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維持生命體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齡患者; 全身麻醉; 醫療風險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逐年遞增,相應高齡老年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也隨之增多,但因高齡患者的器官功能減退,手術耐受能力降低,手術麻醉風險也增大。對高齡患者給予恰當的麻醉方式,做好相應監測,對高齡患者圍手術期生命安全具有積極意義[1]。為此本文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間對89例70歲以上高齡患者成功實施全身麻醉的臨床資料,以此探究高齡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存在的醫療風險,提高臨床麻醉安全性,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間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9例70歲以上高齡患者行全身麻醉,其中男57例,女32例,年齡70~89歲,平均年齡(75.2±2.3)歲,ASA分級Ⅱ~Ⅲ級,均伴有1種以上內科疾病,ECG異常54例,冠心病11例,高血壓心臟病17例,肺源性心臟病、慢支炎肺氣腫、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36例,腦出血9例,腦梗死14例,糖尿病24例,低蛋白血癥5例。手術類型:顱腦手術6例、胸科手術10例、普外手術39例、骨科手術32例、婦科手術2例。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對所有患者的血壓、心率、心電圖、呼吸等生命體征進行常規檢測,同時對ECG異常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臟功能進行24 h心電圖動態監測,明確心臟功能狀態,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品。術前診斷患者合并癥進行積極處理:(1)控制呼吸道感染,祛痰,解除支氣管痙攣治療。(2)冠心病肺心病患者給予積極內科綜合治療。(3)高血壓患者降壓。(4)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在8.3 mmol/L以下。(5)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和酸中毒。(6)糾正貧血和低氧血癥,根據術中積極備血。
1.2.2 全身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靜吸復合全麻的麻醉方式,麻醉誘導采用咪達唑侖、丙泊酚、芬太尼、維庫溴銨藥物靜脈注射,起效后,作氣管插管。術中持續吸入低濃度的異氟醚,復合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維庫溴銨維持足夠的麻醉深度以滿足手術需要。嚴格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加強患者呼吸道管理,保障氧氣供應,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手術對機體組織的刺激和牽拉,使細胞供氧/需氧平衡及內環境穩定達到理想狀態。
2 結果
89例70歲以上高齡患者全身麻醉后,麻醉效果均較滿意,生命體征平穩,無嚴重麻醉意外及嚴重的并發癥,有5例頻發室性早搏,給予糾正心律失衡治療,2例給予2%利多卡因50 mg靜脈注射,隨后再給予5%葡萄糖250 ml+利多卡因100 mg進行維持注射,3例需要胺碘酮150 mg靜脈注射治療。有33例患者術中血壓明顯升高(>180 mm Hg),給予硝酸甘油5 mg+NS 30 ml緩慢微量泵靜脈滴注以此平穩控制血壓;術中有12例患者血壓下降超過術前的20%,應立即加快補液聯合麻黃堿進行提升血壓。
3 討論
高齡患者因自身疾病復雜、合并其他較嚴重的內科疾病,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下降、心臟收縮力減弱,心臟貯備功能降低,手術耐受性差,在進行手術麻醉誘導期間易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不良反應,增加麻醉困難[2~3]。因此,術前有效評估,選擇合適的麻醉誘導方法,術中術后動態監測有利于降低麻醉風險,提高臨床麻醉安全性。
3.1 術前有效評估 術前充分做好患者的麻醉前評估和相關準備,評估患者心血管疾病程度、心臟功能代償情況其他器官功能障礙情況,合理評估SAS分級,積極處理患者術前合并癥,做好相關麻醉前準備工作[4-5]。
