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全園工作意見和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當前幼兒教師管理的現狀不容樂觀。柔性管理的出現為幼兒教師管理提供了新的向度。柔性管理符合幼兒教師的心理特征和勞動特點,有利于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感,也是辦好幼兒園的客觀要求。幼兒園可以通過及時了解、滿足教師的需求,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以及下放權力、實行民主管理等措施,實施柔性管理。
教師管理是幼兒園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幼兒教師管理工作的優劣決定著幼兒園的辦園質量和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本主義哲學對包括管理模式在內的多個領域帶來了較大的沖擊。以尊重人為主要特征的人本主義思想日益受到青睞,以人本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柔性管理成為幼兒教師管理的新向度。
一、現實的關照:幼兒教師管理的現狀
在幼兒園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各幼兒園突破經驗管理模式,以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為目標,制定出臺了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以規范約束教師的言行,使幼兒教師管理走上了規范化的道路。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用科學管理理論對教師管理進行指導,強調制定完善、嚴密的規章制度,強調服從性、統一性,強調定量考核與評價。應該說,這種管理模式對于維護幼兒園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幼兒園的辦園質量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但是這種管理是通過建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不同等級的職權關系,運用行政、經濟等手段,以管理者的職權影響力實現的。這種管理模式只注重政策的合法性,忽視人本性,缺乏情感性、權變性,淡化了幼兒教師作為有理想、有感情、有個性的知識群體所具有的精神價值和潛在價值,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他們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影響幼兒園辦園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管理的新向度:柔性管理的產生
一提到管理,常常有人會產生兩種錯覺:一是言必稱西方,二是行必重剛性,似乎管理是西方人的“專利”,與東方無緣;似乎管理就是發號施令,我管你聽。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有著深刻華夏文化淵源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上的崛起,包括美國和日本學者開始對東方式的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終于發現,在傳統管理背后還有著一個廣闊的領域——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而產生的。知識經濟產生于20世紀中葉,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獲得迅速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有三個主要特征:財富的來源是知識、團體協作意義重大、人的個性充分張揚。時代的特征要求一種嶄新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要能夠充分激發人的創造性,既能為團體的協作提供寬容和支持的環境,又能夠滿足個性充分發展的需要。柔性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根據知識型員工的心理和行為規律,采取非強制方式,在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它強調“內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務實重于務虛。”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滿足了時展的要求,成為現代管理的新向度。
三、幼兒園實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柔性管理雖然產生于企業管理的需要,但柔性管理作為時展的新要求,已經滲透到社會管理的各個領域。作為幼兒園,因其管理對象的特殊性更應該引進這種管理思想。
(一)柔性管理符合幼兒教師的心理特征和勞動特點
幼兒教師的心理特征要求管理者實施柔性管理。幼兒園教師大多由性格各異的年輕女性組成。從性格上來說,她們有著感情細膩、爭強好勝又極其自尊的共同特點。[3]從年齡上來說,她們大多為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這就決定了幼兒教師一方面渴望實現自我,另一方面又面對著多重壓力的矛盾的心理特征。如她們剛剛參加工作,還處在工作的適應階段而社會已經給她們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何處理繁忙的工作與戀愛或家庭的關系等等。因此她們若想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績,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為管理者,如果能夠及時地了解教師的情況,真誠地幫助她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盡量地滿足她們的各種需求,即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多一些柔性管理,教師的工作可能做的更好。
幼兒教師的勞動特征也要求管理者實施柔性管理。幼兒教師的勞動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她們的勞動對象是一群有著巨大發展潛能的幼小個體。這就要求教師的教育活動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因材施教,因而教師的行為具有較強的自黨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幼兒教育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幼兒園管理者不能把教師統的太死、管的太嚴。多給教師一些自主權,多給她們一些信任、理解與支持,以充分調動她們的積極性、發揮她們的創造性。
(二)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要求管理的柔性化
我國現階段幼兒教師的從業感受不容樂觀。北京師范大學梁慧娟碩士對北京市50所不同體制幼兒園(公辦、民辦、集體辦園、企事業辦園、體改試點園等)的447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2、9%的教師有嚴重的職業倦怠表現,59.5%的教師有比較明顯的倦怠傾向,基本無倦怠的教師僅占37.6%。南京師范大學張玉敏碩士截取了上海學前教育網06論壇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11月1日上所發的有效帖子616份,對其內容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其中有426份涉及工作負擔過重的問題,占69.2%;直接傾訴自己身心疲憊的有304份,占49.4%。同為南京師范大學的束從敏碩士綜合使用問卷調查、深入訪談等方法,調查了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及成因。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安徽某地50名幼兒園教師,其中公辦園59人、企事業辦園8人、民辦園23人。調查結果顯示:50.0%的教師在工作中只能偶爾體驗到幸福感。由以上可以看出,三個研究的基本結論是一致的,即有半數以上的幼兒教師長期處于職業倦怠之中。
