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體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養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對學生深入認識地理學科,獲得高效的學習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有重要幫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將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任務落實在每一節地理教學活動中來。由于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缺乏可借鑒的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教學實踐總結經驗與教訓。筆者同樣有心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出力,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將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教學目標之中
教學目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堂地理課的效果,影響學生的學習,從而影響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維目標,更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筆者經過研究發現,新課程理念中的三維目標與培養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殊途同歸,因此,教師可將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在高中地理教學目標中來。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可謂是教學的指向,是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主線,具有引導和規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設計與確定,離不開對教學大綱的參照、對教材內容的研究和對學生學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學中真正落實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責無旁貸地需要精心確定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性的目標,在教學中都應該得到體現和落實。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課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個課程教學中逐步達成。
例如,“關于人地關系”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說明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認識到人與環境的關系。“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通過比較從現象中總結歸納一般規律,并運用抽象的地理知識對現象做出科學正確的分析與判斷?!扒楦袘B度與價值觀目標”: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關心環境,熱愛環境。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該三維目標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養、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學素養,重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力爭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由此可知,明確并實現教學目標是培養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
二、實現“教學相長”,相互促進
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應在處理好教與學關系的前提下實現,教與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統一存在于教學活動之中,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個方面。這意味著教學活動應該同時注重教與學這兩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
由于深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高中地理教學長期過于重視教師的教,在課堂中,教師的地位更突顯,學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導致教與學失調。新課程改革較好地認識到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正力圖實現教與學的有機調和,實現教學相長。其實,新課程標準給教與學作出了較好的詮釋,教師的教旨在引導學生學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學,優化學生的學。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將學生的學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關系,在教學中才會更加注重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才能夠不斷優化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的學習。理清教與學的關系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進而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與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相比,教師的講授少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機會多了,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發現問題、自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總結學習經驗。而教師則應該著重于引導組織,在學生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搭把手”“使點力”。
比如,筆者考慮到《大氣的運動》這節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比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創造有趣的教學情景,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樂趣;接著,播放相關的視頻,引出教學的重難點。畢竟只有將教學重難點解決好,課堂教學才算成功。筆者注重對課堂節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經過教學反思,經過分析,學生能夠理解熱力環流的效應,并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探討,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總體而言,實現了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實現創新化教學
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還應該注重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實現教學的創新。新形勢下,對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甚為重視,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試對學生的考查越來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對學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純粹的地理知識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綜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低。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壓力導致教師“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該由學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師直接將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又將其生硬地接收。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不少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學習過程,導致學生較難形成地理學科思維和素養,進而影響學生的實際運用。而新課程帶來了許多先進的教學理念,能夠幫助和啟發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師應該主動學習和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將理論實踐化,推動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學。
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時,這一節主要介紹了城市的興起、城市化的特點以及城市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問題,這與學生的生活極為密切,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去查閱、了解相關資料。筆者就將生活化教學理論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最終的教學效果比預期好,足以說明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實現高中地理的創新教學的積極意義,對于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極為有利。
2016年,中國學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之后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也相繼公布。在過去的一年里,我校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并落實核心素養在各學科中教育工作,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對整個教學工作起到全面設計和調控作用,因此教師的核心素養的形成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簡單總結我校核心素養的落實階段性成果。
通過學習和交流,我們意識到,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就滲透在我們教學的每個環節,教材中也蘊含的學科思想,對教材、課標的解讀就尤為關鍵,只有看見了學科思想的影子,我們才能讓它釋放出來。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中滲透學科思想和方法。
學科思想是對學科和它的對象、學科概念,命題和學科學習方法的本質的認識。學習方法是解決各學科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學科教學要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方法、感悟學科思想,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用學科思維、學科手段和學科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學科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其他的一些現實問題,這是學科教學要追求的境界,也是學科教學的本質要求。學校要求全體任課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幫、課標,從而進行教學設計。要求教師要在知識發生過程中滲透學科思想,要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揭示學科思想,使學生從中掌握關于學科思想方法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應用在后續的學習中,科學地獲取知識。知識的記憶是暫時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長遠的。知識使學生受益一時,而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作為一種能力和品質,作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校鼓勵教師建立“發現式學習”的教學新模式,營造學生思維的平臺。思維的發展,需要土壤,需要平臺。好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進一步保護學生的思維火花。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絕不授予學生,凡是學生經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把“教—學”活動中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生當成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既給了學生思維的自由,也給了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壓力,從而迫使學生去思考。
三、引導學生用學科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邊的事物學科問題很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學科問題,進一步揭示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聯系,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學科教學中注重保護和培養學生的直覺意識,講一些學科的發展史,多參加學科社會實踐等,都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很多積極的意義,主要如下:
1.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體制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國家所培養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較強的應試能力,卻缺乏實踐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且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存在低下的現狀。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對于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具有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重視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2.有利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下,不斷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是時代教育對現代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傳統應試化和灌輸式的知識灌輸模式,難以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這種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只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視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僅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時也體現了“人文性”的功能,這對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促進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滲透的現狀