3.2 選擇合適的麻醉誘導方法 全身麻醉適合心、胸、顱腦、腹部等大手術,遵循對呼吸、循環抑制小,術后蘇醒快的麻醉誘導原則,盡可能降低手術對患者機體組織的刺激反應,保障管理呼吸和供氧,通過氣管內全麻,有利于抑制不良反射,保持通氣功能,保障高齡患者平穩度過圍術期。由于高齡患者的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結締組織疏松,藥物易擴散,為此對高齡患者給予麻醉劑量中,應減少劑量至正常年輕患者劑量的一半,若手術時間長則在此基礎上加用鎮痛藥和肌松藥,其中鎮痛藥較正常年輕患者劑量減半;肌松藥劑量正常,但作用時間延長[6-8]。
3.3 術中術后監測 術中避免對高齡患者應用心血管抑制作用強的藥物,并注意保持呼吸與循環穩定,以此預防劑量過大,減少因呼吸抑制和循環紊亂而致死。同時進一步加強患者生命體征動態監測,避免出現麻醉誘導發生意外[9]。術后72 h內易發生并發癥,因此持續加強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根據檢測指標,及時發現異常,及時給予處理糾正,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0]。本文研究結果顯示,89例70歲以上高齡患者全身麻醉后,麻醉效果均較滿意,生命體征平穩,無嚴重麻醉意外及嚴重的并發癥,出現5例頻發室性早搏,33例患者術中血壓明顯升高,12例患者血壓下降分別對癥得以糾正。
高齡患者全身麻醉手術風險較高,為提高手術麻醉安全性,應做好以下幾點:(1)術前有效評估,積極處理患者術前合并癥,做好相關麻醉前準備工作[11]。(2)加強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使其了解手術麻醉存在的醫療風險,待在手術知情同意書簽字后,方可進行手術。(3)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并掌握好物及劑量[12]。(4)加強對患者術中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5)加強術后72 h生命體征監測,預防麻醉后所產生的并發癥[13]。對高齡患者實施全身麻醉時,應結合患者自身因素,充分做好術前相應評估和準備,術中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動態監測,維持麻醉中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細胞供氧/需氧平衡及液體平衡等理想的生理狀態,并做好術后監測回訪,以此降低麻醉風險,提高臨床麻醉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趙汝昌,岳慶云.70歲以上高齡患者圍術期麻醉剖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10(24):207.
[2] 朱建偉.高齡患者臨床麻醉170例總結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12(10):154.
[3] 張曉鋼.216例高齡患者的臨床麻醉總結[J].中國實用醫藥,2008,6(18):290.
[4] 李新.異丙酚與瑞芬太尼在高齡患者麻醉中安全性的探討[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3(4):195.
[5] 陳傳昺.80歲以上高齡患者的麻醉術前評估與麻醉選擇[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3(2):264.
[6] 張軼英,鞏孝文.羅哌卡因腰硬聯合在超高齡患者麻醉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1,5(3):152.
[7] 呂嬌陽,孫明軒.高齡患者靜脈應用瑞芬太尼與芬太尼麻醉的臨床對比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3):364.
[8] 徐景濤.老年手術患者應用瑞芬太尼靜脈麻醉的臨床效果[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1,2(10):367.
[9] 項冬梅,唐春穎.高齡患者麻醉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1):182.
[10] 孫昕.異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庫銨在高齡患者麻醉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1):236.
[11] 汪壓塵.高齡患者臨床麻醉初探[J].中國衛生產業,2012,1(7):187.
[12] 龔小云.異丙酚、瑞芬太尼在高齡患者麻醉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3):173.