研究者發現,導致從業人員職業倦怠之首要因素——壓力,往往直接來源于組織和管理。梁慧娟的研究也指出,與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相比,組織管理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最大。教師的職業倦怠不僅危害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更會影響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成為“最終的犧牲者”。所以,為了緩解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對教師實施柔性管理顯得至關重要。在管理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尊重、寬容、激勵,少一些訓斥、懲罰;多一些柔性管理,少一些剛性管理,這對管理者是十分必意的。
(三)實施柔性管理是辦好幼兒園的客觀要求
在信息社會里,教師的流動性較大,人才的競爭更為激烈。一所幼兒園能否辦出水平,主要看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幼兒園除了有良好的硬環境和優厚的物質待遇,還必須搞好軟環境的建設,即要求管理者在教師管理上更具人性化,尊重教師,愛護教師,合理任用教師,關心培養教師,使優秀的幼兒教育人才進得來、留得住、起點高、進步快,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使教師全體達到最佳的組織狀態。
四、幼兒園實施柔性管理的策略
(一)及時了解,滿足教師的需求
要有效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就要尊重和滿足教師不同層次的需要,激發其內在的工作動機,在全園形成一個尊重、合作、創新、和諧的工作環境。幼兒園應根據季節、節日的不同,在教職工中組織開展多種活動,以豐富教職工的文化生活。嘲這既能增進園長和教師、教師和教師之間的感情,又能激發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幼兒園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教職工的福利待遇,并處處關心教職工的處境。園長要盡量了解教職工的思想,了解他們情緒變化的原因以及他們的困難,要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教職工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面對工作;教職工生病了,園領導要及時到醫院探望慰問,使教職工真正感受到幼兒園的溫暖,從內心對幼兒園這個集體產生歸屬感,從而激起教師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寬松和諧、安定團結、民主自由的人文環境是教師成長的有力保障,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要重視個性培養,增強自主意識,重視人文素養的境界,加強幼兒園的文化建設力度,形成一種促進教師發展的開放、自由、寬松、和諧的氛圍。樹立為教師服務的思想,將教師的利益冷暖放在心上,以誠待人,以情感人,營造和諧的、綠色的、積極向上的人際氛圍。具體的講,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首先,要尊重教師。管理者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要明確管理任務。管理者不僅要尊重教師的人格,也要尊重教師的工作,給教師工作環境和心理空間一定的“自由度”,有利于教師身心舒暢地工作,提高業務水平和教研能力,也有利于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其次,要加強溝通。溝通能增強相互理解,溝通能營造一種舒暢的心理環境,溝通能使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真正的感情,管理者想做什么、做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做,要適時地通過各種渠道讓教師了解才能得到教師的理解和支持。教師想什么、需要什么、工作生活有什么困難、對幼兒園的管理措施有什么意見,管理者要及時地去聽取,主動的去收集分析。對教師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雪中送炭;對教師的合理要求,只要條件許可要盡量滿足;對工作意見和建議,要注意吸收其精華,及時修訂管理措施,改進方式方法,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努力營造一個嚴肅活潑、民主平等的氣氛,造就一個領導關心教師、教師支持領導的融洽環境。
第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教師產生一種歸宿感和榮譽感,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這就要求領導具有正派、寬宏等優秀品質,領導和教師間要能夠開展平等的對話,教師之間互學互幫,領導要以個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吸引、凝聚、號召、影響教師,使全園呈現積極向上的態勢。作為管理者,要善于尋找教師身上的閃光點,多用欣賞的眼光接納每一位教師,多看到他們的長處。當教師感受到尊重、信任、理解、關心、鼓勵和愛護時,會增強自信、自尊、自愛、自重,會煥發出自強不息、發奮向上的精神,就會“士為知己者死”,在教育工作中奉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熱情,這就是所謂的“安人之道”。
(三)下放權利,實行民主管理
美國維薩公司前任董事長霍克先生說:“用制度代替人的判斷,必然會導致自我退化的惡性循環。”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使管理對象由他律變為自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教師的工作主動性和責任感決定幼兒園工作的成敗。管理者只有以廣大教職工為主體,充分發揮民主管理,才會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提高管理成效。
首先,還給教師上課的“自由權”。教育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幼兒教育更是如此,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行為需要更強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果我們對教師的教育活動規定的過于細致與嚴格,那么教師就會慢慢喪失靈活安排、隨機教育的能力,幼兒的活動與教師的教育進入僵化狀態。因此我們應該把上課的權利還給老師,如教師有權制定本班的教育教學計劃和安排本班的教育活動;教師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幼教理論的指導下,可以靈活地選擇各種課程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通過這些權利的下放,讓幼兒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更能符合幼兒的需求,真正地成為一門藝術。