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樹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樹名木;資源;保護;措施
1 引言
廈門市翔安區地處廈門市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1′~118°25°′,北緯24°32′~24°50′。 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年平均氣溫20.6℃,極低溫和極高溫分別為1.5℃和38.5℃,年平均濕度78%,年均降雨量1 315mm。每年3~9月為多雨季節,最多月降雨量達700mm,秋冬少雨而干燥。翔安區具有悠久的歷史,于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原同安縣),古樹名木資源十分豐富。翔安區從2006年10日開始,對全區古樹名木進行了認真普查和匯總建檔,在此基礎上,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
2 古樹名木現狀
2.1 翔安區古樹狀況
(1)經匯總整理,翔安區共有古樹名木209株。其中國家一級古樹20株,二級古樹62株,三級古樹127株。在全區古樹資源中,共涉及7個科,8個屬,9個種。主要樹種為榕樹,詳細分布見表1。
(2)國家一級古樹中,1 000年以上的有3株,一處是新圩鎮后埔村的2株樟樹,樹齡為1 300年,因2株樟樹相對而生,枝葉互相纏繞在一起,當地人認為它們是一對夫婦,俗稱公婆樟。公樟頂天立地,雄偉壯觀,樹高15m,胸徑900cm。婆樟樹高11m,胸徑530cm。第2處位于新圩鎮金柄村的樟樹樹齡1 300年,樹高15m,胸徑950cm,相傳為唐朝時期把自家桑園獻為泉州開元寺用地的黃守恭第4子,金柄黃氏的開基祖黃綸所種。
表1 翔安區古樹詳表
科屬種學名株數
桑科榕榕樹Ficus microcarpa178
漆樹芒果芒果Mangifera indica10
樟樹樟樹香樟Cinnamomum.burnannii8
金縷梅楓香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4
豆科相思相思A.Confusa nerr 2
漆樹黃連木黃連木Pistaeice chinensis2
松科松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4
桑科榕菩提Ficus religiosa1
蘇鐵蘇鐵蘇鐵Brainea insignis1
2.2 翔安區古樹分布狀況
翔安區的古樹主要分布在新圩鎮,有108株,占51.7%,內厝鎮45株,馬巷鎮28株,新店鎮18株,大帽山農場6株,大嶝街道4株。古樹主要生長在農村的房前屋后和村莊的公園里,少數生長在公路邊和山上。
2.3 古樹生長狀況
因樹種特性和立地條件差異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古樹在不同的地區生長狀況差異很大。如上述的3株古樟樹,雖已歷經千年風雨,仍然郁郁蔥蔥。而有的榕樹雖然只有百年的樹齡,但由于立地條件差,再加上開發建設,破壞了原本的生長環境,生長情況不容樂觀。
收稿日期:2010-11-09
作者簡介:邵 楊(1982―),女,福建廈門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綠化及營造林等工作。
(3)保護樹木萌發的新芽。新芽萌發是大樹進行生理活動的標志。樹木枝干部分萌發的新芽,能自然而有效地刺激地下部分的生根。在這一期間,一般不宜整形修剪,而是任其抽枝發葉,并加強噴水遮蔭、防治病蟲害等管理措施,等到移植大樹完全成活后,再整形修剪。
(4)防害保護。根據樹木生長情況,及時除去陰棚,提高光照強度,冬季寒潮來臨前,采取覆蓋、草繩繞干、設立風障等方式甲乙防寒保護。
參考文獻:
朱加平.園林植物栽培養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甄茂清.花卉園藝工.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王 鵬,賈志國,馮莎莎.園林樹木移植與整形修剪.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 翔安區古樹保護存在的問題
跟其他地區不同,翔安區的古樹名木均位于農村地區,由當地的村莊委會進行管護。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古樹名木的管護情況較好,在經濟欠發達的村莊,管護情況較差,主要原因是古樹名木的管護需要村民良好的保護意識和大量的資金。
3.1 人為因素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本空曠的環境重新規劃變成了公路、開發區、住宅區,土壤板結,再加上酸雨的危害,從而造成古樹長勢下降,枝條衰弱。一些村莊砌維護池保護古樹,然而由于維護池規格過小,水泥鋪裝過大,不但沒有保護古樹,反而使古樹根系受到或輕或重的傷害,使其逐年衰敗枯死。
3.2 病蟲害危害嚴重