【關鍵詞】重癥安眠藥中毒;護理措施
1 一般資料
9例病人中,有抑郁癥病史兩人,有兩次以上自殺行為的1人,9例病人來我院急診時均為昏迷狀態,生命體征不穩定,血氣分析提示多伴有呼吸衰竭。
2搶救及護理
2.1立即洗胃,排除毒物
患者來院時病情危重,有效時間內徹底洗胃是成功救治的重要環節,對昏迷病人結合血氣常先給予氣管插管后給予洗胃,以防淺昏迷病人躁動或深昏迷呼吸形態改變,導致病人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2血液灌流,排除血液中的毒素
血液灌流是將患者的血液引出體外,通過體外循環使血液通過具有高效、廣譜解毒效應吸附裝置,來清除內源性或外源性毒物或藥物,尤其適用于脂溶性高,體內分布量大,易于蛋白質結合的藥物或毒物[1]。從而達到凈化血液的目的。血液灌流是清除毒物有效手段。本組9例病人生命體征不穩定,但嚴密監護下血液灌流,行呼吸機輔助呼吸3例,上述例1病人在血液灌流中,血壓下降并不斷抽搐,給予多巴胺維持血壓、苯巴比妥抗抽搐治療。因此在灌流過程注意①生命體征觀察:觀察患者BP P R SPO2 等變化,及時吸痰,維持呼吸功能;密切觀察瞳孔、神志、監測水、電解質、尿量變化,記錄出入量,為搶救提供依據;②觀察深靜脈穿刺點有無液體外滲,保持通路通常,保證搶救藥物及時準確。③基礎護理:由于患者意識不清,且行導瀉,保持床單位、皮膚清潔防褥瘡。④每次灌流約2-3h,第一次灌流后和清除血中大量毒物,但由于部分進入組織的毒物還會不斷釋放進入血液循環,導致中毒癥狀再次加重[2]因此根據患者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血液灌流。本組病人均行兩次血液灌流。
2.3灌流后護理
(1)密切觀察生命體癥變化?;颊咭蚨疚飳M織器官損害,生命體癥及不穩定并仍處于昏迷狀態,生命體癥監護尤為重要。病人BP 10.7/5.73 P 160次分,R 28次分,口鼻涌出淡紅色液體,血氣分析ph7.09、pco29.06。出現明顯急性肺損傷,酸中毒癥狀。立即升壓糾酸。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同時給予大劑量激素及有效抗生素治療,呼吸機輔助呼吸。
(2)掌握藥物機理,認真執行各項治療措施 在搶救重癥安眠藥藥物中毒中納洛酮已作為催醒的藥物,但在臨床使用中,護士應了解用藥機理,認真執行醫囑,并作好交接班,以防止納洛酮的使用對抽搐病人造成不利影響。
(3)注意觀察病人有無出血傾向 血液灌流時流量慢易發生凝血,流量快則吸附不徹底易吸附肝素,故血液灌流所用肝素劑量不好掌握,所以隨時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及鼻鈕、深靜脈置管無滲血滲液等現象。
(4)注意尿量變化,掌握利尿劑的使用時機 在治療中,利尿促進毒物排泄,也是重要治療措施之一,而在病人血壓不穩、低鉀等不宜利尿。因此應觀察病人血壓、尿量及水、電解質的情況,掌握利尿劑使用時機。
2.4呼吸衰竭搶救和護理
鎮靜安眠藥口服后迅速吸收,抑制呼吸中樞同時藥物毒性作用引起心、肝腎各臟器功能損害,導致肺水腫并不同程度肺部感染。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肺部感染,上述兩例病人呼吸機設置間歇正壓通氣模式,做好氣道濕化,及時吸痰,嚴密監測血氣,呼吸機運轉情況,同時積極抗感染治療及各項對癥治療,患者兩天后出現7-9次/分的自主呼吸,改為同步間歇指令性通氣(SIMV)模式,5天后脫機。
2.5昏迷病人的護理
9例重癥病人最長昏迷時間為172小時,均無褥瘡等并發癥發生。
(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搶救準備護士須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意識瞳孔及其他情況,及時采取有效地救治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暢 昏迷病人常因咳嗽、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加強氣管插管的護理,護士應定時翻身扣背并濕化氣道及時吸痰。氣管插管刻度、氣囊定時檢查并做好交接班防止脫出或移位。
(3)保持各導管通暢 昏迷病人身上一般會有尿管胃管氣管插管等各種管道,護士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暢,同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防止逆行感染。
(4) 昏迷病人蘇醒期的護理 昏迷蘇醒期病人會出現嗜睡、譫妄、躁動等現象,護士應嚴密觀察病人病情,以防病人拔除氣管插管等護理管道,合理使用約束帶等保護具并注意觀察四肢的末梢循環,防止意外發生。
3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在急救護理中女性服毒是男性的4.5倍。這除了給予積極的搶救和治療外,應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外,要注意積極采用非語言溝通方式,如表情、眼神、手勢、體態語言和其他溝通方式(如圖像寫字板等)以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負性情緒,以減輕心理壓力,提高自信心,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給患者提供希望,關愛。同時做好健康教育,讓患者認識到病中的表現,訓練患者學習新的應對方式,讓患者學會如何去適應社會,鼓勵患者樹立正向人生觀。[3]
結論 迅速阻止毒物吸收,有效排毒,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時準確地實施各項急救措施和精心的護理是成功救治重癥鎮靜安眠藥中毒病人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胡英莉.床旁血液灌流在急性藥物中毒搶救中的應用.[J]華護信息.2001,9(2):8.
