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維持性血液透析并發癥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通過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并發癥的分析,從而預防或減少透析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存活率。方法選擇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9例,男42例,女47例,就其透析常見并發癥加以分析。結果透析中常見的并發癥是低血壓、高血壓、心律失常、肌肉痙攣、惡心嘔吐等。結論長期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因為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降低了其存活率,但只要積極地預防,去除病因,充分進行透析,并發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維持性血液透析并發癥
血液透析是各種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維持生命的治療方法之一。但進入透析后各種并發癥相對較多,存活率低,風險大。本文對我院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常見并發癥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89例均為我院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齡18~65歲,男42例,女47例。
1.2方法血管通路:所有患者都先行中心靜脈置管,血管條件成熟后行血管內瘺手術,難以建立血管內瘺的患者行長期頸內靜脈置管。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鹽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h,血流量為150—250ml/min,對于心血管不穩定患者開始150ml/min,待穩定后可逐漸將血流速提至250ml/min,透析液流速為500ml/min。肝素用量有個體差異,一般首次劑量為0.5mg/kg體重,有出血傾向者減少肝素用量或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出血者選用無肝素透析。
2結果(易發生的并發癥及預防措施)
2.1高血壓血液透析患者約有50—80%患有高血壓,分為透析間期高血壓及透析中的高血壓。我院50例透析患者血壓升高,經過積極的飲食方式改善、藥物控制、改變血液凈化方式等有37例血壓降至正常,有13例患者在透析過程中血壓仍較高,治療效果不佳。(1)原因。透析間期高血壓往往和患者的容量負荷過重有關;透析過程高血壓和血管張力增加或心肌收縮力加強有關。以下因素可引起透析中的高血壓:①透析脫水使血液中某些縮血管物質濃度增加;②降壓藥物的清除;③低鉀或無鉀透析液可直接引起血管張力增加;④高鈣透析液;⑤失衡綜合癥;⑥硬水綜合癥以及EPO的副作用等等。(2)預防。
透析時調節透析液適當的鈉鈣鉀濃度;控制透析間期體重過度增長,避免脫水速度過快;透析時避免輸入高張溶液及膠體溶液;注意HD對降壓藥物的影響,按透析時對藥物的清除情況及時調整用藥方案;透析中高血壓可予以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或卡托普利,必要時予以靜脈應用降壓藥以防發生心腦血管病。
2.2低血壓低血壓是HD中主要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20—30%,且不易控制。(1)原因。①血容量過度下降;②血管張力下降;③透析過程中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異常;④使用生物相容差的透析器可以激活補體,使白細胞粘附在肺毛細血管床上,造成低氧血癥,也使血壓下降。(2)預防。應用低溫或高鈉透析液,延長透析時間;選用生物相容性較好的透析器,有心肺疾患者常規吸氧;改善貧血,有嚴重低蛋白血癥者在透析中輸入血漿、白蛋白或706代血漿等膠體溶液,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對心源性低血壓者可予以強心藥物和升壓藥物;改換透析模式或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以減少低血壓的發生。
2.3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大約1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例,竇性心動過速4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1)原因。發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透析過程中急性液體、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變化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2)預防。終末期腎病患者易合并高血鉀,無尿者平時禁用含鉀高的食物;但注意檢測血鉀,低鉀時易出現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選擇適宜鈣濃度的透析液,血鈣過低可引起Q-T間期過長,血鈣過高可引起異位搏動;積極糾正酸中毒。
2.4肌肉痙攣(1)原因。透析過程中肌肉痙攣發生率約20%。主要原因是:①低血壓;②超濾過多,低于干體重;③使用低鈉透析液。(2)預防。對于經常發生痙攣者要考慮是否調整干體重。高張溶液可使水從周圍組織中轉移到血管腔中,幫助維持容量,但由于高張鹽水能導致患者透析后口渴,所以治療非糖尿病患者的肌肉痙攣時更適于使用高張糖。超級秘書網
2.5惡心嘔吐常規透析患者約10—15%發生惡心和嘔吐。(1)原因。低血壓、失衡綜合癥早期、透析器反應、胃腸疾病或是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先兆癥狀。(2)預防。適當超濾,避免透析中低血壓,必要時降低血流量延長透析時間及時處理原發病因,必要時補充生理鹽水或高滲鹽水或用止吐劑。
總之,只要積極預防,去除病因,充分進行透析,患者的透析并發癥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葉任高,李幼姬,劉冠賢.臨床腎臟病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666—670.
[2]王海燕.腎臟病學,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2026—2030.
[3]梅長林,葉朝陽,趙學智.實用透析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47—164.
[4]王質剛.透析與腎移植實用手冊.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8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