翔安區古樹的蟲害主要有螞蟻、白蟻、天牛、小蠹、粉虱、介殼等,古樹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病蟲害的危害,尤其是立地條件較差的古樹,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功能退化和外部環境的惡化,病蟲害危害的更大。
3.3 保護資金不足
由于財政資金有限,每年市、區林業、園林部門下撥資金保護古樹名木資金不能滿足古樹名木的日常管護,古樹名木的保護的資金嚴重短缺。
4 翔安區古樹名木的保護措施
4.1 落實保護古樹名木管理責任
2006~2007年年翔安區組織技術人員重新對翔安區現有的古樹名木和古樹群進行調查,最終確定對209株古樹,由區政府正式發文通告,并進行掛牌保護,每一株古樹都與村(居)簽訂具體的管護責任書,做到“樹有人管,責有人擔”。
4.2 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古樹名木歷經百年風霜,生長勢較弱易受病蟲害侵害,其先期害蟲如葉部害蟲等的危害,消耗水分和養分,易使樹勢衰弱。古樹一旦衰弱后,蛀干害蟲如小蠹甲這類木蠹蛾等就乘虛而入,破壞樹木的輸導系統,容易造成古樹的死亡。由于古樹病蟲害本身發生規律研究較少,適用藥劑不多,加上古樹名木上防治措施的特殊性,防治起來極其困難。翔安區綠化辦請市、區林業、園林部門的專家進行病蟲害防治。根據翔安區古樹以榕樹居多,病蟲害為害嚴重情況,翔安區農林水利局的林業技術人員在實踐中總結出用輸液法防治蛀干害蟲,用稻草纏繞法防治毒蛾科食葉害蟲辦法,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4.3 結合旅游開發保護古樹
翔安區的歷史悠久,古樹名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位于大嶝街道小嶝社區的一株明朝的鐵樹,樹高3m,地圍130cm,被時任廈門市市長張昌平稱為“八閩鐵樹王”。2004年,廈門市園林局在其周圍植草種樹,綠化美化鐵樹王周邊的環境,現在已經成為小嶝社區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在翔安區內厝鎮小盈嶺 “同民安”關隘,有兩株相傳為宋學大師朱熹栽種的榕樹,榕樹高20m,至今仍然黛色參天,挺秀蔥蘢。榕樹旁有一座石坊,朱熹手書“同民安”3字于其上,同民安關隘是古同安與南安交界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4.4 廣開渠道籌措保護資金
保護古樹名木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各古樹名木管護單位積極向各級財政申請資金的投入。此外,還發動單位和個人以認養的方式籌集資金,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樹名木保護。
4.5 利用社會多層次資源
古樹名木的保護不能單單只依靠園林、林業部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1)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使其自覺地保護古樹名木。當古樹發生倒伏斷裂、病蟲害,或者發現人為地破壞行為,立即報告給當地的林業主管部門。
(2)在新區開發過程中,常常涉及到古樹的保護問題。許多村民主動聯系林業部門,由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對古樹的保護如砌維護池、對古榕樹進行支撐等,進行技術指導,避免對古樹造成二次傷害。古樹名木的保護需要林業部門為指導,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真正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古樹名木;復壯養護
據初步統計,湖南省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近20萬株,廣泛分布在鄉村、城市,是全國古樹名木資源大省。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及諸多急功近利的原因,使得很多古樹呈現不同程度的衰弱癥狀,有的因未能及時救護,導致死亡。因此,開展古樹名木的復壯養護技術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1國內外技術發展趨勢
及時掌握信息,預防為主。對區域內資源進行分類掛牌建檔;對每株古樹名木個體進行專業監測監控;按時進行常規預防。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古樹名木的復壯措施也在不斷的革新。如對根部的處理,采用分子技術進行促根;樹體修補和支撐不再采用由于熱脹系數的差異可能對樹體產生2次損傷的混凝土或三合土,而是采用熱脹系數相近的高分子材料。2016年5月關于古樹名木保護與建立補償機制會議在重慶的成功召開,必將對復壯養護技術的研究深入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2古樹名木衰弱的主要因子