1 病例
患者,男,75歲。因發現雙下腹可復性腫塊20余年,右側加重伴嵌頓2天入院,準備行雙側斜疝疝囊高位結扎+無張力修補術。既往5年前行心臟支架手術。
體格檢查:體溫36.5攝氏度,脈搏65次/分,血壓138/85mmHg,呼吸20次/分。急性痛苦病容,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皮膚鞏膜無黃染,鎖骨上淋巴結無腫大。氣管居中,胸廓無畸形,雙肺叩診無異常,聽診無干濕羅音。心率65次/分,心界不大,節律齊,各瓣膜聽診區無雜音。右下腹腫塊突入陰囊,平臥或按壓不能回納,左下腹腫塊未突入陰囊,平臥或按壓能回納。脊柱四肢無畸形,雙膝腱反射存在,克尼格氏征陰性,巴彬斯基氏征陰性。
輔助檢查:血常規、血生化、出凝血檢查、心臟彩超和胸片未見明顯異常,心電圖示竇性心率、T波改變,動態心電圖示竇性心率、偶發房早。
患者于2012年4月29號8:00入手術室,神智清,治療配合。給予開放靜脈,接好監護儀,測基礎生命體征:心率60次/分,血壓156/90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飽和度98%。8:15開始麻醉,麻醉方法為硬脊膜外腔阻滯,穿刺方法為側入法?;颊呶酰∽髠扰P位,穿刺順利,向頭置管,保留導管3cm,完成穿刺后,改平臥位。注入2%利多卡因3ml試驗劑量,觀察5分鐘后測試平面(T8~L4),追加0.5%羅哌卡因8ml,觀察10分鐘后再次測試平面(T8~L4),滿足手術要求。測基礎生命體征:心率75次/分,血壓112/75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飽和度99%。8:50開始手術,手術開始后10分鐘出現頻發房性期前收縮,約30次/分。詢問患者,無胸悶、氣促、頭暈、呼吸困難等不適,測基礎生命體征:心率75次/分,血壓103/60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飽和度99%。給予間羥胺0.5mg緩慢靜注,然后繼以0.15mg/min微泵維持。1分鐘后心律轉復,測基礎生命體征:心率56次/分,血壓138/89mmHg,呼吸20次/分,血氧飽和度99%。手術歷時3小時,術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輸平衡液1000ml,于9:00追加0.5%羅哌卡因5ml,術后患者安返病房。術后訪視患者,2小時后麻醉開始消退,肢體活動恢復良好,無椎管內麻醉并發癥發生,7日后患者平安出院。
2 討論
冠心病病人的心律失常往往是由心肌缺血引起,麻醉及圍手術期如果心肌缺血加重常使之惡化。心律失常的處理中,一個嚴重或者有時是災難性的錯誤就是僅依賴心電圖而忽略了病人及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問題。處理病人一定要考慮到麻醉、通氣的影響(低血壓、高血壓、電解質異常等)。麻醉的深度可能是一個主要的原因,至少為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在藥物治療心律失常之前,必須排除這些因素。在決定治療方案之前,也要認識心律失常對血液動力學的影響。
麻醉及圍手術期心肌缺血,氧供、耗失衡的原因主要為血液動力學因素和非血液動力學因素,而又以前者更為重要。圍手術期心肌缺血的預防重于治療。如果心肌缺血是由血液動力學因素引起,首先應提高冠狀動脈灌注壓,減慢心率。如果心肌缺血是由于冠脈痙攣或動脈橋痙攣所致,首選藥物是鈣通道阻滯藥。冠脈的血流量取決于冠狀動脈的灌注壓及心室的舒張時間。正常情況下,冠脈血流的自動調節有一壓力范圍(50-150mmHg),但冠心病病人其自動調節的壓力范圍下限大幅度上揚,故圍手術期的血壓應維持較高水平,尤其對合并高血壓者更應如此。動脈壓對心肌氧供、耗平衡起雙重作用。血壓升高雖可增加冠脈的灌注壓而增加心肌的血供,但也增加氧耗。術中、術后血壓的劇烈波動對心肌的氧供、耗平衡極為不利,圍手術期應維持血壓穩定。由于冠脈血流量主要在舒張期,故舒張時間的長短是決定心肌血流量的另一決定性因素。因此,圍手術期避免心率增快,不僅可降低心肌的氧耗,而且對確保心肌的血流灌注也至關重要。
3 結語
冠心病為心臟病病人非心臟手術最多見的病例。術前應根據病人心臟的情況以及心肺功能的代償情況預測手術與麻醉的危險性,并決定麻醉的方式。麻醉期間除采用維持適宜的麻醉深度外,還必須合理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以穩定血流動力學,避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圍手術期應力爭達到的主要目標是:(1)預防或減輕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增強,以降低心肌的耗氧量。(2)維持適宜的冠狀動脈灌注壓。
參考文獻
[1]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主編.現代麻醉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小兒手術都是些短小且對肌松要求不是很高的手術,自2013年以來所有需要全麻手術的患兒,患兒年齡4~10歲,體重15~35 kg。ASA病情分級為Ⅰ~Ⅱ級。手術時間30~90 min。所有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觀察患兒在麻醉誘導前、術中以及術后拔除喉罩或氣管插管后的無創血壓、HR、SpO2的數值,比較術中麻醉效果,氣道管理及對置入喉罩和氣管插管的一次成功率進行比較。
