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債務風險降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債務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在發展全民教育的條件下,高校爭先恐后地擴大辦學規模,形成了一個高負債、高風險的教育群體。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校負債問題,既需要高校自身努力擴大辦學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又必須緊緊依靠國家的財力和政策支持。
關鍵詞:降低高校;債務;風險
高校盲目負債始于1999年。1998年,全國高校的招生人數為180萬,1999年,招比例高達47%。到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數為504萬,是1998年的4.7倍。高校競相擴建校區,在缺乏政府撥款的情況下,銀行貸款成了高校籌集建設資金的主要渠道。銀行貸款與工程欠款成為高校兩大債務源。到底高校債務有多少,恐怕很難有一個權威的統計。
一、端正對債務風險的認識
在高校,對銀行貸款的普遍看法是:高校貸款,政府還債。甚至在不少銀行內也認為,高校是國家的,貸款給高校沒有風險,即使有,政府也會承擔。在國家、銀行、高校三方中,銀校雙方的判斷是政府在博弈中最終將肯定處于弱勢地位:當高校不能償還貸款而影響正常教學活動,并可能引發學潮及影響社會安定時,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門會呼吁政府應當承擔教育這種公益型事業的責任,由政府歸還銀行貸款;當高校無力償還貸款,并被迫可能擅自提高學費標準或維持原學費標準壓縮教學科研經費,降低教職工收入,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引發教職工、學生及家長、社會公眾和輿論等社會問題,迫使政府不得不予以支持,運用財政資金緩解高校債務風險;當高校不能按期付息,到期續貸,久拖難還時,銀行將被迫訴訟高校,以此給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政府拿錢資助高校,承擔財務風險。
二、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高校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處理好當前、長遠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在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上,高校既要立足于校情,從當前急迫需求和現實條件出發,優先解決影響和制約學校整體發展與改革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又要著眼于學校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發展,做好中長期規劃,把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放在突出位置,及早作出部署。高校在實現自身職能的時候,要努力把當前的需求與長遠的、未來的需求統一起來,從而作出合理的行為選擇。當前的需求是基于社會的現實需要,而長遠的、未來的需求則是立足于發展的要求。
三、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
辦學規模的擴大與辦學條件的改善對資金的需求急劇擴大,而國家各級財政對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與高校辦學規模擴大的經費所需無法匹配,不但教育投入增速低于GDP增速,而且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在2002—2005年呈下降趨勢:分別為3.32%、3.28%、2.79%、2.82%。目前,教育經費占GPD的比例,世界平均為7%,其中,發達國家達到了9%,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了4.1%,2/3的非洲國家是4%。而我國從未達到4%,比大多數非洲國家還少。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教育經費的比例,1999年為13.75%,*年為17.6%,也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0%)。據周樂和馮江南測算后認為,理想狀態下(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個學生要占一定量的圖書、設備、校舍等資源,經測算擴招一個學生學校要投入約3.5萬元增加相應的教學資源,僅此項1999—*年缺口累計達3000億元;教育成本1.5萬元/生;學生收費按教育成本的25%計算)高教經費投入基本可以維持高教的日常運行,但加上擴招所需投入后,資金明顯不足,1999—*年缺口累計達4458億元。并認為,若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國際平均水平(GDP5%),即達到5222億元,則缺口主要是擴招所需投入的資金。可見,財政撥款的絕對數遠遠不能滿足高校發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沒有得到落實,是高校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盡管高等教育作為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產品,最優提供模式為政府和市場的聯合供給模式。高校的收入來源除了財政撥款外,還有市場方面的其他收入,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數高校的收入仍然是財政撥款和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收入。而這些資金只能維持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活動,無法滿足高校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迫使高校只能走上通過向銀行貸款解決資金短缺的路子。
四、建立負債籌資審批制度