導致古樹名木衰老死亡的原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2個方面。內因:樹齡高、自身生理機能下降和樹勢減弱,樹型較高大,樹干木質腐朽中空,很容易被外力折損,抗病蟲害能力降低,抗風雨侵蝕力減弱等;外因主要有:生態環境的改變、人為破壞、火災和病蟲害[1][2]。
3古樹名木復壯養護主要技術措施
復壯養護是指運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使原本衰弱的古樹名木重新恢復正常生長,延緩其生命的衰老過程。對古樹名木的復壯養護措施主要包括地下、地表、地上3大部分。
3.1地下根系和土壤的處理
3.1.1排水溝在古樹名木樹冠投影邊緣開挖排水環溝,溝寬0.4m×深0.4m,做到排得走、不積水。3.1.2換土樹部土壤板結不良,可根據樹種特性實行增沙或增透。如需換土,在樹冠投影范圍內,挖去50~100cm深的土層,再回填通透性良好的表層土[3-4]。3.1.3增加土壤肥力古樹對肥料的需求量不會太大,只在冬季于樹冠投影圈內側,挖深約30cm左右的施肥溝,埋放復合肥,以磷肥為主,生長期不能施肥。有機肥必須充分漚熟,以免根感染腐爛。3.1.4及時補充水分在湖南,古樹的生境條件一般不會缺水,只在干旱月份注意澆水補水,對陡陗地形地勢上的古樹應加以特別重視。3.1.5地面鋪井形磚和栽花灌木為確保土壤松軟通氣,在地面上鋪置特制井形磚,磚與磚之間不勾縫;或種植花灌木,并圍欄桿禁止游人踐踏[5]。3.1.6拆除鋪裝與砼鋪裝與砼影響土壤中的空氣交換及根系呼吸,必須拆除鋪裝及砼,只在必須鋪裝的用透氣磚或井型磚代替。3.1.7打孔改良土壤如土壤板結不是特別嚴重,可通過打孔來解決,孔的深度需達70~90cm,孔徑在4~5cm為好。在樹冠投影邊緣打孔鋪通氣性好的活性炭與專用肥;打孔位置選擇應避免損傷主要根系。
3.2地表根部的處理
保護根在古樹周圍設圍欄,對于地面的根覆土并加設罩網,以保護古樹的根干皮;促毛細根法以樹干為中心,以3m為半徑,并參照樹冠的投影,進行土方開挖。沿根鏟土,確保不傷大根,根據實地情況,挖深50~100cm,對根徑D2cm以上的根進行斷根并環剝,根系截面及環剝口涂抹1:5BT生根劑黃泥,然后回填客土,結合澆水加托布津殺菌消毒。第2年,結合補水進行增肥。
3.3對樹干的損傷修復
3.3.1傷皮治療采用皮再生素修復。對一些再生力強的樹種如杜仲、厚樸,樹皮損傷面積不大,一般不超過20cm,可采用涂抹皮再生素進行修復,修復處用薄膜包扎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就能與原皮一樣分;貼皮修復,樹皮與木質部未分離,或分離皮層未脫落的輕傷口,將樹皮與傷口復位對嚴,按貼上去,覆蓋簿膜隨即用麻繩或草繩纏綁緊密[6]。3.3.2樹干修復清理樹體上的腐爛木質和割除感染的皮組織;清除樹干樹洞內的腐朽木質;噴灑防白蟻耳劑與1:15硫酸銅溶液及石硫合劑原液;涂清漆防水;最后是采用高分子材料進行修補修復。
3.4對樹體的處理
3.4.1整理與修剪鑒于古樹名木的特殊價值,徑大于5cm的樹枝不得隨意修剪,如因木質腐爛、枯死、病死確需截除,須以保持其原來面貌為基準。截除大枝時應注意做到不劈裂、不斷皮、不抽心,還應使鋸口平整,不形成大小面或臺階。傷口在愈合封口前,每年應對其進行1~2次消毒、涂防腐劑[4]。3.4.2樹體加固主要有3種方法:修補樹干樹洞并用高分子材料填充補洞;仿生支撐,即用水泥塑制成與古樹皮相仿的立柱來支撐樹干樹枝,以防止樹體傾倒與樹杈劈裂,上端與樹干接觸處加橡皮墊,以免損傷樹皮;彈性支撐,即用繩索將樹干吊緊,起到預防與保護作用。一般在被支撐的樹杈距地面較高、或數量較多時,采用此法,繩索和樹皮接觸處應墊上橡皮等柔軟物,以保護樹皮。3.5對樹葉部位的處理當前,由于城市空氣PM10、PM2.5等的污染,常綠古樹樹葉部分灰塵較多,影響光合作用,在重點景區的影響觀賞效果,應定時清理枯葉,對樹體樹葉進行清洗[5]。
3.6對伴生植被的處理
應控制古樹名木周邊速生樹木和附生、寄生、藤本等競爭植物的生長,創造通風、透光、衛生的古樹名木生存環境。孤立或群狀生長的古樹,應當配置有益于改良土壤和古樹生長防護的低矮陰生植物。
3.7防治有害生物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根據樹木特性,優先應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積極保護有害生物天敵,合理使用農藥,減少環境污染。
3.8防自然災害
有的古樹在雷擊后因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很快死亡,因此樹體高大、位于空曠處生長的重要古樹應加設避雷針。如果遭受雷擊,應立即將傷口刮平,涂上保護劑,堵好樹洞,以免傷情發展。古樹群需特別注意防止火災,建立防火隔離帶。
4發展趨勢
隨著分子技術的發展,對古樹根部的復壯重生處理技術措施將更為高效和精準。對樹干樹洞的修復,以前多采用三合土或混凝土,但由于熱脹系數的不一致,有可能對樹體造成2次傷害;采用高分子材料,如彈性環氧膠用于修補樹干樹洞,可避免對樹體造成二次傷害。
5關于復壯養護的建議
鑒于全國大部分省已建立了專業的古樹名木復壯養護隊伍,有的省扶持成立了專業公司,建議湖南省加大支持力度,依托相關科研機構,盡快建立專業的復壯養護隊伍。盡快形成復壯養護技術措施規程,用于規范指導各地的古樹復壯養護。
參考文獻
[1]郭志安,高志偉,高明月.古樹名木保護措施[J].林業科學,2014(09):210-211.