1.2方法 患兒禁食8 h,禁水4 h,術前30 min 肌注地西泮0.1~0.2 mg/kg,阿托品0.01~0.02 mg/kg?;純哼M入手術室后順序連接ECG、SpO2、無創血壓監測,開放靜脈通道后輸注乳酸林格液。麻醉誘導前面罩吸氧給氧去氮3~5 min。要求保留自主呼吸給予面罩吸氧,麻醉誘導給予芬太尼3.0 ug/kg,丙泊酚1.0 mg/kg。要求肌松不保留自主呼吸的給予喉罩或氣管插管控制呼吸,麻醉誘導給予芬太尼3.0 ug/kg,丙泊酚1.0 mg/kg,阿曲庫銨0.3 mg/kg,在藥物完全起效后行喉罩或氣管插管置入。麻醉維持采用丙泊酚微量泵輸入,適時追加芬太尼, 必要時給予阿曲庫銨0.3 mg/kg。術畢前5~10 min停藥,待自主呼吸出現后行輔助呼吸。當潮氣量為10 ml/kg,或患兒不能耐受喉罩或氣管插管時,拔除喉罩或氣管插管行面罩給氧,繼續監測HR、BP、SpO2 30 min左右,至患兒完全清醒、應答準確、生命體征平穩后送回病房。
1.3觀察指標 密切監測并記錄患兒的生命體征。對麻醉效果進行評分,無效:肌肉緊繃,不適感較為嚴重,鎮痛無效。有效:有輕度的不適感入刺激、牽拉等,需要進行聯合麻醉。顯效:肌肉松弛,鎮痛效果明顯。認真觀察氣道情況:有無氣道梗阻(軟組織或痰液堵塞,氣管痙攣),喉罩漏氣(腹脹)。置入喉罩和氣管插管的一次成功率。
2 結果
通過術中,術后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無創血壓、HR、SpO2的觀察發現面罩保留自主呼吸的患兒術中波動較大,術后較平穩,麻醉效果達到有效至無效之間,但呼吸抑制,氣道阻塞(軟組織或痰液堵塞)時有發生,通過吸痰,托起下頜手控給氧,癥狀緩解。喉罩下麻醉患兒術中,術后生命體征均很平穩,麻醉效果達到顯效至有效之間,術中無氣道梗阻發生,但是有5例腹脹患兒,可能喉罩位置不當,經術后回訪無明顯不適。氣管插管下麻醉患兒術中生命體征平穩,麻醉效果好,但是術后生命體征波動較大,因小兒耐受性差,氣道敏感性高,拔管時出現2例氣管痙攣和1例喉頭水腫,經緊急鎮靜解痙控制呼吸,抗過敏等維持循環穩定,患兒沒有造成不良后果。通過觀察發現置入喉罩的一次成功率明顯高于氣管插管。
3 體會
小兒呼吸道的解剖特點:會厭相對較長、聲帶的成角更加向前向下、舌相對口腔較大,致使與成人相比小兒插管較困難,加之組織黏膜嫩,若操作不適,極易引起組織損傷,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聲門水腫[2]。術中因小兒的應激性較強,受到氣管導管的刺激,會產生比較強烈的心血管反應,肌肉緊繃,從而不得不使用肌松藥和加深麻醉,結果致術后蘇醒時間延長,加大風險。另外,因麻醉效果逐漸減弱,拔管時,患兒會出現躁動,嗆咳屏氣,嚴重時甚至引發喉痙攣。在圍術期相關并發癥中,氣道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占很大比重,相較插管而言,喉罩刺激小,不會嗆咳,不易引發喉返神經麻痹、聲帶損傷、喉頭水腫等并發癥。觀察喉罩置入前、后及拔出時HR、R、BP,結果顯示無明顯變化,表明使用喉罩置入,刺激性輕,耐受度高,用量少,從而使得術后患兒清醒快、以不易發生嗆咳,也不會引起喉痙攣及水腫。
小兒手術局麻下難以完成,非插管面罩靜脈麻醉容易發生呼吸道阻塞,一旦呼吸抑制,處理被動?;純汉粑涝诙喾矫媾c成人有著顯著的差異,容易發生胃脹氣和呼吸道感染等現象,氣道容易受損,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3]。喉罩是現階段應用廣泛的一種新型通氣工具,和氣管插管相比操作更為簡便,對氣道的刺激較小,能夠緩解傳統麻醉對患兒呼吸道管理的作用,保證氣道的通暢,患兒清醒時間縮短明顯[4],但是喉口不能完全封閉,可能有誤吸和反流情況發生,這就要求操作者有精湛的技術。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型的通氣裝置,喉罩具有使用方法簡單、無創傷的特點,它對患者的自主神經反應和軀體影響很小,適用于大多數成人和小兒。在一定范圍內,只要掌握好禁忌證和適應證,喉罩是可以替代氣管插管和面罩的,其應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Denise, Cuthbert,Ceridwen, et al. "That was then, but this is now":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country adoption and domestic child adoption in Australian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2010,23(3):427-452.
[2]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53.
[關鍵詞] 膝關節鏡;鹽酸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
