前來完成。有些自讀課也可以讓學生試講,不過應選擇一些行文淺顯,結構清晰的自讀課文。試講前,老師應當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學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試講者自己備好課,寫出詳細的教案,老師再檢查,指導修正不足之處,然后由學生進行講課。講完后,組織全班學生互動,從講課內容和講課技巧兩方面進行做出評價。經過“備課—講課—評議”的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
筆者和幾個初中學生交談,談及“語文書中的插圖對學習有沒有作用”,有的學生說“插圖看不看有什么關系”,有的說“老師沒讓我們看”,有的說“有幾次上課盯著插圖看,還被老師批評”。顯然,教師和學生都沒把插圖當回事。
語文課本設置了插圖,卻沒有起到該有的輔助作用,甚至形同虛設,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新課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是對于課文插圖的使用僅是點到即止。大量的教參、教案、教學輔助用書沒有涉及教學插圖的使用,甚至語文課本也沒有設置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充分利用插圖。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插圖猶如未開墾的荒地,陷入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窘境。
教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致力于光影聲色的多方展現,認為課件中的圖片足以替代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課文中插圖的作用,由此忽略了插圖。學生忙于備戰大考小考:注音釋義要考,背誦默寫要考,閱讀理解要考……但是,不考插圖!而且和有聲有色的課件圖片相比,插圖顯得呆板沉悶,在急功近利而又追求新鮮多樣化的學生面前,插圖就只能被省略了。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圖片固然豐富多彩,但又何必舍近求遠將課本插圖拋棄呢?仔細研讀課文插圖,一樣能讀的風生水起。
統計六冊語文書(以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有200來幅插圖:目錄前有彩頁插圖,平均每冊約13幅;每單元課文中有黑白插圖,平均每冊約18幅;課外古詩詞共4幅;名著導讀共10幅;甚至附錄中也有大大小小共12幅字做插圖。
這是多么巨大的一個教學資源庫,這里有作者肖像、手跡、故居、作品、生活事件;有文物古跡;有歷史遺跡……更多的插圖是和課文內容直接相關的:有的真實再現了所介紹事物,有的形象再現了課文所介紹的景物,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故事情節……這些插圖補充了文字描繪的不足,直接作用于視覺感官,能使學生的文本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插圖,是特殊的藝術語言,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讓插圖在課堂上閃亮登場,利用插圖進行多樣的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工作;師生應一起讀圖、用圖,使課堂天地更加寬廣起來。
一、讀圖:觀察、理解、發現,利用插圖完成多種教學目標
要讓學生看懂圖,先引導學生學會看圖。有的插圖是課文內容的形象再現,這樣的插圖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體會。如《湖心亭看雪》,全圖左下角是一舟子撐篙緩行,左上角是隱約的群山寶塔下長堤一痕,右上方白雪覆蓋的湖心亭上人兩三粒而已,其他所有地方全都留給了空白: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曠、雪中景物的隱約模糊、雪中人物的孤獨無奈都在觀察理解插圖中得到了真切感受,那一片空白也成為了“留白”藝術的形象表現。
有的插圖內容比較龐雜,如果面面俱到地觀察,就會在細枝末節上花費大量時間,須教學生刪繁就簡。如學習《楊修之死》插圖,教師只需指導學生發現楊修被押送出去時的懊喪表情,及曹操出了一口惡氣時的如釋重負的表情,對前景中刀斧手威武的裝束、猙獰的表情和背景中壯麗的廊宇、氣派的帷幕則完全不必費時去探究。
學會了讀圖,就可以利用插圖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利用插圖,認識作者,了解背景。利用照片、畫像及手跡、故居等來介紹作者,會拉近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會激發學生對作者了解的欲望,從而對課文產生閱讀期待。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先生,細看插圖,丁肇中一手撫著下巴、雙目凝望前方,正深思著……這樣的智者形象拉近了學生和他的距離,也使課文變得更有吸引力。
2.利用插圖理解人物形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活,但由于學生生活經驗不豐富,對人物形象的感知會有不少差距,這時插圖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如學習《老王》時,對于老王的“青光眼”、“滯笨”、“直僵僵”等外形和動作特點,學生難以感同身受。而插圖中老王眼白空洞、眼瞼溝壑縱橫、腰身傴僂下彎、拳頭僵硬捏緊……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空間一下子擴大,對老王因病痛折磨而變得干瘦、衰弱的外形及死前送雞蛋香油時金子般的心會有深一層的理解。
3.利用插圖快速理清課文主要內容,突出學習要點。遇到繁雜的說明文,學生容易被眾多內容牽絆得無暇抓住順序方位等重點,適時利用插圖,能使學生迅速披沙揀金。如《故宮博物院》選擇了全景俯視圖作為插圖,借助這幅插圖,學生能迅速理清說明順序和方位,抓住學習重點。
4.利用插圖培養美感。優美的風景插圖,既表現了景物之美,也詮釋了語言文字之美。如《紫藤蘿瀑布》中描繪紫藤蘿:“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而插圖中美麗的藤蘿花串,有著大大小小的花苞,深深淺淺的紫色,像極了一個個的風帆,插圖之美印證了課文語言文字之美,共同培養了學生的美感。
二、用圖:想象、擴展、創造,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創造性地利用插圖,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1.給插圖取名字,給畫面加“旁注”,鍛煉概括能力、寫作能力。讓學生試著給插圖取個名字,能鍛煉學生對畫面、課文的理解概括能力。如給《秋》的插圖命名,“霜晨捕魚圖”“漁民戲漁圖”“秋在漁船圖”,每一個精巧的題目都是對課文的獨特理解。
加旁注也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插圖運用方法,它能使課文學習輕松有趣起來。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如果能根據外貌和方位介紹給插圖中的四位大文豪注上名字,再在旁邊注上外貌、動作、語言特征,學生在提高概括能力的同時,還能快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區分人物特點,體會到課文敘事條理清楚、方位介紹的明確,從而準確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寫法。
2.利用插圖復述或補對白,鍛煉記憶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進行看插圖復述課文的教學活動,可鍛煉記憶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如《我的第一本書》中“爸爸愁苦地看著我的破爛課本,我怯怯地等著父親發落”的插圖和課文情節基本一致,看圖復述,能更加準確地記住課文,并使同學記憶深刻。
給插圖補對白比復述更加有創造力,也更能鍛煉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梢越o《風箏》中的“我”和“小弟弟”補上對白,表現“我”的專制自負、“小弟弟”的天真可愛,也可給《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補上他和孩子的對白,表現他的善良和迂腐。
3.給插圖接畫、添畫,鍛煉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給插圖接畫添畫,可借以概括課文情節的內容。如《狼》中的插圖是“屠夫御狼”情節的形象再現,這個情節之前還有哪些畫面(情節)呢?學生可以創造出“屠夫遇狼”“屠夫懼狼”“屠夫避狼”等畫面高度概括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