[2]吳竹林.城市公園古樹名木的復壯和保護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10(04):79,91.
[3]蘇澤源.保護古樹名木的方法探討[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3,20(02):67-70.
[4]嚴崇惠.古樹名木衰敗原因和復壯技術[J].福建林業科技,2006,33(01):213-215.
[5]姜廣翔.古樹名木的養護管理技術措施[J].山東林業科技,2006(02):62-73.
關鍵詞:南方紅豆杉;古樹資源;現狀;生境特點;保護對策;浙江麗水;蓮都區
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隸屬紅豆杉科紅豆杉屬,是一種白堊紀孑遺樹種,也是優良的用材樹種和名貴觀賞樹種,還具有很高的醫藥價值,其體內富含生物堿紫杉醇,被提煉后可用于治療多種癌癥。南方紅豆杉因資源稀少,不易繁殖,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批)》[1],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南方紅豆杉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及東南部、湖南、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陜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云南西北部和東北部等15個省區。
蓮都區地處浙西南腹地,位于麗水生態示范區的西南部、甌江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8′34″~120°8′8″,北緯28°6′18″~28°44′13″。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1℃,年平均無霜期256d,年平均降水量1 427.0mm。地帶性植被類型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垂直分布帶譜明顯,森林覆蓋率為80.0%。土壤類型繁多,主要有紅壤、黃壤、巖性土、潮土、水稻土5個土類。該區地形復雜,氣候溫暖濕潤,植物資源豐富,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提供了生存基礎。為了拯救、保護與開發利用南方紅豆杉,筆者于2009年5~6月對蓮都區南方紅豆杉古樹資源進行了清查,并提出保護建議,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調查方法
結合文獻資料,實地對南方紅豆杉主要分布點的分布范圍、生境、群落類型等進行踏查,記錄樹高、胸徑、年齡及生長情況,并采集標本、拍照、組織鑒定、建檔保存。按照《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和《浙江省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操作細則》要求,逐村、逐單位、逐株進行了實地調查測量、標注、登記。按樹齡將古樹分為3級,樹齡500年以上的為一級,300~500年為二級,100~300年的為三級。
2古樹資源現狀
根據調查統計,蓮都區境內現有南方紅豆杉古樹共計290株,樹齡均在150~800年,胸徑在20~167cm。蓮都區現轄鄉(鎮、街道,以下相同)22個、行政村366個,有南方紅豆杉分布的鄉14個,占總鄉數的64%。有南方紅豆杉分布的行政村有39個,占行政村總數的11%,其中以巖泉街道辦事處、西溪鄉、黃村鄉居多,這3個鄉共有162株,占總數的51%;仙渡鄉、巨溪鄉、泄川鄉、鄭地鄉、麗新鄉次之,這5個鄉共有90株,占總數的31%,其他鄉均為零星分布。其中以泄川鄉陶坑村1株最大,胸徑167cm,樹高24m,冠幅210m2。在陳竂村、池嶺村、箬坑村南方紅豆杉成群落狀分布。蓮都區南方紅豆杉中一級保護古樹20株,占總數的6.90%;二級保護古樹51株,占總數的17.60%;三級保護古樹219株,占總數的75.52%。古樹名木在生長處于群狀分布,古樹群9片216株,占總數的74.48%;二級保護古樹群1片24株,占總數的8.28%;三級保護古樹群8片192株,占總數的66.21%;散生分布的古樹74株,占總數的25.52%,其中一級保護古樹20株,占總株數的6.90%,二級保護古樹27株,占總數的9.31%,三級保護古樹27株,占總數的9.31%。從具置上分析,南方紅豆杉古樹絕大多分布在村旁,其他依次為山坡、路旁、田旁、寺院 、水旁、宅院等。
3生長環境特點
一是氣候。南方紅豆杉自然分布區域為亞熱帶氣候類型,混生在毛竹林、闊葉林中較多,適應生長的年平均溫度17℃,最高氣溫38℃,最低溫度4℃,年平均雨量1 500mm以上,相對溫度77.8%,全年無霜期260~300d。南方紅豆杉喜溫曖的氣候條件,以及云霧天數較多、日照時間較短、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的生長環境。二是地形。南方紅豆杉多生長在邊遠山區的中低山地貌類型地帶,海拔高度在300~1 650m。蓮都區南方紅豆杉垂直分布以海拔300~800m為主,海拔200~300m及800m以上次之,海拔200m以下尚未發現。同時,多分布于北向陰坡、溝谷溪旁、山坡中下部水濕條件好的地方。經調查,蓮都區南方紅豆杉以東南坡、西南坡分布為主,共有148株,占總數的52.5%;東坡、東北坡次之,共有74株,占總數的26.2%;北坡、南坡、西坡、西北坡較少,占總數的21.3%。三是土壤類型。南方紅豆杉在本區域范圍內自然分布于山地土層深厚的紅壤中,其土壤腐殖質含量
較高,土壤肥沃濕潤,排水良好,ph值5.5~6.5,立地質量等級為ⅰ級或ⅱ級。
4生長衰弱原因