[中圖分類號] R97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3-007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low concentration of hydrochloric acid pp line waist-hard combined anesthesia in the arthroscopic surgery. Methods Sixty cases of arthroscopic surger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B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waist-hard combined anesthesia. Group A was given concentration of hydrochloric acid with 0.5% hydrochloric acid, pp paid, group B was given concentration of hydrochloric acid with 0.25% hydrochloric acid, pp pai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ensory blockade effect time, sensory block to maintain time, plane fixed time, sports anesthesia work time, motion block maintain time and achieve Bromage Ⅰ, Ⅱ and Ⅲ class time of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 recovery time of sensory and motor block in B group were better than group A P0.05), The HR, SBP and DBP of group A were relatively decreased than group B since the end of 5 min to anesthesia surgery(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group B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group A(P
[Key words] Arthroscopic; Hydrochloric acid; Waist hard joint anesthesia
大劑量高濃度鹽酸羅哌卡因腰麻后持續硬膜外給藥是目前常用的腰-硬聯合麻醉給藥方式[1],因其麻醉效果較好,故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由于此種麻醉方式中物應用的濃度較高、藥物用量也較大,在增加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對患者的術后恢復也造成一定的影響。為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改善患者的預后,我科將鹽酸羅哌卡因的濃度由0.5%降至0.25%,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且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F將結果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擬于腰-硬聯合麻醉下行關節鏡手術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物給予濃度為0.5%的鹽酸羅哌卡因,B組物給予濃度為0.25%的鹽酸羅哌卡因,每組30例。所有患者均需行單側膝關節鏡手術,充分了解本研究的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除外肌力異常、存在肝腎功能嚴重損傷,存在精神疾病、存在藥物過敏史及椎管內麻醉禁忌證者。A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1~66歲,平均(43.16±18.68)歲;體重45~76kg,平均(61.67±13.69)kg;手術部位:左膝者19例,右膝者11例;手術類型:滑膜清理者8例,游離體摘除7例,軟骨切除7例,軟骨成型6例,交叉韌帶重建2例;合并有高血壓者19例,合并糖尿病者12例。B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2~65歲,平均(42.31±17.79)歲;體重46~77kg,平均(61.17±12.97)kg;手術部位:左膝者21例,右膝者9例;手術類型:滑膜清理者9例,游離體摘除8例,軟骨切除5例,軟骨成型5例,交叉韌帶重建3例;合并有高血壓病者21例,合并糖尿病者1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手術部位、手術類型及合并疾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麻醉均在心電監護及建立靜脈通路下進行,患者選擇側臥位,患肢一側朝上,囑患者盡量充分暴露脊柱,于雙側髂棘連續與脊柱焦點(腰3~4間隙)處確定為腰椎穿刺點,對所選取的穿刺點進行嚴格消毒,應用腰穿針行腰椎穿刺,確認穿刺針進入硬膜外后,退出腰穿針針芯,見腦脊液流出則腰穿成功。經穿刺針將留置硬膜外導管由穿刺點導入,即給予麻藥推注。A組患者先經硬膜外導管給予0.5%鹽酸羅哌卡因(廣東順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25)3 mL緩慢推注,并于推注結束10 min后改為平臥,如患者麻醉效果不理想,每15 min可予追加0.5%鹽酸羅哌卡因5 mL緩慢推注,至手術結束。B組患者給予0.25%鹽酸羅哌卡因3 mL緩慢推注,同樣于推注結束10 min后改為平臥,如患者麻醉效果不理想,每15分鐘予追加0.25%鹽酸羅哌卡因5 mL緩慢推注,至手術結束。
1.3 觀察指標