當前,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嚴重缺失,主要如下:首先,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缺失。對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師而言,一門心思地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是廣大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和方向。在教學中,教師忽視自身的人文素養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教師,資歷淺,人文素養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正是因為教師自身缺乏人文素養,從而極大的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其次,過于模式化的教學,嚴重影響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過于模式化的教學模式,影響了人文素養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從而使得高中語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對策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應當徹底該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強化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不能忽視語文學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標。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求教師不斷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思想,為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奠定基礎。
1.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一般而言,教師的人文素養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產生的榜樣作用是極大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為實現人文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奠定基礎。首先,教師要學會自律。這種自律是指教師要通過自身的行為引導和感染學生。例如,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廣泛的閱讀,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并將這種閱讀的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也熱愛閱讀。從根本上講,這是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一種感染,卻也是培養學生人文修養的有效途徑;其次,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對自身的綜合素質,自身的教學進行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這種教學評價,對于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實現良好的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
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求教師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想滲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廣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3.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感受人文光輝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措施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措施之一。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界定,既要注重核心素養的生成過程,又要注重核心素養的外顯,強調在真實情景中的表現,體現“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的要求。
“問題情境”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弗賴登塔爾提出數學教育應遵循“數學現實”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就要以學生具有的“數學現實”作為直接的出發點,充分考慮以問題的“原形”作為問題的載體,讓學生驚奇的發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原來是那么的貼近生活。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法應用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新開張的宏江超市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學習用品,琳瑯滿目,任你選購,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同桌的商量你們要買哪兩樣商品,并算一算你們需要多少錢?!苯處熧x枯燥的數字以“生命”,學生做題時便興趣盎然。也讓學生從中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因此,根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摸擬問題情境,是調動學生W習積極性,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的重要途徑。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創設最佳的問題情境,是最能引導學生樂于學習、自主學習的。
二、培養學生數學素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課堂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它的教學理念是先讓學生“好學”“容易學”,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好學。生本教育課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學習,學生先學;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前置性學習就是在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嘗試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4~6人為一個小組,交流討論,要求學生放棄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班級交流,人人參與,老師在傾聽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總結和鞏固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廣義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與規律,注重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它的教學理念是先讓學生“好學”“容易學”,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好學。生本教育課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學習,學生先學;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前置性學習就是在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嘗試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4~6人為一個小組,交流討論,要求學生放棄逐句逐個問題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班級交流,人人參與,老師在傾聽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總結和鞏固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廣義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與規律,注重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構建小學數學知識總體框架,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意識的素養
小學數學能力的培養只有借助于數學知識的教學才能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質疑、討論、練習、評價等,這樣就能逐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素質,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的發展。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數學知識點之間的整體聯系,總結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上下貫通、縱橫交織、聯系緊密的立體式知識網絡。
小學生總是充滿著好奇和疑問,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總是帶者滿腦子的問題。然而,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問題就算目標達成了,而西方教育則相反,它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這說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觀念中,教師承擔的是“傳道授業”的重任,扮演著“解惑”的角色。但是,如果學生課前沒有思考的空間,課后沒有問題的延伸,那么,這樣的教學無疑會扼殺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和創造能力。提出問題表面上看是一種活動,本質上是品質與能力的顯露,反映了一個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其思維的直覺、獨立、批判、求異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帶問號離開數學課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知識結構框架和數學文化的感受。
實施素質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在當今世界上,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無論就其中哪一個方面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都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造意識,學生的創造意向才能得以培養,其創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不僅限于知識和能力,還要從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領域目標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素質教育的實施必將引起學生群體的行為和心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必然反映到他們的學習形態和學習方式之中,這就從根本上形成了推進教學改革的動力,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編者視角;不同版本;教材解讀;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0-0053-01
教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核心載體,教師需要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讀,才能為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對教材研讀的視角是多樣的,但緊扣編者視角是核心與基礎。教師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編排原則,了解教學內容在這一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對知識所形成的背景、過程以及蘊含的數學思想進行深入了解,從而為課堂教學設定教學源頭、延伸程度奠定基礎。筆者即以“整數除以分數”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板塊聯系,聚焦板塊設置,明確編排脈絡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嚴謹的邏輯關聯,編者在創編教材時就依循這些關聯進行了有梯度的內容設置。因此,基于編者視角下的教材研讀首先應深入教材內核,對教材的脈絡進行梳理。這一板塊主要集中在厘清所要教學的知識在本套教材中的分布情況以及各個板塊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對不同板塊內容的教學目標、教學程度形成明晰而通透的把握。
以“整數除以分數”的教學為例,編者在設置這一教學內容時,就充分體現了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不難發現,該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板塊:首先是計算法則的內容設置,其邏輯順序為: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難度逐漸加大,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要體現在:運用分數除法解決生活中的應用題、兩步計算以及關于分數乘除的混合運算。在教學中,筆者設置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是整數除以幾分之一;第二道例題是整數除以幾分之幾。螺旋上升式的問題設置,將編者獨運匠心的編排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此設置依循W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逐步完善了對分數除法計算的感知與理解,便于學生通過自主性活動提煉出分數除法的核心要義。
二、縱向聯系,緊扣內在邏輯,明確發展軌跡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決不能死板地將教學目標局限在教學內容上,而要善于從知識發展的軌跡入手,探尋新授知識的來源,在了解新授知識生長脈絡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順其自然地歸納教學內容。
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正是基于數學知識的內在關聯以及編者對教材內容的合理設置,讓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法則的提煉變得水到渠成。
三、對比聯系,關注不同版本,明確教學重點
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版本的編者基于不同的思考有著不同的編排方式。教師可以聯系不同的版本,對比編者的設置方式,為自身的教學設計提供更廣闊的選擇。
對比多種版本的教材設置,能夠讓教師在教材編排的共性中遴選合適、妥帖的資源為自己的教學所用,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教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