一是隨著南方紅豆杉古樹樹齡增加,樹木生理機能逐漸下降,樹齡老化,其使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越來越差,不能滿足地上部分的需要,樹木生理失去平衡,從而導致部分樹枝逐漸枯萎生長減弱。二是有一些南方紅豆杉古樹分布于丘陵、山坡、墓地等處,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營養面積小,隨著樹體的生長,攝取的養分不能維持其正常生長,很容易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而生長衰弱[2,3]。三是由于南方紅豆杉古樹樹干周圍鋪裝面積過大,土壤理化性質惡化,有些地方用水泥磚或其他材料鋪裝,僅留下很小的樹池,影響了南方紅豆杉地下與地上部分氣體交換,使古樹環境透氣性極差。
5保護建議
由于南方紅豆杉是優良珍貴用材樹種,其用量廣,價值高,20世紀70年代以來采伐破壞嚴重。目前蓮都區南方紅豆杉古樹只有290株,應采取下列保護措施:一是通過此次南方紅豆杉古樹調查,建立南方紅豆杉種群資源檔案,采取掛牌保護措施,并加強宣傳教育。二是樹體周圍5m范圍內的建筑物應及早拆除,對于樹基破壞或根部裸露的應筑土或設圍欄保護,地表有積水的要開溝排水[4]。三是建立南方紅豆杉物種種質基因庫,保存種子和各種繁殖體,以適應南方紅豆杉保護發展的要求。四是通過枝術投入,培育南方紅豆杉造林和庭院綠化、美化苗木,不斷擴大南方紅豆杉的種群數量,合理保護利用,把該種群建設成為集用材、觀賞、醫藥于一體的珍貴樹種。
6參考文獻
[1] 于永福.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工作的里程碑——《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出臺[j].植物雜志,1999(5):3-11.
[2] 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西湖風景園林(1949-1989)[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城市生態系統與古樹的相互關系
城市生態環境對古樹起決定性作用,古樹的長勢反映著城市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及程度,城市生態環境與古樹二者呈現出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關系。歷經數百年甚至千年風雨滄桑存活至今的古樹,是一座城市園林最珍貴的綠色遺產。古樹長期立地于當地,已經完全適應周圍環境,枝繁葉茂、長勢旺盛的古樹成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標志。
1.1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與古樹的統一關系
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表現為物質流循環良好,氣候環境適宜且穩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正常,能夠為古樹提供更適宜的生存條件,使其獲得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土壤肥力,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古樹生長旺盛,得以延年益壽。生長勢健壯的古樹同時也會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質量,營造良好小氣候,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古樹的關系表現為和諧統一、相互促進。古樹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體現出指示作用機制,人們可以根據古樹年輪累積得到年表與氣候單因子相關性分析,從溫度、濕度、干旱等指數推測城市氣候變化,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規律。古樹在城市生態環境中具有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是多種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及其他生物的棲息地,也是多種生物的寄主,是食物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鏈接場所。古樹的死亡意味著其生態服務功能的喪失,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不可逆的損失。
1.2城市生態環境復雜化與古樹生存間的矛盾
近200年的氣候觀測數據表明,全球氣候呈現變暖趨勢進而引發一系列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全球變暖、降雨變化、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頻發等。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隨著城市化加速和現代工業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變得日益復雜、不穩定。例如:城市空氣污染物濃度的增加及空氣流通方式受到阻遏,空氣質量下降,“霧霾”、“光化學煙霧”、“氮氧化物復合物”等成為城市環境代名詞,特別是懸浮在空中的重金屬微粒隨著空氣流動被古樹枝葉吸附,也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在這種高濃度的污染環境下,古樹的正常生長發育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樹木生長的規律也發生了變化。在蘇格蘭地區過去30年間,植物春季發芽時間越來越早,秋季落葉越來越晚,植物的生長期變長。