1.3.1 麻醉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于首次緩慢推注鹽酸羅哌卡因開始計時,分別對患者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平面固定時間、感覺阻滯維持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維持時間、BromageⅠ級、Ⅱ級及Ⅲ級時間進行統計,并對兩組患者以上時間進行對比。感覺阻滯評定采用針刺法測試感覺阻滯平面,運動阻滯評分采用Bromage評分法。
1.3.2 麻醉恢復時間比較 所有患者均于手術接受后對患者的感覺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進行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感覺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感覺阻滯恢復時間為手術結束后患者切口疼痛出現時間,運動阻滯恢復時間為患者手術結束后Bromage評分為0分的時間。
1.3.3 生命體征變化 所有患者麻醉及手術均于心電監護下進行,隨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于患者物推注前、物推注5 min、15 min及手術結束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對比兩組患者各時間點生命體征差異及各組患者麻醉后各時間點與麻醉前生命體征差異。生命體征觀察指標包括HR、SBP及DBP。
1.3.4 藥物副作用 對所有患者在接受麻醉后至手術接受時所發生的因物所導致的副作用進行統計,對比兩組藥物副作用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進行分析,藥物副作用發生率應用百分率表示,其他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具有動態分布的采用F檢驗,兩兩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3 討論
鹽酸羅哌卡因屬長效局麻藥,其較常用的布比卡因對于患者神經阻滯起效時間慢[2]。有觀察顯示,本藥在濃度低于2%時,其對患者的脊髓血流無影響,但當濃度大于2%時,其可對患者的脊髓血流產生不同程度的可逆性影響[3-4]。目前臨床已將本藥物用于多種手術的麻醉中,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5-10]。近年來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膝關節鏡手術已應用于多種膝關節疾病的治療當中,因此手術時間較短,故可用于此種手術的麻醉方法同樣也較多[11]。腰-硬聯合麻醉是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而在腰-硬聯合麻醉中鹽酸羅哌卡因是最為常用的藥物之一。但是目前對于在腰-硬聯合麻醉中鹽酸羅哌卡因的濃度使用量一直為臨床研究的重點。目前有學者認為應用小劑量低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可在有效達到麻醉效果的同時有效降低麻醉并發癥且同樣可有助于患者的恢復[12-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維持時間、平面固定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維持時間及達到BromageⅠ級、Ⅱ級及Ⅲ級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雖然所應用的鹽酸羅哌卡因的濃度存在差異,但其可達到的對感覺及運動阻滯效果未見差異,即應用0.25%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同樣也可達到顯著的麻醉效果。而本研究中對患者術后阻滯恢復時間比較,可見B組術后感覺及運動阻滯恢復時間均明顯優于A組,可見應用低濃度鹽酸羅哌卡因進行麻醉后,患者術后可快速恢復,其與低濃度后患者麻醉中所應用的藥物總量低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患者術中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顯示,兩組麻醉前HR、SBP及DBP比較未見統計學意義,自患者接受麻醉5 min開始至手術結束時A組患者HR、SBP及DBP均較麻醉前明顯下降,而B組患者則較麻醉前無明顯改變,即在應用高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麻醉后,患者的生命體征隨之有著明顯的下降,而低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麻醉后其生命體征未見明顯改變,可見應用低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進行麻醉對患者麻醉中的生命體征影響小,可有效避免因物所導致的生命體征波動。同時B組患者麻醉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由此也可見低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在麻醉中也可有效降低因麻醉所發生的并發癥發生率。其所得結果與臨床其他手術中所應用的低濃度鹽酸羅哌卡因麻醉效果相一致[8-10],故膝關節鏡手術中應用低濃度鹽酸羅哌卡因行腰-硬聯合麻醉同樣有著較好的麻醉效果,且可降低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孫增勤. 實用麻醉手冊[M]. 第4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226.