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高校銀行貸款審批制度,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向銀行貸款,否則追究學校及有關人員的責任。高校貸款必須制定具體的還貸計劃和措施,并列入年度收支預算,保證還款資金來源,由教育主管部門嚴格監督執行情況。同時,建立負債籌資及使用情況的報表制度。一方面,修訂完善高校會計制度,對高校貸款及其使用等會計核算進行規范,全面反映高校負債籌資及使用情況,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專門的高校貸款及其使用情況的報表,要求貸款高校每月或每季度向教育主管部門上報貸款規模和投資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時對高校貸款及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使高校貸款處于可以控制的限度內。
五、拓寬融資渠道,加大籌資力度
一是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抓緊推動老校區置換工作。老校區置換收入是高校的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老校區置換要爭取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置換后的收入必然大大解決高校面臨的資金問題,甚至基本可以化解高校貸款風險。二是加大學費管理力度。學生學雜費是高校自籌經費中的主體部分,是除財政撥款以外的另一個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前景,吸引更多的生源;另一方面,要規范和加大對學生收費管理的力度,確保學生學雜費的足額收取。三是補充社會經費來源。實踐證明,通過直接向雇主提供特定的勞務知識服務而獲取收入已成為重要的經費補充渠道。四是其他籌資渠道。主要有個人(尤其是有經濟實力的校友)及社會(尤其是海外同胞、海外僑胞)捐資、基金投入、校企聯合辦學等。
六、實施責任預算,控制成本支出
責任預算是在財務預算的基礎上,按照高校內部管理的要求將各單位劃分為若干責任主體,并將高校的財務預算分解為各責任主體的責任預算。一要設計責任預算體系框架;二要劃分責任中心;三要制定責任目標,確定指標體系;四要分解責任預算。通過指標分解,制訂各級責任預算,并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系統的責任預算體系。最后,是執行與管理。為了調動和尊重各責任單位理財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財務部門應將分解的責任預算按責任單位進行匯總,并將匯總的責任預算總額分別向各責任單位下達。然后要求各責任單位根據本單位事業發展計劃,在學校下達的責任經費控制額度內按照教育事業支出財務預算指標體系,編制系、部財務預算并上報學校財務部門予以審核,學校財務部門會同有關職能部門經過論證審核批復后,方可作為該單位預算執行的依據。學校財務部門根據批復后的各單位的二級財務預算進行建賬立項,并組織相應的會計核算和預算管理工作以及向各責任單位提供相關的財務信息查詢等服務工作。從而通過責任預算的實施,明確財權與事權之間的匹配性,以達到控制成本支出和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目的。
七、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制,加強內部會計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制。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的財務工作,嚴肅財經紀律,避免財務工作失誤,真正做到分級管理、分級負責,使各級領導、各級財務主管人員分別承擔與自己職能相適應的經濟責任,根據新的《會計法》等國家有關財經法規、制度的規定,高校必須建立各層次人員經濟責任制。二是建立健全各項財務規章制度。有關財務收支方面的制度,明確各項收支管理辦法;有關學校內部各級、各部門和校辦公司、企業經濟方面的制度,明確各種分配政策和管理辦法;有關學校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制度,明確維護學校權益、確保資產完好和充分利用的管理辦法;有關學校內部各級財務機構設置、相互關系方面的制度,明確財務機構與二級財務機構的各種管理辦法;有關學校校園內及周邊土地上開展商業活動的制度,明確規范經濟行為的管理辦法;有關《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方面的制度,如內部會計管理體系、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賬務處理程序制度、內部牽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記錄管理制度、定額管理制度、計量驗收制度、財產清查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分析制度等。三是建立健全財務監督制度。對學校的經濟活動實施監督,主要包括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收監督、銀行監督、物價監督等,統稱為“外部監督”。按照《會計法》的規定,高校必須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接受有關監督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如實提供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以及有關情況,不得拒絕、隱匿、謊報。
八、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建立財務預警系統就是在高校現有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基礎上,設置相關量化指標,分析和評價學校辦學資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財務管理水平和真實財務情況,及時揭示隱性問題,對潛在的財務風險進行預警預報。為控制高校貸款風險,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高校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給出了高等學校銀行貸款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適合自己的財務狀況總體失衡風險預警系統。
參考文獻:
[1]黎曉林.高校的負債規模和財務風險的防范問題[J].事業財會,*,(2).
[2]胡信生,等.高校財務風險的類型與防范[J].西北農林大學學報,2005,(2).
[3]江龍,等.莫使高校重走國企老路[N].中國經濟時報,2006-2-13.
[4]靳遠文.化解高校債務的途徑探析[J].財會通迅:理財,2007,(1).
[5]周樂等.高校大規模貸款反思[J].財會通迅:理財,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