當地政府研究表明:20世紀末期,當地植物生長周期延長30~80…d。城市生態系統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其穩定性、平衡性表現相對脆弱。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得到空前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在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城市生態環境較以往發生顯著變化。近幾十年來,中國城市熱島效應問題凸顯,高溫時間周期和最高氣溫連破紀錄,古樹在這種高溫環境下也必然發生顯著的生理變化和調節代謝來提高抗逆性,這對長勢衰弱、生理機能退化的古樹構成嚴重威脅。此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硬化鋪裝以及人為原因造成的土壤透氣性下降,融雪劑大量施用等多種原因使得古樹土壤質量嚴重惡化,酸雨、城市病蟲害的高發生率,沿海地區的強臺風也使得古樹的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由于氣候發生變化,城市生態系統循環中的自然流、物質流等循環不暢,對古樹生存所需要的資源供給產生阻遏作用。每棵古樹都有自己的最佳生長環境,一旦城市環境超過古樹的環境忍受極限,古樹的生長勢必然會急速衰弱,嚴重會引起死亡。面對新的問題,開展城市生態環境變化與古樹適應性閾值范圍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1.3城市建設與古樹原生境保護的沖突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城市建設與古樹原生境保護的矛盾顯得尤其突出。電力、通信、排污、自來水、供熱、供氣、涵洞、人防工程等大量城市地下管網的新建或維修嚴重破壞古樹的原生境,造成樹體損傷,施工過程中破壞樹體根系、樹冠尤為嚴重,干擾古樹正常的生命活動周期。近年來,由于市政管線破損,泄露的污水、熱氣、電力等已經威脅到古樹的生存,甚至造成古樹的死亡,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如:2013年12月,由于熱力管道漏氣,使得太原市東緝虎營編號B035的1株國槐古樹死亡。城市發展進程中,開發商一味追求建筑高容積率,使得城市高樓林立。新建高樓距離古樹過近,造成古樹遮光;高樓的玻璃幕墻“光污染”,會直接反射強光照射古樹,盛夏時節極易使其熱灼傷;高樓風對古樹危害日益顯現;有些古樹被開發商野蠻堆土埋干,呼吸困難,生長勢嚴重衰弱。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眾多城中村被整體拆除,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塵、污物對古樹造成嚴重危害。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質非常多,主要有廢電池(含有汞、鎘、鉛等重金屬)、未處理的生活污水及污物、化工藥品等。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質一旦滲入土壤就會污染土地,對古樹造成的傷害尤其嚴重。
1.4城市極端天氣對古樹保護的沖擊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強臺風、瞬時強風、干旱、暴雨、冰雹、雷電等極端惡劣天氣經常侵襲城市,造成諸如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這些都會對古樹的生存產生巨大的威脅。例如:2013年9月22日超強臺風“天兔”登陸廣東東莞,瞬間將其寮步鎮橫坑古村1棵341年樹齡的古芒果樹連根拔倒。2014年9月1日“威馬遜”臺風重創海南省海口市,被刮倒和嚴重損傷的古樹名木多達355棵。2003年11月8日,北京市突降大雪,有5…000余株大樹發生嚴重斷枝劈裂,其中有古樹800余棵。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內的古樹受災最重,90%的樹木出現折枝斷杈現象。
2城市生態系統中古樹保護對策建議
2.1推進古樹保護規劃工作
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城市生態環境,應加速推進古樹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古樹保護規劃應將古樹個體或群體納入到城市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與城市綠地規劃設計體系中。古樹保護應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努力擴大古樹棲息地面積,減輕外界干擾作用,發揮緩沖功能,將邊緣效應降到最低。在城市生態廊道建設過程中,盡力確保城市綠地、城市森林與古樹棲息地相連接,使古樹周邊地區成為環境生態控制區,進一步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破壞。合理應用古樹周邊植物的科學配置,不僅有利于古樹生長,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提升古樹周邊生態環境效應和景觀效果。王瑛對12種植物在古樹周邊的應用,提出合理的配置方式和養護要點;古銀杏周邊種植紫三葉、紅花酢漿草和常春藤后,對土壤微生物量有明顯影響,其中紫三葉對古銀杏周邊土壤的健康保育效果最好。…王曉輝研究發現側柏古樹周圍種植早春發芽甘野菊,適時修剪,促使瓢蟲、食蚜蠅等食物鏈遷移,達到保護古樹的目的。古樹在整個城市生態環境中的自然生態位穩定,更應提升其社會生態位及經濟生態位。古樹保護規劃應納入到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之中,編制保護規劃應注重古樹名木本身就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很多古樹名木多包含在文物古跡中。