[2] 李成. 相同濃度劑量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剖宮產術的應用[J]. 中外醫學研究,2012,10(6):129.
[3] CHU KS,WANG FY,HSU HT,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dexmedetomidine infusion for sedating or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awake fibreoptic nasal intubation[J]. Eur J Anaesthesiol,2010,27(1):36-40.
[4] SAKURA I Y,OBATA T,ODAKA A. Buccal administration of dexmedetomidine as a preanesthetic in children[J].Jan Anesth,2010,24(1):49-53.
[5] Roofthooft E,Van de Velde M. Low-dose spinal anaesthesia for Caesarean section to prevent spinal-induced hypotension[J]. Curr Opin Anaesthesiol,2008,21(3):259-262.
[6] Chen X,Qian X,Fu F,et al. Intrathecal sufentanil decreases the 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of intrathec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for caesarean deliver[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10,54(3):284-190.
[7] Ulker B,Erbay RH,Serin S,et al. Comparison of spinal,low dose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plus fentanyl for transurethral surgical procedures[J]. Kaohsiung J Med Cci,2010,26(4):167-174.
[8] Langesaeter E,Rosseland LA,Stubhaug A. Continuous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during cesarean delivery:A randomized,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low-dose versus high-dose spinal anesthesia with intravenous phenylephrine or placebo infusion[J]. Anesthesiology,2008,109(5):856-863.
[9] Parpaglioni R,Baldassini B,Barbati G,et al. Adding sufentanil to levobupivacaine or ropivacaine intrathecal anaesthesia affects the minimum local anaesthetic dose required[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9,53(9):1214-1220.
[10] 張大鵬. 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術中的應用[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11,28(4):374-376.
[11] 張振明,張正迪,蔡鐵良. 小劑量低濃度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用于膝關節鏡手術[J]. 臨床軍醫雜志,2013, 2(41):166-169.
[12] 張大鵬. 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術中的應用[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11,28(4):374-376.
[13] 丁國友,王信磊,帥君,等. 單側腰麻對下肢手術患者術后尿潴留影響的觀察[J]. 人民軍醫,2011,54(5):396-397.
[14] 曹金華,邢書生,王瓊,等. 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用于下肢手術后鎮痛的觀察[J]. 臨床軍醫雜志,2010,38(5):85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