將古樹與古建一起列入當地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中,對古樹保護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古樹保護規劃還應納入到城市基礎建設的規劃體系中,當編制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方案時,應對古樹生存地范圍予以標注,并預留未來拓展空間,將對古樹生長有重大影響的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應在其保護范圍之外。古樹保護規劃應納入到城市建設紅線范圍內,嚴禁一切擠占古樹生存空間的違法行為。古樹保護范圍目前國內較為權威的要求是樹冠投影范圍外5…m為限,古樹保護規劃范圍紅線應結合實際情況及未來空間發展需求,適度擴大規劃保護范圍。
2.2開展城市古樹安全監測及預警工作
古樹經過上百年的生長,許多古樹出現衰老跡象,且絕大多數古樹樹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朽蝕和空洞,一旦遇到大風、暴雨等極端天氣,古樹極有可能發生倒伏、枝條劈裂等威脅人身及財產安全的不確定危險。城市中的古樹必須是安全的。北京、廣州等城市,根據古樹名木樹體生長的情況與立地環境,針對性地提出古樹名木監測預警保護等級標準及相應的安全檢查、保護措施,建立起整套古樹樹體狀況系統基礎資料、動態保護標準等級及保護措施規程,使古樹保護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鄭然等對古樹風險產生原因歸納為自身狀況和古樹管理兩個方面,依據特爾斐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相應指標權重,建立古樹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和評分標準,對古樹風險進行定量分析,確定風險級別。園林工作者可借助應力波微創木材探測儀確定古樹樹干、主枝空洞位置及木質部腐蝕程度,劃分危險等級,重點確定優先保護對象,制訂一樹一保護方案和措施。根據古樹癥狀與立地條件,結合根系復壯技術,采取古樹樹冠逐層修剪、硬質支撐及彈性拉纖、活體靠接支撐等措施,使得城市環境中古樹得到更科學有效地安全應急保護。城市古樹多分布在景區、道路、寺廟等地,周邊人流密集,加之古樹樹齡較高,自身朽蝕及蛀干害蟲危害嚴重,一旦遇到極端天氣,古樹倒塌、劈裂危及第三方安全的事故時有發生,因此給古樹投保很有必要。古樹保險,主要用于因意外事故導致古樹倒塌或樹枝折斷造成第三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賠償。
2.3提高古樹就地保護水平
古樹長期與環境協同進化,對當地環境產生生態依賴,古樹保護應全面分析影響古樹生長的氣候、土壤、水分、光照、熱、生物等生態因子,運用生物適宜性原理,切實提高古樹就地保護水平。并結合古樹名木保護存在諸如立地條件、樹冠空間拓展、其他樹木競爭等的主要限制因子,科學把握并調控生態因子范圍和程度,制訂古樹最適宜生存條件的技術措施和實施方案。古樹就地保護中的衰弱診斷是最為重要環節之一,園林從業者應確定古樹衰弱原因的主次關系,把握技術措施的輕重緩急,科學計劃保護步驟和周期,完善專業隊伍現場施工應急準備方案,明確古樹復壯恢復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統籌古樹復壯及恢復周期日常養護管理,建立一整套適宜當地的古樹診斷及復壯技術規范。城市應做好災后古樹恢復保護工作,制訂災后古樹保護的技術程序、操作規范、人員組成、機械配備、后期養管等詳細計劃。廣東省林業廳出臺《臺風災后恢復林業生產技術指南》。《指南》提出要在做好已認定古樹名木救護工作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救護古樹后續資源;針對每1株樹木盡快制定相應的救護方案,盡力減少古樹的二次傷害,注意恢復樹木的景觀性。《指南》確立了古樹名木的一般救護程序,包括:樹木及場地清理,根系、樹干恢復前處理,挖樹坑、扶正、培土、灌根消毒和養護觀測。
3展望
關鍵詞:徽州;文化古跡;價值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083-02
徽州,從地理區域范圍來說,包括當年徽州府所轄的六縣,即今天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今宣城市的績溪縣和江西省的婺源縣。今天的徽州范圍包括黃山市全部和績溪、婺源兩縣,是一個特定地域空間單元。徽州地域相對封閉,文化內涵豐富,著名的徽文化與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稱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在徽州的土地上發掘了眾多的文化古跡,它們是徽文化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是當今旅游業開發的寶貴資源。
一、徽州文化古跡的類型與分布
根據調查,徽州的文化古跡有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社屋、廟宇庵堂、古樹、古橋、古水圳、古壩、古井、古水塘、古水口、古塔、古墓等10種類型,廣泛分布在徽州大地上。目前以黃山市的統計,其類型與分布如表1。
此外,市內還有古墓4處、古亭23座、古橋3處、紀念碑2處、古園林1處、橋亭1處。由此可見,類型多樣,分布廣泛。
二、文化古跡價值綜合評價
徽州文化古跡的價值主要包括美學價值、適用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等。區內文化古跡價值綜合評價方法,根據專家和調查咨詢每一個評價因子確定權重和模糊記分,再應用 的公式QiPi(Qi――評價因子權重,Pi――評價因子模糊記分)計算[1],得出評價因子的評價分。因為因子權重取10,所以評價分為百分數。區內文化古跡綜合評價結果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18個評價類型中得分在85分以上的有6個,占評價類型總數的33%,分別是古民居、古樹、古橋、古水口、古樓和古園林,說明這些類型文化古跡綜合價值高。評價得分在75―84分的有10類,占總數的56%,說明徽州文化古跡大部分類型的綜合價值在中等水平。評價分在75分以下的有2類,占總數的11%,說明區內綜合價值比較低的文化古跡比較少。18個評價類型總評價分為1 457分,而所有類型滿分是1 800分,由此可以得出徽州文化古跡價值總體綜合得分百分數是80.94,屬于中等偏上水平,說明區內文化古跡綜合價值比較高。
三、文化古跡保護和開發利用措施
(一)文化古跡保護措施
1.全面普查,分類保護
建議由政府牽頭,由文物管理部門和旅游開發部門組成的綜合普查組,對全區不同類型的文化古跡進行全面普查。按照文化損壞程度,進行分類保護,尤其是優先保護重要的和急需保護的文化古跡,保護中要保持文化古跡原始的美學價值,提高文化古跡的適用價值。
2.籌集資金,確保保護資金到位
可采取政府部門投資、集體融資、個人集資、開發商投資等多種手段籌集資金,保護資金統一管理,分攤到戶,并采取專款專用,使保護資金到位,并真正起到保護文化古跡的作用。
3.搞好規劃,分期實施
制定區內文化古跡保護性規劃,劃分不同等級的保護類型和保護區,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由于文化古跡年久失修,需要保護的面較大,因此根據文化古跡的現狀,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并實行分期保護,確保文化古跡的整體水平不下降。
4.明晰產權,合理劃分職責范圍
將政府、開發商、旅游公司、個人的產權、權利、義務和職責界定清楚,同時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條例來保障實施。
5.明晰效益分配方法,投資與效益掛鉤
合理劃定個人、開發商、旅游公司、政府的利益范圍,本著投資多的利益分配也相應增加的原則,杜絕侵害人民利益、危害文物保護的行為。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做到公開、公正、透明的監管文物保護資金,確保每一筆資金落實到位,富有成效。效益分配要實行年終總結報告制度、合理的審批制度、合理的監管制度。
6.采用責任制,制定獎罰制度
明確個人、開發商、旅游公司和政府在保護文化古跡上的職責范圍,確保不遺漏、不重復。責任到人,全面監督,年終評比,實行合理的獎罰條例,防止文物流失,杜絕文物的人為破壞。
(二)開發利用措施
1.保護第一,適度開發
文化古跡主要是歷史遺存具有的美學價值,具有適用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的文物,文物價值隨著歷史的延續而不斷增大,其價值是蘊涵在不同文化古跡的形態和內涵上的,如若不加以保護,文化古跡的價值會很快遺失。因此,對文化古跡首要的任務是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開發以不破壞文化古跡的形態為前提,主要開發文化古跡的形態美、內涵美、清晰美、模糊美等美學價值;開發古民居等文化古跡的居住等適用價值;發揮文化古跡的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開發觀光旅游價值。開發強度不能超過文化古跡的承載能力,以免破壞文化古跡的價值。
2.搞好開發利用規劃,做到保護性開發
文化古跡旅游區要搞好開發利用規劃,開發利用規劃要與保護性規劃相一致,開發的目的是為更好地維護文化古跡的價值,所以一切純經濟利益的開發應加以限制。開發中應不斷提升文化古跡的品位和觀賞價值利用,使其發揮應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性開發
文化古跡的所有者,包括個人、集體、開發商、旅游公司和政府應協調一致,因為文化古跡的真正所有權是屬于國家,屬于人民的,擁有者主要是管理者。因此,要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明確責任,使保護與開發利用相協調,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使保護與開發協調一致,達到可持續開發目的。
4.物盡其用,綜合性開發
各種文化古跡有不同的適用價值,只要不斷地挖掘文化古跡的內在潛力,就一定能不斷地開發出文化古跡的內在價值。因此,要從多角度、多視野綜合開發文化古跡的適用價值,提高經濟效益。
5.發展文化古跡開發產業,文明開發
區內有許多文化古跡產品,如徽墨、歙硯、磚雕、石雕、木雕、竹雕、徽派版畫、徽劇、徽菜等,因此可以開發不同的文化古跡產業,以品牌為突破口,使產業做大做強,以徽商的“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仁、義、禮、智、信”的商德為準繩,開發出更多的徽文化產品,促進區內經濟的發展。
(本文是在《徽州古民居損毀情況及改進措施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的基礎上完成的,指導教師是周秉根教授。在調查中,得到龍川、西遞、宏村、唐模等旅游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此特以致謝。)
參考文獻:
[1] 周秉根,吳莉淳.黃山旅游開發條件評價[J].安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ic site value in Huizhou culture
HU Yun,CAO Jing-jing,YU Ya-qi,TANG Han-xiao,ZHU Hao,YAO Jian-zho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